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读 | 食物主题 】你是否也觉得,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亲爱的爸爸妈妈小朋友们,大家好。
童行100本书单的伴读课程已经进行到第四周。第一个哲思领域【我是谁】的科学探索主题【人类】和【人体】的八次课程已全部发布,错过的童学可以戳文后的扩展阅读自觉补习哦。
欢迎爸爸妈妈同孩子一起,把精彩的回答记录在伴读手账里。同时我们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童行广场(公众号页面点击童行→童行广场可达),期待你在这里分享一切有关伴读的话题,记录思考过程,看见成长足迹。
本周新的主题【食物】即将开启,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继续童行吧。
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这句话就像“诗和远方”以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样,充满对人内心深处撩动的感觉。
为什么会把美食和爱放在同样的位置上?
我们又为什么会不自主地感到怦然心动?
最近这些年,美食越来越有艺术的气质。我们喜欢看美食的图片。夜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之后,明明知道该看一些学习型读物,应该锻炼,但却忍不住看那些摆得美丽的盘子,看那些色彩明丽的食物散发香气,看厨师把调料像魔法一样撒入锅里,看其他食客的评论,内心长出蠢蠢欲动的撩人的草。
那些时候,在内心涌动的,是长久被我们忽略的、来自身体的信息。紧张焦虑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顾不到身体的感受,压力大的情况下,神经系统更是会高度抑制身体信号。直到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身体才悄悄从暗中苏醒过来。美食是这时候最渴望的事物,它代表着被藏在最深处那个渴望放松的自我。
从长尺度来看,小时候我们没什么机会选择食物。家中是父母的食谱,学校是食堂口味,零花钱少得可怜,对美食的爱只能转化为课间的煎饼或干脆面。再加上艰苦奋斗的座右铭,我们几乎将食物丢在生活中最不受重视的角落里。
美食随着年轻时的自我觉醒一起来到生活中。随着我们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能离开家庭,我们的口味也开始变得和小时候大相径庭。我们会陷入一段突然而来的美食期,对远大抱负耳朵起茧,但对美食信息一字不漏。我们兴致勃勃踏地过所有美味菜馆,自己给自己摆上一桌丰盛的点心。这是发自内心的享受,是在一生尺度上的年轻与放松。
而从更长尺度上看,人类的历史经过轴心时代的哲学巅峰,经过中世纪的虔诚与压抑,到了15世纪,突然进入了一种欢愉盛行的享乐时代。以繁花似锦的佛罗伦萨和有钱任性的威尼斯为代表,人类终于像是进入了自己的青年美食期,抛却繁文缛节,反对空洞的口号,忠诚于身体,忠诚于自我主张,热衷于日日笙歌的筵席,热衷于感官的欢乐与爱欲。我们把这段时期称作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人的感官复兴,美食、爱与艺术,个体的幸福,超越于经文和天堂的幸福。这是第一次把人的俗世带入艺术殿堂。在此之后,艺术越来越多的向俗世生活敞开。
弗兰德斯的低地画家不厌其烦地每天画食物,打猎的一只鸡、歪倒的苹果、市场刚买来的大块火腿,美食几乎带着灵魂充满画面,栩栩如生,让人垂涎。
这是人类尺度上的年轻和放松。
美食与爱,都是我们年轻的样子。它们代表着感官、审美、直觉、个性、自我忠诚,而所有这些都是年轻时我们最在意的东西。
再到后来,我们有了小孩,进入更成熟的年纪,会对责任和更持久的激情有新的领悟。我们不再会那么执着于瞬时的感觉,也会对美食少了两分年轻时的热忱,更向往简单舒服。但即便这样,听到美食与爱,它们仍然会唤起我们年少的心动。
如果观察小孩子,会发现他们对食物最为敏感。喜欢的食物,自己克服千难万险也要吃,满头满脸抹着食物也不在意。而对不喜欢的食物,刚烈拒绝,不惜用哭和扑街抵抗被灌输。那种强烈的任性,就像青春里对爱的决不妥协,没有理由,却又有最充分的理由。
品味就是理由。孩子忠诚于自己的品味,诚实不自欺,也不肯欺骗他人。即便父母苦口婆心劝吃劝喝,孩子仍然保持着自己对自己感官的忠诚。这是多么纯真的坦率。
美食与爱,代表人最本真的喜好和品味,让人看到最本真的自我内心。
主题展开
理解食物,很大程度上就是理解我们人自身。我们能吃什么,我们爱吃什么。这些食物从何而来,谁在为它们辛苦付出?这些食物如何才能加工成我们喜欢的样子,谁来负责加工?我们为什么离不开食物,食物在生命和自然界中的意义是什么?理解这些,全都有助于理解我们人类在世间的位置。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维持人生命的力量,也是探索“我是谁”这个问题必不可少的路径。让孩子从最熟悉的食物出发,他们可以见到食物背后的整个世界,看到能量在世间的循环,也能看到能量在自己身体里的循环。
食物主题的知识,我们也分成三个方面:
食物是从哪儿来的?
食物是怎样做出来的?
人为什么要吃东西?
我们会在伴读课中包含以下知识点:
01
食物是从哪儿来的?
人是杂食动物,动物和植物都是人的食物。我们吃的植物长在农地里,动物长在农场里。不同食材有最合适的产地,来自世界各地,通过全球市场进行交易。
02
食物是怎么做好的?
人们发明了很多种烹饪方法:煮、蒸、炒、炸等。不同烹饪方法做出来的口感不相同。人类的烹饪历史很漫长,古人类学会用火、造锅之后,饮食就变得丰富多样。
03
人为什么要吃东西?
食物对人的生长有重要意义,食物给我们必备的营养物质,供给身体所需的能量。动物的食物有植物,也有其他动物,一环扣一环构成食物链,食物链中能量循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1329h55wa3&width=500&height=375&auto=0
食物链与食物网(视频来源:科普中国)
景芳和女儿晴晴谈食物
绘本解读
我们为食物主题精心选择了四本绘本,带领孩子展开食物之旅。
其中有:
小龄组(3-4岁)绘本:[法] 玛乔丽·普赖斯曼的《环游世界做苹果派》和 [日本] 佐藤和贵子的《爸爸做的饭》;
大龄组(5-6岁)绘本:[波兰] 亚历山德拉·米热林斯卡的《谁吃谁》和 [英] 迈克尔·福尔曼的《战争与和平》。
小龄组
《环游世界做苹果派》
这本书从现实出发,又一下子跳脱到想象的天空中,既亲切又出挑。小女孩想要寻找的食材正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食材:面粉、鸡蛋、牛奶、白糖,小朋友可能吃过无数次,却从来没想过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跟随这本书,小朋友不仅能进行一场有趣的环球之旅,还能对农业和化学的基本常识有所了解(例如蔗糖的知识),寓教于乐。
《环游世界做苹果派》封面图
《爸爸做的饭》
这本书最有趣,也最贴近日常生活。由一个闹哄哄的误解出发,最后大团圆欢乐结束,很像合家欢电影的路数。故事里的爸爸明明是一个做饭高手,却让家里人和厨具、食材都误会不会做饭,这一方面调侃了我们常有的偏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爸爸很少做饭的事实。对于很多家庭,这样的故事都会引起会心一笑吧。从这本书里我们会学习烹饪的基本方法。
《爸爸做的饭》封面图
大龄组
《谁吃谁》
这本书文字简单、画风奇趣,模式重复但每一页的动物都新奇,非常符合孩子的喜好。通过简单重复的“谁谁吃掉了谁谁”,把抽象宏观的“食物链”概念,清晰呈现到孩子眼前。小动物吃花草,大动物吃小动物,大动物会老死,食腐动物又吃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宿命,没有终极胜者,只有能量的永恒流动和大自然的永恒均衡。
《谁吃谁》封面图
《战争与和平》
这本书也同样通过简单有趣的故事,展示了世界的全景画面和深刻问题。我们当前生存的世界,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冗余的人过分占有,不足的人匮乏致死。为什么会这样?当然有自然、历史、社会制度多方面原因,这些复杂的理由孩子不可能都懂,但是通过对动物和胖子王国的直观审视,不仅可以理解自然地理对食物的约束,更可以产生博爱的同情。
《战争与和平》封面图
这四本书,覆盖了食物的来源、食物的烹饪、食物的能量循环和食物的不均,应该可以覆盖与食物有关的主要知识。小龄组的书本和知识接近日常生活,大龄组的书本和知识展现宏观系统认知,我们也是希望孩子能够逐渐成长,以小见大,从习以为常的食物出发,理解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
如何讲
这个单元和生活分外贴近,又有丰富素材可以调动,我们强烈建议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观察生活里的蔬菜、肉和粮食,一起动手挑选、清洗、处理、烹饪。孩子可以做些简单安全的小事情。共同动手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和孩子谈论很多事情。
几乎所有孩子都对做饭充满热情,做饭的玩具是对生活的理解工具,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值得鼓励。如果能让孩子参与真实的做饭过程就更好啦。
共同烹饪的过程,是一家人最能感受共同关怀和责任的温暖时刻。陪伴温暖瞬间的,是共同阅读绘本的记忆。绘本中的片段,放在餐桌上聊一聊,其实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结语
总之,这两周的阅读和学习,是充满愉快和放松的体验。我们透过画面上的食物,可以把身心的负累卸下来,放松体验,感觉生活的味道。
人类对食物的需求,是最基本也是最持久的。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第一追求的欲望,虽然随着文明发展,人的追求也越来越严肃崇高,但食物依然是须臾不可离的基本需求。人类对食物的精益求精,也反映出我们超越动物的生存境界,向更高标准的文明境界过渡的过程。食物反映我们的个性,是我们从生到死的忠实朋友。
食物也是世界均衡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食物链让能量自然循环,但是人类社会却因为人为的原因,让能量永恒被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悲哀地死去。这是人类发展重要的副作用之一。我们和孩子们都需要有一种宏观的眼光,从自然的系统循环角度理解这个世界,那样也许我们未来可以对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做出一些有责任的改变。
食物,是世界的缩影。
12
郝景芳
第 74 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得主
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天体物理系硕士
作家,经济学家,3岁女儿的妈妈
童行计划发起人
文中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
1、昨天是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的最后一天,今天又新出了一个返场活动,五折购买再续一天,还没购买童行计划《给孩子的万物启蒙课》的朋友抓住机会哦,点击阅读原文还能领券~
2、有朋友反映买了以后看不到已购音频,这里再提醒一下,5折优惠券默认在微信账号上领取和使用,可能需要大家将已有的喜马拉雅账号同微信绑定,这样就能看到啦。
童行计划开课啦!
童行书单伴读课,5大哲思领域,25个探索主题,100本精选绘本深度解读,关注即可免费跟随学习!到公众号页面点击 计划→童行课程 可了解全部详情。
童行万物启蒙音频课,由不到30岁当博导的浙大教授王立铭倾情讲授,带孩子跟着最会讲故事的科学家爸爸全景看世界,喜马拉雅平台正在发售!
更有线上大咖直播课、线下深度哲思课、城市探索课,敬请期待!
扫描文末二维码,可长期关注我们的更新。
理想走在现实之前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伴读
【伴读 | 人类 主题】你希望孩子到了三十岁才突然看见自己吗?
【伴读 | 人类 第3课】《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
【伴读 | 人体 主题 】自信,也许会从爱上身体的那一刻开始
【伴读 | 人体 第2课】《肚子里有个火车站》探索肚子里的神秘世界
【伴读 | 人体 第3课】《嗨,身体的各位!》学习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伴读 | 人体 第4课】《宝宝从哪里来》关于生命起源的秘密
理念
郝景芳:打开眼界一定要周游世界?我更相信这100本书的力量
郝景芳: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学校,两大困难我们帮你面对
喜马拉雅五折活动正在返场,点击阅读原文,一键领取《给孩子的万物启蒙课》五折优惠券,只要49.5元,就能把最会讲故事的科学家爸爸的全部120期启蒙节目送到孩子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