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高考中打败你的是维纳斯?真正的对手其实是“学科式思维”

余悦 童行书院 2022-06-23



高考数学结束,200年前爱琴海出土的“断臂的维纳斯”忽然间大火了一把。原因是全国卷的一道数学题:



网友说:维纳斯是女的,CD排除(太高),维纳斯是西方人,A排除(太矮),正确答案:B!

——好吧这位网友你赢了!


一、长期学习带来的思维误区并不实用


回到数学,考试一结束网络上就已经纷纷爆出解法,“某人”真实身高在169.9cm ~ 178.2cm之间,所以只有B符合条件,甚至有人直言这种计算难度只能是一道初中题。但就这样一道并不算难的数学题,害得高考考生纷纷折腰,原因何在


分析起来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


第一,试图寻找准确解的“解题模式”作祟:这道题不是从某些已知参数中计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用两个已知数分别计算后取中间范围,是一个估算题,考生会出现不知怎样利用已知数的问题;


第二,习惯了数学套路的“学科式思维”误人:题目的“幌子”很唬人,又是古希腊,又是维纳斯,还十分直观地附上了照片,瞬间造成了“艺术赏析”的既视感,以至于明明题目问的是“某人身高”,却直接被理解为“维纳斯多高?”话说有木有人直接在维纳斯身上画比例的嗯?


图片来自网络,其中有明显的标记错误谁发现了?


其实从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得出题目越来越趋于综合性能力的考察,依靠公式、刷题、背知识点这几大传统套路,想要获得好成绩似乎越来越难。随着高考改革,“文理分科”的界限也即将打破。我们如何理解这种趋势?又当如何应对这种趋势呢?


高考文综全国2卷试题,横跨科学、历史、经济领域的综合性分析题,作为一名“文科生”,如果不了解科学界发生了什么,就无法理解其与历史事件的内部关联


在传统的校园学习中,我们的学习逻辑是“竖井式”的,即各个学科独立展开,各学各的,并随着专业的划分而沿着本领域内的学科向下深挖。


但实际上,当我们结束了学生时代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却经常发现这种学科式的思维模型并不适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为什么呢?

 

首先,工作不是解题导向,不能直接粗暴的对症下药。


习惯了解题的学生,很喜欢的处理方式是“遇到问题攻破问题”,却往往忽略了深层次的主导原因,而把工夫花在非重要因素上。


我自己在初入职场时就遭遇过这种问题。作为大牌国企,汇报PPT是一项重要材料,如何将信息展示得清晰漂亮是一门技术活,我入职的第一年,领导十分器重地将这项工作交给了我。


我心想,不就是把PPT做得漂亮吗?于是周旋于各大论坛,祭出各种华丽的模板,页面上各种效果动画争相斗艳,领导看后却哭笑不得。他找出一套高水平的PPT范例给我看,告诉我材料的好坏,重点不在于“华丽”,而是逻辑清晰、重点突出、页面简洁。我恍然大悟,此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了材料的目的、陈述的逻辑、支撑数据的合理性与可靠性、页面结构的可读性,这时候,明明功夫都放在PPT之外,有时页面上只是寥寥数个框,但领导应用时的满意度却大大提高了。

 

其次,工作不是“学科研究”,更需要综合地处理各方面的需求


图片来自网络


多年的学科教育,让我们的思维局限在熟悉的一个领域中,尤其是理工科出身的同学,往往致力于寻找那个“正确的答案”。而职场工作,却经常不能使用这样的单一学科思维,而是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才能得到解决方案


比如一款新产品的研发,在技术层面上通常喜欢追求极致:硬件是不是最好、响应是不是最快、效率是不是最高?如果不是,那就不断提升再提升。但从市场角度看来就并非如此,因为追求极致往往意味着成本的巨大投入和面世时间的不断推迟,而这样的产品很难及时取得理想的收益。有时候未必一定要通过“极致”才能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比如当年三星与苹果的手机大战,三星每出新机便堆砌上最先进的硬件配置,价格也不断攀升,而苹果却通过视觉效果处理、生态环境搭建,回避了性能数据之争,却仍取得了竞赛的胜利。


追求极致本无过错,但如果将本领域的“极致”当作唯一的目标,而忽略了多方面的综合性平衡,很可能得不偿失


最后,工作不是照本宣科,没有标准答案。


通过综合考虑,再加入自己的理解,最终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观点,这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们通常很喜欢“学习”,所以在入职之后,他们会很积极地去向前辈学习“标准”和“规则”,越是学霸,越是会快速地把这些“套路”烂熟于心。但是,当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时,“套路”并不见得总是好用。


图片来自网络


我在学习驾照的时候,有一个传奇故事在学员中“传扬”:一位大姐按照教官指点的“套路”,顺利通过了驾照考试,但实际开车的时候,却永远在后备箱中放着四根杆子,每次需要入库,都先拿出杆子立在停车位的四个角上,然后按照学车时“看到某杆子右打轮两圈”等等的套路完成停车流程,简直是让人啼笑皆非。


这位大姐在“套路”的帮助下暂时地实现了目标,却并没有掌握停车入库的真实技能,如果某天车位的尺寸不太标准、或者换了一辆车子,她还能毫发无伤地实现目标吗?


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并不是为了给某个“标准化问题”配备一个“标准化答案”,更重要的其实是理解方法背后的原因,在自己内心里对这些原因与手段进行加工判断,并在此后的工作中不断修正,这样才能将“术”化为“道”,真正为己所用。

 

正因为学生思维与职场思维有着如此的差异,所以各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机制上,都把“如何将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职场人士”作为最重要的第一课。但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企业更愿意“走捷径”地直接招聘有经验的职场人士。


在社会对于人才的新要求之下,国家以高考为手段,指引教育向跨学科的综合性能力培养转变,自然是必须的了。


那么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与教育大趋势之下,我们怎样做,才能突破“学科式思维”的限制,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呢?


二、如何突破单一,综合发展思维能力

 

第一步,从多个视角看待同一件事,缩小学科之间的隔阂


当我们面对一件事物时,自然而然地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知识去“贴标签”,比如今年的数学全国2卷关于嫦娥四号的题目,考生大呼“这分明是一道物理题,为何出现在数学试卷”,这样从情绪上就会开始排斥。


其实,任何一件事情,从不同的领域出发,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不应当被我们的某种单一想法所束缚。同是嫦娥四号飞向月球的话题,我们从物理学出发可以探索无线通讯解决方案,从数学出发可以计算通讯卫星飞行半径,也可以从人文学科出发讨论登陆月球的历史意义,甚至从艺术角度出发去研究嫦娥视角的地月奇观……


当孩子习惯了看待问题的多种视角,他们自然不会介意在某一科目的卷子上遇到“看似其它领域”的话题“乱入”。

 

第二步,用跨学科的方法解决问题,理解不同学科背后的广泛联系


高考的重点知识“人口迁徙”到底是一个数学学科问题、还是一个地理学科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学科问题呢?社会热点“中美贸易战”究竟是一个科技话题、还是一个经济话题、还是一个政治话题呢?


事实上,都是。


从“人口迁徙”的数据统计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现象与规律,推测出地理环境因素是导致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也许还需要更多的统计数据来证明;从“贸易战”中,我们看到了两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由科技实力影响,又受到政治倾向的制约,也许又会反过来改变科技力量的前进方向——你看,在现实中,每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从一个学科入手的探究往往会将我们导向另一个学科的深层思考。


当我们能从一个学科的结论过渡到另一个学科的解释,当我们能够带着一个学科的方法进入另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跨学科思维就形成了。

 

第三步,习惯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和处理观点


今年的北京语文卷有一组有趣的题目,三段材料分别针对“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这个话题给出了三种不一样的解释。要解答这一组题目,既要明白生物进化与适应性理论(生物学),也要明白城市化是怎样的一种过程(地理学),更有意思的是最后一题“说说材料中的观点对你认识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有何启发”,这要求考生既要能提取作者在大段材料中所表达的核心论点,又要有从他人的不同观点中形成自我观点并进行表达的能力。


提出问题→阅读资料→提取信息与观点→从正反两方面梳理、对比、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批判性思维训练中的一个基本流程,如果孩子经常接受这方面的训练,便会习惯于站在不同的立场、更加公平地看待问题,并逐步提升形成自我观点的能力。

 

所以,以上三步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还有:经常练习,尤其是在实际环境中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研中也会不断地考虑如何将这三点关键性的训练融入我们的日常课程中。


比如启蒙阶段的课程中,我们会精心选择一个话题,思考怎样从“科学、艺术、人文、社会”不同学科领域出发来开展研究。地球自然话题一定要从科学视角理解吗?是否还可以从艺术角度去寻找自然界中不同的物质怎样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色彩?动物群体话题一定是研究生物知识吗?能不能从人文历史角度去了解动物对于我们的象征意义?开展不同学科视角的探索,帮助孩子理解一个简单对象身后隐藏着的广阔世界。


而在进阶学段的课程中,我们会将不同学科联系在一起开展研究。比如“文艺复兴”主题,并不是只讨论艺术作品,同时也要研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之美,怎样反映了达芬奇笔记中的人体比例原理?“最后的晚餐”的传奇经历背后,隐藏着壁画家们怎样的化学探索?理解了学科内部的相互关系,何惧数学卷子上出现断臂维纳斯?哪怕在物理卷子上考了马萨乔,我们也是微微一笑、绝对不晕。


马萨乔,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被认为是绘画透视法的奠基人,图为马萨乔作品“圣三位一体”


我们还通过PBL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批判性学习的能力。比如“丝绸之路”主题课程,我们以一款游戏设计为最终任务,孩子们为了描绘地图而学习地理知识、为了制定商业规则而去了解沿途科技文化、为了应对特殊事件而去探索古代科学方法、为了设计可玩性而对信息进行取舍……当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一款游戏,更多的是每一寸游戏棋盘之下所隐藏的若干道理。

 

作为家长,也不妨与孩子一起,拿出日常生活中面对的实际问题,开展多视角、跨学科、批判性的综合练习。从一次买菜做饭、到一场长途旅行,从土电话的游戏、到华为的崛起,亲手制作产品也好、简单开展探讨也罢,日积月累之下,都能帮助孩子培养综合性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高考,只是人生航程中的一站,无论是否平稳靠岸,都还有更远的大洋等待着我们去挑战。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近到明年的高考命题、远到十年后的新兴职业,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能做的,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方能在面对不同状况时可柔可刚,从容应对。


这个夏天,在风景秀美的杭州,我们将开展单飞夏令营,和小朋友们一起,在湿地世界里探索大自然的美妙,在钱塘江畔思辨水乡的繁华。


本文作者余悦老师,是童行学院杭州分校的负责人,也是夏令营的导师之一。


欢迎小朋友来到江南,领略江南水乡的美好。



12

余悦

童行学院杭州分院负责人

清华大学工学学士

复旦大学管理学硕士

多年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经验

童行学院杭州人文主题营地设计及主任老师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一起童行



拓展阅读


郝景芳:如何让孩子从小拥有学习能力?对学习感兴趣?

还在为孩子的学习问题焦虑?或许你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夏令营招募 | 四川老河沟:像BBC摄影师那样,还原世界最初的样子

夏令营招募 | 吉林松花湖:掉进树洞,漫游奇境大冒险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