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劈开的缝隙,光扭曲着生长

电子半月刊第11期 纽约一行诗刊 2023-04-22


谢晓泽/瞬息,2010 录像投影、书籍,北京前波画廊展厅

编者语:这一期和大家分享美国东、西海岸三位学者型诗人的五首作品。他们迥异的风格展示了现代诗强大的表现力—无论是文字的张力,多样的结构形式,具微或邈宏的意象,奇绝的想象力,还是诗行间流动的个体情绪和深邃的哲思。


散文“另一种基督徒” 记述作者在纽约的别种宗教生活,及其独到的思辩:人类既可以虔诚地信奉上帝,又能坚守个人的判断。其实,美国建国先贤富兰克林早在200多年前,就在自传中讲述了他对宗教共性的观察思考,和选择的非标准宗教生活形态


本期图片里,熟悉的印刷品超真实的呈现,带给我们或是历史庄重的舞台感,或是现实纷杂的戏剧感


◎  王敖 (康涅狄格) / 绝句二首

万种世间苦, 也将石沉大海


万种世间苦, 也将石沉大海, 万千树洞

与人世的关窍, 也被大风扯入静寂


在上京或墨西哥, 或德州, 都是废矿般的发家

毁灭史, 刚去海边的万吨沙, 也都等不及



以花为问号, 以人类为借口


沧海翻覆间, 幼虫在逃生者的

尾翼上缓慢测量着, 未来生命眼里


暴戾的希望, 它看到自己的苗裔颈伸百尺

以沙地沉龙为食, 以花为问号, 以人类为终极借口


王敖, 耶鲁大学文学博士, 现任教于美国维斯里安大学东亚学院。曾获安高诗歌奖, 人民文学新人奖等奖项。出版诗集《王道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绝句与传奇诗》等, 译有文论集《读诗的艺术》, 以及史蒂文斯, 奥登, 哈特·克兰等的诗作。



张宗子 (纽约)


玫瑰 


幼嫩多汁的玫瑰

天真到不容许想象任何花开

青色尖利的刺

用柔软否定它注定的姿态

 

一只羊可以在早晨

漫不经心地吃掉这枝玫瑰

一只羊羔

甚至还没有牙齿

 

玫瑰曲卷着不可知的未来

关于我们和世界

关于正在成型的意识形态

唯独与自己无关

 

当我们一心向往光明的时候

我们忘记了花

忘记了它初夏时分的鼎盛

变成香水的过程以及它的刺

 

我可以把一只刺掰下

试试它如何刺痛手背和掌心

然后试试刺穿

风或者蝴蝶的翅膀

 

一把谨守道德的刀子也这样吗

在出鞘之前

假如突然迎接阳光

锋刃的每一寸都漾出微笑

 

但仍然不如玫瑰

那是因为玫瑰永远在成长

按照觊觎着的期望

在背离的同时日益加深其美丽



深渊


连石头都可以

飘浮在词语的深渊上

大的像蚂蚁

小的像船


可是肉体

注定急坠而下

在劈开的缝隙

光扭曲着成长


我们什么都没有穿过

鸟抖抖身子

抖落一些

黄昏的碎屑


张宗子,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五年,1988年赴美学习英美文学。1980年代后期开始发表诗歌作品,90年代以后,写作以散文和读书随笔为主,也译诗和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出版过10多部文集。



谢晓泽 (加州)
四月的加州 


四月的加州

蓝天白云 碧绿的草坡下 

天线宝宝们在玩捉迷藏

你看不见他们乌黑的眼睛:


世界是巨大的玻璃器皿

完好如初


繁花如同白色的雪暴

春天的树丛是栽倒在大地上的吊灯

你听不到千万颗水晶静静地破碎

在死亡华贵的客厅:


世界是巨大的玻璃器皿

完好如初


如同无声的梦魇

你挪不动脚步

你无法从阳光灿烂的白昼中惊醒

进入黑夜的庇护:


世界是巨大的玻璃器皿

完好如初


风在逼近 水在上升

你看不见远方的人们在沉没

无法穿透的水晶球中

悬浮着倾斜的星座和倒置的屋宇:


世界是巨大的玻璃器皿

完好如初


2020年4月


谢晓泽,美国斯坦福大学Paul L. & Phyllis Wattis讲席终身教授。曾荣获南京国际美展绘画学术奖,和纽约乔安·米切尔基金会画家雕塑家奖金。作品被休斯顿美术馆及奥克兰加州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谢晓泽/劫后余生 清华大学图书馆抗日战火中幸存书籍 #2;2017 亚麻布油彩 48 x 64英寸




谢晓泽/2011年1-2月,卫报, 2011, 布面油画,48 x 92 1/2英寸


 

美国的宗教中 “或多或少夹杂着一些别的条规,这些条规无意激发、促进或巩固道德伦理,却主要用来分化瓦解我们,挑斗我们彼此为敌。”  


我编了一本小小的祈祷书供自己个人使用,名叫《信条与教义》。我又重新启用这本书,不再去参加公共集会了。我的行为也许该受责难,但我随它去,不做进一步的辩解。

—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1793


  籽民 (纽约)


另一种基督徒


几个星期六应朋友之邀,去家附近的一家教堂地下室打乒乓、K歌。难免会碰到一些信徒,他们得知我也是基督徒后,就让我星期天去教会崇拜,我拒绝了。如果拿每周去教会做礼拜这个标准来看的话,我不是一个标准的基督徒。


从1988年受洗到现在,我的基督徒生涯中,有一半时间是自己放自己的羊。不是说我的信仰改变了,我的信仰一点没变,虽然我不再做祷告了,但心里默祷的时候常有,也恪守基督徒不吃血的教规,比如猪血,鸭血什么的。我更想以一个自然人的身份去过Self-styled的宗教生活。


这种认知是我在积极参与教会的各项活动后,三思的结果。我尊重人性的自然发展,我认为因着教义而克制自己的本性,是不美和伪善,而本性和教义暗合的境界才是应该追求的。在禅里,这就是一个“常拂拭” 和 “何处惹” 的问题,生命的自然成长和丰熟是最重要的。即便是圣徒奥古斯丁,都为自己的不时软弱而悲苦不已,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人的一生是不断犯错的一生,是不断犯罪的一生,凡人和圣人的区别就是罪犯得多或少,犯得显或隐的区别,谁也不比谁干净多少。当耶稣对拿着石头要扔死妓女的人说,你们中谁没有罪就可以扔石头,结果谁都没有扔,看来古犹太人还是比今人更有美德,至少他们有自知之明。


我总觉得圣经里中文的“罪”,这个词翻译得不是很好。中国人对罪的概念,和圣经里对罪的概念是很不同的。中国人所体认的罪,不会超过十戒的范围。而圣经里的罪远远不止这些,圣经里的罪指违背神的话。在希腊文里“话”这个词有逻辑的意思,翻到英文时,这层意思没有了。所以违背神的话,其实就是违背神的逻辑,这就少了主观的随意性,多了客观的真理性。


拿原罪来说,对中国人而言,如果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偷吃了一个苹果,父母最多是打一顿,以示惩戒,决不会想到罪,更不会无限上纲到以后的子子孙孙都有了罪。可见夏娃的这个苹果比陈凯歌『无极』中的那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严重多了。创世纪与其说是一篇神话,不如说是一篇寓言,看作神话,谬误百出,看作寓言真理的碎片随处可见,引人深省。


我们来看一下原罪是怎么构成的,蛇对夏娃说人吃了智慧果会像神一样聪明,夏娃听了脑子一热,吃了,还逼着亚当也吃了。吃了神不准吃的智慧果,构成了原罪。表面上看很简单,其实不简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天性,就是调皮,没有调皮,原罪构不成。因为调皮,夏娃明知道上帝不准,可她还是要试试。原罪背后的人性本质就是调皮,调皮是人与生俱来的。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开始调皮了, 喂他(她)吃奶,他会故意吐出来,叫他(她)不要动,他偏动,这些都是无意识的自我意识的张扬,调皮。


这就是为什么人生来就有原罪,不是因为夏娃偷吃苹果的行为,而是我们生来就有违背意志的调皮本性。当人明知故犯的时候,无不是调皮在背后作祟,本来老老实实遵守规则就没事的,可偏偏不安分,就要违反一下。所以能不明知故犯的人是圣人,圣人之所以成圣,因为他更接近上帝,所以圣人是可怕的,圣人的生活在我们凡人看来是乏味的。


2006年《犹大福音》古卷的面世,是考古界的一处重头戏。经学者研究, 这部抄写于公元4世纪的文稿是基督教灵智派的教典之一。这个教派在罗马教会被确立为正统后,就备受打击而被放逐蛮荒之地。在埃及保留了很多这个教派的文献,而在伊朗和伊拉克边境如今还能找到灵智派的信者。《犹大福音》的再现,对基督教的现有教理的冲击应该不是很大,但对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让我们看到早期的基督教会是非常多元的,可谓山头林立,在基督耶稣的名下,各自信奉的教义有相当大的不同。


如今等级森严统于一尊的罗马天主教会,只是当时众多基督教团体中的一个而已。到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加尔文在比利时创立长老会,以及浸信会的发展壮大,才使基督教逐渐恢复到历史起初的多样性。这是一个值得赞许的发展,因为宗教体验是很私人化的东西,每个人的体验都会不一样,这种多样性其实是宗教体验多样性的反映。


基于这些认识,在没找到一家令我感觉舒服的教会前,我是不会去参加任何教会崇拜的,我做我认为一个基督徒该做的事,谁都不能改变我的信仰。另外我对教会动辄以传福音为幌子拉人入教极端反感。在我看来,人有感动不是因为所谓几个热心的信徒之传福音,而是信者的德行和神给他的恩赐给人带来感动。这种感动是因为人们从信者的身上看到神的工作和荣耀,从而想改变自己一生的感动,绝不是去教会做几次礼拜得来的。而那些热心传福音的教徒还不如在自己的德行上多修行。


被正统罗马教会排挤的灵智派,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最终消失了,但他们的思想在以后的西方哲学思潮中还是被继承和发展下来,象帕斯卡,斯宾诺莎,牛顿,甚至于爱因斯坦身上都能看到Gnosticism 诺斯底主义的影子。就我自己现在的思想而言,虽然我没看过任何这一派的教典,但发现我注重个人体验和人性中蕴含神性这一点和诺斯底主义是一致的。


就让我做个异端,做一个不标准的基督徒吧。


籽民,纽约文青一枚,糊口之余写文自娱,出版过小说,散文、随笔集。




谢晓泽/2008年5月信息时报,2010,布面油画,52 x 81 1/4 英寸


( 本期全部诗作、艺术图片均获得作者授权刊载;未经作者或本刊同意不得随意转载。)


本期组稿、编辑:曹莉

主编: 严力

纽约一行杂志编辑委员会:
王渝 邱辛晔 冰果 张耳 
曹莉 程奇逢 严力
投稿邮箱:newyorkyihang@gmail.com


往期电子刊


2021第三届法拉盛诗歌节征稿启事

造梦师的预感

每朵玫瑰都有自己的身世

抽象只是视觉的陌生感

文学译者,就是那个致力翻译出不可译之文的人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