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丨《两周金文语法研究》面世(上)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4-08-23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近日,《两周金文语法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对两周金文语法现象的全面考察和探讨,可为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及语法史构建提供较好的参证。该书被纳入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和吉林大学文学院高水平学术著作资助计划。

我们将分上、下两期推送该书绪论,以飨读者。


























 绪    论 













文丨武振玉

第一节 两周金文的语料价值 

两周金文作为语料的价值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未被充分认识到,何定生《汉以前的文法研究》始专列“彝器文”一节,介绍金文在汉以前文法研究中的价值以及利用金文进行文法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全面系统论及古文字资料(包括金文)语料价值的当属裘锡圭先生,其《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谓:













长期以来,国内古汉语研究工作所凭借的资料多偏重于自古流传下来的文献,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多多少少有些被忽视。……但是另一方面,古文字资料显然有比传世古书优越的地方:一、不少古书的年代问题聚讼纷纭,因此它们所记录的语言的时代也成了问题。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年代绝大部分比较明确。……二、古书屡经传抄刊刻,错误很多,有的经过改写删节,几乎面目全非。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除去传抄的古书以外,很少有这种问题。就是传抄的古书,通常也要比传世的本子近真。三、古书里保存下来的商代、西周和春秋时代的作品很贫乏。……古文字资料里有数量很多的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和西周、春秋时代的金文,正可以补古书的不足。四、流传下来的古书绝大多数是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封建士大夫重视的典籍。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品种比较杂,往往有在古书中很难看到的内容。……随着古文字学的发展,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就出现了一些比较系统地利用古文字资料来研究古汉语的著作。但是总的来看,我国语言学界对古文字资料是不够重视的。大量古汉语研究者所使用的资料,基本上局限在流传的古书的范围里;即使使用古文字资料,也往往是很不完备的第二手材料。解放以后,这方面的情况有所改进,但是并没有根本的变化。……总之,古文字资料对于古汉语研究的各个方面都能提供重要的材料,并且还能解决不少仅仅依靠古书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古汉语研究,古文字资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古文字资料,数量已经相当可观。……随着我们考古事业的发展,古文字资料一定还会不断地丰富起来,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自然也会越来越增加。













此后陆续有不少学者论及这一问题,如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谓:













商周金文在古文字学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铭文涉及当时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有不少长篇铭文和有韵铭文,提供了研究上古词汇、语法、训诂、音韵的丰富资料,也为采用各种辅助手段全方位研究古文字,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唐钰明《四十年来的古汉语语法研究》谓:













出土文献保持了历史的原貌,比辗转传抄、屡经后人增删移易的传世文献更足信据,是研究上古、中古汉语的可靠资料。四十年来这些资料系统地应用于古汉语语法研究,为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提供了确凿的新证据。














第二节 两周金文语法研究现状

两周金文是上古汉语语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早期并未受到充分重视,表现为早期的研究在形式上多是零散的,在目的上多以佐证传世文献为主,在方法上多为例证式,针对语言本身的研究比较有限。但近年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随着出土文献(包括金文)的大量增多,学界已越来越注意到出土文献的语料价值,越来越重视出土文献的本体语言研究,以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互证互补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针对两周金文的语法研究成果,涉及词类研究和句法研究两部分。词类研究包括实词和虚词研究,句法研究主要是句式研究。


一、词类研究概况

(一)实词研究

1.名词研究

(1)指物名词研究,全面研究的有洪莉《殷周金文名物词研究》(2007)。与两周金文密切相关的是器名,故相关研究相对集中,如杜廼松《金文中的鼎名简释——兼释尊彝、宗彝、宝彝》(1988)、张亚初《殷周青铜器鼎器名、用途研究》(1992)、陈剑《青铜器自名代称、连称研究》(1999)、陈双新《青铜乐器自名研究》(2001)、张再兴《〈殷周金文集成〉青铜器定名问题》(2003)、苗利娟《〈殷周金文集成〉器名补校》(2006)、黄锦前《东周金文“石沱”正解》(2016)、查飞能《商周青铜器自名疏证》(2019)、李琦《东周青铜器称谓与功用整理研究》(2019)。黄然伟《殷周青铜器赏赐铭文研究》(1978)、凌宇《金文所见西周赐物制度及用币制度初探》(2004)、吴红松《西周金文赏赐物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2006)等则系统地论及了赏赐物品类名词。其他名物词研究,如吴红松《西周金文名物考释三则》(2012)、刘书芬《西周金文中的“册”“典”“书”》(2012)、杜廼松《青铜器铭文中的金属名称考释》(2015)、雒萌萌《西周金文中的车马与车马器研究》(2016),刘兴钧、周文德、龚韶《商周金文名物词厘析》(2020)等。

(2)指人名词研究,如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1987)、杨小召《西周金文中的祖先称谓》(2009)、曹定云《周代金文中女子称谓类型研究》(1999)、石岩《周代金文女子称谓研究》(2004)、穆海亭《周代金文中的妇名》(2007)、陈英杰《金文中“君”字之意义及其相关问题探析》(2007)、董珊《释西周金文的“沈子”和〈逸周书·皇门〉的“沈人”》(2011),蒋玉斌、周忠兵《据清华简释读西周金文一例——说“沈子”、“沈孙”》(2011)等。

(3)指地名词研究,如宋镇豪《甲骨金文中所见的殷商建筑称名》(2013)、曹建敦《甲金文中所见族、地名合证》(2000)、徐世权《出土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的国名考察》(2009)、王自兴《殷周金文所见地名辑释》(2014)

(4)时间名词研究,如刘启益《西周金文中月相词语的解释》(1979)、叶正渤《月相和西周金文月相词语研究》(2002)、张闻玉《西周金文“初吉”之研究》(1999)、《再谈金文之“初吉”》(2000),程鹏万《释东周金文中的“成日”》(2006)、朱人瑞《大盂鼎铭文“妹辰”的涵义及其源流演变》(1957)、蒋红《两周金文时间范畴研究》(2015)等。

(5)抽象名词研究,如杜廼松《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德”字》(1981)、连劭名《金文所见西周初期的政治思想》(1992)、徐难於《西周金文伦理语词与伦理思想研究》(2001)、董珊《谈士山盘铭文的“服”字义》(2004)、吴振武《试释西周爯簋铭文中的“馨”字》(2006)等。全面研究的有朱丹《商周金文名词初探》(2005)

2.动词研究

全面研究的有闫华《西周金文动词研究》(2008)、寇占民《西周金文动词研究》(2009)、武振玉《两周金文动词词汇研究》(2017)、蒋书红《金文动词性义项集注》(2019)。涉及专类动词的,如徐中舒《金文嘏辞释例》(1936)、刘雨《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礼》(1989)、陈公柔《西周金文诉讼辞语释例》(1997)、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军礼》(1998)、徐正考《殷商西周金文“尊”字正诂》(1999)、邓飞《西周金文军事动词研究》(2003),商艳涛《金文中的俘获用语》(2007)、《金文中的巡省用语》(2007),庄惠茹《两周金文“克V”词组研究》(2002),武振玉《两周金文助动词释论》(2008)、《两周金文中的祈求义动词》(2008)、《两周金文心理动词试论》(2009)、《殷周金文中的征战类动词》(2009)、《两周金文中的运动类动词》(2009),吴红松《西周金文赏赐动词初探》(2016)、谢明文《谈谏簋“今余唯或(嗣)命汝”中所谓“(嗣)”——兼论西周金文中表“继”义的“嗣”“赓”“纉/纂”的异同》(2017)等。

另,如凌宇《金文所见西周赐物制度及用币制度初探》(2004)、应萌《金文所见西周贡赋制度及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2004)、吴红松《西周金文赏赐物品及其相关问题研究》(2006)、金信周《两周颂扬铭文及其文化研究》(2006)、吴红松《西周金文土地赏赐述论》(2008)一类论文也多系统论及相关专类动词。

助动词研究如汤馀惠《金文中的“敢”和“毋敢”》(1999)、庄惠茹《两周金文助动词词组研究》(2003)、陈英杰《金文中“叚”字及其相关文例的讨论》(2005)、王子虎《助动词“暇”的来源和发展》(2006)、孟蓬生《师㝨簋“弗叚组”新解》(2009)、单育辰《试论〈诗经〉中“瑕”、“遐”二字的一种特殊用法》(2009)、王晓鹏《释“弗叚组”及相关词语》(2010)、沈培《再谈西周金文“叚”表示情态的用法》(2010)

除上述外,多数为针对单个动词的研究,其中对疑难歧释动词的释读相对集中,如关于蔑历、对扬、追孝、孝享、、贾、申就、(祷)的讨论,其他如曹锦炎、吴振武《释胾》(1982)、《释“受”并论盱眙南窑铜壶和重金方壶的国别》(1986)、《释“沥”》(1990),王人聪《战国记容铜器刻铭“赓”字试释》(1991)、黄德宽《释金文字》(1998),裘锡圭《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履》(1992)、《释“”》(1998),唐兰《论彝铭中的“休”字》(1995)、季旭昇《说金文中的“在”字》(1998),陈剑《释西周金文的“赣”字》(1999)、《说慎》(2001),陈英杰《谈金文中、召、卲、邵等字的意义》(2001)、张振林《金文“易”义商兑》(2002)、邓飞《甲骨文、金文“追、逐”用法浅析》(2002)、陈美兰《谈“慎”字的考释及典籍中四个“慎”字的误字》(2003)、陈英杰《两周金文之“追、享、鄉、孝”正义》(2006)、王晶《西周金文“讯”字解》(2007)、张玉金《甲骨金文“尊”字补释》(2007)和《释甲骨金文中的“宜”字》(2008)、陈剑《甲骨金文旧释“䵼”之字及相关诸字新释》(2008)、陈英杰《金文“顺”字说略》(2009)、商艳涛《金文军事用语释义二则》(2009)和《金文中的“征”》(2009)、徐难於《〈尚书〉“雍”与金文“雝”义新解》(2009)、杨怀源《金文常用词“休”及其赐予义同义词》(2010)、李春桃《说簋铭文中的“”字》(2010)、刘桓《重释金文“摄”字》(2010)、刘洪涛《叔弓钟及镈铭文“刬”字考释》(2010)、张世超《西周诉讼铭文中的“许”》(2011)、黄锦前《谈两周金文中的“余”和“舍”》(2011)、杨安《“助”“叀”考辨》(2011)、李学勤《由沂水新出盂铭释金文“总”字》(2012)、刘书芬《西周金文中“休”的词义和句法》(2014)、黄庭颀《论金文“祷”及“祷+器名”》(2015)、任家贤《金文嘏辞中的易、害(割)释读补议》(2017)、何景成《西周金文誓语中的诅咒》(2018)、喻遂生《两周金文“至”语法研究》(2020)、郭永秉《魏国青铜器记容铭文中的“胾”和“”》(2020)、何景成《西周铜器铭文“毋望”含义说解》(2020)

3.形容词研究

如马薇庼《彝铭中所加于器名上的形容字》(1972)、陈双新《乐器铭文“龢、协、锡、雷、霝”释义》(2006)、杨明明《殷周金文集成所见叠音词的初步研究》(2006)、蔡伟《释“慎圣”》(2009)、程鹏万《蔡侯尊、盘铭文“慎良”试释》(2010)、傅华辰《西周金文形容词的系统性》(2011)和《西周金文形容词的句法功能》(2011)、王宝利《殷周金文颜色词探析》(2011)、张崇礼《释史墙盘的“臧”字》(2011)、傅华辰《从西周金文看形容词的发展及其影响》(2012)、王丹娜《西周金文单音节形容词研究》(2012)、刘书芬《西周金文中的颜色形容词》(2012)、谢明文《从语法的角度谈谈金文中“穆穆”的训释等相关问题》(2013)、何翎格《西周金文形容词研究》(2017)、沈培《新出曾伯桼壶铭的“元屖”与旧著录铜器铭文中相关词语考释》(2018)、蒋玉斌《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2018)等。

4.数量词研究

如黄载君《从甲文、金文量词的应用考察汉语量词的起源与发展》(1964)、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1979)、杨五铭《两周金文数字合文初探》(1981)、陈双新《编钟“堵”“肆”问题新探》(2001)、赵鹏《春秋战国金文量词析论》(2004)、《西周金文量词析论》(2006),林宛蓉《殷周金文数量词研究》(2006)、杨州《金文“品”及“祼玉三品”梳析》(2007)、徐力《春秋金文量词考析》(2007)、张桂光《商周金文量词特点略说》(2009),邓日飞、杨琴《西周时期数量短语与中心名词考察》(2008),吴铮《殷周汉语名量词辨析》(2009)等。

5.代词研究

如容庚《周金文中所见代名词释例》(1929)、韩耀隆《金文中称代词用法之研究》(1967)、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代词初探》(1981)、唐钰明《其、厥考辨》(1990)、大西克也《谈谈“我”字在列国金文中的一个特殊用法》(1998)、高岛谦一《金文和〈尚书〉中指示词氒、厥字研究》(2001)、朱其智《西周金文“其”的格位研究》(2002)、张玉金《西周金文中“氒”字用法研究》(2004)、夏先培《两周金文的第二人称代词及一些相关问题》(2007)、余沛芝《东周金文代词研究》(2016)等。(未完待续)

(为避免微信页面出现乱码,文中部分字词以原文截图显示)


图书信息

《两周金文语法研究》

武振玉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该书在对现有两周金文进行穷尽性调查的基础上,对两周金文中的语法现象进行了详细探讨,主要内容包括实词、虚词、句子成分、特殊句式。实词研究涉及对名词、动词、形容词语法类型的划分和句法功能的梳理,量词的自然分类和数量组合方式,代词的小类划分和句法功能差异。虚词研究涉及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助词,每类皆依据语法意义划分小类,详细调查每个虚词的分布情况,并与传世文献进行对比研究。句子成分研究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的构成与意义类型,定语、状语、补语的构成以及与中心语的关系。特殊句式包括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处置式、双宾语句、连动句、兼语句、双重否定句,对每种特殊句式进行了详细描写,在探源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金文中的特殊用法。该成果是对两周金文语法现象的全面考察和探讨,可为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及语法史构建提供较好的参证。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者简介



武振玉,女,辽宁新宾人,满族。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史、古文字。著有《两周金文动词词汇研究》(商务印书馆,2017年)、《两周金文虚词研究》(线装书局,2010年)、《汉语史论》(现代出版社,2014年)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林大学社科精品项目、吉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等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







往期回顾




新书 丨《当代语义学教程》(商务馆语言学教材书系)面世

新书 丨《普通话语气词系统论》面世

新书丨《汉语札记》(国际汉语教育文献丛刊)影印出版

刊讯丨中国方言学报(第十期)

喜讯!《语言战略研究》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语言学类核心期刊

新书 丨《杭州方言语法研究》面世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