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材词汇研究的问题与考察对象 丨《汉语教材词汇研究》绪论(上)
近日,周小兵教授新著《汉语教材词汇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基于大规模汉语教材语料库的实证研究,聚焦汉语教材词汇编写,切实推动国际中文教材建设和发展,助推中文国际传播与共享。
我们将分上、下两期推送本书绪论,以飨读者。
绪 论
文丨周小兵
国际中文教材,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产品,对塑造中国形象、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起着重要作用。
世界对汉语的需求迅速增加,中文已进入70多个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迅速发展,教材不适用的矛盾日益凸显,教材词汇编写问题更为突出。相应地,教材词汇编写研究的短板、系统研究的不足也日益显现。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做以下研究:
(1)建设大规模国际中文教材语料库,研发智能化文本难度评测软件,海量考察国内外多类中文教材;
(2)多角度研究教材词汇设计情况,在准确描写的基础上,找出词汇编写的普遍问题,概括教材词汇选取与词汇处理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探寻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3)切实推动国际中文教材研发,帮助编者设计具备亲和力和实效性的教材,直接促进教学实施。
完成以上研究和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切实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中国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一
研究问题与考察对象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依据,不仅规定教学内容,还体现教学方法和原则,保证教学大纲实施。科学研发、合理使用教材,可提高教和学的质量,促进课程建设。(周小兵,2017)教材研发不适应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突出表现为:不少语区/国家缺少适用的区域性教材,尤其是少儿教材;中国编写的教材有些在海外水土不服,缺乏本土性、适龄性,不适合当地二语者学习。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赵金铭(2004)指出,汉语词汇研究与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系统中一个极为基础的环节。江新(1998)认为,词汇是许多二语学习者的主要障碍之一。教材是否适用,在词汇编写上最突出。教材词汇的编写,直接影响二语教学的效果。
教材词汇编写一般分为词汇选取和词汇处理两部分,词汇处理又可分为若干环节。
(一)词汇选取
1. 词汇选取的考察内容
教材词汇,主要指教材所教的词种。考察词汇选取,有表层、深层两个层次。
表层因素,指选哪些词作为词汇教学的内容,包括词种的数量、范围、难度。从数量看,初级开始阶段,生词量不能太多。目标语环境的教材,生词数量远远高于非目标语环境的教材。生词范围,通用汉语和专用汉语有很大区别。后者如商务汉语、医科汉语、科技汉语等,很多生词用于专门的场域。生词难度,静态研究主要依据跟相关大纲词汇等级的比对,依据与汉语母语者高、中、低频词的重合度。此外,不同国家、地区,社会文化不同,可能通过一些本土词反映出来。不同年龄的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上也有区别。因此,本土性、适龄性也是教材选词的考虑因素。
深层因素包括:哪些词具有当地实用性、科学性和适龄性?这些词语如何起到促学效果?本土性、适龄性词语应该在教材生词中占多大的比例?选取的词种跟课文语言点(包括语音、语法、文字等)、交际点、文化点、话题等关联是否密切,是否自然?能否形成协同习得效应?影响词汇选取的因素是什么?等等。
2. 词汇选取的依据
词汇选取内容复杂,涉及表层、深层多种因素。有关依据,桂诗春(1988)论述过二语项目选择的两个基本问题:选择分量;选择标准。选择分量,涉及语言项目的“限制性”(restrictability),要求二语学习选择那些“限制性”低、使用率高的语言项。词汇选择,包含5条标准(Richards, J. C. et al., 2000)。
(1)频率(frequency)。主要指母语使用频率。如汉语母语者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词依次是“的、了、是、在”。二语者词汇学习的阶段性,应该参考母语者词汇的使用频率。如《博雅汉语》,词频最高前4个词依次为“的、我、了、是”,而“在”位于该教材出现频率第13位,跟母语者使用频率相差不大。
(2)分布范围(range)。主要看词汇在不同文体、语体中的分布范围。如典型的口语词,在科学、政论性文体中较少出现;有些极为典雅的词汇,在日常口语中很少使用。对二语者来说,应该先教分布范围广的词语。
(3)易联想性(availability)。在谈及某一话题时,某些词汇可能最先被学习者想起并使用,因为它们具有高度的易联想性。如一组学生要求说出有关人的身体部位词,他们马上会想起“手、腿、眼睛、鼻子、耳朵”。易联想词,不一定都是某种语言的高频词。如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它们可能具有二语学习者的易联想性;说到“汉语语音”,一些二语学习者可能会想起“声母、韵母、声调”等词。
(4)覆盖能力(coverage)。有的词语,在意义、结构上可以替代其他相关的近义词语,这些词语的覆盖能力比其他相关词语覆盖能力强。如“赶快”和“赶忙”,哪个词覆盖能力强?“赶快”可用于陈述句和祈使句,“赶忙”只能用于陈述句。前者覆盖能力高于后者。
(5)易学性(learnability)。有些意思相近或相关的词语,其中一些更适合学习,具有较高的“易学性”。如“考试”和“测试”,“清楚”和“清晰”,前者具有易学性;“长、高、宽”和“短、矮、窄”,前者比较容易学。
一般来说,成熟的第二语言词汇大纲,在词汇选择方面会体现这些原则和标准;而成熟的二语词汇大纲,往往可以作为教材选词的依据或参考。
3. 教材词汇选取的突出问题
一些教材没有遵照二语学习词汇选择的原则和程序,词种数量大,范围广,难度高,缺少二语学习特点,未考虑当代应用性、本土性(学习者所在地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和适龄性(学习者的年龄特征)。以下只举几例。如21世纪泰国小学使用的一部初级华文教材,课文出现以下词语:
硝酸、红宝石、孵化、线轴、大气层、云烟缭绕、波涛汹涌、滴水穿石、光芒万丈、光焰夺目、丁财两旺、飞禽走兽、高朋满座、高枕无忧、昏天黑地、教子有方、精忠报国、浪子回头、良辰吉日、路不拾遗、目不识丁、前功尽废
这些词均在汉语母语者8000常用词范围之外,难度高,缺少适龄性和本土性,不适合海外小学生。再看21世纪出版、面向泰国中学生的初级汉语教材(下划线是引用者加的)。
猜春(泰):来这里的人真不少!这里供奉的是谁?
李明(中):是妈祖。
猜春:为什么供奉她呢?
李明:传说妈祖能保佑航海人平安归来。
……
猜春:那套衣服和帽子真漂亮啊!是不是新娘的穿戴呀?
李明:没错,这叫凤冠霞帔。
目标语环境下的大学教材词汇选取问题也很严重。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出版的一部中级汉语教材部分生词:
璎珞、针黹、牝马、霞帔、金莲、婢仆、监生、庶民、中举、进学、差役、照棚、烟灯、烟膏、烟泡、小厮、荐头、桥辇、水寨、弓弩手、施礼、装裹、威压、间时、粜、伊、箸、押当、衰年、念颂、成日家、汤盆、违拗、赏鉴
词汇选取跟课文选择相关。此教材课文22篇,1949年以前的15篇,基本是文学作品。这也反映出教材选词的通病:课文源于母语语文教材,年代久远;词汇难度极高,难教难学。最有意思的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末的大学教材,一个21世纪初的中学教材,竟然都选用了现代汉语母语者使用频率极低的“霞帔”。
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偶然现象,其实不然。以下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三部中级汉语教材中生词的难度等级分布统计。(周小兵、赵新,1999)
根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家汉办,1992),中级主要教丙级词。但上述教材生词中,丙级词比例远远低于丁级词和超纲词的总量。
20世纪末这种情况有所改观,教材的生词难度相对合理。(参见第一章第一节)
教材选词不科学的现象,往往是由于特定课程并没有成熟的二语学习词汇大纲可以参考;或者有了大纲,但教材编写者并没有参考。如果编写者知晓教材设计原则,正确使用词汇定量统计方法,就可以减少类似问题的出现。(张宁志,2000)
(二)词汇处理
主要内容有:词汇解释;课文呈现;练习设计;各部分的互动协调。
1. 词汇解释
包括:拼音、词义解释(包含学生母语或英语注释)、词性标注、搭配形式、用法说明、出现格式、例句等。这些内容一般出现在生词表或词汇表里,也可能出现在语言点解释、重点词语解释部分。如果编者具有语言学知识,对学生母语、汉语的规则、用法、异同把握清楚,就可以结合好的例句,给出准确解释,让二语者容易理解,容易掌握。
但是考察教材发现,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难词、易混淆词解释不恰当、不准确。如多数教材注释“认为”“以为”,都用相同的外语词,如“to think”“……と思う”“полагать”,误导学生以为这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一样,产出误代性偏误,如:
* 妻子死了三四天后,法院以为丈夫犯了故意杀人罪。
只有少数教材把“以为”准确注释为“consider erroneously,assume wrongly”,或者加上一些对学习者有帮助的解释:“判断を下した結果が事実と合わない場合に用いることが多い(多用于判断结果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2. 词汇呈现
广义角度看,词汇出现在词汇表、练习中,都应该是“词汇呈现”。这里主要从狭义角度出发,考察课文出现包含目标词的句子或语篇。如果这些句子、语篇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就可以促进二语者理解、模仿、应用。词汇呈现主要涉及几个方面。
(1)是否有典型、易懂的上下文,包含目标词多种用法的句子。请对比以下两个教材呈现“以为”的语篇,看哪一个有助于理解目标词的常见语义。
A1. 他们以为我也是中国人。
A2. 我以为你吃素。
B1. 他们以为我也是中国人,其实我是英国人。
B2. 想不到你能吃这么多肉,我还以为你吃素呢。
A教材呈现“以为”时只用单句,很难让学生理解“错误地认为”这个意思。而B教材用复句呈现,学生容易理解“以为”的真正意思。
(2)重现是否合理,包括重现率和重现间隔。根据心理学原理,一个新的语言项目,最少要出现7次,而且最好在不同的上下文里,不同的交际场景里重现,才可能让学习者真正掌握并记住。因此,词汇重现率的高低,跟词汇学习效果密切相关。
3. 练习设计
一般包括练习的数量、种类和质量。种类除了跟语言要素(音、字、词、语法、语篇)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对应外,还有多种分类,如:(1)输入、输出的分类;(2)机械性、理解性、应用交际性的分类;(3)文本练习和多模态练习的分类;(4)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等。如基于学习策略的研究发现:美国汉语教材多采用“社交”“自然”策略,日本汉语教材“演绎”“重复”“意象”策略高于其他国教材,韩国汉语教材的“翻译”策略高于其他国教材,极少用“社交”“自然”策略。
练习的“质”更为重要,要求练习能真正跟所学内容密切相关,尤其是能够真正起到促进习得的实际效果。
现有教材词汇练习的突出问题有:(1)产出性练习少;(2)结合交际语境、完成交际任务的练习少;(3)利用多模态的练习少;(4)促进习得的效果不明显。
可见,教材词汇编写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内部形成系统。此外,它又是整个二语教材编写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子系统。本书主要系统研究教材编写,具体包括词汇选择和词汇处理。
(三)考察对象与范围
本书考察3000多册/种国际中文教材。从区域、国别看,包括中、日、韩、泰、印尼、德国、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英语、西班牙语、俄语、法语等多个语区。从媒介语上看,除了国外不同语区、国家编写的教材,还包括中国编写出版的“一版多本”教材,即,先编写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材,再根据这些教材,把英语教学媒介语改成其他媒介语,如阿拉伯语、德语、俄语、法语、菲律宾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印尼语、泰语等教学媒介语;改编过程中,对某些词汇以及某些语音点、语法点,进行本土化处理。如:用本土词替换非本土词;根据学习者母语特点对某些语音点、语法点进行解释。
从其他分类标准看,涵盖中国编、国外编和中外合编教材,成人教材和大中小学教材,华裔和非华裔教材,通用和专用教材,语言及文化知识教材与交际技能教材,词典和大纲等。
从时间跨度上看,主要包括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教材。从使用量上看,主要包括在全球或者特定语区国家及地区适用范围比较广、发行量比较大的教材。(未完待续)
图书信息
《汉语教材词汇研究》
周小兵 等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是周小兵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教材多角度研究”(14BYY089)的成果。本书系统考察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十六种媒介语的上千册汉语教材,对汉语教材的词汇选取、难度、重现率、译释、多义词和难词处理、国别化适龄化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基于语料库,就词语解释、呈现、讲解、练习、话题与文化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基于全球汉语教材语料库的大数据考察,描述事实,统计数据,提出问题,总结规律,得出创新性结论,为优化汉语教材编写提供了具体的建议,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教材编写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者简介
周小兵,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汉语教学》等刊物编委,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广东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等。曾任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院长(2008—2015),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主任(2009—2020);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华南分会会长,第一、二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编著出版《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对外汉语教学导论》《第二语言教学论》等学术专著,主编对外汉语教材多部。其中《对外汉语教学导论》被国内多所高校作为教材使用。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
❖
❖
❖
❖
多次再版的语音学入门权威教材 丨《元音与辅音》(第3版)面世
❖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