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丨《语言变化原理:认知和文化因素》(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著作)面世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4-02-02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近日,《语言变化原理:认知和文化因素》(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语言变化原理》共三卷,是拉波夫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语言演变研究的汇集和总结。对于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具有革命性意义,已经产生深远影响。本书是《语言变化原理》的第三卷,入选商务印书馆2023年10月“十大好书”。

今刊王士元先生所作前言,敬献读者。


前言:介绍比尔

这里我要介绍的“比尔”当然是威廉∙拉波夫,因为“威廉”这个名字经常被简称为“比尔”。当我幼年在上海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就有了一个西方的名字“威廉”,这让很多朋友也叫我“比尔”。因此在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我们两人举行一次公开的学术对话的时候,冯胜利教授亲切地把这次会议称为“双铃对谈”。

石锋教授知道我跟比尔之间有着长期的友谊。现在比尔这非凡的三卷本巨著《语言变化原理》的中文译稿即将出版,这本身就是个艰巨浩大的工程,他请我为中国的读者们写一个序言。我觉得义不容辞,面对这部巨著,使我想到《诗经》中著名的诗句:高山仰止。确实,用任何语言都难以形容比尔对于深化我们的语言学基本理论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什么是语言,以及语言与社会的多方面联系。所以我这里只是写出自己跟我们时代这位真正伟大的语言学家交往的片断印象。

实际上,我最初知道比尔是间接通过他的博士论文导师尤里埃尔∙文莱奇教授,那时正在斯坦福大学的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做客一年,离我所在的伯克利加州大学开车只需一小时。我最感兴趣的是语言变化的原因和方式,是文莱奇、拉波夫、赫佐格的论文给了我探索这个重要领域的指路灯。我们当时正在创建第一个汉语数据库DOC(Dictionary on Computer,计算机中的词典),能够据以用实证和量化的方式研究语音的变化。

DOC的早期研究成果是一个后来被称为“词汇扩散”的假说,关于一个音变是怎样通过逐次改变词汇中的若干词项而传播开来的。基于北京大学刚刚完成的《汉语方音字汇》最初版本,我们能够借助计算机在DOC中搜索那些按照构拟的中古汉语规则变化的词项,以及那些以其他方式变化的词项。但是由于跟当时盛行的新语法学派的语音总是按规则变化的观念相对立,这个假说最初的遭遇并不顺利。最好的情况是人们有礼貌的沉默。有时还受到讥讽,好像音变研究只能属于印欧语言学。

但是比尔清楚地理解我们正在为之绞尽脑汁的这个理论问题的复杂性。1977年,我们在夏威夷合作讲授了暑期语言学院的一门课程:语言的生物和社会基础。这给我们一个宝贵的机会来系统深入地讨论语言学的各种基础问题。几年后,比尔慷慨地利用会长致辞的场合,向美国语言学会从公平而宽广的视角对词汇扩散进行了评论。

他总结了当时人们对于音变的理解,认为有些音变,或许是辅音,确实有可能以在词汇中逐渐进展的方式变化;而其他音变,如元音有着从起点到终点的语音连续统,就可能按照新语法学派的方案变化。还有可能是音变通过比尔首创的“变异规则”来实现,其中目标值以不断增加的概率出现,而不是以单个词项的方式出现。无论如何,语音变化,实际上是语言中的所有变化,都离不开说话人的年龄、性别,以及很多其他生物的和社会的状况。这是我们从比尔的著作中得到的一个基本收获。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而还没有完全弄懂的读者,不妨参阅脚注1所列的参考文献。

比尔在语言学的众多方面都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远远超出单一的论题,构成了包括应该研究怎样的语言和应该怎样做语言研究的一个综合框架。当比尔在1964年完成他的博士论文的时候,语言学界“主要是那些花费大量的时间互相争论的固执己见的青年,……他们的资料大都是靠自己的头脑想出来的”。比尔的做法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他倡导“一种以观察或实验为依据的经验语言学,基于人们实际说出的话语,采用实验室的实验技术进行测试。”

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他继续身体力行,把这种经验的和实验的双重方法扩展到研究美国社会的很多地区和多种族群,同时在实验室里做出详尽的分析。诸如语言接触、黑人英语、缺-r的方言,以及音变的矫枉过正等论题,在他对于很多有趣的说话人的访谈中呈现出鲜活的情景。还有近似合并、元音高化等,在他制作的动态画面和视频剪辑中表现得栩栩如生。他使人想起好莱坞在电影《窈窕淑女》中以浪漫主义手法呈现的亨利∙斯威特,他在伦敦街头录取东区考克尼方言元音的发音,在家中的实验室里用浪纹计把它们分析出来。斯威特是19世纪伟大的语言学家,也是比尔心目中的偶像之一。

石锋教授主持翻译的这三卷巨著现在已经可以提供给中国的学者。这是比尔几十年来著作的极有价值的总合(参见脚注2)。这三卷书的副标题分别是“内部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和文化因素”,这些不同方面的精辟论述见证了比尔博大精深的学识。

比尔的研究方法的基本主题就是,我们在语言研究中必须始终以说话人为中心。归根结底,语言的存在就因为是人创造了语言,并且一直不断地在使用它。离开说话人去研究语言,就会失去语言学的现实性和生命力。因此一个语言学家最为欣慰的就是他的专业知识能够直接促进改善人们的生活福祉。比尔在脚注8的文献中讲述了他在1987年参与的一个庭审案件的经历。他使法官确信被告的说话方式表明他没有打过威胁电话,从而使他免于牢狱之灾。这个案例涉及的是波士顿口音和纽约市口音之间的语音差异。

在比尔的故事早几年的时候,我在加州奥克兰曾遇到类似的法庭经历。一个年轻的香港移民在被宣读他有米兰达权利之后被捕入狱,却没有给他翻译。我在奥克兰监狱探望他几次之后,就在法庭上提出被告的英语之差不足以听懂法律赋予的米兰达权利的内容。法官于是让他自由了。这对我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经历。语言分析的抽象工具可以用这种方式得到实际的应用。

现在《语言变化原理》已经有了全部的中文译本,我唯有希望众多的中国读者能够深入地思考这三卷书中包含的各种的精辟见解。借用艾萨克∙牛顿的一句名言,它们就是语言学必须学会站上去的“巨人的肩膀”,以使我们的学术能够更有成效地向前发展。


王士元

2017年1月于马鞍山

(石锋译)


<上下滑动查看注释>


注释:

①冯胜利、叶彩燕主编. 2014. 《拉波夫与王士元对话:语音变化的前沿问题》(A Dialogue on Sound Change Between William Labov and William S-Y. Wang),北京大学出版社。[“双铃对谈”是一种幽默的说法,实际上 Bill和 bell的元音发音是有差别的。]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Volume 1: Internal Factors,1994.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Volume 2: Social Factors,2001.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Volume 3: Cognitive and Cultural Factors,2010.

③Weinreich,Uriel,Labov,William,and Herzog,Marvin. 1968. Empirical foundations for a theory of language change. In W. Lehmann and Y. Malkiel(Eds. ), Directions for Historical Linguistics(pp. 95-188). 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④Cheng,Chin-Chuan. 1994. DOC:Its Birth and Life. In M. Y. Chen and O. J. L. Tzeng(Eds. ),In Honor of William S-Y. Wa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Change. Taibei: Pyramid Press. 我们在计算机初始时代创建 DOC的小组有郑锦全、陈渊泉、谢信一、柴谷方良,还有其他人。

⑤Wang,W. S-Y. 1969. Competing changes as a cause of residue. Language, 45,9—25.

⑥Verner,Karl. 1875. Eine Ausnahme der ersten Lautverschiebung. Zeitschriftfürvergleichende Sprachforschung auf dem Gebiete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23(2),97—130. 这篇辉煌论著的英文译稿收入 Lehmann,W. P.(Ed. ).  1967. A Reader in Nineteenth-Century Historical Indo-European Linguistic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⑦Labov,William. 1981. Resolving the Neogrammarian Controversy. Language,57,267—308.

⑧Labov,William. 1997. How I got into linguistics,and what I got out of it. An essay addressed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s,updated October 1,1997.

⑨Wang,William S-Y. 1980. Assessing linguistic incompetence. Linguistic Reporter May issue. Reprinted in Wang,W. S-Y. 1991. Explorations in Language. Taibei: Pyramid Press.

<上下滑动查看注释>



图书信息

《语言变化原理:认知和文化因素》(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著作)

〔美〕威廉·拉波夫  著

石锋  于辉  苏珩骅  译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自序

前言

缩略语

第1章 引言:语言变化的认知与文化因素

1.1 认知因素

1.2 语言变化的文化因素

1.3 趋同与分歧

1.4 达尔文悖论再探

1.5 分歧与中心法则

1.6 语言学习的社区定位

1.7 本卷论点

1.8 英语元音系统和北美英语的主要链式音变


第一部分 跨方言理解

第2章 自然误解

2.1 自然误解例证的收集

2.2 纠正方式

2.3 误解有多常见?

2.4 音变在误解中起什么作用?

2.5 语言方面的误解点

2.6 合并的作用

2.7 链式音变

2.8 费城语音演变

2.9 r音缺少的与r音丰富的方言

2.10 北美的普遍音变

2.11 自然误解总述


第3章 元音识别的受控实验

3.1 彼得森–巴尼实验

3.2 重复彼得森–巴尼实验

3.3 识别成功总数

3.4 对于芝加哥说话人的反应

3.5 对于伯明翰说话人的反应

3.6 对于费城说话人的反应

3.7 小结


第4章 切音实验

4.1 切音实验的构建

4.2 对切音实验的总体反应

4.3 对芝加哥北方城市音变的听辨理解

4.4 识别在单词语境中的芝加哥音变

4.5 词汇成对的作用

4.6 对伯明翰南方音变的听辨理解

4.7 对费城音变的听辨理解

4.8 切音实验回顾


第二部分 语言变化的发展史

第5章 触发事件

5.1 因果关系链中的弯道

5.2 加拿大链式音变的原因

5.3 匹兹堡链式音变的原因

5.4 后低元音合并的原因

5.5 /uw/的前化

5.6 北方城市音变

5.7 触发事件总结


第6章 支配原则

6.1 制约问题

6.2 合并的(不)可逆性

6.3 北美地区合并的扩展

6.4 链式音变的支配原则

6.5 子系统内链式音变的支配原则

6.6 支配原则的支配效果如何?


第7章 分岔路口

7.1 分岔路口的概念

7.2 方言分化的两阶段模型

7.3 短ɑ 的前化和后化

7.4 /o/和/oh/对立的分化发展


第8章 分歧

8.1 连续的和离散的界限

8.2 北部/中部地区边界

8.3 跨越北部/中部边界的交流

8.4 分歧的两阶机制

8.5 单向变化:后低元音的合并

8.6 后低合并对英语元音系统的影响

8.7 对后低合并的抵制

8.8 通过链式音变进一步分化

8.9 北美语言分歧总览


第9章 驱动力

9.1 规范的引进

9.2 本地影响

9.3 社交网络与社群团体

9.4 社会经济阶层

9.5 身份认同行为

9.6 虚时中的社会阶层关系

9.7 性别作为一种社会力量

9.8 地区方言

9.9 北方城市音变统一进程的解释


第10章 扬基人的文化扩张与北方城市音变

10.1 北部/中部边界

10.2 北部/中部边界的历史

10.3 北部/中部对立的物质基础

10.4 扬基人与南方高地人的文化对立

10.5 符合政治文化的地理界限

10.6 红色州、蓝色州与北方方言区域

10.7 方言与各县选举格局的关系

10.8 死刑存废的变革历史

10.9 北方的意识形态对立

10.10 地理转型


第11章 北方城市音变的社会评价

11.1 对北部/中部的实验1

11.2 结论


第12章 终点

12.1 偏移度作为接近终点的指标

12.2 终点的社会特征

12.3 埃克特进程——语言学习者重新分析的产物


第三部分 语言变化的单位

第13章 在音变表层流动的词

13.1 回顾的问题

13.2 /uw/的前化

13.3 /ow/的前化

13.4 同音异义词

13.5 北部内陆的/æ/高化和前化

13.6 概述

13.7 音变的参与

13.8 语音的和社会的因素的模块化分离

13.9 结论


第14章 音段音位的约束力

14.1 鼻音前有音位变体的链式音变吗?

14.2 南方音变中有音位变体的链式音变吗?

14.3 约束力


第四部分 传递和扩散

第15章 地区之间语言的扩散

15.1 变化的谱系树和波浪模型

15.2 传递和扩散的定义

15.3 结构扩散

15.4 说明传递和扩散的区别

15.5 方言在地理上的扩散

15.6 纽约市短ɑ系统的扩散

15.7 合并与分化的传递与扩散

15.8 北方城市音变的扩散

15.9 传递和扩散的社会背景

15.10 总括说明


第16章 在群体间的语言扩散

16.1 向 AAVE社区的扩散

16.2 周边方言的影响

16.3 删除-t、-d 的制约条件向少数族群社区儿童的扩散

16.4 语法变量向非裔美国人社团成年人的扩散

16.5 拉丁裔社区的扩散方向

16.6 跨越公共界限扩散的性质


第17章 结论

17.1 论点总结

17.2 语言变化与动物交流系统之间的关系

17.3 关于语言功能的更多内容

17.4 社交智力和物象智力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译者简介

本书作者 

威廉·拉波夫,著名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主要创始人。1927年出生。196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尤里埃尔·文莱奇(Uriel Weinreich)。1971年开始在宾州大学语言学系任教。他不仅在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理论方面有重要贡献,而且在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领域也做出了巨大成绩。1979年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当选美国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7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曾荣获美国语言学会“萨丕尔教授”称号。

本书译者

石锋,南开大学语言所名誉所长。《南开语言学刊》名誉主编和《实验语言学》名誉主编,《中国语言学报(JCL)》副主编,LINGUA编委。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教育部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实验语言学、语言演化、语言接触与语言习得。论著或编著有《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语调格局—实验语言学的奠基石》等20余种。译著(合译)有赵元任《连续性:方法论的研究》,拉波夫《语言变化原理》三卷本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80余篇。


于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现任加拿大双语学校教务长、中文部主任,曾任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任教两年;先后主编对外汉语教材2部,出版专著和译著3 部;曾在《当代语言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过十余项科研项目。


苏珩骅,西交利物浦大学语言学院高级副教授,现代语言中心主任,美国外语教师协会顾问。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系博士,曾任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东亚系助理教授及中文项目负责人。研究领域包括汉语语言学、二语习得和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和翻译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和商务出版社等处发表刊印。


丛书信息

语言变化原理(全三卷套装)

〔美〕威廉·拉波夫  著

石锋  于辉  苏珩骅  译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延伸阅读


 往期



回顾 

直播预告丨恋爱脑女博士的语言学小课堂

刊讯丨对外汉语研究(第二十七期)

刊讯丨国际汉语教育史研究(第7辑)

崔希亮丨语言与认知

商务印书馆2023年语言学出版基金评审工作启动

书讯丨2023年第三季度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新书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书 丨《语言变化原理:认知和文化因素》(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著作)面世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