查看原文
其他

吃啥做啥能防癌?最近多项研究启发巨大!|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6

今天是第1435期日报。

最新证据:预防消化道癌症,阿司匹林效果如何?

Annals of Oncology[IF:14.196]

① 经常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患结直肠癌(CRC)、鳞状细胞食道癌、食管和贲门腺癌、胃癌、肝胆道癌和胰腺癌的风险,头颈癌除外;② 相比同期组和嵌套病例对照组,该相关性在病例对照组中略强,并具有研究间异质性;③ 性别、地理区域和其他选定协变量之间的风险估计一致;④ 对于CRC而言,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在每天75-100毫克之间可降低10%的风险,服用325毫克/天可降低35%的风险;⑤ 除头颈癌之外的所有肿瘤,阿司匹林的使用时间与患癌风险成反比。

Aspirin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and other digestive tract cancer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through 2019
02-12, doi: 10.1016/j.annonc.2020.02.012

【主编评语】阿司匹林被证明可以降低患结直肠癌(CRC)以及其他消化道癌症的风险。但如何量化降低的风险、如何选择阿司匹林最佳剂量和使用时间以预防癌症仍不清楚。为了提供这种相关性的最新量化,最新发表在Annals of Oncology的综述对截至2019年3月发表的关于阿司匹林和消化道癌症的所有观察性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该研究发现阿司匹林的防癌效果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随着使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增加,预防结直肠癌的效果也增强。(@Lexi)

国内团队:高盐饮食或有助于抗癌?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

① HSD抑制小鼠移植肿瘤生长,促进肿瘤坏死,提高生存率,无肝肾毒性;② HSD升高胸腺、肝脾和肿瘤中的Na、Cl渗透压,不影响血清、心肺的渗透压;③ HSD可增加小鼠脾脏、血液及肿瘤中的CD4+及CD8+ T细胞,减少Treg的同时增加Th17细胞;④ 机制上,HSD通过激活p38/MAPK-NFAT5信号通路,调节MDSC的功能:促进M-MDSC分化为M1巨噬细胞,并转变PMN-MDSCs免疫抑制作用;⑤ HSD可增强PD-1单抗的抗肿瘤活性。

High-salt diet inhibits tumour growth in mice via regulating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differentiation
04-07, doi: 10.1038/s41467-020-15524-1

【主编评语】高盐膳食(HSD)一直以来被认为不利于人体健康,且可能造成先天性及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失调但是高盐膳食可以促进免疫功能。近期南京大学董磊团队、张峻峰团队和澳门大学王春明团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的工作显示,HSD可以通过高渗信号通路p38/MAPK-NAFT5,调节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的分化和功能,从而抑制小鼠肿瘤的生长,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积极的线索。(@szx)

海外华人团队:鱼油或可预防肥胖相关乳腺癌

Cancer Research[IF:8.378]

① 椰子油或鱼油高脂饮食(HFD)导致的小鼠肥胖较为类似;② 椰子油HFD导致的肥胖与乳腺癌的加速生长相关,而鱼油HFD通过减少促肿瘤巨噬细胞可解除肥胖与乳腺癌加速生长的关系;③ 鱼油HFD富含的n-3脂肪酸(FA)通过诱导活性氧(ROS)产生促进巨噬细胞死亡;④ n-3 FA促进巨噬细胞A-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表达和脂代谢;⑤ A-FABP有助于n-3 FA的胞内运输以及线粒体FA氧化;⑥ A-FABP缺失可在体内外降低n-3 FA介导的ROS生成以及巨噬细胞死亡。

Consumption of the fish oil high-fat diet uncouples obesity and mammary tumor growth through in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pro-tumor macrophages
03-25, doi: 10.1158/0008-5472.CAN-19-3184

【主编评语】肥胖与许多类型的癌症风险增加有关,并可由不同脂肪来源的高脂肪饮食(HFD)引起。不同HFD脂肪酸组成是否影响肥胖相关肿瘤的发生目前尚不清楚。来自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的Bing Li研究团队发现,尽管椰子油HFD导致的肥胖与乳腺癌的加速生长相关,但鱼油HFD由于富含n-3脂肪酸(FA),可解除肥胖与乳腺癌加速生长的关系。机制上,n-3 FA以A-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依赖的方式诱导活性氧(ROS)介导的促肿瘤巨噬细胞死亡。该研究发表于Cancer Research杂志。(@Lexi)

减少久坐及健康饮食或可降低癌症患者的死亡率

Clinical Nutrition[IF:6.402]

① 纳入1999-2014年间的2371名癌症患者,分析饮食及久坐行为与死亡率之间的关联;② 在5.7年的中位观察时间内,共有532名患者死亡,其中180例死亡为癌症相关;③ 久坐时间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单调递增线性关联;④ 更高的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B1/B2/B6/B12及维生素C的摄入与全因死亡率及癌症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⑤ 久坐时间的减少与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12及维生素C的高摄入相结合,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

Diet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in relation to cancer survival. A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linked to the U.S. mortality registry
03-12, doi: 10.1016/j.clnu.2020.03.013

【主编评语】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对2000多名癌症患者进行多年随访,发现久坐行为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增加相关,而健康的饮食(包括更多的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及特定维生素的摄入)与全因死亡率及癌症死亡率的降低相关。该结果提示,癌症患者应减少久坐,并注重膳食纤维及特定微量营养素的摄入。(@szx)

北大团队Cell突破:靶向髓系细胞治疗大肠癌

Cell[IF:36.216]

①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揭示了人结直肠癌(CRC)瘤内不同细胞亚群;② 单核/巨噬细胞亚群具有组织特异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由独特的肿瘤浸润单核细胞样前体发育而来;③ CRC中TAMs表现出明显的两分法——C1QC+ 或SPP1+ TAM,分别具有炎性和血管生成特征;④ TAM和传统树突状细胞(cDC)构成预测的细胞-细胞互作网络中心;⑤ 促血管生成TAM对CSF1R 阻断治疗具有抗性,抗CD40治疗可活化特异性cDC1并扩增Th1样和CD8+记忆T细胞。

Single-Cell Analyses Inform Mechanisms of Myeloid-Targeted Therapies in Colon Cancer
04-16, doi: 10.1016/j.cell.2020.03.048

【主编评语】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是明确肿瘤细胞多样性的有力工具,但其在免疫调节治疗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尚不多见。北京大学的张泽民团队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申占龙团队联合美国安进公司(Amgen)的Xin Yu和Jackson G. Egen研究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利用scRNA-seq分析人和小鼠结直肠癌(CRC)瘤内保守髓系细胞亚群,鉴定了对CSF1R阻滞治疗具有不同敏感性的髓系细胞群,并定义了抗CD40治疗时涉及的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的协同免疫反应。(@Lexi)

5种主要消化道癌症的全球疾病负担

Gastroenterology[IF:19.233]

① 2018年,近1/3的全球消化道癌症发病及死亡人数发生在亚洲,38的发病%及41%的死亡发生在中国;② 男性的消化道癌症发病率为女性的2倍,8%的男性及4%的女性在75岁前发展出消化道癌症;③ 食管癌、胃癌及肝癌高发于东亚地区,而结直肠癌及胰腺癌高发于欧洲及北美等人类发展指数较高的地区;④ 2018年,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及胰腺癌的新发人数分别约57万、100万、180万、84万、43万,死亡人数分别约51万、80万、88万、78万、46万。

Global Burden of 5 Major Types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02-28, doi: 10.1053/j.gastro.2020.02.068

【主编评语】2018年,全球约有480万新发消化道癌症病例及340万例相关死亡,占据了全球癌症发病的26%及相关死亡的35%。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综合GLOBOCAN、 Cancer Incidence及WHO死亡率数据库中的数据,对2018年全球范围内5种主要消化道癌症——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及胰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等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szx)

国内团队:一次性内镜筛查预防上消化道癌

Gut[IF:17.943]

① 纳入637500名40-69岁的参与者,其中299483名作为对照组,未受到内镜筛查邀请;② 其余的338017名参与者受到内镜筛查邀请,其中113340名(33.53%)最终接受筛查的参与者作为筛查组,未接受筛查的作为未筛查组;③ 与对照组相比,筛查组的上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23%和57%,相对风险度(RR)分别为0.77和0.43;④ 与对照组相比,未筛查组的上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14%和31%,RR分别为0.86和0.69。

Effectiveness of one-time endoscopic screening programme in prevention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in China: a multicentr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03-22, doi: 10.1136/gutjnl-2019-320200

【主编评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Guiqi Wang和Wenqiang Wei研究团队于2005-2015年在中国6个地区开展了多中心人群队列研究,所有40-69岁的永久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筛查组和邀请组与对照组的上消化道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评估内镜筛查和筛查计划的有效性。研究发现一次性内窥镜筛查方案显著降低上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Lexi)

胃癌高危患者早期检测任重而道远

Gut[IF:17.943]

① 胃癌高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检测早期胃癌(EGC)病灶;② WLI组(n=2258)先后接受白光影像(WLI)和二代窄带成像(2G-NBI)检测,2G-NBI组(n=2265)顺序相反;③ 初检中WLI和2G-NBI组的EGCs检出率分别为1.9%和2.3%;④ 二次检查时EGC总体检出率为25%,两组无显著差异;⑤ 可疑病变中EGC的阳性预测值(PPV)分别为13.5%(WLI)和20.9%(2G-NBI);⑥ 与常规WLI相比,2G-NBI没有提高EGC的检出率。

Early gastric cancer detection in high-risk patients: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n the effect of second-generation narrow band imaging
03-20, doi: 10.1136/gutjnl-2019-319631

【主编评语】胃癌的早期发现一直是高发地区的重点研究课题。先进的成像方法,如第二代窄带成像(2G-NBI)能否改善早期检测,目前尚不清楚。最新发表在Gut的研究对比了常规白光影像(WLI)和2G-NBI对早期胃癌(EGC)的检测效率。对疑似EGC病灶活检切片,主要终点为初检中EGC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可疑病变中EGC阳性预测值(PPV)。该研究发现原发性内窥镜在高危患者中检测EGC的整体敏感性仅为75%,而与常规WLI相比,2G-NBI并没有提高EGC的检出率。(@Lexi)

新生肿瘤干扰EGF信号形成恶性肿瘤

Current Biology[IF:9.193]

① 果蝇腺瘤样息肉基因缺失(APC-/-)的肠细胞在短路表皮生长因子(EGF)反馈控制下形成肿瘤;② 该反馈调节中非凋亡细胞广泛表达EGF蛋白酶Rhomboid(Rho),导致慢性EGF信号传导;③ 新生APC-/-肿瘤最初通过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急性非自主活化诱导邻近野生型细胞表达Rho;④ 接着APC-/-肿瘤下调其E-钙粘素水平和p120-连环素活性,诱导肿瘤细胞表达Rho;⑤ 由此导致的肿瘤细胞EGF信号失调将组织水平的反馈调节转化为前馈激活,形成恶性肿瘤。

Disruption of EGF Feedback by Intestinal Tumors and Neighboring Cells in Drosophila
04-02, doi: 10.1016/j.cub.2020.01.082

【主编评语】最新发表在Current Biology的研究使用腺瘤样息肉基因缺失(APC-/-)的果蝇模型,揭示了新生肿瘤如何破坏正常组织水平上细胞平衡的反馈调节,从而促进肿瘤生长。早期癌旁野生型细胞中的表皮生长因子(EGF)短路反馈调节信号结合晚期肿瘤细胞信号失调,共同促进丝裂原的慢性释放并激活前馈生长,形成恶性肿瘤。由于EGF蛋白酶Rhomboid(Rho)、EGF受体(EGFR)和E-钙粘素均与人类结直肠癌(CRC)相关,因此该研究发现或为人类CRC研究提供分子依据。(@Lexi)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Lexi,Zhonghua,szx,王文东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419 | 为啥要少吃盐?不止保护心血管那么简单

0418 | 25分综述详解:除了三大营养素,精准减肥还靠啥?

0417 | 菌群未来在哪里?Cell和Nature子刊重磅论述

0416 | Nature连发三篇,聚焦婴儿肠道/胆汁酸/肠脑轴

0415 | 中国农大重大突破登上Gut:产毒肠道菌群或促肾衰竭

0414 | 肥胖如何破坏肠屏障?关键酶被锁定!

0413 | 海内外中国学者携手突破,纳米疫苗或助力大肠癌治疗

0412 | 饮用水中的学问:探秘饮水中的抗生素和菌群

0411 | 多管齐下,战胜抗生素耐药性危机

0410 | 《科学》:“没收”肠道菌群的铁源,帮助肠黏膜愈合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