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D20日:为什么西安总是被黑?

laoegg 益读社 西商联盟 2024-04-12



A


基于情绪,还是基于事实

要回答这个问题,等于默认“西安总是被黑”是个事实。


如果有人告诉我“西安又因为负面新闻上热搜了”,这是事实。


但要说“西安总是被黑”是事实,得用数据说话。比如以热搜为样本,搜集几个年度西安上热搜的事件总数,负面占比多少,正面占比多少。年度发展趋势如何?


仅如此还不够,当我们说“西安总是被黑”的时候,暗含着西安和其他城市的比较。是不是其他城市被黑的数量和比值比西安低呢,也需要用数据说话。


这个任务量有点大。希望搞数据分析的理工男们哪天能把你们的算力用一下,建个模型,跑个数据,看看用数据能不能论证出,“西安就是比别的城市更容易被黑”。


基于以上判断,以下的论述都是我的观点。试图用有限事实来理解一个感受,西安为什么老是被黑。


之前跟人交流新闻舆情中的“情绪传播”时,问过一个问题:2021年7月22日的暴雨洪灾中,郑州地铁5号线的运行事故中有多少人遇难?


大家可能还记得,那段时间微信群里流传了很多视频。地铁车厢里,很多人被困在齐胸的水中,有人在低声哭泣,有人开始在手机上给家人留遗言……


可能遇到这个问题时,你才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没注意过郑州地铁五号线运行事故中有多少人遇难。我也是反复检索,才找到一个确定数据。


据郑州发布,“7月27日,记者从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在地铁5号线‘7.20事件’中,有14人不幸遇难。”


第二个问题,郑州地铁5号线的运行事故中有多少人被处理?


也许有,很抱歉,我没有搜到。


关于“西安地铁保安拖拽女子”事件,也问过几个问题:

 

1、那个小保安的举动,是系统决策指挥的问题,还是个人行为失当;

 

2、小保安是故意在众目睽睽之下恶意拖拽造成“女性身体暴露”,还是在矛盾冲突中情绪失衡导致的举动失当。

“西安地铁事件”多少人被处理?


2021年9月2日,西安市纪委监委通报: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及其运营分公司在工作中服务群众意识不强;对相关人员教育培训不经常,日常监管存在漏洞,保安人员履行职责不文明不规范;事件发生后调查核实情况不深入不全面,工作作风不严不实,反思反省不深刻。给予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及其运营分公司3名相关负责人党内警告处分,1名相关负责人调离工作岗位,2名相关负责人诫勉谈话,1名相关负责人谈话提醒。


在百度和微博上检索“西安地铁事件”和“郑州地铁五号线”,“西安地铁事件”的曝光量远大于“郑州地铁五号线”。


两起事件,其事件的严重性、责任程度有巨大差别,传播热度却是完全反着的。


有多少批评基于事实,有多少批评是基于情绪。

B


反向作业也不好抄

主持微信公号“酒后乱兴”的王老师是个特别理性特别较真的人,之前他也没少批评过西安。


对最近“在对西安的不断揶揄中找‘优越感’”的“网评家”们,“酒后乱兴”说,在疫情防控这样的大考面前,西安和郑州,和深圳,和天津,和武汉比起来有不同吗?


“酒后乱兴”举了两个案例——都可以在西安找到反面教训,它们在网络上迎来一片赞誉,看起来作业完成的比西安要好得多。


“酒后乱兴”说,实际上除处理结果是正向的之外,其实际暴露出的“坑”一点都不少,甚至几乎就要和西安踏进同一条河流了,遗憾的是,这些“坑”被一片点赞所蒙蔽了


深圳:电话发我

1月8日,一位网友在深圳市卫健委公众号文章评论区留言反映:昨晚9点在龙华中心医院做的核酸,产妇等着住院要核酸证明才能入住,什么时候能出结果啊?12小时了,能不能优先安排……


6分钟后,留言被深圳卫健委一个处长看见,并回复道,“电话发我。”这位网友的困难因此得到快速解决。


媒体报道说,这短短四个字,几个小时内就收到了上万个点赞,话题也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有官媒评论“为快速反应、敢于担当,热心解决民之所忧的城市点赞!”


深圳市卫健委的这番操作值得点赞吗,当然值得,但好像又哪里不对。稍加分析会发现,这位产妇的核酸难题得到解决是“特事特办”,而非制度安排。


这位网友留言的时间是1月8日。就在两天前的1月6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针对西安孕妇流产事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她强调:


不论有没有核酸证明,在医护人员做好防护的前提下,都要第一时间收治。


显然,西安孕妇事件的教训并没有被深圳真正汲取,副总理专题会议上的部署没有在深圳得到具体落实。


需要提醒一点,深圳在1月8日这天的确诊人数是:两例。


如果孕妇的家人没有在卫健委的公号下留言会怎么样,如果这个留言没有被卫健委宣教处处长看见又会怎么样?难道深圳的孕妇都要去卫健委的公号下留言并等着被处长看见才能得到收治?


服务型政府该做的,是在制度层面上做出安排,而不是靠处长的个人行为来推动解决。特事特办,它的逻辑和我们熟悉的“走后门”没有区别。


深圳的这位孕妇和西安的那位孕妇比起来足够幸运,仅此而已,她的被特殊关照充满了极大的偶然性。


疫情来袭,深圳孕妇们的就医,在制度层面的困境并没有因为西安的教训而得到改善。


郑州:两天和“10分钟”

河南商报报道,1月8日中午12:41,郑州网约车司机张力(化名)通过商报顶端新闻“我想@领导”向郑州市长发出求助,称其因为拉过一名密接乘客被要求集中隔离,但后来没人来安排,他希望自己能被隔离。


经过媒体协调,“仅10分钟后”,郑州市二七区工作人员回复就“已转办”。截至17时,这名司机的求助已获得妥善解决,被送往隔离点隔离。


我们具体来看,张力的密接发生在1月6日下午,到1月7日上午10时,他接到郑州经开区疫情防控中心的通知,工作人员告知他是次密接者,待在原地不要动,等待集中隔离。


然而这一等就是一天,因为家里有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他不想拖累家人,在车里睡了一晚。


8日上午,先后两位工作人员联系他了解情况后,都不接受他集中隔离的请求,让他自己回家居家隔离。


12:41,他通过河南省问政新平台将自己的遭遇和诉求反映出来,并@了郑州市市长。下午3点左右,辖区为他安排了隔离酒店。


这条新闻下面,网友们纷纷点赞,“这样觉悟的人民,这样效率的政府,何惧万物。”


应该点赞吗?当然应该,这是一个多么负责任的父亲,并且@郑州市市长这个诉求机制是多么有效率。河南商报也通过这个新闻为自家顶端新闻app做了一个绝佳的广告,陕西本地媒体在这方面的功夫就差很多了(这个事如果在叙事文风上稍加改动就会变成负面新闻)。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发现新闻里的防疫漏洞:从密接发生到最终隔离,这件事的处置耗时超过两天,而绝非仅“10分钟”。前一天告诉他等待集中隔离,第二天两个工作人员又都坚持让他回家隔离。


郑州关于密接和次密接的隔离政策到底是什么样的?不要因为他最终如愿隔离而只顾着点赞,而忽略了这个事实:这个案例中,隔离政策在执行上是混乱的。


“@郑州市长”和“深圳处长亲自查看留言”,背后透着的都是领导加持。


我们呼吁西安的教训能让其他城市在制度层面做出有效安排,让城市治理、疫情防控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让温情和效率更可持续,从而保障更大多数的市民。


酒后乱兴说,看到天津市民的抢菜画面,看到多个城市的健康码也纷纷崩溃,看到河南疫情在三个城市里的快速发展(今天许昌新增74例),疫情之凶猛,恐怕比西安在12月22日前后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


作业不好抄,反向作业同样不好抄。


酒后乱兴说,这并不是一个踩着西安找优越感的合适时机,它不过是另一种“地域黑”。山川异域还能风月同天呢,何况骨肉相连的同胞,别那么冷血。

C

自己淋过了雨

会想起给别人撑起一把伞

微信公号“你的月亮我的轲”在“上海夫妇确诊、西安挨骂”后发过一篇文章《西安,你这傻孩子怎么就是不说话?》,刷了屏。


文章中说,“包括西安在内的整个陕西就像陕西人一样内敛老实,光在那默默地干却不说话,好的不说坏的也不说,任由风吹雨打,留给时间去证明一切。”


“你的月亮我的轲”昨天再发文章,《啥都没干空降热搜第一,西安真成了“流量密码”?》


文中说,西安这次疫情答卷答的不尽人意,这点大家都看在眼里,但西安也已经在努力地向前了,最近逐天下降的确诊病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西安从疫情爆发到现在,真的是一天都没在舆论场上消停过,最猛的一天50个热搜有15个都是关于西安的。


“你的月亮我的轲”说,很多流传很广的网络贴文,其实都是“ 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最近看到的心酸又有爱的画面:在全国多地爆发疫情后,许多当地的网友都在相关新闻下面表示担忧,而西安网友们反而以“过来人”的身份去宽慰他们:“西安都马上战胜疫情啦,大家别怕!”“记得给自己的一码通截图!”“多屯点生活必需品!”“做核酸的时候千万别拥挤,积极配合就好!”……


有网友说:西安自己淋过了雨,会想起给别人撑起一把伞,西安人也是。

D


朋友圈里的西安

远大于物理空间的西安

有老哥私信问我,西安为啥这么招黑? 


其实,这些年不只一次面对这个问题,也曾很认真研讨过。


我说,可能是西安的文化意象,和当下的城市品质存在差距。 


改革开放40年,市场文化和商业文化成为主流,这是西安的弱项。


在商业文化的叙事体系里,西安与一线城市存在文化势差。商业文化强大的地方看西安就不免有优越感。好比之前香港市民嫌弃内地居民“抢奶粉”,台湾专家教授说内地吃不起茶叶蛋和榨菜,都是商业文化领先者对“后进”的鄙视。


前不久和我家领导看《唐顿庄园》。剧中,英国人认为美国人都是暴发户,美国人觉得英国人都是“食古不化的老顽固”。


在讲好自己的故事方面,西安本身确有不足。传统文化讲得太多但讲法不够新。而新的文化叙事,比如“硬科技文化”方面西安基础很强,但没有主动构建“硬科技文化”的叙事能力。缺少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这样的“硬科技文学”创作力量。


硬科技、科技创新、数字化、智慧化正在成为新的主流。构建起新的叙事能力,为西安的城市品牌、城市形象植入更具生命力的新内涵,此事值得认真做。


另一方面 ,“西安老是被黑”也可能因为“朋友圈(微博)里的西安,远远大于物理空间的西安”。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外地学生热衷于黑西安、黑母校?


首先,不认为这是个正确问题,它也只是表达了某种感受。


母校是什么?“母校是只能自己骂但是别人骂不得的地方”,是很多人认同的答案。想想自己,和同学在一起时,也对母校N多吐槽,但公开场合,就会坚决站母校。


每年从西安走出去几十万大学生,西安始终活跃在他们的朋友圈、微信群里。西安的大事小事,都很容易引发广泛的共情。然而,坏事更容易被关注。


另外,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城市、一个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城市,西安的曝光频次也必然高于很多城市。


之前有一个说法,某些人贬低中国实力时只有一个参照系,中国和国外。西安也有类似苦恼,被和“别人家城市”各种比较。要求高也没错,但挫折感也强啊。


但如果聊起硬科技,很容易冷场。“你有意思没意思,大家都不懂的事情,咋聊?” 


我问老哥,你会离开西安么? 


有些人表达,是屁股视角,从利益出发表达观点发表意见。


有些人表达,是鼻孔视角,就是为了出气,甚至无关对错,只在乎情绪。


有些人表达,是脚掌视角,用脚投票,最为诚实。


我是用脚表达的人。


去过很多城市,但总不如在西安更坦然自得,也可能是见识还不够多,但我接受这种局限性,站定这座城市,心里踏实。


如果我们都离不开,我们就是这城市的文化,我们就是这城市的土壤。 


想想我自己,做事粗糙,脾气大耐性差,还很懒,想写的很多文章都没好好写。 


早先某次在江浙坐车,两个当地人吵架,听不太懂,吵得时间还长,终于忍不住,喊了一嗓子,“吵啥吵,要不你俩打一架吧。”然后,立刻安静了……


可能,我们这些人的性格和表达,也给西安招了不少黑。


相对于“西安应该怎样怎样”来说,我觉得,更要紧的是让自己配得上这座城市。


只批评别人,要求别人如何如何,既困难也无用。 


既然站定了这里,就只好尽自己的努力,做一分是一分。

F


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那个讨要卫生巾的女士,可能不知道这段视频在外媒已经被演绎成“西安封城缺少卫生巾,血流成河”。


那个自作聪明表演“我是八天八夜秦岭穿越暴走哥”的小伙子,可能不知道他的说法被演绎成了“交不起5000元隔离费”,被人当成事实再传播。


不是所有人都有比对信息、核实信息的敏感和能力。我自己前天也在“西安逐级解除风控”的信息上中了招,被几个伙计可劲嘲笑。


全国多地疫情形势紧张,当前西安既要做好隔离封控,还得认真防止外部输入。


酒后乱兴说的很对,“山川异域还能风月同天呢,何况骨肉相连的同胞。”


此时,也不用被别人黑了就非得再黑回去。


疫情当前,病毒是我们共同面对的唯一敌人。

希望对西安的种种批评

能成为所有人防范疫情的深刻记忆



往期回顾:

  1. 没有人知道西安现在有多难

  2. “封城”之后,才知道西安对中国有多重要

  3. 艰难时刻,西安的危机与焦虑

  4. 从西安疫情,揭秘:“德尔塔”传播危害

  5. 西安本轮疫情拐点何时到?为什么要开展多轮核酸筛查?

  6. 豪气!男子买10吨排骨支援西安抗疫!

  7. 最新!西安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划分标准公布!1475例!专家最新研判!

  8. 西安什么时候可以解封,今年可以正常回家过年吗?

  9. 看到他的馍被打翻在地,我为西安落泪了

  10. 什么是“社会面清零”?一起听专家解读

  11. 专家:西安疫情是武汉封城后最严重一回

  12. 西安正面回应社会关注问题,西安社会面基本实现清零!达到条件可逐步解封!

  13. “一码通”通不了,数字治理中的短板需反思,西安“一码通”为何半月崩溃两次?

  14. 巨婴就是矫情:1200万人口的城市抗疫封城就像战争!

  15. 从资本的角度,说一说西安高新医院背后的故事

  16. 西安人,有点委屈

  17. 外地上学的大学生能回西安吗?部分疫情防控指挥部回复

  18. 为什么说西安市东北到西南轴线辐射带才是西安市经济的未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