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维辉丨我所知道的邢福义先生

汪维辉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3-05-17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于2023年2月6日仙逝,长逝之耗令人不胜哀痛!

今刊浙江大学汪维辉教授《我所知道的邢福义先生》一文,谨致悼念。

哲人其往,遗泽长存,邢福义先生千古!


我所知道的邢福义先生

文丨汪维辉

邢福义先生

邢福义先生不幸因新冠而离世,令人痛惜。

算起来,邢先生应该是我的老师,虽然他没有给我上过课。我1983—1986年在华中师大中文系读硕士,当时邢先生除了在华师招研究生,同时还被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聘请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他在华师带的首届研究生李宇明、萧国政、徐杰比我高半级,我们住同一栋宿舍楼,李宇明学长是我们中文系研究生会的主席。那个时候邢先生已经名满学界了,我常常从同学和老师那里听到他的大名,真是如雷贯耳,心生敬仰,暗中把他视为榜样。我的导师杨潜斋先生有时也会在我们面前夸奖邢先生学问做得好,他曾经教过邢先生,故引以为豪。有一次在桂子山的林荫道上偶遇马路对面路过的邢先生,旁边的同学告诉我这就是邢老师,我心里肃然起敬,但也只是远远地“瞻仰”一下而已。本科就读于华师的同门黄树先常常跟我们讲起邢先生,比如他上课不带教材和讲义,只有一张小纸片,在讲台角落上一放,就开始讲课。我一直向往自己也能这样讲课,但是做不到。据说邢先生上厕所都在背例句,所以他上课举例都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在我读研究生的年代,桂子山上有一群名震学林的名师,除了像杨潜斋先生那样的老一辈耆宿,还有刚刚崛起的中青年学者群,邢先生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有这样的老师在身边,即使未能亲炙,受到的潜移默化也足以沾溉一生。

我跟邢先生的惟一一次正面接触已经是我离开华师母校二十年以后了。那时我还在南京大学工作,大约是2006年前后吧,鲁国尧先生邀请邢先生来南大讲学,听众坐了满满的一个阶梯教室。记得邢先生讲的是“不但”和“不仅”的区别,他把自己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和遇到的困难和盘托出,娓娓道来,最后无奈地说,这个问题他得不出明确的结论,因为两者的区别找不出规律。我听了颇感震撼,这就是一位真学者的治学态度!我也曾经思考过人们在使用同义词时的“选词”机制问题,觉得影响“选词”的因素不外乎这么几个:时代、地域、语体、修辞和个人言语风格。邢先生的报告让我陷入了沉思,我在琢磨,是不是个人用词习惯在其中起了作用,使得两者的区别成了一团乱麻?报告结束后我们一起陪邢先生在西苑留学生部餐厅吃饭,席间有没有向邢先生请教我的想法已经记不清了,但是这件事一直忘不了,邢先生当年的音容笑貌至今依然记忆清晰。

我跟邢先生的接触很少,读他的论著也不多,但是从读研究生起就一直关注着这位老师,他的治学精神、理念和方法给了我很深的影响。他重事实、善思辨的治学方法令我终身服膺。邢先生有许多治学金句为学界同行所喜闻乐道,我常常引用他的一句话来自勉和勉励我的学生:“学者要用实际成果塑造自己。”

哲人已逝,精神长存。谨以此小文怀念敬爱的邢福义先生。


2023年2月24日于浙江大学港湾家园寓所

作者简介:

汪维辉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涵芬书房开讲啦!

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新版面世 | 再论“们”的语源是“物”(二)

新国标实施在即,学术论文中的科技术语该如何使用?

《简明古汉语字典》(第3版):一部可靠、实用、好用的字典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