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DGA讲座速记】张静:如何面对实际提出研究问题?
不管是发展历程中所累积的发展经验富矿,还是当前全球不确定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于新型发展知识所发出的召唤,都提醒研究者需要面对实际提出研究问题。11月13日,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举办第34期发展知识讲坛,本期主讲嘉宾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静教授,她以“在中国发现普遍性——如何建构研究型问题”为题,聚焦研究型提问的常见困境,讨论研究型提问的一般指向和关切,以及如何针对社会现象提出有理论价值的问题。本次讲坛由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齐顾波教授主持。
张教授认为,人们认识世界通常有两种基本方式,即解读和解释。解读即通过界定特征去理解具体的世界或行为,在特定的文化条件下有哪些调整,比如费孝通用“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解释不同于简单地寻找具体实践的特征,而是求知,寻找具体的世界和行为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费孝通用“双轨制”的概念来解释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的稳定及其在近代的溃败,用双轨制消失来解释基层溃败,而士绅角色缺失则是中间的过程。因此,研究型的问题,应该遵循这两种方式进行,特别是后者。
张教授指出,一个好的提问是研究的关键。所谓研究,就是对一个提问的回答,提问决定了方向。从未知到已知,是研究的重要特点。问题是发现的开始,提问是非常难的,所以,问题是一篇论文成功非常关键的因素。对于如何提问,建议考虑这四个层次:第一,现象,即从现象中捕捉事实,面对现象来提问;第二,困境,即从发生问题的那些情况中去捕捉problem;第三,提问,把捕捉到的这个problem转化为一个问号,变成一个问题,即提出困惑;第四,主题,把这个提问与某些领域和主题联系在一起,和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
张教授认为,在中国发现普遍性,就是要从特殊性中去挖掘普遍性。如果不能把自己关于特殊的提问、问题、困惑,和人类社会已有的一些知识体系相联系,形成的解答或结论就永远是特殊,永远是只针对中国,只针对某一个案例或一系列数据。人们通常会觉得更具普遍性的原理、公理和定理,要重要于特殊性的答案。没有跟人类已有的知识体系相关联,就不会得到重视。
张教授指出,要善于把案例或数据里的发现,即对一个特殊问题的回答,和已有的普遍性知识联系起来,这是在中国发现普遍性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意图和多种能力:第一是现象,面对实际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第二是敏锐的洞察,发现其中的困惑,找到问题所在并成功转化为一个提问;第三是好奇心,非常迫切想知道这个答案,从未知到已知;第四是证明,通过一系列的逻辑,组织证据支持;第五是建立关联,把已关注的现象和所知道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关系。
为了有效地利用我们的生命,我们应该去做有价值的研究,而不是原地踏步地重复前人的研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有意识这么做:第一,提出经验问题,即指向事实,发生了什么;第二,提出机制问题,即指向联动关系;第三,提出理论问题,即指向原因;第四,提出实践问题,即指向实践性,即辅助政策、参与政策性解决方案的研究。提问可以从这几个层次出发,其中原因解释是被学界评价最高的求知的方式。
在寻找因果关系时,会深受理论的潜移默化影响。张教授认为,理论对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重视对于理论的学习。因果必须要经历抽象,而不是对事实的简单归纳。因果必须要上升为理论、原理、定理或公理,必须要去阐释事物的共性而非特性。在进入田野的时候,要事先阅读很多理论,这些理论能帮助我们抓住那些关键的一般性问题,或者帮助描述机制。
一个好问题应大致包括这些方面:第一,非常明确,可以简单、具体,但明确、清晰,而非模糊、不知所云;第二,有针对性、有所指涉,包含一些未解的困惑;第三,有关联性,联系事实和概念,而且有更新一种解释的潜力;第四,有伸展性,可分解、可加入新信息,以便推进因果知识。
张教授认为,掌握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是所有从事研究的人必须训练的本领。理论不是简单的归纳而是一个抽象,抽象在哲学意义上是指抽象性的阶梯上升,越往上是抽象,越往下是具体。训练的时候,可以通过根据抽象概念寻找对应的经验事实,或根据经验事实寻找说明事实的概念,前者是从抽象到具体,后者是从具体到抽象。那么,何为一般化?一般化就是让问题更具普遍性,让问题沿着类别的属性上升,使之抽象性的程度更高,可解释度扩大。面对一个具体的实际现象,提出一些和一般性理论有关联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把中国的一些特殊问题普遍化、一般化,在中国发现普遍性。
在研究一个具体案例时,要有提问的意识,以及明确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如果只停留在故事层面,而不能进入到知识层面,就会导致无法与既有的知识体系对话。例如来自中国的经验理论也要能解释西方的问题,这样才能从中国发现普遍性,知识才能有共性。无论理论来自于哪里,首先要有事实作为证据,其次要接受挑战。从任何地方发现普遍性,都要具有一般化的意识,我们应该平等看待所有的经验证据,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案例,重视那种可能从中发现普遍性理论的潜能。
国际发展和全球农业学院(CIDGA)
中国农业大学基于其过去几十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国际发展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探索之上,于2020年组建的校级跨学科、跨学院、围绕国际发展和全球农业相关学科进行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校级新农科建设平台。面向国际前沿,秉持全球视野。
编 辑:张 瑶
【CIDGA】从以工代赈到公益性岗位——中国工作福利实践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