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中国两大顶尖区域,联手了
文|凯风
双城联动,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广深、成渝、杭甬、济青,纷纷唱响“双城记”,通过强强联合、比翼齐飞,合力打造区域经济新高地。
不只是城市与城市,在全国最为顶尖的百强区之间,跨区域合作也已蔚然成风。
日前,广州南沙区与成都温江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为牵引,推动实现双城联动、双城合作、双城共赢。
一个向海而生,一个因江而名,南沙与温江牵手,不仅连接了两大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两大强省会核心区域之间的首次联手。
“双子星”强区联动,对全国城市经济格局会产生多大影响?
01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一直都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广东与四川,大湾区与成渝,广州与成都,合作早已深入到方方面面。
早在2010年,川粤两省签署《广东—四川经济社会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两省合作交流长效机制。
随着区域战略升级,广东珠三角9市与港澳共同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而成都与重庆及周边城市晋级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也得以成为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并列的四大增长极之一。
这种背景下,几大“极点”之间的联动、合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去年底,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接交流论坛举行,发起成立了川渝-粤港澳企业家合作联盟,建设川渝粤港澳企业家交流合作长效机制。
这标志着,“川渝粤港澳”五地合作翻开新篇章。
而作为全国经济总量最高的两个省会城市,作为各自城市群内的中心城市,广州、成都如何强化协作,成为关注焦点。
广州与成都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省会和国家中心城市,都为经济上的万亿城市和人口上的超大城市,都是国际综合性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
两大省会,一个遥领南中国,一个面向大西部,两城携手共进,不断抬高中国省会城市的天花板。
这一次广州南沙区与成都温江区的强强联合,则是两省合作、双区合作、双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一个位居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坐拥广州城市副中心、国家级新区、自贸区等诸多战略;
一个位居天府之国腹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就此而言,双区合作,不只是两个城区之间的联动,更能为两大城市群之间的合作探索更多经验。
02
南沙和温江,有多强?
南沙、温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均十分强劲,双双入围全国百强区。
同时,在城市人口争夺战上,广州、成都均为人口增长最猛的城市之一,而南沙、温江又是各自城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
可以说,南沙与温江,各有千秋。
广州南沙虽然开发历史并不久,但不到30年时间,就已成长为广州乃至广东的经济新星。
近年来,南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航运物流等产业飞速发展,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为代表的众多高校纷纷入驻,让南沙成了广州重要的产业大区和人才大区。
相比而言,成都温江令人印象最深的当属承载四千年历史底蕴的 “金温江”、日益壮大医药产业、高校林立的大学城、宜居生态的公园城市、人产共融的人才高地……
当前,温江正围绕建设“幸福温江·美好之城”的奋斗目标,创塑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营城市之道,以“两河一心”的营建,通过纵向筑势、横向赋能,实现空间上的深耕和产业上的精进。
这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医药产业。
温江是成都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的主阵地,目前吸引2000多家企业入驻,聚集国家级研发中心7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44家,综合实力位居中西部地区前列。
就此而言,南沙与温江既有产业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地方,也有相互学习、彼此成就的空间。
03
南沙与温江,合作空间有多大?
根据战略协议,双方将努力在产业协作、政策共享、协同创新、区域互动等方面加强合作。
其一,医药产业,是双城合作的重要一环。
生物医药,不仅是广州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成都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南沙有广东医谷、生物谷、中山大学国际药谷等重大产业平台,温江有成都医学城这一“中国最具潜力生物医药特色园区”,双方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合作将是深入的。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变化 来源:赛迪顾问
其二,科技创新、人才合作,也是两区发挥共同优势,创造更大“乘数效应”之处。
广州、成都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重镇。
南沙虽不是广州大学最为集中的区域,但是近年来新建高校、科研院所最猛的区域。
近年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先后落户南沙;而南沙科学城的成立,将助推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温江则是四川“双一流”大学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四川共有8所双一流高校,这些高校有一半位于温江或设有校区,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永宁校区,规划建设)、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
目前,温江正在“建设四川省人才工作先行区”,南沙则力图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人才特区”,双方在这方面将会有深度合作空间。
其三,如何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双方均有互相学习的地方。
南沙与温江,均将营商环境视作“一把手”工程,均以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国标杆为目标。
这其中,南沙最亮眼的当属“无证明自贸区”,政务服务事项98%以上“不用跑”。
在此基础上,南沙又进一步推出“三推一优”改革举措,即推行豁免审批、推行“四证”联办、推进“承诺即批”、优化标段管理,力推营商环境再升级。
温江区的综窗改革、提醒服务、乙方思维等备受关注。
近年来,温江梳理了500多项审批事项,实现了“一窗办多事”、“一件事一次办”等成效。
在审批做减法的同时,服务开始做加法,温江在全国首创 “提醒服务”,以“乙方思维”带动营商环境升级。
此外,双方将协同推进教育、卫生、干部人才交流合作等社会民生事业的发展,推动双方院校搭建交流平台,鼓励两地组织医疗机构相互开展诊疗、学术交流等,加强干部交流合作,探索建立部门、园区间的全方位合作对接机制。
未来,双城联动探索出的经验不只能为两大省会所用,也足以为全国各大城市作为参考。
04
沿海与内陆联动,当属南沙、温江强强合作的最大看点之一。
过去几十年来,沿海开放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随着国际经贸形势变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势所趋、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推进,内陆开放正在成为新的趋势。
成都正是内陆开放的典范之一。
作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成都坐拥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众多国家战略,区位优势一流。
近年来,成都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等地合作,借助双机场、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地处内陆的成都逐渐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四川空间开放格局 图源: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35(草案)
与此同时,背靠四川8000多万常住人口,借助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机遇,成都建立起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支柱产业体系。
无论是基于对外开放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成都及四川与大湾区深度对接,都是不可少的一环。
作为沿海城市,广州既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也是少有的集“海陆空”为一体的国际综合性交通枢纽,在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随着国际形势变迁,粤港澳大湾区的长远发展,必然离不开中西部的广阔内陆腹地和内需市场,如何借助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升级,也是绕不开的一环。
可以说,在新的开放格局中,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承担起不同的重任,共同构建沿海内陆联动开放新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南沙、温江联动,既有东西合作的现实背景,又有沿海内地联动开放的战略意义。
这种探索,有望成为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联动新范式,既是沿海辐射能级的新跃升,又是内陆发展动能的再增强,将为大湾区、成渝两大国家战略互动贡献更多力量。
无论是城市群之间、城市之间还是区域之间,“双城记”的轮番上演,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从直接博弈,步入积极竞争与合作共赢并举的新阶段。
这一步,无疑将影响到未来5年乃至10年的城市格局。
封面图源:成都发布
-END-
国民经略主笔 凯风 作品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品,可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