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 丨国际汉语教育史研究(第7辑)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4-02-02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国际汉语教育史研究(第7辑)


目    录


摘    要

“椭圆”“椭圆形”考

黄河清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

摘   要:常用词“椭圆”指一种圆锥曲线。最早在1631年《测天约说》中以“撱圈”的形式出现,由耶稣会士传入中国。而后被“撱圆”代替,并影响到日本。日本人将“撱”的偏旁“扌”易为“木”,成了“椭”。到了19世纪中期,又从日本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流行。多数天体位于椭圆的焦点上,按椭圆轨道运行,因而“椭圆”也是近现代天文学的重要概念。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椭圆”在光学、声学、机械学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关键词:撱圈;撱圆;椭圆;椭圆形;长圆;长圆形


训诂或诠释:艾儒略《万物真原》修辞术

张玉梅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明清时期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Giulio Aleni)的《圣经》诠释学文本《万物真原》有着鲜明的修辞特色,它灵活运用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之推理论证。分析《万物真原》“援故籍以立其说:证明式推理论证”(包括援引中国古代寓言、中西方古籍)、“以故籍驳论诠释:反驳式推理论证”(包括“元气辩”“理气辩”)的修辞文本,可以看到该书的训诂学价值:使用行文直接论辩诠释的写作方法,对应于训诂专书的诠释方式,其“以中释西”“以西驳中”的条例可资训诂学学科建设之思考。修辞学价值:它几乎就是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理论鲜活的文本实践样例,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修辞学发凡》“语辞三境界”“修辞两分野”等相关问题,它以域外汉籍的特色丰富了汉语修辞学史的研究语料。哲学价值:促进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交锋,对王夫之哲学思想影响不小。

关键词:比较训诂学;诠释;艾儒略;《万物真原》;修辞;亚里士多德;《修辞学发凡》


德庇时《贤文书》中“贤文”英译研究

陈淑梅  陈丹蕾

(中山大学中文系)

摘   要:德庇时的《贤文书》是一本以中国的道德“贤文”为主要内容的汉语教材。在翻译这些“贤文”时,德庇时使用意译、直译、套译、增译等方法,为学习者理解“贤文”提供了方便。由于中文本身特点及译者汉语水平等方面的原因,翻译过程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偏误,这些偏误有些与字词有关,有些涉及对整句的理解,也有些与文化背景或翻译策略有关。

关键词:德庇时;《贤文书》;英译;偏误


耶稣会古典教育与汉语习得:晁德蒞

《中国文化教程》编纂思想研究

蒋硕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上海徐家汇地区传教士晁德蒞(A.Zottoli)是晚清江南新耶稣会的重要人物,也是卓越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的拉丁文五卷本《中国文化教程》是西方汉学名著和一部大型中国经典文献译丛。文章首先讨论了耶稣会古典教育与来华传教士的汉语学习,再对《中国文化教程》的版本和全书结构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书的主旨与编纂思想,认为该书本质和编译目的在于为来华天主教传教士提供一套完善的汉语与中国文化教程。该译著的教学体例借鉴了耶稣会中学古典教育模式和晚清江南学堂的汉语教学方法,将中国传统汉语学习材料、次第和方法融入耶稣会中学古典教育框架中,是中西语文教学法的深入互鉴与整合,对此后西人汉语教材的编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晁德蒞;《中国文化教程》;耶稣会教育;汉语教材


晚清来华西人与汉语语体教学

——基于《中国丛报》《教务杂志》的研究

李海英  诸葛梦迪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晚清来华的西方汉学家从汉语语体的角度对汉语教学进行了探究:(1)口语教学应该要多模仿、选好教师、多听多练、培养汉语思维;(2)书面语教学应重视汉字和经典,阅读与抄写并重;(3)最重要的是,此时来华西人已经意识到汉语教学不仅要考虑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还要注意特殊语体。从《中国丛报》《教务杂志》的记载看,晚清来华西人对汉语语体思考较为全面。

关键词:晚清;西人;汉语语体;教学


西方汉学中的“文件体”及其语体语法价值

方环海  高文桢

(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摘   要:西方汉学中“文件体”的书面语特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成果大多是针对威妥玛《文件自迩集》所做的研究,德国汉学家夏德(Friedrich Hirth)在这方面的贡献还未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通过考察其《文件字句入门》(1988),对书中的26 类“文件体”语法现象进行分类整理,重点分析词法和句法规则,并将其与现代书面正式语体进行对比,运用现代语体语法的理论总结“文件体”的特征,为汉语书面语正式语体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方汉学;文件体;语体语法;书面语体


比较训诂学视域下儒、道、佛、耶融合研究

——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景教流行中国碑颂正诠》为例

张玉梅  王觅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唐景净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与其配套诠释文本明阳玛诺作《景教流行中国碑颂正诠》在基督教史研究中均具有重要价值。从比较训诂学的角度对此二典籍进行研究发现:不同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以儒译耶”“以道译耶”“以佛译耶”兼采儒道佛语言委婉地表达教义,《景教流行中国碑颂正诠》融合传统训诂学与西方诠释学的方法,以“类六经注我”式方法诠释,采取以“以耶释儒”“以耶释道”“以耶释佛”的策略,将诠释天主教教义作为核心内容,借碑文中的儒、道、佛因素,阐发天主教教义,融三教于天主一教,力图诠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的“天主教”碑身份。

关键词:《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景教流行中国碑颂正诠》;佛;道;儒;基督教;训诂学;诠释学


训诂学视域下《天主降生引义》

《天主降生言行纪略》释义考论

李燕妮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在训诂学视域下,明末传教士艾儒略的《天主降生引义》与《天主降生言行纪略》作为《圣经》诠释学文本,借用了中国传统训诂学的方法与体式进行释义。文章发现:二书在解释具体词、句时,多用义界法进行释词,释句兼融传统训诂与诠释;放眼于整体文本,在文体、训诂体式与释义的布局与编排下,构建出较为完整的基督教词汇系统,且形成一对可互为解释的文本。最终,总结指出此二种基督教汉籍在释义时灵活融通中国传统训诂学的释义方法与理念,并具有整体性、简明性的独特性质。

关键词:训诂学;汉语基督教文献;《天主降生引义》;《天主降生言行纪略》


利玛窦的汉语学习研究

陈恩维  杨庆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摘   要:利 玛 窦 是 明 末 来 华 传 教 士 中 成 功 学 会 汉 语 的 先 驱 之 一。在 澳 门 时 期 (1582—1583 ),利玛窦在罗明坚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汉语,掌握了一些常用汉字和简单口语,能进行简单阅读交流;在肇庆的6年里(1583—1589),他已基本掌握汉语口语,书面语阅读水平也明显提升。在韶州时(1589—1595),他深入学习、翻译、教授“四书”等儒家经典。在南昌时(1595—1598),他开始尝试中文写作,写下了《交友论》《西国记法》《天主实义》等著作。自1596年起,利玛窦已经达到了汉语听、说、读、写、译等五方面全面精通的水准。

关键词:利玛窦;汉语学习;国际中文教育


清末民初域外文献中的介词

“起”及其共时历时分布

董淑慧  王康诺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摘   要:介词“起”是清末北方官话的“特征词”,在清末民初域外文献中大量运用,且义项丰富,有介引起点处所、来源处所、所在处所、经由处所、时间起点、原因和方式7项用法。文章对介词“起”进行探源,梳理“起”从动词到介词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勾勒语法化链条。还从共时层面分析清末域外教材中的介词“起”义项多少、用例多少的不均衡,从历时角度分析介词“起”的衰落及其原因。

关键词:介词“起”;语法化链条;不均衡;衰落


重论艾约瑟所记上海话的入声韵尾

赵倬成  葛佳琦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摘   要:学界对清末传教士艾约瑟所记上海话的[-k]、[-ʔ]韵尾的音位归纳存在分歧。文章全面搜集分析了艾约瑟所记上海话中入声韵尾的情况,考察了开埠初期上海话入声韵尾与中古入声韵尾的关系以及表层出现的[-k ]尾的语音环境,发现当时上海话的/-k/基本完全承自中古/-k/韵尾,在非响音声母前更容易在表层出现[-k]。上海话中/-k/韵尾与后低元音的紧密联系是中古/-k/韵尾使主元音向后低方向运动的结果。从语言发展史的角度看,应当为清末上海话设置独立的/-k/音位。

关键词:上海话;入声韵尾;艾约瑟;语音演变


沙修道《谚语丛话》语料编纂及其谚语理念

马晓娜  储泰松

(1. 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谚语丛话》是英国循道会传教士沙修道1875年出版的一部汉语谚语集。该书收录并翻译汉语谚语2 720条,是一部由西人编纂的收录谚语条目数量最多的谚语专著,旨在帮助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社会。该书“引言”长达30余页,从数量、来源、结构、内容和用法五个角度系统论述了沙修道对汉语谚语的深刻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着重考察该书的语料编纂、谚语理念及产生的影响,为当代汉语熟语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关键词:传教士;语料编纂;谚语理念;影响


1961—1964年教育部出国汉语

储备师资访谈(七)

受访人:漆以凯

访谈人:施正宇  陈韬瑞

(1.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2.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本文是教育部出国汉语储备师资系列访谈之一。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对漆以凯先生的访谈是于2021年6月7日—2022年7月15日间以微信笔谈的方式完成的。作为一名从苏北农村走出来的穷苦孩子,就读于江苏师范学院的漆以凯人生的最初规划,除了不想当中学老师以外,似乎没有什么清晰的蓝图。入选教育部出国汉语储备师资项目,是时代赐予漆以凯先生的走向世界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漆先生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国家赋予的传播汉语和中华文明的使命,而且还利用课余时间,博览西方文学名著,并着手翻译。他敏锐地发现了为中国读者所不知的英国作家劳伦斯,并将其译介到中国,成为向中国读者介绍劳伦斯的第一人。所有这些努力,最终成就了作为外国文学学者的漆以凯教授,这大概不仅是青年漆以凯自己没有想到的,也是教育部出国汉语储备师资项目的意外收获。


期刊信息

国际汉语教育史研究(第7辑)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国际汉语教育史研究》由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创办,于2020年正式创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研究学刊的创办将进一步推动世界范围内对各国汉语教育史的文献发掘整理和研究进展,开辟一个展示本领域研究动态与近期新成果的学术阵地。目前设立历史研究、文献整理、教材研究、语法研究、词汇研究、语音研究、词典研究、国别汉语教育史研究等栏目。每年出版两辑。本辑收入14篇论文,分为特稿2篇,教材研究2篇,语体研究2篇,训诂学视域研究2篇,历史研究1篇,词汇音韵语法研究3篇,当代中国汉语教育史访谈专栏1篇,会议综述1篇。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崔希亮丨语言与认知

商务印书馆2023年语言学出版基金评审工作启动

书讯丨2023年第三季度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新书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二十届评奖结果揭晓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苍南》新书发布会在浙江苍南举行

“一带一路”十周年——唐代诗文中的丝绸之路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刊讯 丨国际汉语教育史研究(第7辑)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