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景芳: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学校,两大困难我们帮你面对

2017-10-30 郝景芳 WePlan童行计划

再次欢迎大家加入童行计划,“千呼万唤”的童行书单终于出来了,听说第一天京东就被买断货了,大家的书都到手了吗?


下周一童行伴读计划就正式发布了,持续一年的5大哲思领域25个探索话题的学习计划即将开始,我们的第一个主题,将从人类开始,期待与你童行。


今天,将由景芳老师给大家介绍童行伴读计划的缘由和初心,以及设计的具体思路和使用指南。本周我们还将发布一版伴读文章的试读版本,给大家一个更清晰和明确的认知,童行团队的专家和导师也将撰写具体的干货指引和阅读体验文章,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使用。


希望大家在我们的陪伴下,伴孩子度过一年温馨的共读时光。

时常听到一些爸爸妈妈的心声:“幼儿园我们也让孩子自由生长,充分玩耍,我们心态也不焦虑,但是一到了小学发现孩子对考试做题完全不适应,开始手足无措,我们的心态就顿时焦虑了,对孩子也不那么宽容了。”


这是常见的现象。


学校的读书考试成为一道鸿沟,原本很支持疯玩与自由的父母,到了小学阶段也不得不天天陪读,并为此感到异常苦恼。


那怎么办?为了让孩子适应小学,应该提前让孩子上课做题、提前学小学的课本吗?


这并不是好的解决方案。



1

为什么很多孩子会突然觉得不适应?


当我说我并不为孩子上小学而焦虑,有人评论说,你是还没到那个阶段,有人评论说,这是基因使然,其他人学不来。但我心里知道不是这样。我只是因为提前看过了相关理论,也在实践中找到了诀窍。


这些理论和诀窍都是可以传递的。


很多父母对幼升小的焦虑其实没有踩准点。其实很多孩子都很灵慧,但是对小学阶段的学习并不适应,并不是智力问题,而主要是两个认知方面的原因:对书面符号系统不熟悉,或者对问答方式不熟悉。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不熟悉文字,不熟悉题目。


第一重挑战:书面符号系统的困难


幼年的孩子,熟悉的是口语和物理世界,而小学之后的主要要求,是书面符号的操作。从三维立体的真实世界,到二维符号的抽象世界,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挑战。


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曾被评为21世纪十大思想家之一)曾经写过一个重要的论断:口语和感觉,都是经过了千百年进化锤炼的生理本能,只要把孩子放在合适的环境,所有孩子都能获得正确的立体视觉、感受力和语言能力。


然而文字阅读和数学符号不是本能,这些符号系统才出现数千年,人类的大脑生理进化在这样短的尺度来不及做出改变,没有对应模块,因此学习这些符号,人会觉得困难。如果不经过系统教育,让一个人置身于文字世界也不能自动会看文字。


上学的最重要障碍,就是从真实世界,切换到书面的符号世界,中间没有过渡的桥梁。很多孩子不是不聪慧,而就是对这个突然的书面世界感到陌生,不适应。


有些父母的做法是提前让孩子按照学校的讲课方式,上课和做题。但这实际上并没解决本质问题,而只是把困难提前。让更小的孩子面对符号题目,只会觉得更困难。


更本质的做法,是找到一座可以过渡的桥梁。从生活到题目,中间要有过渡。如果能找到,让孩子能把真实世界和符号世界对应起来,那么后面许多年都是顺的。


第二重挑战:问答方式不熟悉


孩子们上学之后,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不熟悉应对“思考型”问题。


当老师或者试卷提出一个问题,需要孩子动脑筋思考来寻找答案。这和很多家庭日常的对话方式不一样,日常对话中,长辈要么是单方面“命令”的口吻:快走!该吃饭了!吃完饭再玩!要么是随意的“聊天”的口吻: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饭了?好吃吗?跟小朋友玩得好吗?


然而到了小学,孩子面临的问题是“思考型”问题:五个方块拿走了三个,还剩几个?课文里是谁拿走了床上的衣服?如果小明没给小丽面包,小丽有几个面包?


这些问题,需要孩子首先从头脑中理解问题,然后转动头脑,在头脑中构造画面,思考答案。这个过程未必有多么困难,但孩子若不熟悉,会觉得突兀而感到茫然。




父母能应对这双重挑战吗?


从生活到题目,中间的那座桥梁存在吗?


存在,那就是童书阅读。


童书描绘的场景和故事,和生活可以直接对应,孩子从玩耍中过渡到故事中,几乎是无缝衔接。


而另一方面,童书本身又是用文字符号和其他逻辑符号组成的,阅读童书让孩子自然而然熟悉书面文字表达,这是后期学习的基础。


在数学学习中,数形对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要花很久,才能把生活物体的数量、读音的数字、书写的数字、作为排列顺序的数字对应起来。而孩子在学习文字书写的过程中,最花时间的也是真实世界和文字符号对应,需要将文字与真实图景在头脑中匹配。


从生活到阅读,从阅读到题目,这每一步的过渡都是容易的,然而若抽掉了中间一步,孩子很可能面临不适应。


阅读也提供了“思考型”问题的锻炼窗口。


潜移默化增加与孩子的“思考型”问答,是适应学校学习的很好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的“思考型”问答,孩子对情境感觉熟悉,思考起来就容易很多。如果生活里数过“五个苹果拿走两个还剩几个”,那么遇到“五个方块拿走两个还剩几个”,也就轻车熟路。


但是,在生活里随时随地找到好的“思考型”问题给孩子,对父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父母对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很熟悉,还要求父母对构造问题的方法很熟悉。


这个时候,好的童书又一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童书有固定的画面,容易让父母提出问题,也容易让孩子观察和思考问题,有些童书的情节还特别设置了悬念和转折,自然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思考的动力。


2

那该如何引导孩子阅读?


童书阅读,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有紧密联系。那么该如何让孩子爱上读书呢?

其实并不难。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因素,很简单的因素。


第一是选书的趣味性。


孩子小的时候,纯凭兴趣行事,好故事本身就是阅读的吸引力。有的父母过于急迫,希望全都给孩子选教科书式的读物,但并没有意识到,故事和教科书的教育作用一样一样一样大,教科书并没有优势,而故事远比教科书更令孩子感兴趣。


另一点就是父母的陪伴。


越小的时候,孩子对阅读的爱越依托于父母。一两岁的时候,孩子是通过对父母床前的声音和柔软拥抱的眷恋,而喜欢上父母给读的书。长大一些的孩子也很喜欢父母给自己读书,喜欢跟父母谈天说地,喜欢崇拜父母给自己讲书时的渊博。美好的阅读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踏入的奇幻旅程,直到孩子独自上路发现阅读的快乐。



那父母在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该如何进行引导呢?


可能最有效的引导是:父母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或之后,对孩子提出问题,回答孩子的问题。在问答过程中,让孩子自然习惯动脑筋,思考和表达观点。


这里面有三层次引导,分别是:认知、思考和创意。


1 认知层面


这是最简单的引导,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观察认知事物的名称和性质,学数数和识字。


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都尝试过,指着书上的苹果说“这是苹果”,指着书上的老虎说“老虎吃小羊”。这就是认知指引。可以引导大一点的孩子在画面中数数,熟悉数量的意义,或者可以逐渐过渡到指读,让孩子从听故事自然过渡到识字。


2 思考层面


这是高级一个层次的引导,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一些知识或逻辑的问题,例如,小草是从哪儿长出来的?他为什么突然哭起来了?这些问题,大多数有正确答案,属于知识普及或阅读理解层面。


提出问题给孩子,可以让孩子自己思考出答案,而非简单听大人灌输。有时候孩子自己也会给出不同答案,即使不正确,父母也可以多鼓励孩子的答案。


3 创意层面


这是最高层次的引导,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真正平等相对。


父母提出疑问,孩子想出猜想、创意、想象的延伸,而父母聆听和鼓励所有的思维发散。例如:如果是你,会怎么办呢?做小孩好还是大人好?他为什么要选择左边的路?这些问题是锻炼孩子发散思维的最好机会,他们的想象和独特逻辑都会是未来创造力的基础。


如果父母能坚持陪伴孩子的童年阅读,并做到第一层次的认知启蒙,让孩子熟悉数量和文字,就基本上可以为小学提供顺利的过渡桥梁。如果能做到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引导,经常性问答,启发孩子思考,鼓励孩子的思考,那就能让孩子在未来有更长久的适应力。


不需要是天才,我们只需要启发孩子自然的才能。



3

童行将提供怎样的工具?


童年的我,恰好经历过童书带来的启蒙。在我小时候,母亲并没有给我提前上课,从来没有要求我学习拼音和算数,但是母亲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我读书。


最初是童话,后来是一切读物。有的时候出门路上无聊,母亲也给我读报纸解闷。后来母亲会给我指读一部分,慢慢我就对一些字有了认识。就这样,上小学的时候,我已经基本上能自主阅读。


刚上小学的时候,因为阅读的积累,我就比其他孩子更顺畅一些,后来因为喜爱阅读,在学校的学习一直不算困难。从前不懂其中道理,这些年因为对脑科学的研习,我现在深深意识到童年阅读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自己的幸运。


现在,我想把这种重要性传达给更多爸爸妈妈,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够获得我童年时的幸运,顺利进入阅读的世界,从而进入学校学习容易一点。


因此我联合整个童行团队,开发出童行书单和伴读课程。


伴读课程是什么?


童行书单100本已经发布,我们为每一本书制作了伴读课程,11月6日正式上线。


我们对伴读课程的定位是:父母给孩子读书的时候,能够方便拿起的工具箱。伴读课程是给父母的锦囊,希望父母能够在家给孩子轻松启蒙。


每周30分钟,轻松在家启蒙。父母的环境,是孩子成长的最好学校。


伴读课程由什么构成?


每篇伴读课程围绕一本绘本,从绘本赏析、科学知识和哲思情感三个角度提供解读。


其中最主要的核心是“好问题”:每本书一个科学好问题,一个哲思好问题。


好问题都属于“思考型问题”,提供了让孩子熟悉思考和问答的机会,对孩子有认知、思考和创意三层次锻炼。这些问题是给孩子最好的认知发展契机。平时让父母去构造,费时费力,我们帮父母把问题一一列出,父母可以问自己的宝宝,引起他们的好奇与思考。


围绕每个好问题,我们又展开以下几个小模块:

  • 可以问:每个好问题都可以展开成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孩子的思考层层深入;

  • 可以讲:有些新知识、新概念,父母可以讲给孩子听,建立孩子的通识知识体系;

  • 可以看:围绕每本书,我们搜集了丰富有趣的知识素材,父母孩子可以一起观赏;

  • 可以引导:对于很多情感社交思考点,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让他们更好面对生活;

  • 可以做:对于合适的知识点,趣味动手活动、调查、创造会让孩子更爱读书。


我们希望给父母一站式百宝箱,希望每一个锦囊都能提供亲子阅读的乐趣,也都能成为童年启蒙的最佳工具。


伴读课程怎么用?


我们希望,拿到每一本绘本,父母还是先带着孩子简单感受故事,从头到尾读两三遍,让孩子先对书产生好感。


之后,等孩子对这本书熟悉起来,再次翻开的时候,可以拿出伴读课程,参考课程工具,向孩子提问,在很多地方停下来,观察书的细节,与孩子问答对话,聆听孩子的观点意见。阅读之后,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继续对话相关话题,把知识和哲思真正引入生活。


在每一课之后,我们准备了伴读手笺,让父母可以记录孩子的所有思考。


当你真的用心聆听孩子的话语,你会惊异地发现,原来他们的思考和想象早已超出你的预期。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自我生长。


童行伴读课,希望给所有父母便捷的帮助,让认知发展理念真正落地。


希望亲子阅读的快乐能围绕在每一个家庭中,希望能帮助每个父母都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超级爸妈。


希望孩子能建立起全景知识体系,为未来打下良好基础。


希望所有孩子都能通过阅读的桥梁顺利过渡到学校学习。


希望学校学习不要成为父母和孩子焦虑的来源。


所有伴读课程,都免费在童行计划公众号上发布,每周两篇。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行列。如果你认同我们的理念和方式,如果你希望把这些理念和内容分享给更多人知道,欢迎转发给其他父母。


我们相信,无需昂贵,每个父母都能给孩子最好的启蒙。


配图来自绘本《吃书的孩子》

扫描文章下方二维码,可以长期关注我们的更新。“童行读书看世界”全部25个主题的100本绘本书单已发布,回复关键词 书单 可索取,11月6日将开始正式的免费伴读课程学习。还有更多专家、大咖研发的系列课程,欢迎你与我们一起童行。


理想走在现实之前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扩展阅读


童行计划

郝景芳:打开眼界一定要周游世界?我更相信这100本书的力量

郝景芳:我很感激,能汇集最优秀的你们,为孩子做件事

郝景芳:如何不让孩子被AI取代?

促进孩子的大脑发展,什么最重要?

我们希望孩子,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人人都追求精英教育,我想给点不一样的

如何在家庭环境中,支持孩子实现个体化的学习?

如何利用国际企业的思维工具,帮孩子实现思维升级?

实操

如何让孩子正确打开科学之门

奶爸科学家是怎么给娃培养思维的?

童行夏令营,帮你正确打开科学的大门!

方法

童行计划:自我成长之路

童行计划:思维培养体系

童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怎么落地的?

理念

从世界尽头归来再出发,我们想邀孩子一起看世界

阅读的价值——穿越不同的人生、历史和时空

什么是好的创造力教育?


童行计划的家长社区现已开放,点击阅读原文可一键加入,欢迎大家分享共读心得、教养困惑,与教研团队面对面,与专家学者交流互动,欢迎大家加入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