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崔希亮丨语言与认知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4-02-02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崔希亮教授《语言学概论》增订再版。该书为商务馆对外汉语(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本科系列教材之一,第一版于2009年出版,为多所高校选作教材或研究生入学参考书。

该书力求深入浅出,既体现出学术性,又注重实用性,尽量用实际的例子来阐释理论问题。除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之外,该书也可以为中文系、外语系本科生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服务。

今刊精彩试读,以飨读者。

【往期可戳☞崔希亮丨怎样学习语言学 ——《语言学概论(增订本)》面世

语言学名家崔希亮解读什么是语言学

崔希亮丨什么是语言学的应用?


语言与认知

文丨崔希亮

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语言的认知研究涉及的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关于“语言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语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它独立于人的认识主体——心智之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另一类认为语言与人的心智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心智联系在一起。语言的认知研究就是一种语言学和心理学在理解人类概念结构方面的统合。人类的语言在结构上对应以下一些范畴:概念结构(the conceptual structure)、外部世界(the world)、知识系统(the knowledge system)。

概念结构是人类认知系统的基础,人类认识自身及世界离不开概念化的过程,而概念化的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抽象能力,二是想象能力。儿童语言习得的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过程确实是存在的。概念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语言,在人类语言发展进化的过程中,概念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过程,这一点也可以通过类型学的研究得到证明。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语言类型,但是无论哪一种语言类型,其概念化的过程都是相同的。概念有它自身的结构方式,但是概念的存在和发展与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是一种共生关系。

外部世界表现为实体以及它们的属性。外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主观认识之外的,但是对外部世界的描写和刻画离不开人的概念系统。人们总是用自己所熟悉的概念去理解和认知外部世界的实体。语言的形式和意义通过概念结构与外部世界建立起一种映射关系。

知识系统是人类认知经验之和。人类的知识系统涉及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分类,涉及人类对外部世界实体的认识,涉及人类对实体属性的认识,以及实体与实体之间关系的认识。知识系统的表述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又必须依赖于知识系统的支持。基于心理学的语言认知研究从基本的认知系统的视野着手来研究语言,其中关于感知、记忆、注意和推理的研究都有很长的历史。这方面的研究都以实验室实验或仪器探查为手段。传统的实验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心理实验和脑神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例如大脑断层扫描及脑成像技术,可以为语言的感知提供直观的证据,但是它们所能解决的语言学问题还很有限。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一些问题:语言的形式类、语言中的意义、语言中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在这些问题中,范畴和范畴化问题是形式类研究的核心。认知语言学关注的基本问题是:范畴是如何展现人类心智的?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对事物进行分类的?传统的关于范畴的理论是建立在共同属性的基础上的,这只是真相的一小部分。近年来的研究清楚地表明范畴化的问题远远比这个复杂。其中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发现人类的范畴化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已经大大超出了共同属性的范围。不仅如此,Langacker(1987)还提到两种范畴化的概念:一是基于原型的范畴化(categorization by prototypes),一是基于图式的范畴化(categorization by schema)。

基于原型的范畴化可以这样表述:一个类当中有一个最典型的成员,它就是这个类的原型。该类中的其他成员根据它们与原型的相似程度与原型具有相应的对应关系,这种相似程度是有层次的,有的成员与原型相似性多一些,有的成员与原型相似性少一些。比如“鸟”是一个范畴化了的概念,在这个范畴里有一些成员是典型成员,如麻雀、画眉、喜鹊等(有羽毛、有翅膀、会飞翔),而鸡、鸭、鹅等成员典型性就要差一些,它们也有羽毛、有翅膀,但是已经失去了飞翔的能力,而企鹅和鸵鸟就更不典型了。这时我们就说麻雀类成员是“鸟”这个范畴的原型,鸡类成员是原型的外围成员,企鹅等成员则是范畴的边缘成员。

范畴化的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举例来说,现代汉语的介词“由”可以标引不同的语义角色:位移的起点、发展变化的源头、位移的路径、位移的经过点、判断的依据、致使结果、事件的使因或者缘由、活动事件的责任承担者或者发端者。这些语义角色以源头(起点)为原型。此外还有一些语义角色则属于另外的范畴。如图所示:

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理论与原型理论正好相反:图式是另外一个概念,一个图式可以涵盖该图式中的所有成员,图式是建立在所有成员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的,图式中的各个成员是不分层次的。根据图式理论,“鸟”的范畴化并没有什么典型成员,这个概念的形成是根据麻雀、画眉、喜鹊、鸡、鸭、鹅、企鹅、鸵鸟这些成员的共同特征抽绎出来的,各个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上例中介词“由”所标引的各个语义角色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但是角色之间是平列的:

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著作,范畴问题都被认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它们被假定为一些抽象的容器,事物不是在范畴内就是在范畴外,当且仅当事物具有某些共同属性时,它们才被归为一类。认知语言学关心的是我们范畴化的过程,而这个问题涉及我们如何思维、如何活动以及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的根本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事物,没有人能提供全部的范畴。范畴化是人类经验和想象的结果:一方面来源于感知、行为活动以及文化的交互作用,一方面来源于隐喻、转喻以及心理印象等认知途径。对范畴本身的认识将会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词类问题是范畴化问题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它涉及两个问题:词类是什么样的类,它本身的样态是什么样的?如何归纳或者区分词类?前者是范畴本身的问题,后者是我们的认识问题。理想的范畴应该是一个界限或边界清楚的类,范畴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某些普遍属性,它们与范畴外的成员形成鲜明的对立。然而现实是不同的范畴之间往往会有交叉,范畴的界限或边界并不清楚。相邻的范畴之间往往是一个连续统。

语言学不仅要研究语言的形式,还要研究语言的意义。要研究意义就必须知道意义在哪儿。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就在我们能够意识到的经验当中(Talmy,2000a)。内省的方法是找到意义之所在的必由之路。当然,内省应该有一些严格的限制。意义以特定的结构形式存在,意义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映射关系。意义涉及认知域的范畴,比如空间、时间等意义范畴。每一个意义范畴都包含着一些次范畴。意义所指涉的认知域是一个层级系统,起始于一,终止于万物。认知语言学关注意义中最基本的范畴。例如首先把事物(things)分成客体(object)和运动(motion)两大范畴,客体涉及静态的事物,运动涉及动态的事物。客体又可以分为具体的(concrete object)和抽象的(abstract object)两个次范畴,运动又可以分为行为(behaviour)和活动(activity)两个次范畴,依此类推。

每一个范畴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刻画,例如运动与场景相关,而场景又可以分为真实的场景(factive scene)和虚拟的场景(fictive scene)。运动通常可以分析为孤立的或连续的事件(event),而事件又可以分析为事件的使因(cause)和结果(effect)。事件的使因可以用力(force)的分配来解释,例如力的动力来源(source)、方向(direction)和目标(target)。所以意义的认知研究应该涵盖以下一些内容:

空间和时间 space and time

场景和事件 scenes and events

实体和过程 entities and processes

运动和方位 motion and location

动力和致使 force and causation

意义的问题还涉及语义的记忆、概念的社会性、范畴的结构性、推断归纳、语境知识等方面。意义可以从形式的角度分析各级语义单位的形式属性,也可以从功能的角度研究意义的发展变化、意义的理解、意义与概念的关系、意义的心理结构、意义与形式之间的接口等。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都声称要研究语言和大脑的关系,认知语言学则声称要研究语言和心智的关系,大家的目的都是试图探索语言与认知之谜: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人类是怎样学会说话的?人与人之间为什么可以互相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是怎样完成的?不同的语言之间有没有共同的特征和编码解码机制?人类的语言能力是由大脑的哪些机制决定的?为什么儿童学习语言比成人要快得多?我们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吗?我们的语言行为受大脑的哪些模块控制?我们的语言学理论有没有实验的证据?等等。


编辑推荐

崔希亮教授在这本书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描述了语言这门学科,作者像在教室里面对学生授课一样娓娓道来,语言轻松活泼又不失专业,对于刚刚接触语言学的学生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本书充分吸收当前语言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反映了语言学多个领域的新理论,系统地介绍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本教材力避与同类教材的重复,努力出新,突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体现出学术性、实用性和原创性的多重优势。对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来说,读完这本书就为进一步学习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教学等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立志考研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本上佳的语言学类参考书。


图书信息

《语言学概论(增订本)》

崔希亮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本书吸取当代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语言学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全书除了引论之外,还包括语言和语言学、语言与社会、语言与认知、语音、语法、语义、词汇、言语行为、文字、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的类型和谱系等内容。在语言与认知、语言与社会文化这两部分,本书扩展了一些内容;在语义这一部分增加了语境意义和歧义分析;言语行为理论这一部分,重点讨论了语力、指示和距离、话语分析的内容。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者简介




崔希亮,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人文科学名誉博士、韩国启明大学艺术学名誉博士。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商务印书馆2023年语言学出版基金评审工作启动

书讯丨2023年第三季度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新书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二十届评奖结果揭晓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苍南》新书发布会在浙江苍南举行

“一带一路”十周年——唐代诗文中的丝绸之路

《北大语文论丛》创刊,首辑聚焦语文阅读策略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崔希亮丨语言与认知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