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董存瑞到张北京,大银幕英雄走向平民

卢或者 商业江湖 2023-08-18


正文共: 3248预计阅读时间: 9分钟文:卢或者



1


“别往下看,一直向上就不会害怕。”
当踩着脚扣趴在国旗杆上的林志远因为恐高而不自觉的发抖时,下面拉着绳子的小跟班对他高喊道。夜灯高照,四周安静,广场成为庄重肃穆的背景,听到这句话呼喊的林志远鼓起勇气再次攀爬,终于将“阻断球”成功的焊接在旗杆的顶端。旗杆上的林志远)几个小时后,开国大典举行,在亿万国民的关注中,那颗小小的阻断球将国旗稳稳的停在了旗杆最高处,并迎来山呼海啸的欢呼。
这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的一幕,黄渤饰演的林志远原型是前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林治远,这个毕业于天津大学的设计师和同事们一起设计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动升旗杆。该工程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但在物资匮乏的当时,做出这样一个设计殊为不易,但即便如此“不容易”也很少有人会知道他的名字——如果这次没有被管虎导演将其搬上荧幕的话。实际上,不仅仅是林治远,这部电影中七个故事的主角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前夜》中的林志远是个设计师;《相遇》中的高远是一个隐名埋姓的科研工作者;《夺冠》中的陈冬冬是一个弄堂里长大的乒乓球教练;《回归》中的任达华饰演的是一个修表师傅;《白昼流星》里的老李是一个扶贫干部;《北京你好》的张北京是出租车司机;《护航》中的吕潇然是一个备飞飞行员。(以少年英雄形象出场的陈冬冬)七个主角和我们一样,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可能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在关键时刻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正是这无数普通人的出色工作,成就了这些光辉的历史瞬间。
如果将目光放的更长远些就会发现,今年国庆档的三部电影,都采用了类似的视角来讲故事。《中国机长》讲述的是一个普通机组在危险状态下营救乘客的故事;攀登者讲述的是一群遭遇挫折的登山者再次挑战极限的故事。简单的说,这三部电影都是在讲述“平凡人的非凡瞬间”。在国庆70周年之际,三个主旋律电影不约而同的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这种“不约而同”让人们有些亲切,但也有些“惊讶”,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主旋律电影中的主角都是那些驰骋疆场的英雄,而非普通人。



2



50-60年代,国内上映了一大批爱国影片,大家熟悉的《董存瑞》《英雄儿女》《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都出自这一时期。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直到今天很多人对于英雄的具象理解都源自于这些影片。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站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的画面是很多70-80后的英雄主义启蒙画面;而王成背报话机手握爆破筒高喊着“向我开炮!”的声音更是一代人史诗般的英雄记忆。

(英雄儿女剧照)

那时人们在谈到英雄的时候习惯于在前面加上“民族”或“战斗”这样的修饰词,大家对于英雄的定义更为具体——那些为国为民在战斗中牺牲的人们是我们这个国家的英雄。
那些宏大的叙事、激烈的战斗、纷乱的硝烟、坚毅的眼神和激昂的台词组成了我们对于英雄的全部想象。人们认为“只有在战斗中流血牺牲才是爱国”,起码当时的我这么觉得。年少时我甚至认为,没有战争的年代,失去了让普通人成为“英雄”的机会,剥夺了我们用热烈方式表达爱国情节的可能。“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我曾反复吟诵这句诗,向往那种豪气。这种“英雄情结”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一度认为“斗争”才是爱国主义的正确表现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一名言辞激烈的“愤青”。“爱我中华、抵制日货”的口号成为我和很多小伙伴日常挂在嘴边的词语。我一度很享受这种“身处斗争第一线”的感觉,觉得自己在身体力行的爱国。但一件小事对我产生了冲击,某晚我在网络论坛闲逛的时候看到一个帖主名字中带有日语“の”字,我心生反感,于是在帖子下面回复:作为中国人用日本字符命名是不对的。帖主却很温和,他回复说,首先日本很多文化来自于中国,抵制日本文化某些时候是在抵制我们自己的历史;其次如果一个日本人用中文“的”字作为自己的网名,他会不会遭到日本网民的攻击?如果遭到这样的攻击,我们会如何评价这些攻击的网民呢?他说,希望爱国者可以更加理智宽容的看待这个世界,爱国不仅仅是抵制、反对和斗争,爱国还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宽容理智的看待这个世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这段话,我手搭键盘,半天没有回复一个字。那是2000年前后,也就在那段时间,我偶然看了《孔繁森》这部爱国电影,第一次感到英雄不仅存在于战场上,同时还存在于日常的工作中。


3


没有想到的是,另一个让我反思“爱国”意义的时刻依旧和《孔繁森》这部电影相关。十余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孔繁森牺牲的地方——西藏阿里地区。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平均含氧量只有内陆的60%,这里也是西藏最为偏远的地区,其公署所在地距离拉萨1400公里,这个数字超过北京到上海的路程。同时,这里还是国家二级风区,自然条件恶劣,被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我在这里采访了几个援藏医生,其中90年出生的刘首壹让人印象深刻。2016年研究生毕业的他以志愿者身份援藏,成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一名中医医生。他为此付出了很多:以志愿者身份援藏三年,没有下过高原,没有见过父母,也没有正式的工资(只有生活补助),三年里和他同批援藏的志愿者都陆续离开了,唯有他留了下来并续签了5年的合同。

(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坐落在孔繁森工作过的狮泉河镇)

我问他,为什么愿意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工作?

他说:“我爸支持我,我爸认为这是为国家做贡献。”我追问他爸爸是做什么的?他说:“我爸就是一个普通的天津人,他就一直想着为国家做点儿事儿,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看到有支援西部的机会,他就鼓励我过来……”顿了一顿,他继续说:“我爸告诉我‘和平年代,认真工作,将自己的所学所会用来帮助别人,就是爱国’。这段话让我对当年那个高喊爱国口号的自己,以及那些“自以为是”的爱国情怀感到愧疚。


4


如果说革命年代的爱国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那么今天的爱国应该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是《中国机长》里女乘务长的那句:“从飞行员到乘务员,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中国机长剧照)这种理性又温情的画面成为今天主旋律电影中的镜头,从某种角度看也适应了今天观众和市场的需求。
数据或许能更好的佐证这一判断。影视剧票房数据管理平台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6日,《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三部影片在票房上分别达到了20亿、17亿和7亿元。口碑方面,三部作品在淘票票上分别获得了9.5、9.3、9.2的评分,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截止10月6日下午6时,《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两片票房分别突破20亿和17亿)
同时伴随着三部影片的热映,中国电影票房也不断创造着新的历史。灯塔数据显示,继10月3日全年电影市场累计票房突破500亿元大关、较2018年提前一天达成纪录之后。今年10月4日16时,2019国庆档电影大盘突破26.6亿元,已经超越了2017年的纪录,成为了史上最强国庆档。
贴近现实,回归平和,讲述普通人的英雄故事赢得了市场也赢得了口碑,这不仅是一种贴近时代的做法,也是一种进步。观众对于这股潮流的认可,以及一批影视公司对内容类型的引领,都造就了如今这个国庆档的成功。例如,《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背后的出品方博纳影业和阿里影业,此前不仅联手推出过《红海行动》(36亿),很好地延续了市场对主旋律商业片的探索,还在这个夏天推出了《烈火英雄》(16亿),开了“平民式英雄主义”的先河。(淘票票平台上关于中国机长的评论)“爱岗敬业就是爱国”,这是不少淘票票用户在观影后写下的评论。今天我知道,“愤青”时代的我狭隘的理解了“爱国主义”,爱国不仅仅是“斗争”,爱国同样是认真的工作,热爱生活。
《我和我的祖国》总制片人黄建新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了谈了类似的观点,在谈到他们的创作理念的时候他说:“现在大家这么喜欢这部戏的原因,就是特别感性,情感很浓烈,不讲空头大道理。”后来他又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伟大的一个点……把这个拍出来,就会有这种感觉。

--完--




更多内容:奔月飞天,阿里云栖于何处?
20年老牌票务公司转型 大麦网迈出商业平台化第一步
海归博士的医疗援藏风云
从水手到记者,我被一只乌鸦改变了人生



版权所有:商业江湖   转载联系微信号:living_lu   邮箱:luhl2017@126.com
卢或者,一个有着2年海上经历的远洋船员;4年市场经验的石油销售,8年媒体经验的商业记者自媒体人同步更新,搜狐号、今日头条、UC、百家、企鹅号、大风号、网易号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