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场|120张图!带你回顾最详尽2018-2020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设计课教学成果展
副院长在成果展上主持发言
拍摄:薛智婕
展览现场直击
拍摄:薛智婕
PART A
——五年级成果展
01
五年级(上) 控制性详细规划
活态传承,文汇古今
作者:章玥
指导老师:童明
老师评语:
同济院:林林(所长)
此方案为典型的历史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研究深入,现状分析充分,能抓住历史保护、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绿地景观、文化旅游等各大主要系统,方案推演过程思路清晰、结论可信,建立的控规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城市规划系:张松(教授)
控规设计的基地选择为上海老城厢,课题极具挑战性。设计作业能对老城厢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挖掘,在历史风貌整体保护与住区开发建设两者之间寻求平衡,设计方案在空间形态组合和控规技术要点上均有一定的体现,较好地完成了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
城市规划系:田宝江(副教授)
针对老城厢存在的历史文化断裂、环境质量低下、服务设施陈旧等问题,提出文化与活态互动的设计理念,从历史文化、生活文化、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加以整体提升,并提出历史空间重置与激活、开发与保护协调融合、公共空间植入、优化慢行交通等设计策略。设计理念有创意,现状分析扎实全面,设计策略可行,设计逻辑和技术路线清晰,图纸表达规范、完整。
城市规划系:程遥(副教授)
现状调查资料充实,方案过程推演严谨细致,规划结构清晰、设计策略得当,满足了历史风貌地区控规图则的要求。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城市乐活谷
作者:王嘉欣
指导老师:匡晓明
老师评语: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建筑设计院:罗镇(总规划师)
设计从核心开放空间的选址论证出发,在布局结构中充分考虑了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和衔接。在重点地股规划中,通过城市设计研究归纳出空间管控要素,采用附加图则管控方式确保管理实施过程中空间特色的落实。项目完成度高,对总体形态、活动网络、公共界面、重要路径的研究比较深入,能够体现出当前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工作特点。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飞(副总工)
方案现状调研和分析较为充分,较为准确地抓住了地区的问题,从“产业失活”、“人群失活”和“空间失活”展开思考,以街区尺度、路网密度、产城融合为切入点,对原有地区控规进行优化。方案结构合理,在公共空间网络化,地块利用提效方面有明显特色。节点设计较为精彩,较好地处理了既有建筑与公共空间的整合关系。成果完整,控规图则表达的规范,较为出色地完成了控规的作业要求。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黄震(成都分院副院长)
方案分析全面,表达熟练,看的出对规划设计的实际工作有比较全面的认知了解。在现状分析中强调了对产业的研究,基于二次开发可行性评价是很好的分析切入点,可以从经济性角度加强这一块的研究推演和对空间布局产生的实质影响。采用城市设计指导控规编制是很好的设计办法,但控制指标从1k㎡反推4 k㎡,不能简单的由此及彼,地块属性不同带来的影响不可忽略,建议进一步深化研究。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芯欣巷荣
作者:来佳莹
指导老师:田宝江
老师评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浩波(城市设计院副院长)
针对老城区进行了扎实而详尽的现状分析,使得提出的设计策略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方案设计及表现能力较为突出,很好的诠释了城市更新设计理念。不无之处在于:1、对于苏州河沿岸空间的关注限于“渗透”一个方面,可增加对于滨水公共活动及相应空间、界面等方面的考虑;2、三角形街角绿地的考虑,如能体现与周边地块功能、建筑围合界面的互动,会使“植芯”更具活力。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曹春(所长)
规划通过“植芯串巷”,重构产业、重塑功能、重现活力,为片区有机更新提供了新的可能。规划对土地使用混合性与建筑功能复合性的关注,有利于城市功能多元化和活力提升;而里弄住宅的开间式更新、针对性更新策略的拟定,则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更为精细化的管控手段。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超(城开分院所长)
于北京东路地区产业、居住、文化的分析,将“硅巷”融入到上海特色“里弄”中,创造新的空间形象。整体设计完整、表达清晰。通过“芯欣向荣”的设计理念,落实到空间设计中。将新的建筑形态与现状建筑融合改造,形成新的建筑肌理,重塑区域特色。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02
五年级(下) 毕业设计
城绿共栖,诗画江霞
作者:徐浩文
指导老师:匡晓明、耿慧志、肖扬
老师评语: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敬东(副院长)
南京长江沿岸更新改造中如何体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发展、传统文化和工业文明传承、韧性城巿建设等理念是一个挑战,网络体现了联系,单元彰显了功能,顺江和垂江丰富了二维和三维界面形态,最后三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栖霞山西部组团空间格局。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恺(所长)
作品对基地功能和空间布局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针对各个功能区的空间设计方案求同存异特色鲜明。同时抓住主要空间展开面的滨江部分进行重点设计,思路清晰,表达方式成熟。
城市规划系:黄建中(教授)
该设计基于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需求,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城市安全的视角提出了滨江地区网络和细胞单元相结合的空间框架,将山水与城市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弹性的城市空间格局。方案对创艺湾及总部岛片区的城市设计在空间和功能上对总体方案的框架进行了很好的落实和细化。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文化•新生
作者:章玥
指导老师:周俭
老师评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浩波(城市设计院副院长)
作为产业区更新设计,通过设计手段很好的处理了功能融合、新旧空间“衔接协调的问题,尺度适宜,交通流线清晰,设计表达能力突出。美中不足的是西侧地块商业办公建筑的处理,略显单调,缺少与东侧地块的呼应与互动。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俞屹东(城开分院所长)
本设计首先对典型城市更新模式及其更新运作机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梳理,并以“上海上升新所”作为典型对标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推导出为雄安新区容城产业街区量身定做的多种模式组合的城市更新策略,并进行细化更新设计,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迪昊(所长)
论文对案例的研究解读细致,特别是对此类项目的开发运营也作了深入研究,为改造类项目的有效实施做了很好的总结探索;容城县基地改造设计功能构思多维,设计有一定深度;建议增加与前文研究内容的关联性说明,需考量案例项目在城市能级、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性。
城市规划系:陈晨(副教授)
该作品平面设计合理,空间效果突出,表达完整,内容丰富,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北京白塔寺街区
生态化更新
作者:刘泽润
指导老师:颜文涛
老师评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黄震(成都分院副院长)
基出研究非常扎实,有足够的信息细节为后续的提升做好铺垫。
关于老旧社区的更新有很多论文从不同的视角予以阐述,生态化更新是很好的理念。但从逻辑上来看,文中所讨论的空气质屋因素影响并没有成为研究的主线,建议进一步整理文章的主体脉络,以生态化更新为主线,研究如果考虑到空气质量因素影响,相应的结构、交通、公共空间、景观等规划系统应该是怎样的,不能继续沿用常见的规划思套路,进一步突出本文的创新点。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继军〔所长)
研究对基地现状进行了深入物质空间和社会经济的分析,从生态维度提出对社区空间环境的改造,并提出了系统性的规划对策,在技术方法上有一定创新。建议增加对研究思路、方法及路线等内容的阐述,图表规范性需要加强。
城市规划系:田宝江(副教授)
城市生态化更新是城市更新的新领域、新课题,将街区作为一个生态单元,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发挥街区的生态效益,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复合协调发展。因此,本毕业设计选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该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从公共空间结构及空气质量分析、居民与环境互动感知分析这两个方面入手,发现问题并提出空间结构梳理、环境质量改善和居民需求满足等优化策略,并运用风环境模拟、热条件分析等相关技术方法,具有一定新意。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PART B
——四年级成果展
01
四年级(上) 乡村规划设计
水漾星塔,城乡融荣
作者:蔡雨欣、霍逸馨、李思颖、李轶男
指导老师:张尚武、栾峰、刘超
老师评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裴新生(空间规划院副院长)
以07号安亭星塔村为例,学生通过乡村规划的教学,系统的掌握了乡村规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重视对传统村庄肌理的分析。在尊重并继承传统肌理的基础上,通过肌理修补,组织游憩空间,突出公共节点空间的设计,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规划系:陆希刚(副教授)
特色发掘和综合权衡虑一直是乡村规划中的两难选择,特色入手的规划理念很容易凸显乡村特征但却容易忽视乡村发展的复杂性,综合考虑则易于弱化乡村特色。水漾星塔在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较好,既从总体角度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又能够抓住地方特征以寻求解决之道,社会调查分析细致,问题分析和解决策略均能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抓住重点。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倪春(副总工)
作业紧紧把握住了“城─乡要素互动视角下的大都市近郊乡村激活模式”的研究主旨,研究分析了星塔村目前存在“产业衰、土客散、人居滞、生态失”等短板,提出以“城乡产业融合、城乡住区融合、公共空间融合、服务设施融合”四大策略,建立新型“城、企、乡”三元关系,以创业产业园区促进产业激活、以丰富的设施配套促进人居环境激活、以乡村风貌区和游憩带促进生态激活。设计条理清晰,空间布局合理,实施策略完善。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刘晓(城开分院所长)
该组对星塔村的独特资源和现状问题把握精准,尤其深入分析了工业乡村发展过程中村的社会问题,从产业、土客、人居、生态四个方面构建了四大激活策略,并集合全域资源要素的分析,在空间上形成以融合为主题的落地方案。再具体的细节空间表达上也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将设计概念简洁高效表达出来。这组作业规划主题鲜明,研究分析方法正确、思路清晰、逻辑表达清晰,能够大胆探索土地使用制度,达到了课程训练的目标,并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水市绿汀,门泊船归
作者:黄卓雅、 潘妍涵、施笑晨、王昱菲
指导老师:潘海啸、汤宇卿、张立
老师评语:
评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孙娟(院长)
乡村规划方案“水市绿汀,门泊船归”从人的行为体验角度做乡村设计,好的设计理念体现了设计师的核心价值观,更多从人的视觉感受、出行感受、活动感受表达整个方案,愿景明确,场景鲜活,情景可感知,很有创新性。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宋伟(城开分院副总工)
—是抓住了汾湖最核心的空间特点——水网,并以此为主线提出“新水乡”模式;二是总体定位中的“水市”与“船归”较贴切的营造出水乡的场景感,立意准确;三是在具体规划策略与空间布局上,支撑了总体定位,表达逻辑清晰流畅。
城市规划系:潘海啸(教授)
案例所在的陶庄镇位于江浙沪交界处。临近长三角示范区。境内河汉遍布,历史上商业繁荣,有“溪中十八镇,柳溪第一镇”之誉。昔有净池春晓、圆觉谭经、松风为伴、荷雨生荷四景。由于交通方式的转变,该地区日益边缘化。方案把纯生态功能的水面与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社会经济交往的水路结合,以水为生活的纽带,探讨基于水网复兴的江南“新水乡”村庄模式。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一曲淄水,戏说大店
作者:孙宇轩、杨雅博、沈子艺、王紫琪
指导老师:彭震伟
老师评语:
城市规划系:刘冰(教授)
规划围绕乡村建设“塑形、铸魂”的要求,提出了大店村文化乡建的总体策略。以淄河为轴线、以吕剧为载体,将塑造场所意向与提高文化认同相结合,旨在通过打造吕剧基地引导村民自主参与乡村营建,方案特点十分鲜明。
城市规划系:戴晓晖(博士)
该方案聚焦大店村的吕剧文化等人文资源,按照以文化促乡建的思路,提出了培育乡村文创产业和旅游业、强化村庄公共空间与风貌塑造中的文化艺术品质、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等策略,规划逻辑清晰,方案成果表达效果良好。
城市规划系:刘超(博士)
基地在中国北方,乡村用地普遍较平坦、开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其规划方式应当与南方相对集约的乡村有所差异,规划成果确实与其他南方乡村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差异,这是合理和科学的。这个小组将乡村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中思考,从三生融合的视角进行规划设计,避免了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场景构建;同时考虑本地文化,最终方案比较合理得反映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是一份较优秀的作业成果。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02
四年级(上) 城市总体规划
水漾陶然
作者:黄卓雅、 潘妍涵、施笑晨、王昱菲
指导老师:潘海啸、汤宇卿、张立
老师评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颖(所长)
陶庄位于江南典型的水系地区,水网纵横,水域众多。该方案深入研究和分析了水乡地区城镇的空间特色,新规划的路网和用地布局能紧密契合水乡小镇原有的布局传统,规划路网和用地功能安排与现状水系肌理结合自然有机。同时,结合镇中心旧工业的更新搬迁,围绕一处集中水面打造小镇的公共中心,成为小镇居民公共生活的核心场所。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郭广东(城开分院所长)
1前期研究和现状分析比较全面深入,规划策略制定有较强的针对性;
2规划内容比较完整,规划方案质量高,图纸表现效果好;
3体现创新性的内容和思路不多;
4如果能够体现目前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一些新理念和要求就更好了。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汪劲柏(科研部常务副主任)
分析较为系统完善,主要问题和特色总结充分,定位导向清晰明了,体现了水乡人居小镇的的基本属性和特质,图面表达也非常精美,总体来说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作业成果。如能在各规划系统中也能提出针对性的规划策略,从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
城市规划系:栾峰(教授)
该方案在嘉兴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下,很好地平衡了水乡原貌的保护和环境品质提升。并且注重与传统发展肌理的延续,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城市规划系:肖扬(副教授)
分析较为系统完善,对于定位与现状的主要矛盾和水乡地区城镇的空间特色把控较为到位,技术路线和方案自成体系,能够适应原有布局,协调水乡风貌。图面表达兼具专业性与特色。如能体现更多的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创新性将更上一层楼。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东营市广饶县国土空间规划
(2019-2035)
作者:杨雅博、胡佳徐、沈子艺、孙宇轩、纪少轩
指导老师:颜文涛、耿慧志、程遥
老师评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新哲(副院长)
在体制变革时期进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教学,一方面关注基本原理,建立分析问题的逻辑体系与基本认识;另一方面关注规划改革,对接规划编制最新动态与基本要求。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技能方面均有好的表现。
城市规划系:戴晓晖(博士)
该方案以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为目标,突显了生态规划理念与方法应用的特色。在县域层面,依循自然禀赋条件,合理布局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注重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与生态环境修复;在核心区层面,强调以构建多类型、网络化的公园系统为抓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激活城市文化活力。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周玉斌(副院长)
广饶县国土空间规划较好的体现了新国士空间总体规划的技术路线,从现状回顾、双评价,到三区三线划定、生态空间格局、目标定位、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国士整治与生态修复,再到三生空间和历史文化传承、用地布局和用途管制,以及支撑要素体系,内容相对完整。
城市规划系:周新刚(博士)
方案深入分析生态、生产、生活、文化的优势资源和现状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多类型、多层级、网络化的公园城市体系的规划策略,并充分落实到县域及核心区的规划方案。逻辑清晰,方案个性鲜明,图面表达精美,作为学生作业成果值得肯定。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枢纽聚力,枕河而居
作者:陈珂苑、刘乐峰、邵彦羲、熊湘莹
指导老师:栾峰、钮心毅、杨帆、张尚武
老师评语: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琳(所长)
规划提出“枢纽聚力、枕河而居”的思路符合嘉兴市未来发展的定位和导向,且有地域特点。方案围绕红色基地、枢纽之城和水乡都市展开,逻辑清晰、论证严谨,用地布局方案合理。版面设计一气呵成,具有创新性和整体性。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庞磊(博士)
生态保护重要性分析和城镇开发适宜性评价分析过程透明、理性,对规划方案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合理性需继续探索。功能定位合理,城市特色鲜明。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邓双((城开分院副所长)
该方案主题鲜明,定位准确,抓住了嘉兴市两大空间特征,即生态空间上的人水和谐——“枕河”,和交通空间上的商贸通衢——“枢纽”。方案较好地运用了城镇开发适宣性评价、用地评价等工具,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方向,且在图面表达和排版方面别具特色,效果上佳。建议后续更加聚焦于主题,加强对水生态和交通物流方面的分析,重点展现如何构建城水交融的理想环境,以及如何调整城市与枢纽的空间关系。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杨帆(副教授)
在地级市层面探索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是具有前沿性和紧迫性的教学内容。按照“既不是城乡规划也不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应用要求,设计组尝试给予了回答。在延续城乡规划部分体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自然资源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的部分内容,又不是简单内容相加。但是,仍然没有很好解决问题探索与僵化体例之间的关系。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02
四年级(下) 城市设计
社区孵化,共创定海
作者:吴泽恒、涂洪昌
指导老师:陈晨
老师评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恺(所长)
作品聚焦城市更新,从城市公共空间到既有建筑,对社区功能复兴提出了模块化的设计理念,表现形式清晰、丰富,关注细节,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城市规划系:刘冰(教授)
方案充分考虑智慧技术的运用,从城市-街区-建筑层面逐级深入,尝试构建“家业合一、社区孵化”的“定海更新模式”。基于核-轴-区的孵化单元打破了社区、产业之间的隔离,展示了技术、人文统一的未来城市图景。
城市规划系:赵蔚(副教授)
从“知识杨浦”和“三区联动”出发,对定海社区未来发展战略进行了思考,并假设了发展植入要素及孵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空间作出了安排和设想。方案表达较完整、深度较好。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寻踪汇源,悦读城市
作者:王昱菲、王微琦
指导老师:陈晨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汇流汀湾,全时活岛
作者:吴怡颖、唐婧
指导老师:干靓
老师评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曹春(所长)
在对现状建筑、现有业态、现实需求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将既有物质空间框架与记忆流、智慧流、活动流等虚拟动线相叠加,重构空间、导入功能、活化建筑,形成了完整顺畅的故事线,营造出具有活力与吸引力的场景意向。其中结合潮涨潮落自如地变换场地功能用途,是非常巧妙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
城市规划系:耿慧志(教授)
该设计方案对设计基地有深入剖析,聚焦流线组织,融汇记忆流、活动流和智慧流,通过日常消费线和文化休闲先组织和连接建筑空间,方案形象冲击力强、建筑体量布局有层次,陆地与水体的关系处理得当。
城市规划系:汤宇卿(副教授)
本设计针对杨浦区滨江地区工业转型区域,提出了符合产业结构提升、辅助科创中心建设的更新策略。通过提取场地工业遗存要素、巧妙利用黄浦江的潮汐水位,在滨江区域引入创意智慧产业、活化片区流线、创造多类型步行通道或连廊,为滨江活动空间赋予了全年不同季节、全天不同时段、水位不同高度下的多种可能性。
城市规划系:李凌月(博士)
本项目对上海复兴岛南部地区展开城市设计,针对记忆破碎、产业衰退、活力匮乏等问题,提出汇流汀湾·全时活岛的设计理念,构思巧妙、富有创意。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PART C
——三年级成果展
01
三年级(上) 修建性详细规划Ⅰ
N次方乐园
作者:刘政
指导老师:王骏
老师评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浩波(城市设计院副院长)
该设计通过共享空间的营造和灵活生长的建筑组合方式打破了传统居住模式,具有一定创新性。数据支撑下的论述逻辑较为清晰。围合式的建筑布局有利于形成多样空间,但还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解决东西向住宅的问题。图纸排版和表达效果较好。
城市规划系:于一凡(教授)
规划目标明确,设计思路清晰。设计概念的生成和演绎充分,总平面图布局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富有变化,空间细节富有创意,提供了较高品质的居住环境。设计作业的整体效果优秀。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阎树鑫(项目部主任总工)
在基地分析比较全面,户型设计有创新,整体结构合理,空间尺度适宣。略显不足的是,住宅单体设计比较粗,表现为不够。
城市规划系:杨辰(副教授)
居住区总平面布局生动,空间丰富,虽然有部分东西向户型,但基本符合日照要求。居住区、组团中心格局特色,图纸表达充分,户型设计深入,
建筑形体推敲较为细致。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四時德平
作者:李思颖
指导老师:黄怡
老师评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浩波(城市设计院副院长)
“设计从居民角度出发,考虑了室内外活动场景和不同人群的使用,以丰富而不失有序的多样空间打造了一个有趣又有料的社区中心,兼顾了创新性和实用性。建筑形态与周边要素关系和谐,开放空间主题明晰。如能增加不同时节的情景演绎效果则更为点题。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迪昊(所长)
“四时德平”方案在不规则的地块内做了一个不规则的合院形体,总体却显得有续不乱,对建筑流线,形体变化的把控做得较好,功能布局较合理,建筑组合间形成“春夏秋冬”四个庭院,突显主题,老少谐宜符合社区中心的定位,建筑表现配色和谐美观。欠缺是未考虑地下开发,停车严重不足,超市偏小。
城市规划系:汤宇卿(副教授)
该同学从“四时”的概念入手,结合社区中心“全龄”的特点,进行交叉分析,提出不同年龄人群对于社区活动空间的不同需求,分析了各建成空间在不同季节里所呈现的场景与所承载的活动功能,同时也结合“每日活动”进行了分析,叠加分析了老年人、中年人、儿童以及游客的每日活动流线,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全龄交融的公共空间。图面表达清晰简洁、条理明确,是一份优秀的社区中心设计作业。
城市规划系:王骏(副教授)
方案在大都市、主千道、高层住区的背景下寻求温馨可人的的尺度,较好地组织了内外庭院、室内流线和多种体验,把居住至于的社区活动内容有机融入到相对紧凑的空间中去。多折起伏的屋面处理尚略显拘谨,不失是对高密住区和繁华喧嚣的细心回应。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Yesterday oncemore
作者:管毅
指导老师:赵蔚
老师评语:
城市规划系:张松(教授)
设计方案利用沿街比较狭长的地段组织社区活动中心相关功能,建筑群与院落空间、街道空间关系处理较好,图面表达色彩协调,设计概念表达清晰。
城市规划系:李晴(副教授)
设计考虑了在地居民的多样化的可能性需求,方案生成过程表达明晰,空间流线与功能紧密结合,简洁逻辑,充满趣味性。尽管在户内外形态空间的关联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但是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课程作业。
城市规划系:黄建中(教授)
该方案将社区中心内部空间组织与外部环境整体考虑,与场地周边环境融合较好。方案采用线性空间将社区中心各功能组织连成一体,内部空间收放适宜,建筑和场地尺度符合人的活动需求,节点设计细致深入,满足了社区中心的使用特点和对空间感受的多样化需求。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共创•共享
作者:李佳明、曾灿程、丁悦、郭乔妮
指导老师:戴晓晖
老师评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继军(所长)
规划理念紧扣时代发展主题,深入分析了现状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对策,规划将居民参与纳入规划工作中,充分考虑了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方案的空间造型和空间组织能力较强,图面表达艺术性和规范性较好。建议加强三个改造节点之间在使用人群和功能上的差异化处理。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林林(所长)
此方案真正践行了社区微更新理念,以整治环境、完善设施、提升功能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社区现有各类公共空间。有效引入社区参与模式,注重面对社区居民的设计表达,方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城市规划系:赵蔚(副教授)
微更新对既有的利益格局和资源状况进行了较为周详地分析,结合居民的意愿和日常活动偏好进行了功能重组和空间优化,成果表达丰富。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未来•健康•家园
作者:乔丹
指导老师:王兰
老师评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陈超(城开分院所长)
方案以“魔方”社区为理念,角度新颖,以模块化组合方式为纽带连接物理空间,以嵌合方式为手段构建社区公共活动中心,形成完整的住区模式。总平面方案设计成熟,构思巧妙,将模块化的公共空间组合样式运用到设计中,建筑组团空间变化丰富,机动车交通组织流畅,慢行系统有机串联公共空间,整体设计完整。
城市规划系:戴晓晖(博士)
该方案坚持营造健康社区的导向,以多元化居住人群的需求为导向,提出形态模块化、户型多样化的居住院落单元,并巧妙结合基地内现状工业厂房保留与再利用,以及宜人慢行空间的塑造,规划设计适应健康生活方式需求的住区。
城市规划系:沈尧(博士)
方案利用模块化的“装配性”,并试图通过对标准单元的再组合形成复杂多变的空间同时回应设计与健康议题。方案选择跨国河岸的地块克服水系阻隔形成新的慢行系统,并通过技术手段评估优化方案的健康绩效。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生长魔方
作者:陈凌
指导老师:高晓昱
老师评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浩波(城市设计院副院长)
该设计通过共享空间的营造和灵活生长的建筑组合方式打破了传统居住模式,具有一定创新性。数据支撑下的论述逻辑较为清晰。围合式的建筑布局有利于形成多样空间,但还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解决东西向住宅的问题。图纸排版和表达效果较好。
城市规划系:于一凡(教授)
规划目标明确,设计思路清晰。设计概念的生成和演绎充分,总平面图布局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富有变化,空间细节富有创意,提供了较高品质的居住环境。设计作业的整体效果优秀。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阎树鑫(项目都主任总工)
在基地分析比较全面,户型设计有创新,整体结构合理,空间尺度适宣。略显不足的是,住宅单体设计比较粗,表现力不够。
城市规划系:杨辰(副教授)
居住区总平面布局生动,空间丰富,虽然有部分东西向户型,但基本符合日照要求。居住区、组团中心格局特色,图纸表达充分,户型设计深入,建筑形体推敲较为细致。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若比邻
作者:季枫
指导老师:谢俊民
老师评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恺(所长)
作品将虹口北外滩里弄的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里弄微更新的空间系统进行整体考虑,在此基础上对重要节点进行设计并纳入控规成果,充分契合了当下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林林(所长)
此方案符合该地段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甄别了各类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确定了合理的建筑“留、改、拆”措施,采用微更新模式完善了街区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鼓励功能复合,倡导慢行交通,在控规图则中能体现刚性与弹性控制的结合。
城市规划系:匡晓明(副教授)
该设计提出了共享共业、亦友亦邻的更新策略主题鲜明。对于在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空间分划和功能共享具有建设性意义。方案将上海里弄的文脉传承与创新功能注入相结合,该方式对于推动传统居民区活力再生具有借鉴价值。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颠倒的夜
作者:张滢心
指导老师:王骏
老师评语: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肖达(副院长)
1、通过对场地现有人口结构、配套功能及空间资源的分析,提出夜间街区利用的可能性,视角新颖并有现实意义。
2、具体设计中,利用局部空间提升,点状激活、串联公共区域,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并可引发更多的思考。
3、定位夜间新地标的空间策略,在反馈回控规指标的部分有待进一步研究,希望能够提出有效的特色指标。
城市规划系:张松(教授)
基地选取里弄住区进行城市更新设计,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设计方案较好地保护保留了里弄建筑的传统肌理,同时也植入部分体量适当的新办公建筑,尤其是夜间生活地标的设想比较有意思,且图纸表现紧扣设计创意,整体效果很不错。
城市规划系:刘冰(教授)
方案保留了基地原有的街巷肌理,以“点亮的夜”为线索,将夜间开放的公共节点以多种形式植入街道界面以及里弄内部,打造居住、办公、商业、文化混合的多功能街区。设计主题突出,夜景表现图烘托出了夜生活的气氛。
城市规划系:干靓(副教授)
通过对原有里弄群的改造,嵌入公共服务空间,整合原有公共空间,打造夜生活概念,既延续了街区的历史文脉,也很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提升了整个社区的活力,建议增加对夜间活动噪声干扰居民休息问题的分析。
拍摄:薛智婕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本文作者:薛智婕
大家好,我是薛智婕。作为同济大学的一名城市规划研究生,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和自我能力的提升,平日也会关注一些规划建筑类的展览和空间体验活动。
这次同济大学校内规划专业成果展览,内容充实,图纸详尽,整理出这样一篇文章一方面也在整理中结合老师的点评提升了自己对方案的评判能力,一方面也想和更多校外同学做交流和分享。
编辑部有话说:
智婕作为Duni的老朋友,一直在Duni大家庭里面持续发光发热,这次2018-2020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设计课教学成果展,全文一共1万3千多字,120多张图纸均为智婕现场拍摄整理。诚如智婕所说,整理的过程中一方面结合老师的点评提升了自己对方案的评判能力,另一方面搭建了一架全国规划学子沟通交流的桥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也欢迎同学们在评论区沟通交流!
图纸拍摄/后期处理:薛智婕
编辑/审稿:W 校对:小E
Duni社群持续招募和征稿中,欢迎所有同学们的加入!
招募和投稿联系优优:
相关阅读:
【精华】小菜场上的家——同济本科生实验班作品展精彩回顾
新浪微博关注@Duni设计独角兽
b站关注@Duni设计学院
获得更多设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