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主席不懂经济么?他最懂穷人经济学

zhoubotong 兰香湾 2024-04-23

/周伯通

评论毛主席的有三拨人,一拨是不喜欢他的,于是从他的经济学入手,说他对经济一窍不通,继而也全面否定他的军事才能。一拨是喜欢他的,但大量的篇幅是在讲他的指挥作战能力,但往往也绕开他的经济学说,因为他觉得那个年代穷,不好来证明他的经济学说的含金量。第三拨是神话他,不容得任何人说他的瑕疵,在他的心目中,毛主席已经成为了信仰。

第一拨不是啥好人,因为他们有两副面孔,谈到华盛顿、丘吉尔、林肯的时候,就毫无缺点,典型的白人的屎都是香的。第二拨是他的粉丝,为尊者讳的缘故,不太好定性的就略去不说。第三拨是朴素的群众,一般没看过他的著作,比如我们农村过年,家家户户挂毛主席像,穷人翻身做主人的阶段经历过,所以要供奉起来,这是很纯洁的感恩情怀。

假如毛主席是一个普通的学者,没有军事和政治的经历,那么他的经济学著作,会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被无限拔高,就像凯恩斯、亚当斯密、哈耶夫一样,常常被拿出来引用。但是纸上谈兵的西方经济学家,你给他放到中国农村,他一个村子的经济都搞不上去。

以前有人喜欢于建嵘,他很为农民讲话,挂着乡村治理委员的头衔很多,后来真的让他去当村长,他干了一年就跑了;现在的人爱听温铁军讲农村,拿一个农村给他做试点,也弄不起来;据说现在又火了一个卢麒元,讲城市经济讲的好,如果让他去我老家城市主管经济工作,也未必能做好。

会讲的但不做的,往往受人尊崇,这也是阿根廷米莱风靡文化界的原因;会讲的但又去做的,哪怕他做成了九件,搞砸了一件,那也会一直被人诟病;不讲的只是默默地去做的,最吃亏,这类人真的是靠精神信仰在支撑。

我也常常聊农村,有人说讲的好,但是你让我去农村干一天,我未必能坚持。比如给村庄免费修路,政府掏钱,修到家家户户门口,经过一户人家的山边,需要占用三公分,现在农村的山都是杂草丛生,根本无价值的,原本以为他会同意,结果别人家都相安无事,就他又吵又闹还打人,你得给我几万块,才让你经过我的山边。结果路只能修到村头,不能修到家家户户门口。这种事情,你让我解决,我也解决不了。什么于建嵘、温铁军、卢麒元来了也没有用,他们有经济工作的方法,但未必懂做群众思想的工作。

我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毛主席,他的著作涉及政治、军事、文艺、诗词、历史、科学等等,我会发现,无论是哪个门类,都必然涉及到群众思想,也就是群众路线。为什么他一号召,老百姓就出钱出力修路,有人说他晚年有严重错误,为何有错误,群众也要跟着走,这至少说明了他懂做群众思想的工作。

毛主席是懂经济的,他懂的不是一个“点”的经济,而是一个面,一个局的经济,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变化,而且他还会找参照物,这个参照物有中国历史、苏联、美国,凡是他们的举措造成穷富对立的,那就不要去重蹈覆辙。

先不提建国后,就拿20-40年代的军事战争来说,里面都包含了大量的经济学,比如他说的,“打仗很简单,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不就是经济学么?有的人不懂,非要5万人死磕到只剩1万人还不走,这岂不是做赔本的买卖?

毛主席是最懂穷人经济学的,在做根据地的时候,边区老百姓的生活水准是高于国统区的,他领导搞农业或搞工业,在当时的环境下,并不考虑赚钱,而是要让在生存边缘挣扎的广大穷苦百姓都能活下去,有地种,有事做,有学上,有病能得到医治。

这些都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广大穷人自发参与的结果,并不是任命某个财阀,说:“你带领他们致富吧!”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来的革命就很难得到群众的支持,为什么山东的人用小推车支援前线支持毛主席,因为山东在老蒋的治理下,仅仅只富了一些军阀头子和地主,经济是有发展,但和老百姓并没有关系。

有人说毛主席不懂经济学,因为他那个年代搞“平均主义”、搞“大锅饭”,我想说的是,在资源极端有限的情况下,你不这样做,四亿人如何在很短的情况下变成了8亿人?而且我认为并没有搞“平均主义”,而且他还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利用经济杠杆调整社会结构。

在那个年代,你若问一个人,“你愿意当工人还是当公务员”,他会毫无犹豫地选择当工人,因为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高于公务员。毛主席不喜欢脱产干部的,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是劳动者,但是后来有人不干,重新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让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完全分开,认为这才是正常的社会结构,这就导致了后来的分歧,引发了群众运动,确实导致了不少混乱。

那么对于农村呢,他认为“农业也是工业,农业的出路是机械化和规模化”,但事情有轻重缓急,先必须建好全产业链的工业,然后农业跟着后面一起进入“农业工业化”。但是这需要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啊,先给不了钱,但至少得给地位啊,在广大农村,很穷的人占90%,但是你穷,你有地位,没有人敢瞧不起你。至于后来流传的“越穷越光荣”的话,我读遍了毛主席著作,没有这句话,纯属抹黑。就像“知识越多越反动”一样,原话是有前缀的,“路线和方向不对,知识越多越反动。”

他的穷人经济学有“点、面、局”,点,甚至有怎么插秧,秧苗和秧苗隔多少公分都写过,他说,不要盲目的搞密植,反倒是没有产量。但是我个人不喜欢他说“点”的东西,如果毛主席天天写这个,那至少说明中层干部不合格,至少脱离了群众。

谈到经济的“局”,1973年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借口帮助别国提高工业能力,把人家的资源大部分甚至全部纳入自己的利用范围,肆意进行掠夺,并继续有意识地发展和维持受援国的单一经济和一级加工产品;这样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把别国工业变成依附于它、供它原料或替它加工的附属工业,那就是典型的新殖民主义。而受援国也就越来越穷,负债越来越多。”

苏联当时搞“经互会贸易组织”,就是每个国家分工,你做这个,他做那个,然后也邀请中国参加,中国主要负责农业和轻工业,被毛主席果断拒绝。而当时的朝鲜加入了,短时间就变成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比当时中国人民生活好多了,但是苏联一解体,朝鲜打回了原形。

以后美国彻底不行了,日韩也得回原形,这种依附型经济,就和中国的苹果产业链的企业一样,苹果手机卖不出了,倒下一大批下游企业,单纯的个体老板,挣几年钱,倒了也无所谓,也许养老钱够了。但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不能维系在另一个国家身上,更何况当时中国是七八亿人口的大国,你不自力更生,不靠建设内循环的工农业体系,长久来看,会出问题。

目前的世界经济秩序是不公平和过时的,它不断使穷国越穷,富国越富。这是70年代讲的话,放在今天,是不是一点也不过时?你苏美拿着不公平贸易和我谈,我不干,你就封锁,那我就对第三世界全面开放吧,你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的,什么事情都解决了。

细读他的所有的经济学理论,全部都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说的话,是完完全全的“穷人经济学”,他不仅仅要求国内走上共同富裕的路,而且还要联合全世界第三世界反对当时的所谓发达国家的压迫和剥削,如果单纯地从理论上看,这种经济学有问题吗?是不是比西方那种犹太经济学更符合普通人的利益?

如果你一定要说他有错,那是他把所有人想的太好了,把第三世界国家想的太好了,人不可能都有那么高的素质,第三世界国家有的和烂泥一样,比如他讲“要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这样才能搞好经济建设。” 然而现实很难,改造人的思想,让人先公后私不容易,那些第三世界国家有的不想互惠互利,就想要饭过日子。

他说的这些经济学,是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呢,并不是!已经和平了,大家要享受了,官僚系统中也有反对的,要带领全体致富,实在是太苦了,打了一辈子的仗,还要去车间去农村干活,这让人想不通。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主席从不讳言过错,从20年代开始一直这样,打仗失败了,都会总结。在后来召开的经济会议中,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他都揽在了自己身上,“这半年大家头脑都发热,包括我在内,所以要泼点冷水,但是要注意保护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同志们,不能隐瞒错误。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

经济学理论是没有错的,但执行起来又不会按照图纸来,这不是做产品。为何西方经济学很简单呢,他们写了那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物竞天择。撒手不管,各找各的路,最终还是形成了穷富分化的社会。

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但我国的有些专家考虑问题,只考虑经济性,不考虑社会性,比如某经济学家公开鼓吹说,国家的钱不要投向贫穷的地方,而是要投向相对发达富裕的城市,这样见效才快,效益才好,符合投资的产出比。

要是朱元璋当年听到这种话,一定会把讲话的人砍了头,“难道我大明只有半壁江山么?” 讲这句话背景是当年录取的进士全是南方人,没有北方人,他砍了一批人。

说毛主席不懂经济的人,往往是他们不关心穷人而已,穷人在犹太经济学中是没有价值的,而毛主席的经济学,不是冰冷的数字经济学,而是如何让穷人翻身的经济学。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哦

毛主席思想的精髓是用利益团结人

美国学者说,再穷也不能穷中国

刺破青天锷未残,狂飙为我从天落,毛主席诗词全集参悟

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一文讲完毛主席选集全文

农村的发展靠的是村长而不是乡贤

明人不说暗话,

支持的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