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040】Trend Factor in China :中国版定价模型?

因子动物园管委会 因子动物园 2022-05-14
 
本文是技术因子专题的第 004 篇,也是因子动物园的第 040 篇独立原创研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私信公众号后台或动物园园长获取转载授权。


【30 秒速览】LZZ (2019) 通过纳入成交信息,构建了一个新的 trend factor,该因子不仅自身表现优异(A 股的最大回撤仅 13%),而且用其取代 LSY-4 的换手率因子后,新模型的解释力进一步提升,在各种检验中,表现都显著优于其他模型,有机会成为未来 A 股的基准定价模型。当然,在此之前,作者们可能还得更清楚地解释模型的 economic foundation ,否则,blackbox 式的模型,难免令人充满疑虑。


目录

01. 简介

02. 经典 Trend Factor

03. 新 Trend Factor

04. 股票定价表现

    

05. 解释基金收益

06. Trend Factor 分解

07. 一点感想

08. 结语


【写在前面的话】最近由于在写一篇论文,所以公众号更新放缓了。我们的新文章部分着眼于解释 A 股市场股票收益,而正好,最近读到周国富教授的一篇新文章,也是相关的主题。于是有了今天这篇推文。

01 简介
Han, Zhou, and Zhu (2016) 提出了大名鼎鼎的 trend factor,以综合利用不同时期的价格信息。Huang et al. (2019) 则更进一步,提出了利用基本面数据移动平均值的基本面动量(参见 【038】不止于价格动量:基本面动量也很酷)。
但颇为令人遗憾的是,同主流研究一样,上述研究都是基于美股进行的。好在,随着中国市场变得越发重要,作者们也于近期发布了一篇新的 working paper ,那就是本文要介绍的 Trend Factor in China (Liu, Zhou, and Zhu (LZZ, 2019))。
当然,如果仅仅是纯粹的 trend factor 的 A 股实证,其实并不值得如此大费周章。这篇文章还有一些新的贡献。



02 经典 Trend Factor
Han et al. (2016) 提出的 trend factor,主要利用标准化的移动平均价格来预测股票收益。换言之,每月末,拟合下述横截面回归:
其中,R_{j, t} 为 t 月股票 j 的收益,MA_{j, t, L}为 t 月股票 j 的 L 日均价,\tilde{MA}_{j, t, L}为用最新价格标准化后的 L 日均价,\beta_{i, t}为 t 月股票 i 对 L_{i} 日均价的暴露。
根据回归方程,可得到股票未来收益的预测:
其中,稳妥起见,利用过去 12 个月的 beta 估计均值来代表预期 beta :
接着,按照预期股票未来收益,对股票从高到低排序分组,并构建多空组合,便得到了经典的 trend factor。
关于此文更详细的介绍,可参见 美股上一个跨越时间尺度的趋势因子


03 新 Trend Factor
Liu, Stambaugh, and Yuan (LSY, 2019) 堪称中国市场因子定价体系的典范。这篇文章投稿不满 2 个月就被 JFE 接收,并于最近正式见刊。该文有几个重要论点,包括:
  • 在 A 股市场,EP 是更好的价值因子的代表;
  • A 股极易受壳价值污染,为此应剔除市值最小的 30% 股票;
  • A 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决定着换手率对股票定价很重要。
这些论点是否真的正确,暂且不论,但它们的确表明 A 股市场有着异于主流市场的特征。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最后一点,股票成交反映着股票的活跃程度,在 A 股这样投机氛围浓厚的市场,对于股票未来收益有着显著影响。
LSY (2019) 因此构建了其 CH4 模型(LSY-4),他们用 EP 替换了 FF3 因子的 BM 来构建 value factor,并加入了 PMO factor(pessimistic minus optimistic, 换手率因子,低换手率减高换手率)。
大概受此启发,LZZ (2019) 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 trend factor ,将成交信息纳入其中。具体而言,在每月末进行如下横截面回归,然后利用最新的数据进行预测:
其中,上标 P 和 V 分别代表价格和成交量。
与 Han et al. (2016) 不同的是,LZZ (2019) 利用了更长周期的指数移动平均来估计预期的 beta :
并取  \lambda = 0.02 ,即大约 50 个月后 beta 会彻底更新。
LZZ (2019) 以 2000 年 1 月至 2018 年 7 月的 A 股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按照 LSY (2019) 的做法,剔除了市值最小的 30% 股票。
表 1 展示了几个主要因子的表现。可见,trend factor 无论在经济意义还是统计角度,都高度显著,表现也显著优于 LSY-4 模型的 4 个因子。
这个新因子的 Sharpe 比率高达 0.48,比表现第二好的 VMG (价值因子)高出 71% ,最大回撤更是只有 13%要知道,同期市场基准指数的最大回撤高达约 70% !这使得 trend factor 对于投资实践而言,极具价值。

表 1 :主要因子表现统计. 

数据来源:LZZ (2019), Table 1.



04 股票定价表现
当然,如果仅仅是纳入成交信息,优化 trend factor 作为 alpha 因子的表现,这篇文章就太简单了。LZZ (2019) 的目标显然不仅于此。
由于 trend factor 和 LSY (2019) 的 PMO 一样包含成交信息,同时还额外包含均价的信息,因此,LZZ (2019) 用 trend factor 取代 PMO ,重新构建了一个中国版 4 因子模型(LZZ-4)。
表 2 展示了用不同因子模型解释 trend factor 和 PMO 的结果。Trend factor 和 PMO 相对 CAPM 和 LSY-3 模型,都有显著为正的 alpha ,且 trend factor 更加显著。
更为重要的是,trend factor 相对加入 PMO 的 LSY-4 模型,alpha 仍然显著为正,而将 trend factor 加入 LSY-3 模型后,PMO 变得不显著

表 2 :解释 Trend Factor 和 PMO 因子.

数据来源:LZZ (2019), Table 3.


换言之,LZZ-4 模型可以解释 PMO ,但 LSY-4 模型不能解释 trend factor 。
那么,自然地,我们要问,如果用来解释其他常见异象,结果是怎样的呢?
表 3 对比了 LZZ-4 和 LSY-4 对 14 种异象的解释,这些异象都有着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相对于 LSY-4 ,有 9 个异象仍然显著,包括简单的 size factor 。而相对于 LZZ-4 ,则没有一个异象显著。

表 3 :LZZ-4 和 LSY-4 对不同异象的解释力.

数据来源:LZZ (2019), Table 4.


表 4 的汇总结果更好地说明了这一点。14 个异象相对于 LZZ-4 的 alpha 绝对值均值和 t 统计量均值仅为 0.32 ,远远低于其他模型。定价误差同样远小于其他模型。GRS 检验则更为直观,接受 LZZ-4 ,并拒绝其他模型。

表 4 :LZZ-4 和 LSY-4 模型比较结果汇总.

数据来源:LZZ (2019), Table 5.


上述对比表明,LZZ-4 对于解释 A 股市场的股票和投资异象,显著优于其他模型。当然,除 LZZ-4 外,LSY-4 的确表现最好。


05 解释基金收益
为了更进一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LZZ (2019) 进一步尝试对公募基金的表现进行了解释。
Carhart-4 模型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基金业绩分析模型,但众所周知,动量因子在 A 股并不显著,这使得 Carhart-4 模型在 A 股的作用也受到限制。
LZZ (2019) 在每月末将偏股型按照惯例规模分为 10 组,并比较了不同模型对基金组合表现的解释力。表 5 给出了与表 4 相似的模型对比汇总结果。LZZ-4 毫无悬念地在各项指标上胜出。

表 5 :LZZ-4 和 LSY-4 模型解释基金表现.

数据来源:LZZ (2019), Table 7.



06 Trend Factor 分解
这个新的 trend factor 综合了价格和成交量的信息,那么,价格和成交量对其的贡献到底有多少呢?成交量的影响,在中美市场上是否真的有显著的差异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者们利用了 Sharpe (1988, 1992) 的风格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风格因子对资产收益进行时序回归,且要求回归斜率之和为 1 ,以反映资产对不同风格的暴露。
具体而言,LZZ (2019) 分别构建了综合性的 trend factor  TR^{PV} 和只包含价格信息与成交信息的 TR^{P} TR^{V},然后以后两者作为解释变量,对前者进行 Sharpe 风格分析。
结果显示,成交信息在 A 股的影响非常大,TR^{V} 的贡献高达 42%,与此相应,对于美股,其贡献只有区区 6% 。


07 一点感想
本文的基本思想秉承周国富和朱英姿教授关于 trend factor 和 fundamental momentum 相关研究的一贯思路,并融入了成交信息,来构建新的 trend factor 。
因子表现固然很优异,但坦率地说,单论因子的 idea 方面,创新其实是有限的。毕竟,他们 2016 年提出的 price trend factor 已经表现不错,而成交在 A 股有着重要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事。
但这篇文章有两个方面极为出色,使得其价值不可小觑,个人认为有机会在未来发表在顶刊
首先,作者们没有止步于分析因子的表现,而是进一步用其取代 LSY-4 的 PMO,构建了中国版的因子定价模型基于其在定价方面的良好表现,这篇文章,连同他们提出的 LZZ-4 模型,有不小的机会同 LSY (2019) 一样,成为中国市场的重要定价模型,甚至是最重要的基准定价模型。在中国市场日益重要的今天,若能达成这个成就,发表于顶刊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其次,他们的实证研究相当的扎实。除了基本的不同异象的 alpha 分析,定价误差与 GRS 检验及 Fama-MacBeth 回归分析这些标准模块,他们还做了解释公募基金的测试,乃至将基于 A 股构建的定价模型,搬到美股市场进行样本外测试和对比分析。此外,文章也仔细分析了交易费率的影响,以确保因子在实践中也有价值。
但除此之外,从早前的 price trend factor 和 fundamental momentum 起,这种类机器学习的做法就令人充满疑虑,至少对我这样高度依赖 economic foundation 的人来说,这一系列 trend factors 的构建过程,实际上是个 blackbox ,并不太 make sense
我们并不知道为何选了这些滞后期的均值,用最新数据对均值做标准化到底有何影响,也不知道不同时期均值对预期收益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此外,对 beta 进行平滑处理,对预测的股票收益和最终的因子表现有什么样的影响,也很难讲清楚。这些疑虑,可能会长期伴随该因子和由此而来的定价模型。



08 结语
LZZ (2019) 通过纳入成交信息,构建了一个新的 trend factor,该因子不仅自身表现优异,而且用其取代 LSY-4 的换手率因子后,新模型的解释力进一步提升,在各种检验中,表现都显著优于其他模型。
颇为有趣的是,这篇文章初稿完成于 2016 年 5 月,彼时 Han et al. (2016) 刚被 JFE 接收不久,尚未正式见刊。考虑到 LSY (2019) 今年初才 available online ,LZZ (2019) 相对于其初稿的改动自然不小。
个人猜测,这篇文章的早期版本更多关注的是 trend factor 本身,但在基于价格的 trend factor 已经被 JFE 接收的背景下,这种边际改进很难有大影响。
而随着 LSY (2019) 的火爆,中国市场越发受到关注,基准定价模型的影响力与单纯的因子,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作者们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大幅的修订,如今的版本,则有不小的机会成为未来的 A 股基准定价模型,重要性也便不言而喻。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这也许是个启发。通过更深入的分析,挖掘自己研究的更深入影响,也许可以大大提升一项研究的价值。
对于业界的朋友,也可以在未来,考虑将 trend factor,或者其他具有重要经济学/行为学含义的因子放入定价和风险管理模型,来更好地评估投资组合的表现。


全文完。
本文仅为分享,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文章图表来自于相应论文,仅为介绍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历史推荐


文章索引:因子投资小册子

因子体系:FF 和 Barra 体系,谁是你的菜?

实践方法论:【037】资产配置与因子配置:可以团圆吗?

投资因子:【031】投资效应:Factor War 前传

研究方法论:【027】追寻因子的足迹:分类、构造与检验

搞事情小组:搞事情深度研究| 异质波动率之谜

实证研究:【026】低 Beta 在 A 股:证券市场线是平坦的吗?

技术因子:【023】止损的价值:对冲动量崩溃

低风险因子:【018】低风险异象靠谱吗?解释与批判

动量因子:【010】横截面动量那些事

基本面动量:【038】不止于价格动量:基本面动量也很酷




参考文献:
  • Bali, Turan G., Robert F. Engle, and Scott Murray. "Empirical Asset Pricing: The Cross Section of Stock Returns." John Wiley & Sons, 2016.

  • Carhart, Mark M. "On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e 52.1(1997):57-82.

  • Han, Yufeng, Guofu Zhou, and Yingzi, Zhu. "A Trend Factor: Any Economic Gains from Using Information over Investment Horiz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22.2(2016): 352-375.

  • Huang, Dashan Huacheng Zhang, Guofu Zhou, and Yingzi, Zhu. "Twin Momentum: Fundamental Trends Matter ." 2019.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2894068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2894068

  • Liu, Yang, Guofu Zhou, and Yingzi, Zhu. "Trend Factor in China." Working paper, 2019.

  • Liu, Jianan, Robert F. Stambaugh, and Yu Yuan. "Size and Value in China."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34.1(2019): 48-69.


题图:Skyline Photograph of Buildings, from www.pexels.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