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援助分析的数据与新方法第二小组的讨论主要围绕中国对外援助的实证研究前沿议题与方法创新展开,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黄振乾副教授主持了该小组的探讨。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胡建梅汇报的题目为《对外援助机构设置与双边援助分配》。论文通过定量方法研究援助国对外援助机构设置变化特别是援助机构独立性是否对援助国援助意愿和援助参与程度产生影响。她对1995-2017年22个发展援助委员会(DAC)援助国和143个受援国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拥有独立对外援助机构的援助国往往拥有更强的对外援助意愿,对国际发展援助的参与度也更强。独立的对外援助机构提高了援助国在各援助领域尤其是经济基础设施与服务领域的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她指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成立有利于扩大中国对外经济基础设施援助与服务领域的援助力度。美国西北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候选人阮志航分享了题为“Framing and Support for Foreign Aid Among Chinese Nationals During COVID-19”的研究。他利用新冠疫情大流行背景下中国对外援助再次引发全球关注为契机,通过社会科学实验方法测试了不同的框架叙事(frame)对中国民众援助态度的影响。研究设计中考察的框架叙事分别为援助推动国家利益、援助作为互惠行为和援助作为知识分享内容。研究发现,如果在问卷中纳入援助推动国家利益、援助作为互惠行为、援助作为知识分享的相关信息,中国民众对疫情援助的支持度会得到显著提升,但对一般发展援助的支持度没有显著变化。研究表明,中国民众对援助的支持理由不同于传统欧美国家,并且民众对不同类型对外援助背后的支持理由不同。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蔡洁汇报了题为《中国对外援助与软实力提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为例》的研究论文。她创新性的使用各国新闻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注度来测度软实力。她利用2011-2020年中国对外援助和受援国新闻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度的面板数据,通过工具变量法研究了对外援助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对外援助总体而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呈显著正相关,但在不同地区的结论有所不同。此外,不同类型的对外援助作用也存在差异。这一结果有助于研究中国对外援助的政治效应,为未来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制定提供政策参考。杜克大学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潘心如汇报的论文题目为《效益优先还是政治至上?——中国对非援助次国家分配的逻辑》。她以非洲20国为例,将援助数据(AidData)地理数据库与族群空间插值数据库(Spatially Interpolated Data on Ethnicity)等进行匹配,对中国对非援助在次国家层面分配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她的研究发现,中国对非援助更易流向首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道路密度较小的地区,非洲国家分配政治中的“族群偏好效应”(和在任领导人同族群更可能得到援助项目)和“出生地效应”(在任领导人同的出生地)对中国援助的实际分配没有显著影响。中国援助在非洲的次国家分配上更多体现出实用主义色彩,而非被政治俘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候选人汤可依分享了题为“Development Finance and Distributive Politics: Comparing Chinese and World Bank Finance in sub-Saharan Africa”的研究论文。她从次国家的角度,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和世界银行的发展性金融项目(Development Finance)与非洲当地分配政治的关系。通过使用非洲48个国家的地理信息数据,研究发现,受援国民主的程度越高,则“族群偏好效应”越显著,即任领导人同族群的地区更分配到援助项目。竞争性选举机制不仅没有约束援助项目分配的族群偏好效应,反而起到了激化作用。世界银行援助项目的条件性约束(aid conditionality)也没能杜绝援助分配存在的族群偏好效应的存在。她通过对埃塞俄比亚和赞比亚两个案例的深入研究剖析了其中的因果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郭士祺以“Chinese Aid and Local Employment in Africa”为题研究了中国基础设施援助项目对非洲当地就业的影响。他将2000-2014年期间中国对十个非洲国家的援助项目空间位置和非洲国家家庭调查数据进行匹配,使用“双重差分法”来识别中国援助项目对当地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援助项目对当地就业有积极作用:在中国援助项目启动后的头两年内,当地就业显着增加了2到3个百分点。但这种影响在第三年之后减弱。中国援助项目通过相关部门直接和间接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项目都显着增加了短期就业,而学校、医院、水电设施的建设也对当地就业更有持续性。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讲师李元馨汇报题目为“Does Chinese Foreign Aid Work in Sub-Saharan Africa? An Empirical Analysis”。她的文章聚焦中国发展援助在非洲的有效性,即中国援助项目是否能够推动了当地受援国的经济增长。她利用2000-2014年中国对撒哈拉以南51个非洲国家的面板数据,并且使用了工具变量因果识别方法。研究发现,中国发展援助项目有效推动了当地国家的经济增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接受美国援助的“混合体制国家”(anocratic regimes),中国援助项目的经济增长作用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