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亚辉:成功绝不在于你多厉害而是对手有多烂 |捕手志

2017-09-16 周亚辉 捕手志

题图:昆仑万维集团董事长、天使投资人 周亚辉先生

 

周亚辉先生曾说:「我最多只花10%的时间在投资上,大量的时间还是花在做企业上,我永远把投资作为学习的方式,做企业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做投资能看到很多关键的点。」但即便如此,在投资上他因成功投资趣分期、达达等项目,被冠上「独角兽挖掘机」的称号。在企业经营上,昆仑万维企业规模逐年增大,用户群正遍及全世界。


据他自己说,目前做企业交了2亿美金左右的学费,做投资交了1个多亿人民币的学费。值得思考的是,他交的这些学费让他深刻地明白了什么?我们又能从他成功的创业投资经历中学到什么?


成功绝不在于你多厉害而是对手有多烂

  作者|周亚辉   编辑|潘宇波

素材来源:IDG资本、昆仑万维集团、南方人物周刊

*转载请留言后台


休学创业



1999年,我是清华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学校有个可以休学创业的政策,那年有不超过20人暂停学业出来创业,我是第12个人。


我很清晰地记得,自己做了一个原创动漫网站,叫火神网,拿到了清华科技园50万投资。这个项目有点像现在的社交网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展示空间,能交流沟通。那时候两眼一抹黑,纯粹是碰,没有一点前瞻性。我坚持了4年,为了活下来,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动画广告的外包,做过大量的多媒体光盘,还有一些小网站。


任何一个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大多呈现繁花似锦、烈火烹油之势,接下来就是冷暖自知。最初,在清华科技园租了一个办公室,等到账面只剩下10万块钱时,办公室就退掉了。我就在五道口附近租了两个2000块钱的两居。刚刚工作的第一个暑假,几乎天天中午都吃蛋炒饭,3块钱,很便宜。


第一次创业失败了,说实话,很惭愧,一直都没有做起来。后来总结这次创业失败,我觉得自己不懂技术,所以我想去了解技术。当时听人说,千橡互动里技术高手比较多,所以我就去了,期间我想明白了很多问题。


陈一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对我说,互联网上第二拨创业者肯定比第一拨更难成功,上一拨创业时,哪里都是空地,你占一片就可以。现在,已经有几个大城市了,我们只能做游击队,一边找几片相对肥沃的草地,逐渐变成小村庄,再变成城市;一边寻找其他草地


陈一舟在寻找创业的空地方面,堪称典范。他是一位连续创业者,更是一位并购高手,在早年把Chinaren卖给张朝阳后,他一直在找空地,他赌的是社区,所以买了校内。


网页游戏就是我找的空地。游戏的本质是一种创意,后来者永远都有机会,只要你创意够出色。为了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我把房子卖了,向亲戚借了一些钱,加上自己的一些钱,大概有一千多万。


接下来就是如何活着了。早期想在互联网领域分一杯羹,我和所有的创业者一样,都面临着腾讯天花板的问题。通俗点说,就是腾讯如果进入你所在的行业,你打算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也是投资人向创业者提问的一个经典问题。


对于腾讯这样一个有着庞大用户和极强粘性的平台型企业,我从来没当成竞争对手。幸运的是我创业的时候,腾讯的格局变大了,他不会在小生意上和小公司竞争。



远离红海



十几年过去了,我觉得大学时代去创业,还是蛮幼稚的。机会在哪里?报纸上说的,那些统统都是假的。媒体铺天盖地开始报道时,已经不是机会了,蛋糕已经切好,钱已经装进口袋,所以当事人才公开了,媒体也开始跟进了


现在创业成功,尤其对于没有资源的年轻创业者来说,选择别人做过的方向要想成功太难了。年轻人和我这样年纪大的人,创业的思路完全不一样。说实话,如果团队不强,我不建议在红海里寻找方向。因为你得有足够的资源、经验,条件太多了,所以不太适合创业团队做。


我觉得中国未来的创业会很像美国,年轻的创业团队不会再跟风了,成功的概率太低了。年轻人会去做创新,哪怕是稍微有那么一点点差异化,或者人群的定位有一点点不同


我自己对于过去的一些决策都非常后悔,当时非觉得自己牛逼,要去红海里闯一闯,最后虽然闯得也没赔钱,可能还挣了一点小钱,但对我来说很亏,浪费了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选择战场其实有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尤其To C的这些业务,你想一想还有没有机会在用户脑海里占据一个词的位置?如果你自己都不能用一句话把产品形态说清楚,那我觉得这个方向是很危险的,太复杂的东西往往不能够赢得用户。另外,关于定位,我觉得最好是之前没人做过的。


当然,想在红海里闯出一条路子也有一个办法,就是找大腿抱。中国的大公司总是什么业务都想做,所以你如果能让他控股你,你也不当大股东,就要一点股份,能挣一点钱,你帮他做这块业务,这个机会是存在的。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


就像我之前说怎样创造一家一亿美金的公司?我们做了一些有趣的研究,发现做一亿美金公司最重要的是跟着牛人走。分享一个有趣的研究现象,我们发现在过去5年成功的主题不是O2O、出海、企业服务,成功率最高的是小米生态链。我们做了统计,在2015年底前创业公司能够进入小米生态链的有机会进入1亿美金的行列。


现在巨大的百亿美元、千亿美元创始人知道如果不创造开放生态就无法成为百亿、千亿美元的公司。所以他创造开放生态,围绕一些它不想做的事,它觉得很苦很脏的事情。商业模式、壁垒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把「爷」伺候好。


做一亿美元公司最重要的能力是BD能力,想办法把大公司投资部的人搞定,让他投你,再拉几个能搞定模块的人,这个成功率比其他创业成功率高太多了



四年结束战斗



我总结十几年创业经历,一个组织四到五年一定要换一波人,你不想主动换这个组织都会自动换的,因为员工觉得干四五年还不成功,赶紧打自己算盘溜了。


所以我强烈建议,创业的时候一定想着四年结束战斗,除非特别好的项目会值得All-in,否则世界变得太快。如果四年之内不能结束战斗,我觉得Fast Failure也不是丢脸的事情,俗话说早死早超生。


一个人的成长要三到四年才能上一个新台阶,这个过程怎么让自己提高?这其实就是方法论的问题了。自己想想,系统化各个纬度梳理一下,都会有很多好的方法。


对于自身成长来说,我觉得勤奋是最重要的。人性是懒惰的,你可以回顾一下读书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列了十本课外书让大家去读,能有几个同学真正全部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完?概率非常低。还有你发现为什么美容美发健身那些充值卡消费卡是门好生意?就是利用人懒惰的特点,因为不管什么卡,最后平均下来20%是死钱,挣的就是这个。


所以对于自己成长来说,定一个可行的成长目标,你真的一二三能做到,这是对自己最大的挑战。千万不要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坚持不了,开始挺兴奋的,后面坚持不了半途而废。这是一个节奏感的问题,人的成长和企业发展中节奏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另外,创业要找牛逼的小伙伴,这样公司基本就成了。所以我认为做一个企业,其他不要太差,都打60分,只要有特别牛逼的团队,成功的把握基本在80%以上


组建团队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对一个人的判断不是主观意志决定的,很多人判断能力是偏低的,当你看到更牛逼的人,你会发现之前找的那个CTO水平很差。所以最重要的一点,是你的竞争环境。你要以人才市场作为一个标杆,找到这里面最牛逼的人


雷军做小米为什么成功?成功绝不在于你多厉害而是对手有多烂。小米成功因为雷军找的所有合作伙伴,都是在中国人才市场里最顶尖的那一拨人,他不成功是很难的事情。


我也犯过错,总结起来就是评判都是以自己主观为准,这人不错,很好,但是会发现其他公司找的同样岗位的人,比我找的这个人还牛逼,就把这个人PK掉了。所以在组建团队的时候要系统化梳理一下,对比一下你想做的市场,甚至是一个还没有起来的市场当中的人才情况


比如说2008年做网游,全中国没人做,那你就要把市场放大一点,对比整个游戏行业。再比如做硬件,可能是很细分的一种,那你就要结合整个智能硬件的环境去看。你可以把这个市场里所有可能是潜在对手的公司,比如CTO位置的人都了解一下,这样赢的可能性才大。



投资心得



我正式开始做投资,是从2014年11月昆仑(昆仑万维)过了发审会之后开始的。我觉得这是终点又是起点,我和昆仑都应该借这个机会把全世界看看,再来规划未来10-20年的长远计划。但那个时候,我连投资领域最基本的常用术语都不知道,什么Pro Rata、Veto CB之类的词,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常用的词只知道Pre 和Post。


做了一段时间的投资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最好的投资都是你已经天天在琢磨这个领域,然后市场上就有项目开始亮相,你一看就是你想要的东西,投!这个是最好的投资逻辑。如果你自己平时都缺乏琢磨,机会到眼前也会抓不住的


举个例子,当初我投资映客,最开始是以太资本的一个FA发微信给我周老板,映客项目有兴趣聊聊吗?国内移动直播领域的第一,多米音乐联合创始人再次创业,用户100万,10月份收入已经300万了,发给您BP看看噢!


我当即回了一个这个不错。我是怎么想的?最主要一点是我当时老是在琢磨移动视频那段时间增长很快,尤其短视频,是一个大领域,必须要看看。我记得当时自己还给曹毅(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还有李丰(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发微信闲聊,视频这个领域还是太大,建议他们需要多看。这不,我老琢磨的时候,突然有视频直播的项目撞上来了,我当然想看看。


再举一个例子,高瓴资本的张磊作为一个顶级的二级市场投资人,到一级市场能投中京东,就是他对零售和消费者品牌的理解非常透彻,天天就是琢磨沃尔玛、亚马逊,京东只是撞到张磊枪口上了。


另外,我认识的中国绝大多数牛的投资大佬,基本上初次判断都是靠直觉。最终的结果投与否,80%以上也都和初次判断直觉结果差不多


你如果和高瓴资本张磊、IDG资本周全、红杉沈南鹏、经纬张颖这些老大见面聊一小时,他投你也就投了,不会聊完后再去做各种分析,然后跑来告诉你要投你(当然前提是你说的都是真实情况和真实数据)。


道理很简单,第一,他们拥有在短时间内,快速且高质量地判断和决策的能力,这也是他们能够脱颖而出的共同之处。这群人都是40岁以上的人,每天只能安排几场和创业者的会议,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不同阶段信息量很大,所以这种会特别耗脑耗神。


第二,功夫在平时。他们每天都处在对行业、对世界、对人生的学习之中,每天都在提升。行业情况怎么样,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公司该如何管理,市场该怎么突破?这些大佬们早就很清楚,甚至比你还清楚。所以他们第一次见你说不投资你,那大部分的情况便不会投。


再说回我,你看我和人聊聊天就敢投资,好像傻乎乎的,其实不然。我和CEO聊,1小时一般不超过10个问题,但会考察你对产品、技术、市场、运营、战略等各个环节的掌握程度。我碰到的CEO,很少有所有问题都能对答如流的,如果你很快败下阵来,我就知道你下得功夫还不够深


我写过程序,当过产品经理画过visio图,做过项目经理,做过销售摆过摊,管过全国渠道,做过BD,做过Marketing,买过流量卖过流量,战略和投资部门也干过。很简单,CEO行不行,你就问他各种业务细节问题就可以。


比如一个快速成长期的To C公司,你问他,规划一次类似赶集、58在2013年这样的品牌推广活动,预算多少?注册用户和日活跃用户能增加多少?执行要点是什么?我相信可以筛掉四分之一以上的融A轮的创业公司CEO。


在中国创业,从过去十几年的历史可以看到,最重要的是一招鲜——你只要掌握一个大招就牛了,换句话说就是单点突破


这个大招是什么?我总结下来,就是市场上最牛的团队组建能力。当然在其他方面你可能也牛一点,战略、销售、产品做得好一些。但是整体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团队要牛逼。我总结自己创业的法则,不管做任何项目开始创业,单点突破我一定是选择「人」这件事。 


当然,前提就是自己要牛逼。你到一个创业公司,可以去看看公司拿股份拿得多的人牛不牛逼(不牛逼赶紧撤)。而自己牛逼就是完全靠积累了,这件事不是短时间能够上来的,那样完全不靠谱


我看了一本有关Google的书,了解到Google从不相信培训能让人进步,所以它一开始一定要找最牛逼的人。我一直苦恼这么多年我们做培训做得很差,想花精力做但总觉得性价比很低效果也不好,看到这本书就明白了,培训就没有做得好的,Google根本不相信培训能让人进步。


之前我们公司核心管理层的进步都很慢,想办法做针对性的各种培训还是很慢,后来干脆把他们送去读中欧EMBA、长江EMBA,发现这样比自己内部搞好很多。很重要一点就是他能够在过程中获取全新的、高质量的信息。


我一直在内部讲,人不是不能进步的。人进步最主要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你吸收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这是最重要的。信息超高质量其实就变成情报了,不是普通能获取到的,得花钱买。信息不单单是数据,还包括很多软性的东西。比如你和文化人聊一下,突然对某个东西有很多感悟,这也是信息。


经过这么多事,我明白了一些特别深刻的道理,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美,但最多只是个美丽的诱惑而已。创业绝大多数是会死掉的。你融到天使、从A轮融到B轮没什么用,很多企业会死在C轮、D轮,太常见了。所以你要出来创业,一定想清楚,认真评估当中的风险与机会。


*诚挚招聘:捕手志正在招募记者岗位,工作地点在北京东城区。期待有才气、有热情的小伙伴加入我们。如需了解具体的招聘信息,请在后台留言「招聘」。


王刚|雷军|沈南鹏|刘芹|周鸿祎|史玉柱|邓锋|王岑|张斐|汤和松|张磊|江南春|周逵|张一鸣|胡泽民|闫怡勝|程浩|陈大年|冯卫东|黄晓捷|徐新|王兴|王强|蔡文胜|姚欣|李斌|周航|庄辰超|刘二海|邓康明|卫哲.......

这是「捕手志」的第66期文章,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务必联系后台,感谢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