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mmunity重磅综述:详解多功能的肠道巨噬细胞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3-03-03

今天是第2302期日报。

Cell子刊:一文读懂肠道巨噬细胞

Immunity[IF:43.474]

① 上皮下巨噬细胞处理凋亡上皮细胞,并将腔内抗原呈递给CD103+ 树突细胞以介导Treg成熟;② 绒毛短寿命巨噬细胞在血管中回绕,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并抑制细菌散播;③ 隐窝相关长寿命巨噬细胞调节肠道干细胞分化及杯状细胞数量;④ 在急性结肠炎期间,上皮下及血管相关巨噬细胞通过PRR活化并释放CCL8等炎症介导因子;⑤ 在慢性结肠炎期间,促缓解巨噬细胞产生的TGFb1诱导CD34+ 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及增殖,最终促进肠道组织纤维化。

Macrophages in the gut: Masters in multitasking
09-13, doi: 10.1016/j.immuni.2022.08.005

【主编评语】肠道巨噬细胞在维持及调节肠道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Immunit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介绍了肠道巨噬细胞的异质性,并描述了在静息态下不同肠道解剖生态位中的巨噬细胞的不同功能,同时讨论了肠道巨噬细胞在感染、IBD、术后肠梗阻中所扮演的角色。(@aluba)

Lancet子刊:不同治疗药物对IBD患者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后的影响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45.042]

① 招募280名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IBD患者和72名健康对照,接种第三剂新冠疫苗;② 各组参与者的新冠病毒RBD抗体的浓度均升高,但接受英夫利昔单抗、英夫利昔单抗联用巯嘌呤、托法替尼的IBD患者的RBD抗体的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③ 巯嘌呤、乌司奴单抗、维多珠单抗对RBD抗体的浓度无显著影响;④ 多变量模型显示,较低的RBD抗体浓度与英夫利昔单抗、巯嘌呤、托法替尼相关,与乌司奴单抗、维多珠单抗无显著关联;⑤ 托法替尼与较低的T细胞应答相关。

COVID-19 vaccine-induced antibody and T-cell responses in immunosuppressed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fter the third vaccine dose (VIP): a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09-08, doi: 10.1016/S2468-1253(22)00274-6

【主编评语】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对比了接种第三剂新冠疫苗后的IBD患者及健康对照的抗体及T细胞应答,英夫利昔单抗、巯嘌呤及托法替尼可能降低IBD患者的抗体应答,而托法替尼可能降低IBD患者的T细胞应答。(@aluba)

国内团队:肠道共生菌或通过预存抗体影响新冠疫苗效果

Gut Microbes[IF:9.434]

① 未感染新冠也未接种疫苗的健康人及小鼠血清中,存在针对新冠病毒S2蛋白的交叉反应抗体;② 预存的S2蛋白交叉反应抗体能与宿主肠道菌群蛋白结合,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影响此类抗体的产生;③ 鼠源的单克隆交叉反应抗体能够中和新冠病毒,可抑制病毒S蛋白介导的细胞融合;④ 预存的S2蛋白交叉反应抗体可增强小鼠接种新冠DNA疫苗后的抗体应答;⑤ 临床数据显示,预存的S2蛋白交叉反应抗体水平与新冠灭活疫苗激发的RBD特异性抗体水平正相关。

Preexisting antibodies targeting SARS-CoV-2 S2 cross-react with commensal gut bacteria and impact COVID-19 vaccine induced immunity
09-13, doi: 10.1080/19490976.2022.2117503

【主编评语】影响新冠疫苗有效性的因素众多,接种者体内的预存抗体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华山医院感染科团队近期发表研究,发现肠道共生菌群可能是新冠交叉反应抗体的重要来源。该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结构差异直接影响预存S2蛋白交叉反应抗体的有无,而且鼠源的单克隆交叉反应抗体能够中和新冠病毒;研究者进一步在临床队列中发现S2蛋白预存抗体水平与新冠灭活疫苗激发特异性抗体水平正相关。该研究不仅为解释疫苗免疫反应的人群差异提供了新思路,并且为提高疫苗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潜在的靶标,对于后续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小肠君)

克罗恩病患者的小肠菌群变化

Gut[IF:31.793]

① 纳入21名CD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对小肠黏膜菌群进行对比分析;② 采样位点(十二指肠及回肠)及采样方式(刷检及活检)可导致菌群检测结果的差异,人口统计学、手术史、治疗、炎症状态等因素则无影响;③ 与健康对照相比,CD患者十二指肠黏膜菌群的α-多样性显著增加,且十二指肠及回肠菌群中包括链球菌属在内的24种菌属的丰度明显改变;④ 使用免疫抑制剂的CD患者的十二指肠黏膜菌群的α-多样性显著高于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CD患者。

Microbiome variance of the small bowel in Crohn’s disease
09-01, doi: 10.1136/gutjnl-2022-327313

【主编评语】克罗恩病(CD)可影响整个肠道,但大多数研究使用粪便样本对菌群进行分析。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通过刷检及活检采样,对比鉴定了克罗恩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小肠(包括十二指肠及回肠)黏膜菌群的多样性及组成差异。(@aluba)

同性性行为或增加男性的IBD风险

Gut[IF:31.793]

① 纳入2002年到2022年间美国10795名进行高危同性性行为的男性,确诊克罗恩病(CD)86例(0.8%)、溃疡性结肠炎(UC)136例(1.26%);② 另纳入同期60755名进行高危异性性行为的男性,确诊CD 298例(0.49%)、UC 314例(0.52%);③ 与高危异性性行为相比,高危同性性行为使男性患CD和UC的风险分别增加64%及145%;④ 上述关联或与男男性行为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特定粪便病原体的性传播有关。

Epidemi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men with high-risk homosexual activity
09-01, doi: 10.1136/gutjnl-2022-328218

【主编评语】Gut上发表的一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结果,相比于进行异性性行为的男性,进行同性性行为的男性的IBD风险显著增加,这种关联可能由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的变化、特定粪便病原体的性传播所介导。(@aluba)

转录后调控因子miR-181或可成为IBD治疗新靶点?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IF:17.579]

① miR-181在IBD患者和结肠炎小鼠模型的肠上皮细胞(IEC)中下调表达,该下调加重结肠炎症;② 敲除miR-181家族基因导致结肠炎症加重,miR-181的多个位点对结肠炎均有保护作用,其作用独立于肠道的菌群组成;③ miR-181保护肠炎的功能主要由其在肠上皮内源的活性介导,而非在其免疫和造血系统中的作用,其在IECs中的表达是粘膜损伤后细胞增殖必需的;④ miR-181通过调节 Wnt 信号和多个免疫过程促进IEC在稳态时的增殖能力和损伤后的再上皮化。

The miR-181 family regulates colonic inflammation through its activity in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
09-08, doi: 10.1084/jem.20212278

【主编评语】肠上皮的重建和再生对损伤后恢复肠内稳态至关重要,目前对肠内稳态维持和结肠炎发生过程中的转录后调控的研究较少。JEN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肠上皮中保守的miR-181家族成员在IBD和小鼠结肠炎样本中下调表达,其通过调控Wnt和免疫过程促进损伤后的肠道恢复,可作为治疗肠道炎症的潜在新靶点。(@MD)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或可用于治疗IBD的先导化合物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IF:8.039]

① 设计了一系列咪唑并[4,5-c]喹啉衍生物8a-r和9a-h,对其进行抗炎活性评价;② 8l和9c能更为有效且同时抑制JAK/STAT及LPS诱导的NF-κB和ISG等促炎通路;③ 相比于9c,8l的细胞毒性更低,且8l能通过抑制更多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以及未折叠的蛋白质反应和补体系统来发挥抗炎作用;④ 8l在DSS或TNBS诱导的小鼠急性肠炎模型中均表现出显著的抗炎活性,且能有效改善小鼠肠道菌群稳态;⑤ 两周的亚急性毒性评估结果表明,8l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Discovery of Novel Imidazo[4,5-c]quinoline Derivatives to Trea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by Inhibiting Multiple Proinflammatory Signaling Pathways and Restoring Intestinal Homeostasis
09-02, doi: 10.1021/acs.jmedchem.2c00390

【主编评语】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尚未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会引起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出血、贫血和体重减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但目前尚无法治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因子和肠道菌群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靶向调节细胞因子或肠道菌群的药物或疗法在IBD治疗中很有前景。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和谢作权等人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一项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咪唑并[4,5-c]喹啉衍生物,体外和体内实验均显示可同时抑制两种主要的促炎信号通路JAK/STAT和NF-κB,并调节急性肠炎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为IBD的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先导化合物。(@EADGBE)

多位点转录组区分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与其他胃肠道疾病

Gastroenterology[IF:33.883]

① 招募患有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EoC)27人、正常对照组(NL)20人、克罗恩病14人结肠活组织多点采样;② 转录组鉴定出987个基因在EoC和NL间差异表达,该EoC特异转录组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相关;③ EoC特异转录组和其他嗜酸性胃肠道疾病重叠少,也没有显著2型过敏免疫反应特征;④ 功能富集分析、免疫荧光染色揭示与NL相比,EoC中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加;⑤ EoC特异转录组与隐窝周围嗜酸性粒细胞环的出现相关,前者随病程变化可用于区分EoC。

Evaluating Eosinophilic Colitis as a Unique Disease using Colonic Molecular Profiles: A Multi-Site Study
01-24, doi: 10.1053/j.gastro.2022.01.022

【主编评语】结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又被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EoC)。对该病的研究和挖掘较少,其与嗜酸性胃肠道疾病(EGID)或炎症性肠病(IBD)之间的关系以及结肠表型特征尚未可知。Gastroenterology最新发表的文章构建了EoC转录图谱,与EGID、IBD数据比对并进行差异化分析,为EoC的诊断和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好雨)

新乡医学院Nature子刊:Sirtuin6在抗蠕虫感染中的全新功能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

① 肠上皮细胞(IEC)SIRT6敲除小鼠,其蠕虫感染诱导的簇状细胞扩增和2型免疫受损,导致蠕虫清除受损,且IL-4/IL-13处理不足以逆转该缺陷;② IL-13诱导时,缺失SIRT6的肠类器官的簇状和杯状细胞无法正常扩增;③ IEC过表达SIRT6或组成型激活的STAT6可促进肠上皮重塑过程和蠕虫清除;④ SIRT6促进SOCS3启动子区域的H3K56乙酰化而抑制其转录,解除其对IL-13诱导的STAT6 Y641磷酸化的限制而增强STAT6转录活性,促进蠕虫感染诱导的簇状细胞发育。

Sirtuin 6 maintains epithelial STAT6 activity to support intestinal tuft cell development and type 2 immunity
09-03, doi: 10.1038/s41467-022-32846-4

【主编评语】肠道上皮细胞(IEC)分化的动态调节对于体内稳态和对蠕虫感染的反应都至关重要。SIRT6属于NAD+依赖性脱乙酰酶,在衰老、代谢和疾病中具有多种作用。新乡医学院的王庆志和熊熙文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发现在蠕虫感染过程中,上皮细胞的SIRT6通过增强STAT6的活性,促进肠道上皮的重塑,对簇状细胞的发育和维持肠道2型免疫是必需的。(@章台柳)

BATF——维持ILC3稳态的关键转录因子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IF:17.579]

① ILC3s缺失BATF导致过量IFN-γ产生、肠道菌群失调和T细胞异常免疫反应,促进自发性炎症性肠病,清除适应性免疫、干扰素-γ阻断或抗生素治疗可改善;② BATF缺失重塑肠内ILC3异质性,增加Th1相关效应基因表达,减少MHCII相关特征基因转录;③ IL-6+TGF-β诱导BATF表达,且BATF抑制促炎基因表达,并通过MHCII促进抗原提呈,内在地调控ILC3功能;④ BATF维持ILC3染色质的结构从而保持其功能特性和可塑性,促进前体细胞ILC3向MHCII+ ILC3发育。

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 require BATF to regulate gut homeostasis in mice
09-01, doi: 10.1084/jem.20211861

【主编评语】ILC3s对于维持胃肠粘膜组织中宿主微生物群的稳态至关重要。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BATF是维持ILC3稳定性和协助ILC3维持肠道稳态的关键转录因子。即BATF直接与1型效应基因的顺式调控元件结合,抑制其染色质开放性,并抑制其表达。相反,BATF促进参与MHCII抗原处理和呈递途径的基因的染色质开放性,进而直接促进前体ILC3s向MHCII+ILC3s的转化。(@章台柳)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aluba,芥末,小肠君,苗钟化,一袋大侠,白蓝木,MD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919 | 73分综述讲透:神经系统如何影响胃肠道癌症

0918 | 补充复合维生素,对老年人认知功能有益吗?

0917 | 10文关注:肠道干细胞研究有哪些前沿新知

0916 | Cell和Science聚焦肠道菌群,详解多发性硬化+人菌共演化

0915 | 为何爱吃糖?肠道的作用不可小觑

0914 | 左涛等研究突破+73分综述,一窥肠道古菌前沿进展

0913 | 全力战“肠炎”:10文一览研究最前沿

0912 | 菌群“坏”代谢物增强肿瘤免疫治疗?Science子刊再发新证

0911 | 五文连发!BMJ多视角聚焦循证营养

0910 | 土壤菌群对人类健康有多重要?15页《自然·综述》深度阐述

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