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巫经典长篇:家有琴童两枚,说说音乐教育
文/图:小巫
声音和颜色是通向灵性世界的两扇窗户。
——鲁道夫·史泰纳
编者按
本文最初题为《用音乐养育好孩子》,刊发于《父母世界》2010年11期;2016年9月修订全文后在本公号推送;如今作者家里两个琴童已经长大成人,对音乐的热爱有增无减,音乐和乐器成为他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享受,于是再度更新本文,作为经典长篇推送,真可谓十年磨一剑也!
01
别把人参当胡萝卜
让我来写孩子的音乐教育,不免有些气短心虚,因为常听读者朋友们说:“你们家条件多好啊!祖孙四代都弹钢琴,音乐教育信手拈来,无需煞费苦心。我们没有你们家那条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多培养孩子的兴趣。”
艾玛,要是“音乐教育”仅囿于弹奏乐器和培养兴趣,那可真是把人参当胡萝卜了!
音乐对我们一生的影响非同小可。它不属于贯穿脑部的智性教育,而是直接触及我们的灵魂深处,为心灵输送养分、促进智力发展,并具备强大的疗愈功能。
音乐被脑的各个层次处理。从脑干开始,音乐可以影响心跳,呼吸和兴奋;通过边缘系统,音乐对感觉和情绪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在皮层,音乐可以创建视觉图像和联想——脑皮层可以在智性层次上理解。这样说来,音乐对人类心智的各个层次都具有重大的影响。(萨利·戈达德·布莱斯,《平衡发展的儿童》)
音乐并非人类的发明,而是灵界赐予人类的礼物。美洲印第安霍匹部落传说相信,世界是被神“唱”出来的。这很有道理,因为宇宙万物的奥秘——从植物生长结构,到人类呼吸节奏,到天体运行规律——都蕴含在音乐当中。
你可能会打断我说:哎哎哎,这不都跟数学有关吗?——的确它们也属于数学领域,只能说,音乐与数学不可分割,因此,华德福学校会通过音乐教习数学呢!音乐和数学这两门互通有无的艺术,蕴含了宇宙天条,探究这两者,会发现宇宙和生命的法门。
所以说,若是把音乐这样的艺术课程当做可有可无的“副科”,那也是把人参当胡萝卜给浪费了!
音乐具备很多魔力,其中之一就是凝聚人心,你只要看看歌星台下的观众就知道了;面临重大灾难时,音乐是振作精神、慰藉哀痛、疗愈创伤的最佳艺术形式;音乐作为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特殊教育、心理咨询和疾病康复等领域。
我们人体,就是最天然最奇妙的乐器,每个人都是天生的音乐家!
女儿七年级时全班在学校音乐会上表演合唱
(她在前排左一)
02
听什么声音
某日乘坐地铁,突然听到一片喧哗声,探头看一看,原来一个一岁多一点的小宝宝,被几个大人围着,一个老太太搂着他大声要求“叫奶奶!叫奶奶!”旁边的成年人则跟着应合“快叫啊!不叫不是好孩子!”孩子看上去受不了这样的围攻,先是拼命挣脱,继而放声大哭。成年人们悻悻然地说“这孩子,真没办法。”
相信大家对这个场景并不陌生。成年人似乎很无辜,孩子则很可怜。我们有可能不知,小宝宝的听力是异常敏锐而又非常稚嫩而脆弱的。我们听到的任何声音,在孩子那里都被放大两倍,所以高调门的噪音会让孩子烦躁不安,甚至尖叫、大哭。或者干脆封闭自己、昏昏欲睡。
人类婴儿降生时,已经具备了灵敏的感觉器官,他们通过这些器官来求生、来认识母亲、认识世界、感知自我。小宝宝生来具备各种天赋,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地去“教”、去“引导”、去“开发”。事实上,我们的任务是保护、发展和丰富这些天赋,而不是用我们发出的噪音去刺激和破坏它们。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听什么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从宝宝降生开始,我们需要轻柔地对他说话、哼唱柔美的小曲、讲温馨的小故事、弹奏适宜的乐器,需要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听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这些美好的声音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尤其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智力。
但是,当刺激过于强烈时,感官会变得迟钝。德国的儿童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和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在学龄期遭遇学习障碍,不能集中精力,是因为幼年时父母曾经对他大发雷霆、大喊大叫,或者平常说话声音过高,导致他们“关闭”了自己的听力。在学校里如果遇到一个大嗓门的女老师,这些孩子则无法听见她在说什么。他们需要治疗,听温柔的声音,重新开启听力——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华德福学校低年级孩子用竖笛开始每一天
03
有生命 vs 无生命
人类的听觉是造物主赋予我们的,人类宝宝听到的仅仅是母亲的心跳声、人们说话唱歌的声音以及大自然的声音,近代各种电子设备则给我们的听觉造成严重的污染、干扰、侵袭和破坏。
也许对很多成年人来说难以理解,但对孩子的内心来说,实物发出的声音和机器(音箱)传出的声音有天壤之别,这些声音直接作用于他的听觉敏锐度、情感发展和智力开发,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几年前,在搬回美国之前,为与华德福学校接轨,我曾经在家给女儿补习在主流学校学不到的课程。「声学」板块一项作业是分辨“有生命的声音”和“非生命的声音”,女儿把“电视、音响”等列入后者。孩子认为那些声音是没有生命的!后来我曾特地询问女儿,她再三确认指的就是电视和音响里边的sounds and voices,包括音乐、说话和其他响动,虽然是人制造出来的,依然是“非生命的声音”。
有一位华德福老师告诉我,她先生爱玩儿各种乐器,两个女儿从出生开始就浸泡在爸爸的吹拉弹唱当中,也都能歌善舞。小女儿8岁的一天,无意间打开了家里的音响设备,第一次听到音箱里飘出来的音乐声,竟把她吓得一屁股坐在地上!这位老师看到,“非生命的声音”对于孩子的感官来说,简直是一种暴力袭击。
鲁道夫·史泰纳博士说,儿童的成长过程,有两个魔法词:一个是模仿,一个是榜样:
孩子模仿他所处的环境中的一切,无论是人,还是物品;
如果是人,他会把这个人的特性吸纳为自己的一部分;
如果是机器,他就会把机器的特性吸纳为自己的一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我总在强调:
父母的真实内在状态,至关重要;
仅仅做值得孩子模仿的事情,更进一步,成为值得孩子模仿的人;
不要让机器(电视、音频、电脑以及其他电子设备)教育孩子。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每天让电子设备给孩子唱歌讲故事说英文,让各种电子屏幕给孩子当保姆和老师,而没有认识到其危害。
每年圣诞派对上,朋友们欢聚一堂
唱圣诞颂歌,我先生伴奏。
女儿组织的15岁派对上,
小盆友们唱流行金曲,她伴奏。
04
听什么音乐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胎教传统,当代流行的胎教手段之一就是给胎儿听音乐,意图从娘胎中就培养出音乐大师来,于是盛行给胎儿听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人生起跑线不能再提前了!
围产期听了巴赫贝多芬莫扎特是否有助于培养音乐大师,还有待考察,胎儿听音乐的确不失为一件好事,出生后的宝宝们听音乐也是一件好事,关键词在于:听什么?
我们都见识过,给腹中的宝宝听音乐,他会在我们肚子里手舞足蹈;给出生后的宝宝听音乐,他也会手舞足蹈,有时候看上去像是在打拍子、指挥乐队。
从生理层面解释,在耳道内部,有一只叫耳蜗的听觉传导器,耳蜗内充满淋巴液,耳蜗表面则布满了毛细胞,每一根毛细胞负责接受一种音高(pitch),外界声波通过淋巴液而震动毛细胞上方的鼓膜,鼓膜又触动了毛细胞,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到脑内部的听觉中枢,进而刺激全身的肌肉发生反射。
这是为什么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会令我们“吓一大跳”,全身一激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谨慎地选择给宝宝们听什么样的乐器发出来的多大音高的声音。因为音乐引起的反响是全身性的,而不仅仅止于听觉器官。
在流行观念中,大家都很重视通过视觉的教育,比如阅读,而没有意识到保护和培养听觉的重要性。实际上,我们的听觉远比阅读能力发达。人类并没有阅读的基因,更没有专门为阅读而设置的器官(虽然阅读会用到眼睛,但眼睛却并非专门为阅读而设置的器官),听觉则是我们身体上的专用感官之一;而且,眼睛只能看到前方,耳朵却能听到四面八方;眼睛闭上就看不见了,耳朵却很难被彻底关闭;盲人能够通过听觉接受完整的教育,而聋哑人则极难进行智性学习、极难达到与常人比肩的智力水平。仅从生理结构来看,听觉的地位就高于视觉。(摘自《小巫教你编故事》)
听觉是十二个感官中的四个高级感官之一,较之视觉、味觉、嗅觉等情感层面的感官来说,听觉占有更高的地位,直接关联语言、思考、概念和自我意识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听故事对孩子的智力来说远远强于阅读。
有一些笼统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选择什么乐器——天然材质制成的乐器,比如木头、陶土和某些金属做的乐器,如五音笛、莱雅琴、钟琴、埙等等;避免人工合成品,比如塑料乐器、电声玩具以及电子琴。
选择什么音乐————轻柔、舒缓、梦幻的乐曲,音高须高一些,因为低音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女性的声音一般都比较高);避免给低龄孩子听打击乐和节拍强烈的乐曲,比如摇滚和重金属。华德福学校根据每个年龄段设置适龄音乐教程,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举,此处仅就一事概括而言:九岁以下适宜五度音程和五声音阶音乐,九岁以上再介绍七声以上的音阶,包括古典交响乐,而纯粹的乐理要等十六七岁再学习。(更多详情,请参考李黎老师的课程《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艺术》)
至关重要的原则——避免给小孩子听电子产品播放的音乐,或者电子乐器弹奏的音乐,而是给他们听实物乐器发出来的真实的声音。将来学习乐器,也要挑选实材乐器,不要学电子琴。
无论我们给孩子听什么,都不可以带着功利性目的,去“开发”他的什么。音乐不是仅仅给孩子听的,我们自己是不是享受音乐、喜欢什么样的音乐,都是更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美国绿茵华德福高中乐队&合唱团
在全校音乐会上演出;
在优酷网搜关键词「美国绿茵华德福」
可见两条音乐会视频。
05
怎么学乐器
我估摸着,没准儿中国是地球上琴童人数最多的国家?而这些琴童中,真正向往学琴的仅在少数。大部分孩子都被迫学琴,大部分家长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琴。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开发孩子兴趣,培养音乐素质”,私下的理由恐怕还是跟父母的虚荣心和考级证书有关。
搞不明白这件事,学琴就变成了纯粹的学一门手艺,而艺术于生命的意义则放到了脑后,因此国内的教学普遍强调演奏的技巧而忽略对音乐素养的整体培养。
我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学钢琴,儿子是6岁半开始,女儿是7岁半开始,相比国内琴童,都属于“迟到的鸟儿”。而且,女儿仅学了半年就停止了,到了10岁再次开始;儿子学了7年,13岁停止学习钢琴。
但是到了17岁时,儿子选择爵士钢琴作为高中毕业展示项目,重新拾起钢琴,半年期间,每个周末开车北上进山,找老师学习爵士钢琴;18岁报考大学期间,他计划主修工程,辅修音乐;间隔年期间,即便是在新西兰的牧场打工,也坚持练琴,目前他是我们家钢琴弹得最棒的。(参阅《他投胎于我,我不曾教诲他,只是带他生活》)
女儿搬到美国后也持续跟钢琴老师学习,16岁时中断钢琴课,改为自学;她跟哥哥的爱好不同,更喜欢流行乐,听着歌琢磨出乐谱。
两个孩子都曾就读美国绿茵华德福学校。众所周知,华德福教育里,音乐贯穿始终,与各科教程交相呼应,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吹竖笛,三年级开始拉小提琴,高年级则需要修习管乐。入校后,儿子挑选了长号,女儿挑选了黑管,同时继续学习钢琴。每个学生都是学校乐队和合唱队的一员,隔不久就会开上一场音乐会。(参阅《如何轻而易举让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内含音乐会视频)
女儿转学到公立高中后加入学校乐队,
每天早晨七点到校练习;
十二年级,她已经晋升为第一黑管手。
儿子在华德福高中管弦乐队里吹长号
...看不清吗?
右侧长号那排左边第一位帅哥就是他
话说当年他们学钢琴,都是在他们自己强烈要求之下开始课程,但我这个懒妈管理疏松,孩儿爹身为音乐家,也没啥高标准,导致孩子们学琴一点儿也不勤奋,平均每天练琴时间不到半小时,也从来没有参加过正式的比赛、表演,儿子只在13岁那年考过一次英皇证书(还因为发烧险些取消)。
所有的老师,包括孩子的奶奶,一致同意他们具有罕见的天赋,但是我们却没有进一步的“培养”。因为天赋只是成才的因素之一,孩子们对钢琴的迷恋远未达到废寝忘食埋头苦练的地步,所以我常对朋友笑说,我们家是拿天才当庸才养着呢!(参阅《暴殄天物的老妈,养出坚持兴趣的娃》)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需要多少钢琴大师,如果泛滥了也就不稀罕了;我倒是知道这个世界永远需要更多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
因为孩子学琴,有一阵子我经常光顾琴房,也聆听过练琴室里传出来的家长训斥孩子、逼迫孩子、甚至打骂孩子的声音,以及孩子压抑的哭叫声。音乐是艺术,艺术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家长面色铁青、暴力相向,孩子泪如雨下、苦不堪言。这两者之间,违和感爆棚啊!!!
06
要不要逼孩子
关于是否应该给孩子施加压力,敦促他们勤学苦练这件事,我曾跟婆婆探讨过。
我婆婆是一位音乐神童,13岁就在新西兰举办个人音乐会,19岁即作为「新西兰钢琴二重奏」成员,去欧洲巡演,收获一路好评,在英国BBC和澳大利亚ABC等媒体上受到专访,还出了专辑。
婆婆13岁和18岁开办个人音乐会的
节目单封面
再往前数,婆婆的母亲也是一位音乐天才,是万里挑一具备「绝对音准」(perfect pitch)的罕见人才。我先生就是跟着外婆学的钢琴。
婆婆既是知名的钢琴表演艺术家,也做了一辈子的钢琴老师,教过几百个孩子。她永远记得自己曾经有过一个得意门生,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严格要求,孩子也很争气,练得技法惊人,到处获奖。后来他去美国念大学,多年后回新西兰结婚,邀请我婆婆参加婚礼。
婚礼上,我婆婆跟新娘交谈起来,得知他们刚刚买了一座大房子,婆婆兴奋地问道,“那他肯定第一时间买了一架钢琴!当年他可是天才琴童啊!”新娘诧异地回答:“钢琴?他恨透钢琴了!不可能让家里有那个东西。”
可以想象,我婆婆的震惊不亚于新娘。给我讲了这个故事后,她说,无论什么科目,都不能逼着孩子取得成就,“这不值当!”(It's not worth it!)
这个故事跟我一个美国朋友的经历如出一辙!我认识她二十多年,从不知道她会弹钢琴,若不是有一次她老公告诉我,这位耶鲁斯坦福双料学霸,还曾经夺得过某项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冠军!但是她从来不跟别人提起这事,也自然从不摸钢琴。
我问过先生多次:当年你学钢琴的时候,你妈妈是什么态度?他说妈妈从未逼他练琴,都是因为他自己热爱而弹得一手好琴,大学和研究生都选择音乐专业。家里兄弟四个,都学过乐器,但父母没有刻意培养过。
每次我们回新西兰省亲,孩子们都会在奶奶的指点下练习钢琴,奶奶对他们的要求,居然比爹妈还“松散”!但又因为奶奶教得有趣,孩子们也乐意弹。当初儿子不喜欢约翰·汤普森、巴斯蒂安等主流经典教材,奶奶便从新西兰寄来英国出版的爵士乐教材,儿子的钢琴老师也非常开放,就按这套教材来教儿子,小伙子学得津津有味呢!
儿子11岁时参加琴城的汇报表演
07
弹好琴 vs 爱音乐
女儿开始学琴不久,老师在琴城组织了一场小小的汇报演出,所有学生的家长都来观看。来的基本都是小孩子,我们家10岁的女儿算年龄大的。最大的是一位高中生,老师还特地介绍了她:高二了,学习非常紧张,却依然没有放弃钢琴。我身边一个8岁小姑娘立刻感叹:“啊,都高中了还在弹钢琴啊!”意思是在正常情况下,高中就不该弹钢琴了。我忍不住悄悄告诉她:“你看,我们这边坐着一个外国叔叔,他弹了四十多年的琴,现在还在弹呢!”“啊?真的啊!”小姑娘一脸惊诧,简直像是在北冰洋碰见企鹅!后来,这只北冰洋企鹅和他女儿上台表演了四手联弹。
父女四手联弹
国内有些音乐老师告诉我,不少拥有钢琴10级证书的孩子,实际上根本不会弹钢琴,甚至都不见得认识乐谱。他们只不过花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准备考级的那几首曲子而已。我也亲见过学了多年琴、考了多个级别证书的孩子,不识更低几级的谱,离开老师就不会弹琴。我真不知道这些父母让孩子这样学琴的目的和收获到底是什么?
至于我的孩子学琴,我们夫妻俩对此胸无大志,缺乏野心。我只知道他们热爱音乐、享受弹琴,对音乐有着独到的鉴赏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品味。两个孩子都有自己喜爱的音乐人和乐队,说起来如数家珍,既有我和他爹也喜欢的,也有人家自己单独喜欢的。我们家里(车里)总是响彻各种音乐——播放的、弹奏的、大家一起哼唱的。我本来对音乐一窍不通,却也有自己喜爱的音乐人,可喜的是孩子也跟着一起喜欢。当然,我受他们爷仨的影响更大,他们带我认识了更多的音乐人和曲目。
和孩子拥有共同的喜好,亲子关系其乐融融;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是生命的基石,是灵魂的氧气,是人类健康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大概是我们家“音乐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吧。
俩娃平时弹琴都不肯让老妈狗仔队录像,这是2018年在新西兰的伯伯家即兴联弹,老妈偷拍后兴冲冲地发了微博。他俩却觉得这么小儿科的东西,也值得大惊小怪吗?
就这样,两个孩子对音乐的热爱,一直延续到了他们成年,而且肯定会贯穿终生。
三年前,儿子考入拉法耶特学院,该校音乐系主任特地写来邮件,期待他加入学校的音乐社团;女儿今年报考大学,截止发稿日,已经拿到一众著名文理学院的全奖,其中有些学校特地注明看中了她的音乐特长,并欢迎她加入学校活跃的音乐团体。(美国大学不需要考级证书来确认学生的特长,仅须在申请表上注明即可,因为入校后展现的实力自然会说明一切。)
要说,这还真应了那句俗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08
如何给孩子音乐启蒙
但凡有人问我,如何让孩子爱上音乐?我都赧然汗颜,自认笨拙,拿不出什么花招来,而只有一个窍门:父母自己热爱音乐!给孩子唱歌,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甚至跟孩子一起学习乐器。如果父母感觉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欣赏、理解水平不够,而希望孩子能强于自己,那么这件事就只能从自己做起,自己去学习音乐,而不是出于遗憾,把期望加到孩子头上;孩子没有义务去承担原本属于父母的遗憾。
一直以来,我自认五音不全、缺乏音乐细胞,但在参加华德福中小学教师培训那三年里,我找到了自己的“歌喉”,并开始大胆实践,在学校里指挥孩子们轮唱,在小巫艺术养育课程里指挥成年人重唱。亲身体验告诉我,学习音乐这件事,与年龄无关,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毕竟,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住了一个全能的艺术家!
在女儿小学进行了三年教学实践,
期末给家长的展示会上,
带领小盆友合唱、轮唱、切分拍手唱。
但如果你自己对音乐实在没兴趣,那就别管它,更不要为了许多所谓的“好处”而逼着孩子去做。有的父母说:“我愿意花钱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而实际上,你只是可以花钱让他学会一门乐器而已,你甚至可以施用各类手段威逼利诱他的弹奏技巧达到某种水平,获得几张证书;但真正的兴趣和热爱,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家长必须思考清楚让孩子学习音乐的出发点,这里不能掺杂任何私心。如果你认识到音乐对于人类生命的重要性,并想让音乐成为孩子的终身爱好,请你先培养自己。这道理很简单: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必须首先成为那样的人;所有涉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有“言传身教”一条路而已。你自己爱不上的东西,虽然有办法逼迫孩子去做,却并无好办法强迫孩子去爱。
比如,与其给孩子听高雅音乐,远不如爸爸妈妈唱歌给孩子听。爸爸妈妈觉得自己唱得不好听?那没关系!孩子不需要爸爸妈妈唱出专业水准来,就像孩子不需要爸爸妈妈给自己提供豪宅一样。孩子是感应父母心灵的,爸爸妈妈唱得再不“好”,孩子也会沉浸在歌声中的爱里。相反,即便你每天播放古典音乐,但孩子却感觉到这音乐对爸爸妈妈来说是对牛弹琴,他就不可能感受它、听懂它、爱上它。孩子感染到父母享受音乐的愉悦,才更有可能也爱上音乐。
最最重要的原则是——给孩子自由。他可以有对音乐感兴趣的自由,也可以有对它失去兴趣的自由。不要误以为让孩子坚持练琴是在锻炼人家的意志力或者责任心,也不要误以为孩子放弃学琴就是缺乏毅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半途而废”是成年人的角度和标签,对孩子来说,所有的经历都弥足珍贵。
后记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这个话题太大了,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再写下去,篇幅又要创纪录了。里边的一些观点可能很不讨巧,会引发各种误解、困惑乃至愤怒,万分感谢您耐心阅读至此!
如果您有意培养琴童,希望获得更加实用、具体的指导,欢迎订阅《用智慧陪伴孩子学习音乐》板块,授课老师就是我儿子在北京的钢琴老师、备受家长与小盆友爱戴的音乐教育专家游妍丽教授;解读孩子学习音乐中父母焦虑的起源、传授如何在家庭中给孩子开展音乐素养教育、探讨和分析孩子初学乐器时的常见问题和困惑。如果您爱好音乐,想为自己而学习,这套课程也非常值得一听。
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听课:
摘录2016年9月推送此文后
部分读者留言:
向上滑动阅览
网友A:我家老大三岁被选中去学国际象棋,最小的年龄去参加初级赛,被哥哥姐姐“杀”得大哭。我当时还鼓励他要坚持不怕输什么的。后来爸爸看不下去跟我说了他自己的故事,我决心放手。爸爸小时候宅男一枚,妈妈是老师,但因为忙没时间管他,所以没逼他学任何爱好,直到高中才猛然爱上篮球,一路打进校队。原来他从初中开始才猛长个,小时候矮小瘦弱。他说那时候如果逼他打,他一定恨死篮球。
从那次国际象棋事件后,我再没让儿子参加任何“兴趣班”后来他发展出唱歌、画画、口技表演、跳绳等自然爱好。前段时间翻出小时候的象棋盒非要陪着下,我只好翻书学着陪玩。
网友B:非常受益,孩子的成长是自然而然的,和小巫老师以前写的母乳的书一样,顺从自然规律往往会有好的效果。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从今天开始唱歌。
网友C:小时候(4~6)岁被爸爸带去学各种“艺术”兴趣班,水彩画,国画,书法,电子琴……家里还买过两个手风琴。“殊死”抵抗后,愣是一样都没坚持下去。如今一样不会,爸妈谈及此事就会说我没艺术天赋,说培养啥都没成~回头细想成长经历,老爸无意间教的一两首口琴,妈妈小声哼唱的流行曲反倒成了童年最美的旋律。
闺蜜从小(4岁左右)被迫弹琴,据说即使不练琴,每天必须3小时坐满在钢琴前。现在回忆起童年来她说,觉得什么都好就是这弹琴的经历不太好,还曾因为偷偷调快时钟被狠训。我听了不免觉得骇然,这么小一个孩子每天3小时坐在钢琴前啊!(不坐傻倒也挺受老天眷顾的)后来被逼到高中后再也不愿碰琴。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细细回忆一下自己那时的童年,你,那时在渴求什么?
网友D:正在被各种兴趣班轰炸。唯恐少学哪样孩子就比不上别人。
及时雨啊!提醒了我孩子不是为我而学,是为她自己!!!
网友E:小巫姊的又一篇好文章,也及時的提點了我一些疏忽的地方。原本沒打算讓孩子在九歲前學習校外額外的樂器,但是機緣巧合在來到香港初期就認識了一個非常好,與我個人理念很契合的鋼琴老師,於是就在七歲半不到開始了學琴,但也就是每週一次半小時的課,這個過程中,我自己的方式方法態度等等,都有需要修正和改進的地方,再次謝謝您及時好文!
埋了一只彩蛋: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直达优酷网欣赏小巫女儿在华德福高中才艺表演会上的钢琴伴奏...恩,那个弹钢琴的就是她,当时她把一头卷发拉直了
欢迎加入第三届
小巫养育学堂
加入第三届小巫养育学堂,¥899成为超级会员即可享受全场六折!五门公益免费试听课+十四门核心课程+陆续推出的全新精品课程等你来!
扫码开通超级会员
2021年送给自己一份最好的礼物
第三届小巫养育学堂学制为期两年,2020年9月开学,2022年6月毕业,如果你有些犹豫,已经第二个学期了,现在才加入,会不会跟不上学习进度?请无须担心!本届学堂采取自助餐plus模式,学什么、学多少、几时学,都由学员自主选择。课程一经订阅,可无限回听回看。同时给到每位学员强大的后盾支持,除了实时群聊讨论,还有以下支持体系:
01
授课老师亲领核心板块答疑专场:免费!
02
小巫额外四次综合答疑专场:免费!
03
每月一次资深老学员带领消化讨论会:免费!
04
心理学专家带领《看电影聊成长》专栏:免费!
更有VIP群内小巫老师随时空降参与互动,仅须¥899元,大咖陪伴一年!
加入第三届小巫养育学堂,
成长和收获从此刻开始!
未尽事宜请联系学堂班主任鱼老师
— END —
还有四百余篇精彩文章,请进入公微查看~
微信平台博主简介
关注小巫养育学堂
关注小巫微信公众号
小巫,美籍儿童教育专家,人智学者,两个孩子的妈妈;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清华大学特聘讲师;华德福学校联合发起人兼特约顾问,国际人智医学学士后培训(IPMT)项目发展顾问,美国绿茵华德福学校低年级体育课顾问;开创艺术养育父母培训课程,创办小巫养育学堂网络课堂,创立家庭联结力亲子关系模式;著有《让孩子做主》《接纳孩子》《小巫教你讲故事》等十余本畅销书,累计销售百余万册;开发家庭联结力、儿童成长力、放飞想象力等系列课程,线上线下学员逾百万人次;当选新浪教育首届中国榜样家长。
喜欢就点赞,再点个在看
好文多转发,一路有同伴
亲爱的新老朋友们,您的慷慨赞赏将悉数交到原创作者手中!
因公众号改版,按信息流推送文章,劳请手动点“赞”+“在看”,以便持续收到本公号更新,感谢您的支持!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