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会花钱的公益组织,不是好公益

林启北 新共益 2021-06-28

有一家公益组织,因为之前的各种努力,银行账户上有了可观的资金。这些资金是属于非限定性资金,可用于支持符合机构使命范围的任何内容,机构负责人邀请我参与讨论,希望能在推动机构使命的方向,有更大的突破!因为有这笔资金,可以支持他们在公益方面有更多的可能性!


正是因为这种可能性,把这家公益组织小小地撕裂了一回。在他们的理事群、会员群、项目群......一直都在争论不休,争论的症结在于如何将这笔钱花得更有价值。花钱就会涉及到风险的存在,因此,在这些群里一谈到风险就遇到了多方的抨击,尤其花太多钱所产生公益成果的不确定性,导致最终这笔钱还是作为原来项目的延续执行。


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在这个社会上,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社会问题。无法用钱解决的问题,才有可能是社会问题。这样才可能会出现,当有一些资金到账时,公益人反而变得呆板。



我个人从事公益行业这么些年来,发现很多公益人会被三个关卡限制住。

第一个关卡就是“资金”
第二个关卡就是“机构”;
第三个关卡就是“团队”;


每一个关卡,我都会发现对应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资金的时候,这家公益组织 表面上很和谐,大家都兴致勃勃、均摊共享、互不猜忌。稍微有点资金之后,这家公益机构就开始撕裂了,大家似乎都在计算,这些钱自己能用上的有多少。


在没有正式注册公益机构的时候,大家也都和和美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旦注册了机构,分派了职务,大家反而似乎有了层级,并且对这样的层级,有些许的不满,于是开始对占位“高”的人,产生了很多是是非非的评价,导致心思不再用于机构使命的推动,反而都花在解决内部评价上了。


当一个公益人孤军奋战的时候,他非常强大。一旦其他人想要与其合伙推动,经常来一个碰壁一个,来一双折戟一双,当实习生、当志愿者感觉都还过得去,一旦要成为全职伙伴,马上就起了炸裂式的冲突,互相间由美好的战友,瞬间互相批评的仇敌,并且怀疑对方别有用心!


出现这三个关卡的原因,其实在于公益由静向动、由虚拟向真实的转换。很多公益机构做的是静止的业务;很多公益机构做的是虚拟的、表演式的业务,本质上都没有在为解决真正的社会问题而努力。


而一旦有人真正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全力推进,刺激了高能量的资金、机构和团队逼迫过来时,静止的、舒适的、稳定的关系被打破,就会出现关系上的变化,关系上一旦产生变化,心理上就会出现动荡;心理上一旦动荡难平,就会出现冲突。有人就此冲破了关卡,如河流一般滚滚向前,有人则此此在冲突中限制了自身,被困在认知的局限里寸步难行,障碍了自己的同时,也绊倒了同伴。


针对他们讨论的问题,再次梳理一下我的观点。



我是真心实意地相信,公益人自身不需要资金,如果一家公益机构要筹款,最需要筹措的资金是员工的工资社保福利,以及办公室的行政财务成本。这些得到了保障,才方便筹措解决社会问题的那些经费和物资。而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那些经费和物资,最合理的方式是不要经过这家公益组织的机体,而是从资源提供方直接送达社会需求方。


纵观当今中国的公益和慈善,会发现绝大部分的公益机构是不符合我这个观点。大量的公益机构,本质上只是慈善机构,因为慈善机构最偏好的就是进行物质的输送,并相信物质和资金能解决社会问题。大量的机构沉迷于物质的补充和分发,以为物质搬运,不仅能解决社会问题,而且能够带动行业强壮。大量的公益机构努力率先筹措的是社会需求方的物资,而根本不敢筹措自身的员工工资和基础运营成本,导致员工自身也成为了社会救助的对象。


这个道理,我无论是在劝募任何形式资金的时候,我们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讲透彻讲明白。解决社会问题只能是靠人,而不是靠物!公益如果是一个行业,就需要大量的行业从业人员。一个行业要想保持从业人员的稳定,就必须把从业人员的工资社保福利,最优先级地保障到位!


我们的《劳动法》,就是从这个基本立意出发,来保障每个行业都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可有意思的是,或许在很多人心里,公益行业的“劳动”不算劳动,或者公益行业从业人员的劳动没有价值,所以不应当计算劳动力价格,所以不应当发放劳动报酬。


一家公司即使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员工的工资也是要发放的;那为什么到了公益行业这里,员工的工资社保和福利,就从优先级成了劣后级呢?这显然是公益行业还有很多人,内心里不肯承认公益行业价值所在,内心里不肯承认全职员工才是这个行业的生命力所在。



我们的社会还有一个怪现象,就是公益组织做的业务,大量的都是“项目制”,每个项目,即使设计了员工工资,也是按照项目周期走的。一个项目如果是三个月的,那负责打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就只能拿三个月的相应工资和待遇。


而一个全职员工进入了一家公益机构,他内在的本能肯定是长期合作。即使不是长期合作,也多半不会只按照项目周期来对称,有了项目就来上班,项目结束了就抬脚走人。公益当然也允许这样的临时制、短期合作制,但公益行业肯定不可能只由项目来串珠联线,而需要有长期的业务保障和资金托底。


但这样又与现存主流的公益项目化冲突,那就是公益组织筹措来的每一个项目,都是要对应预算全部花完的,基本上不会给公益组织留存未来发展经费,更不会给公益组织留存人才培养的资金。


这时候,考验一家公益组织负责人“经济管理水平”的节点就到了,这家公益组织负责人如果只能项目制、模块化地、机械被动地被资助方牵着鼻子走,那这家公益组织的公益理想就很难实现了。它的员工会时常动荡,它的业务会被迫变形。他明明想做的是这个,而不得不屈服于项目的意志而去做那个。他特别希望团队能够稳定,但团队却因为资金短缺或者资金不自由而无法稳定。



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当然有很多,比如在筹措资金时尽量多样化,有项目经费,有人员经费,有事业发展经费;有政府项目,有企业项目,有众筹项目;有自有项目,有社会项目,至少让资金能够互相匹配和补充,保障机构能够稳定地行驶在预设的理想轨道上。


但要实现这样的资金多源化,对很多人也是挑战。不少公益人都有社交障碍症、筹款被动症,或许在公益人心里,最好是资金能够源源不断地自己送来,不需要自己去筹集和引导。但这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能的,估计每一个商业人也都希望躺赚,自己不出手就能够把商品卖出去,把资金换回来,但他每天打开门营业时,就会发现,一天不做事,一天就没得吃,一天不努力吆喝,一天就销售不畅。


公益其实也是一样的原理,今天不筹款,明天就会断粮。今天只筹措项目经费,项目一结项伙伴就得走人。


一家公益组织要想可持续发展,从一开始就必须组建专门的筹款团队。如果不这样事先做好充足的打算,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基本古训,就会被这家公益机构违背。违背古训当然不会对古训产生什么伤害,真正光组建筹款部门还不够,还必须时时刻刻对公益组织经费来源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有了项目经费,就赶紧去筹措人员发展经费。


有了今年的费用,就赶紧筹措明年的费用。有了确定的费用,就要去筹措不确定的费用。有了限定性的资金,就要努力筹措非限定性的资金。这样才可能保障各种资金,在一家机构里正常的占比,这样才可能保障一家公益组织,既能充实饱满地立足于当下,又能信心满满地展望着未来。



这两年我们还观察到一个现象,叫做公益财富增值!


可能是很多人太相信,解决公益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可能是因为中国真正想解决社会问题的民间公益人,多半筹款不畅;可能是因为做公益,在中国一直就没法被当成社会主流的阳光业务。可能是以上的所有可能都并非可能,而真正的可能是公益人自身在财务运营上的能力,就处在社会的平均水平线以下......以上这种种原因,导致不少公益人出现了“爱惜资金”、“囤钱不花”、“对把钱给他人充满不信任”的吝啬现象。


稍微懂点经济学常识的人就知道,钱只是能量的一个符号,它最大的能力就在于流通。一个社会经济水平是不是很高,不在于这个社会是不是很有钱,而在于这个社会的资金的流动速度有多快。政府的资金为什么一到账就要马上想办法花出去,哪怕这个资金的去向导致了很多非议和差评,但他们也要顶住社会风评和猜忌而让钱尽快流出,原因就在于资金一旦停滞下来,就丧失了它的作用力,就等于一堆废纸,一串死的符号。


同样的道理,真正怀抱社会理想的公益组织,一定要把到手的钱尽快地花出去。不是因为有了钱才去花钱,而是因为要花钱才会去挣钱。这个道理放在公益行业就更明显了,公益行业天生就是没钱的,终身也是没钱的。前面说了,公益组织最需要的钱就是员工工资,其他的钱,都从社会来流向社会去。



公益人不是任何方面的专家,但一定是两个方面的专家,一是社会倡导专家,二是花钱专家。公益人是因为擅长花钱,社会才肯信任地把钱信托过来。公益人正是因为擅长倡导和发动,才可能让资金产生巨大的增值效益和宏大的社会影响力。


从道理上说,公益人应当是最慷慨的,因为所有的资金都应当赶紧用于解决社会问题。资金到达得越快,产生的能量增持效果就越好。但有意思的是,我也观察到,有些公益人刚刚筹措到一笔钱,并且对这笔钱有“生杀大权”之后,他会突然变得迟疑起来,他会突然变得吝啬起来,他会突然对来找他要钱的伙伴猜疑起来。而要解决他心中的这些疑虑,拖延和盘问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而要想让他自己感觉到这些资金的“平安”,不把它花出去,似乎才是最好的办法。


此前,我曾经听说有些公益组织的账号上,有些经费趴在上面十多年了,一动也没动过。这样的钱,其实已经死了。钱在账上趴一天,它就死去了一天。在账上趴一秒,就死去了一秒。钱这时候已经不是资源,而成为了灾难。


于是,这些钱好不容易从社会大流域上汇集而来,又如一潭死水般被固化在那里,对社会不仅没有丝毫益处,反而产生了淤积和腐败,让人可惜之余,心生怜悯。


公益人永远是“穷”的,因为他本来就不是在用钱来解决公益问题。因为如果能用钱解决的公益问题,其实都不是公益人要去解决的问题。公益人永远是“空虚”的,因为只有空和虚,才可能带动社会的实和有。只要流通起来了,钱就用对了地方,钱就会产生提升公益生产力和公益效能的魔力。


而资金作为公益能量最常见的流通载体,必须强化它的流通本性,提升它的流通效率。这时候,快速的使用他就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公益资金,就应当成为掌管资金的公益人的最实用能力。否则,看着一堆钱在那里傻笑,只会让捐赠人失望。


需要新共益支持请扫码


往期精选


公益中台:新公益时代的新业态

为公益祛魅--公益中台观

做慈善容易,做公益艰难

越复杂越繁琐,越不畏艰难!新共益3周年,感谢有你们!

想要公益成功,就要“盲打乱做”

做公益要成就,这个办法是条捷径

吹响公益的新号角--蓝海公益

建中台是为了“让民间没有难做的公益”

你是天上最亮的那颗星——千星计划点燃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