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张云秋《汉语儿童情态系统的早期习得》出版
近日,《汉语儿童情态系统的早期习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对普通话儿童习得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情态量级、情态的不确定性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儿童习得情态范畴的特征和规律,对理论和应用领域均有启发。
今摘刊书中部分内容,以飨学林。
早期情态系统习得研究的
重要发现
文丨张云秋
一、情态表达手段的整体习得特征
如果不考虑某类情态表达手段是否全部习得,那么从情态系统的整体习得来看,儿童倾向于从后到前,从外到内习得各类情态表达手段。
具体来说就是,儿童优先习得情态助词,然后差不多同时习得情态动词和情态动补构式,再之后儿童逐步习得了情态副词,但是情态插入语习得特别少见。儿童在情态副词的习得上已经很不完整,产出词数仅占我们所给的情态副词总表中的12%,因此,情态插入语在早期没有习得是可以预见的。不过,像上面那样表述情态系统的整体习得可能意义不大,因为情态副词和情态助词都是情态的补充成分,在语义类型的表现上与情态动词不具备可比性,所以我们从情态副词和情态助词的情态意义主要为认识情态这一点出发,以认识情态语义这一各类情态表达成分都具备的语义类型为单一维度来看不同情态表达成分的发展特征,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儿童是从VP后句末情态助词开始,然后习得VP前情态动词的认识情态义,最后习得VP前情态副词。
对这样的整体习得特征,我们需要解释两个问题:第一,都是情态的补充成分,儿童为什么优先习得VP后情态助词而不是VP前情态副词(包括早于VP前单音节情态副词)?第二,VP前情态动词是人类语言中最典型的情态表达手段,儿童为什么没有优先习得情态动词而是优先习得VP后情态助词?情态助词是儿童最早习得的句法成分,因为语气是句子的强制性共现成分,儿童只要产出句子必然具有语气,现代汉语是使用句末语气助词的语言,那么儿童习得句末语气助词中的情态意义并非自觉习得,而是在语气习得的裹挟中习得的,也就是在强制性语气习得时不由自主地获得了情态意义。这是VP后情态助词优先于情态副词和情态动词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以往研究,儿童对时间成分的整体习得(张云秋、王赛,2009;张云秋等,2014)与情态成分的整体习得特征有共同性,即时意义(外部时间成分)优先习得,体意义(内部时间成分)随后习得。另外,根据范莉(2010)的研究,儿童习得否定范畴也是先习得外部否定后习得内部否定。儿童在时间、否定和情态三个方面整体习得的一致性值得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二、情态语义的习得特征
1
情态类型与情态量级的习得特征
情态语义的习得特征表现在语义类型和语义量级两个维度上,具体表现为:
(一)情态语义类型维度的习得按从根情态到认识情态的方向发展。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典型情态表达手段情态动词的习得上,情态动词否定词的习得也如此。情态助词使用时共现的句法形式如果认知处理难易度大致等同,也遵循这一习得规律。
(二)情态语义量级梯度的习得按从可能性量级到必然性量级的方向发展。这一特征不仅体现在情态动词的习得上,也体现在情态副词的习得上。至于情态助词的语义量级习得特征,如果句法形式认知处理难易度大致等同,也遵循这一习得规律。
上述两个方面的发展特征在情态动词习得上全部体现出来,但是情态语义类型维度的生长特征在情态副词的习得上并不显著,情态语义量级梯度的发展特征则在情态副词的习得上很显著。第四章的习得数据显示儿童对情态副词的语义类型习得不敏感,未呈现出与情态动词同样的时序特征,但是对语义量级是敏感的,即与认识情态动词习得一样,呈现出从可能到必然的语义发展特征,这一特征证明情态副词是情态的补充模式(Hoye,1997),情态助词因为是兼职情态成分,也可以看作情态的补充模式。补充即对情态语义量级进行调节,包括对情态值的细化(强化和弱化)和说话人对命题或事件态度的主客观程度进行补充。
2
情态意义的不确定性
儿童早期产出的情态语义类型并非总是那么清晰,存在大量的意义不确定现象。表现为:
(一)内部情态意义越复杂的词,出现意义不确定现象的比例越高,如“能”和“要”的情态意义更复杂,意义不确定的产出总占比均高于“会”。
(二)不同情态意义共存类型存在不均衡现象,表现为“动力与认识”意义共存类型产出比最高,“动力与道义”意义共存类型次之,“道义与认识”意义共存类型最低。
多义情态词内部语义的复杂性和语义演变具有过程性是情态意义不确定产出的内在原因,成人语言中尚且存在情态义含混现象(徐晶凝,2008:256—257),儿童从无到有的情态义习得更不可避免地出现情态义模棱两可的现象。张云秋等(2014)曾证明儿童习得多义词义项的时序特征与词语语义演变有较高的互证性,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语义演变过程的渐变状态(如“要”的将然性)在儿童习得时会留下痕迹。
3
情态语义与其他范畴的协同发展
与情态成分共属同一子系统的其他锁定成分(时体成分和语气成分)以及动词情状属性的习得对情态意义共存类型产出的不均衡特征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三个情态意义中动力情态义习得时间最早,认识情态义最晚,这是因为认识情态义的认知与解读更为复杂,与时体标记和句类及语气标记的习得有较高相关性,即涉及了语义与句法的接口知识,因此“动力与认识”意义共存类型产出总比也是最高的。儿童语言习得中的情态意义不确定现象从一个侧面证明时体范畴和语气范畴与情态范畴关系密切,它们被功能语言学家看作同一语言子系统是有道理的。早期儿童语言中的情态意义不确定性给我们一个启示,即儿童语义的习得与句法、语用的发展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的习得具有协同性。
从早期儿童情态语义的不确定性出发,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了情态语义类型与动词情状的共现习得,情态与否定的共现习得。情态类型与情状类型的共现习得表现为认识情态倾向于与静态情状、达成情状结合,根情态倾向于与活动情状、完结情状结合。这种共现规律与不同情状动词的内在语义特征有关,并且情状类型与情态类型习得顺序的平行性特征也可能受制于情状动词的语义特征。
另外,关于情态动词否定的习得我们发现否定运算的加入对情态否定语义类型和语义量级的习得都有一定的延迟作用,但情态动补构式否定式的习得又可以弥补早期情态动词否定延迟习得带来的空缺。
图书信息
《汉语儿童情态系统的早期习得》
张云秋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该书是一部全面、系统考察汉语儿童情态系统早期习得面貌的著作。基于普通话儿童历时语言发展数据,该书详尽考察了早期儿童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和句末情态词的历时发展过程。还关注与情态相关的句法语义范畴的习得,如情态语义习得的不确定性、情态与否定的习得、情态与情状的共现习得,等等。作者认为,汉语儿童情态系统的早期习得非常出色,情态语义不同维度的习得方向清晰、路径完整,与情态语义相关的否定习得,以及情状与情态的共现习得都有不俗的表现,基本接近成人语言的使用特征。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者简介
张云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语言学、儿童语言习得研究。出版专著3部,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当代语言学》《心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近年来,主持了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或重大项目的研究。曾入选北京市中青年学术骨干,著作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
❖
❖
❖
❖
❖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