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丨《〈说文解字〉注音释义研究》面世
近日,《〈说文解字〉注音释义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以形音义三者互求的方法、运用古文字学和古音韵学研究的新成果,重新考察《说文解字》的注音释义,取得了新的进展。该书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今刊后记,以飨学林。本书为繁体字版,故正文遵照原文使用繁体字。
後
記
“八年了,別提它了。”這是獵户老常説的,是對苦難人生的控訴,字字血,聲聲淚。
“八年了,別提它了。”這是我説的,是對辛苦治學過程的感歎,苦中有甘,歎中含樂。
同一句話,不同的情景下,由不同的人説出,有不同的意義。語言就是如此有趣。
從 2014 年開始,我即著手於《説文解字》的注音釋義研究,從字形、字音到字義,上窮碧落下黃泉,典籍茫茫皆尋遍,個中艱辛,可與同道説,難爲常人言。儘管如此,仍樂此不疲。何以如此?習慣!習慣於讀書,習慣於考究,習慣於寫點東西。無關於名利,只在於興趣。有興趣才能養成習慣,習慣又反過來促使興趣的提高。培根説:“還是習慣靠得住。”信然!
一、研究方法
研究講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對象須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傳統的文字音韻訓詁之學,有傳統的治學之法,這就是形、音、義三者互求。在現代人看來,這是一個笨方法,但這個笨方法對於考釋字形、字音、字義這樣的笨學問來説,是管用的。方法無論怎麼新,理論無論怎麼深,但對於文字、音韻、訓詁這類笨學問來説,其適用度並不高,甚至有方枘圜鑿之嫌。笨學問用笨方法才是“得其所哉”。
《説文》的注音釋義研究涉及到字形、字音和字義,求其初形,索其本音,探其本義,是這個題目的必須之義,這涉及到古文字學、古音韻學和訓詁學。
古文字主要指甲骨文、金文和戰國、兩漢時期的簡帛文字(小篆和存有古意的隸變文字也是古文字,但對於探求文字的初形來説,作用少一些,故本書用得較少)。
(一)甲骨文字研究
甲骨文字的鑒定、購藏始於王懿榮,而裒輯、拓印則始於劉鶚,而研究者則代有其人。孫詒讓振聲於前,林泰輔激揚於後。四堂
(羅、王、董、郭)標出,徐(中舒)商(承祚)擅場。唐(蘭)陳(夢家)踵事,于(省吾)胡(厚宣)增華,嚴(一萍)李(孝定)繼統(互文見義,唐于諸家亦繼其統),姚(孝遂)李(玲璞)集成,裘(錫圭)林(澐)閎學,群星燦爛,耀古炫今。今之治古文字者,則有陳劍、陳偉武、黃德寬、黃天樹、李家浩、李守奎、李運富、劉釗、吳振武、臧克和、趙平安諸君(依音序排列),皆能有所推衍,有所發展,有所發明,多有超越前人之處,爲一時之冠冕。將這些人的成果用於《説文解字》字形的研究,定會糾正許慎字形分析的錯譌。但文書浩瀚,汗牛充棟,眾説紛紜,取捨唯艱。欲尋得能糾正《説文》錯誤的見解而有所補苴發揚,談何容易!此上窮碧落下黃泉之謂。
(二)金文研究
金文研究萌芽於漢,發展於宋,成熟於清,鼎盛於 20 世紀。但將金文成果用於經籍考證的較早學者應是宋代朱熹,其所著《詩集傳》多處引用金文解釋詩經的語詞,頗多發明。而將金文成果用於字形分析的較早學者應是元明之間的戴侗,清代王筠繼其緒,皆多有發明。其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源於宋代著錄的青銅器上的文字,如王黼奉敕撰的《宣和博古圖》,薛尚功的《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等。20 世紀的金文研究,或搜尋,或裒輯,或用以考字,或據以證史,成就卓然。吳大澂《説文古籀補》,劉心源《古文審》,孫詒讓《古籀拾遺》《古籀餘論》,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編》,周法高《金文詁林》,爲犖犖大者。雖則有《詁林》《集解》裒輯之作,但欲從中發掘出能證明《説文》形音義者,亦需上窮碧落下黃泉,艱難之極。
(三)古音研究
古音研究,清代學者已取得很好的成績。就韻部而言,自顾炎武以來,或考古,或審音,或二者兼具,江永、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誥多有貢獻;近代学者黄侃集清代古音研究之大成,分爲二十八部,就訓詁的實用而言,已經敷用,但欲解決韻部演變問題,尚需補苴。王力在黄侃的基础上, 分出微部( 脂微分爲二, 鄒漢勛、曾運乾亦有是説)、覺部,得三十部,爲音韻學界所接受。王氏採用歷史語言學的方法,在吸收高本漢成果的基礎上,構擬出韻部的音值,對於理解韻部間的通轉,具有更明顯的直觀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就聲母而言,錢大昕提出“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已得到文獻和語言田野調查的證實,爲學界所接受。曾運乾提出“喻三歸匣,喻四歸定”,章太炎提出“娘日歸泥”,黃侃提出“照三歸端”,這些觀點,對古聲母的研究作出了貢獻。尤其是“喻三歸匣”,可以成爲定論。但所用術語“歸”,有將所有的中古某聲母歸於上古某一聲母之嫌。實際上中古的某一聲母並不是上古某一特定聲母演變而來,而是上古幾個聲母的某一部分通過不同的演變途徑演變而來。中古某一聲母猶如長江之水,來自不同的支流,而非來自某一特定的支流,故“歸” 字的術語用得不甚妥當。如中古的喻四有來自上古定母者,也有來自上古精母、從母者,中古章母有來自上古端母細音者,也有來自上古見母者,豈能用一“歸”字可以解釋者。鄭張尚芳、潘悟雲諸君吸收西方學者對漢語上古音韻研究的成果,運用歷史語言學的方法,對上古漢語音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複輔音的研究成果能較好地解決上古聲母到中古的演變問題,具有較好的解釋力。本書在解釋聲符與實際讀音矛盾的時候,既採用了王力在高本漢基礎上的構擬,也採納了鄭張尚芳在白一平、沙加爾基礎上的構擬,皆以解釋語音演變爲目的,而未曾恪守一家之説。在這些不同的上古聲母研究成果中選擇契合《説文》實際的語音演變解釋,仍需上窮碧落下黃泉。
(四)《说文》研究
至於《説文》本身的研究,自唐宋以來,名家輩出,著作盈室。若無丁氏
《詁林》之作,欲搜尋諸家之作,也需上窮碧落下黃泉,縱使有《詁林》在手,欲發現問題,從而在諸説紛紜的基礎上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新見,談何容易!縱使採納舊説,也需有採納某一舊説的理由,理由的提出,也非易事。
皓首窮經,竭盡心力,是這八年來的真實寫照。“八年了,別提它了” 之歎,即源於此。
二、致谢
訴完了苦,當説感謝。
一、感謝時代。時代給我讀書的機會,給我做學問的時間。盛世讀書、著書,何樂如之!
二、感謝專家。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古代語文辭書注音釋義綜合研究”(編號 12&ZD184)的成果之一。這一課題的獲得,是諸位專家支持的結果。當時競爭激烈,會評時還需答辯,評審專家對我的標書和答辯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從而使這一課題得以順利進行並圓滿完成。諸位專家奬掖之情,當終身銘記。
不揣謭陋,用本書申請 2022 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承蒙不棄,得以入選,評審專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使本書的質量得以提高。謝謝諸位專家的提攜。
三、感謝師友。本師余心樂、郭在貽教授傳我《説文》之學,鞭策之厉,獎掖之勤,至今銘記,些許成績,難以報師恩于萬一,徒喚奈何。
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得到先師李維琦教授的褒獎。他讀過我發表的單篇文章,讚賞有加。這成爲我寫好本書的強勁動力。
本學科蔡夢麒君對本書的寫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友生徐朝紅聯繫出版社,張國良、劉宏平、吕炫、吳謝海校對書稿,常天宇幫助查找文獻,核對索引,省了我不少時間,也在此表示感謝。
商務印書館的喬永先生作爲責任編輯爲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一併感謝。空口白話,連清茶都吝於一杯,實在慚愧。但心是誠的,請接收我誠心的致謝。
蔣冀騁
2023 年 2 月於長沙無知齋
(为方便读者阅读,文中小标题为本期编辑所加。)
内容概要
◎简述自晋代至现代的《说文解字》注音释义的研究历史,总结前人的成果,归纳他们所运用的方法,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为本成果的创新寻找基点。
◎简述《说文解字》注音释义的方法和特点,通过对《说文》的省声和读若的研究,归纳出东汉语音声母方面的几个特点,指出《说文解字》注音释义存在的问题,即字形分析失误导致的注音释义错误。
◎以形音义三者互求的方法、运用古文字学、上古音韵学和方言学研究的新成果,重新考察《说文解字》的注音释义,对《说文解字) 500多个注音释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用上古音韵研究的新成果解释《说文》中声符与读若、声符与后代读音的矛盾。
●解释长期得不到解释的某些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问题。
●为文献中没有用例的《说文》的释义找到例证,使死字变成活字。
●对《说文》疑难释义进行解释。
●运用植物学、中医学、中药学和民族学的知识考证《说文》释义,因而具有学科的交叉性。
□对《说文》注音释义的疑难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研究,以古文字证其形,以古音韵考其音,以语源论其词族,以文献释其本义和引申义,用音义匹配的方法研究《说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将古文字、古音韵和现代方言的新的研究成果引进《说文》的注音释义研究,以考证《说文》的疑难释义、疑难字和疑难注音,将字义、字音放在时间、空间二维的角度进行考察,既溯其源,又探其流,并寻其演变之迹,使传统小学获得新的活力,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可以称之为新训诂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用字形演变、词义引申和语音演变的系统性来考证《说文》的注音释义,具有方法上的学术价值。
□通过研究《说文》的读若和省声与后代读音的矛盾,得出去声、章母声母于东汉已开始逐步形成,喻四已开始变为j音的结论,为古音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成果。
■在考证字义的基础上提出语源的层次性理论,对于语源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提出的声母、韵部俱隔的通转大多不可信的观点,为人们正确认识语音的通转提供了鉴别通转合理与否的方法。
■提出汉字非产生于一时一地,同一声符用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造的字可能有不同的读音的观点,对正确认识形声字具有借鉴意义。
图书信息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研究》
蒋冀骋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者简介
蒋冀骋,湖南祁东人。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致力于文字、音韵、训诂及敦煌文献等领域的研究,著作有《近代汉语词汇研究》《近代汉语音韵研究》《阿汉对音与元代汉语语音》《说文段注改篆评议》《敦煌文书校读研究》等,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
往期回顾
❖
❖
❖
❖
❖
❖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