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位观察员的摄影笔记 | 风面一期·深圳

开启新的影像生活 风面EDU 2019-11-17

先来认识一下


▲  从左至右依次是:英英、乐乐、何蕙帆、杨建强


观察员之一

 英英 


大名邱英,湖南人,自由摄影师,新媒体运营者、擅长文案、编导,工作生活于深圳。

“深漂一族”,商业兼人文摄影爱好者,自创《一个故事换一套写真》摄影项目(微信ID:xiaoqiurenyimen),汇聚了不少人气,尤其是“深漂”的青年男女。


观察员之二

 乐乐 


大名黄乐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摄影史方向)硕士,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具潜力摄影师”,擅长纪实摄影、艺术评论写作。


观察员之三

 何蕙帆 


何蕙帆,新闻本科毕业,做过五年记者,研究生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2017年入选参加平遥青年策展人计划。目前正在学习成为策展人。


观察员之四

 杨建强 


杨建强,男,山东青州人,80后,大学中文专业。

目前经营一家琥珀蜜蜡的小店,业余喜欢摄影。现为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为本地协会开展摄影培训工作。一个喜欢拍摄人文、偶尔写点摄影评论的小镇青年。



风面一期是个啥?

 ̄ ̄ ̄ ̄ ̄ ̄ ̄ ̄ ̄ ̄ ̄ ̄ ̄ ̄ ̄

(第一期)的简称

深圳摄影工作坊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点击看详情


为什么会有观察员

 ̄ ̄ ̄ ̄ ̄ ̄ ̄ ̄ ̄

观察员是首次被规模性引入摄影工作坊的角色(点击查看详情),相对于只有老师和学员的工作坊来说,多了几双第三方观察的眼睛


观察员都做了些什么?

 ̄ ̄ ̄ ̄ ̄ ̄ ̄ ̄ ̄

在不被任何安排和要求的前提下,观察员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理解,用图片和文字独立呈现了自己眼中的风面一期·深圳摄影工作坊。风格迥然不同的观察和图片、文字笔记,最大可能的还原了工作坊现场。



 第一天/共三天 


6月8日工作坊日程

09:30-12:00

罗大卫:从两位优秀学员案例,谈关于摄影的转型

14:00-18:00

罗大卫:所有学员创作进展、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


 英英笔记 

其实我一开始完全不太了解‘风面’跟罗大卫老师,申请了观察员后的第二天跟老师语音聊了一个多小时,他跟我说,这个世界上最难得可贵的就是坚持自我,这是你的摄影作品能够传达给别人什么,打动别人的最重要的本质。


罗大卫老师在介绍风面一期学员作品。摄影©英英


带着疑惑和学习的心态今天有幸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罗大卫老师此次的专题摄影。


我对摄影其实一直没有什么太多概念性可言,一直以来都是处于我只要能拍的我都会拍,对自己没有设限,还没有那个意识说要专注在某一个专题上花三五年甚至十年的长达拍摄。


时间真的是最厉害的功夫。


吴国勇老师的摄影作品深圳河,我从另外一个前辈的朋友圈有看到过,通过看纪录片,亲口听老师讲述拍摄的初衷和多年对深圳这个城市的光影记录变化从拍美到拍真,有觉知的意识,更多的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


▲ 吴国勇在分享摄影创作感受。摄影©英英


所有拍摄的照片都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李继平老师的《芦苇刀客》纪录片里14岁的小女孩印象挺深刻的,觉得有点像小时候的自己,我自己爸妈也是长年外出务工过年才回来,爸爸长年工作性质跟视频中那些刀客一样做着最苦最累的活也经常拿不到工资,小时候我爸因为煤矿出事被炸伤了一只眼睛也没有赔到什么钱,可能因为自己是农村家庭出生,更能理解他们生活不易吧。


李继平《芦苇刀客》系列多媒体作品《聆听腊尔山》屏幕截图


十几位风面会员来学习的老师,给印象最深刻的是徐小曼老师的《同学》专题组,能够感受得到这组照片传达出来的情谊,我们终将有会有老去的那一天,闪烁过的青春永在定格在记忆里。


徐小曼(左一)在听罗大卫老师讲评她的作品《同学》。摄影©英英



 乐乐笔记 


影像,它像一盏启明灯,指引着你回到“真实”里。在那里,灵魂静静的等待,被目之所及所震撼。


从《深圳河》到《无处安放》,从美轮美奂的深圳湾到无声呐喊的共享自行车坟场,吴国勇影像的“转向”与其说是观看视角的改变,不如说是佐证世界的方式改变。摄影之初的镜头大多逃不过仿造画意的完美呈现,由此转向“求真”的心灵二次深加工是摄影挣脱美术枷锁的再次反叛,也是回归艺术共性的必然。在我国各地的自行车坟场之间的迁徙,运用航拍,全景多种拍摄的,是对当下转瞬即逝社会现象的思考,也是追寻一种自我与世界,人造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过程。这种“心电图”式的拍摄在约翰•伯格的论摄影中曾反复提及:照片是所见之余物的记录,与其将照片看作艺术作品,不如让我们将其看作心电图。


▲ 《深圳河》系列影像。摄影©吴国勇


▲ 《无处安放》系列影像多媒体作品。摄影©吴国勇


论及对于纪录片手法的使用,罗大卫老师侃侃而谈。动态影片可以操控时间,静态图片则可以孤立瞬间。操控和孤立之间的关系妙不可言,相生相克。


“你是摄影师吗?”

“你是导演吗?”

“你是演员吗?”

答案已然无谓。

 

跨媒介的时代并不属于当下初兴起之趋势,却在互联网技术的滥觞下愈演愈烈,动态与静态互生互利的表达,打破了媒介之间固有的柏林墙,给人以更多叙事的方式,更强的现场带入感,以期更为强烈的艺术共鸣。声、光、影、物多形式的融合,使摄影成为打破艺术藩篱的冲锋手,成功的进入了当代摄影的表意媒介。然而面对人类共性的情感共鸣,传统纪实方式仍有不可替代的质感,无论是伊原美代子的《祖母与猫》还是王向阳的《高中生》,共同的体验在影像静态的力量中反复共鸣,久久索思。


▲ 日本女摄影师伊原美代子《祖母与猫》系列屏幕截图,图片来自©网络


▲ 王向阳《高中生》系列屏幕截图,图片©王向阳授权使用


“摄影之死”断然激进,但蜷缩在图片固有的温柔乡里缠绵也断不可取。



 何蕙帆笔记 


风面一期·深圳摄影工作坊今日开堂,风面创始人大卫师兄首个开讲。


一日下来,感触有三:


风面一期的的学员们平均水平高。学员普遍有扎实的基础,在拍好画面的同时,都已有了通过摄影去表达观念的意识和尝试;


▲ 罗大卫老师在介绍风面一期学员作品。摄影©何蕙帆


其二,此次工作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操性以及启发性。可以说,每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摄影师,都迟早必将面临“转型”。大卫师兄首先针对摄影师普遍有的困惑进行阐释,给出“由拍美变为拍真”、“由拍静变为拍动”等建议,接着对每位学员的拍摄内容进行剖析,鼓励进行基于各自经验的专题拍摄,让大家明确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同时,每个人也可以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发。这样的版块安排真的很赞;


▲ 罗大卫老师对风面一期18位学员的阶段性总结和下一步期望。文字©罗大卫


第三个感触是,无论摄影师还是策展人,整理过往作品真的很重要。所谓温故而知新,通过梳理和归纳,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有利于对于未来的拍摄方向进行校正或延展。

 

p.s.在今日的微展览开幕上,李政德老师简单做了作品介绍。其中,他提到“好的艺术家必须有强烈的表达欲”以及“没有绝对的废片”。我觉得非常认同也很有兴趣,期待老师明日的分享。

李政德老师带领风面一期学员,参观他的微型展览《非常真实》。摄影©何蕙帆



 杨建强笔记 


期待已久的「风面一期·深圳摄影工作坊」今天正式开始。


▲ 风面一期·深圳摄影工作坊在深圳品唐文化总部举办。摄影©杨建强


风面·一对一课程,在两个月前正式启动。在这段时间里,罗大卫老师与十八位学员分别单独沟通,结合每个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题摄影的创作指导。这次深圳工作坊,既是对针对学员创作的阶段性梳理和总结,也是对于下一步学员创作的引导和启发。


今天的课程从罗大卫老师讲解《关于摄影的转型》开始。


在这节课程中,大卫老师首先引用了学员之一吴国勇前后创作的两组作品作为例子。


吴国勇老师最初用静态照片拍摄深圳,记录深圳,以一种完美画面的形式对深圳的城市景观做出很好的表象呈现。


▲ 吴国勇《深圳河》系列影像之一。摄影©吴国勇


吴老师拍摄的第二组作品是《无处安放》。在这组作品中,不仅充分运用静态照片、视频、VR等跨媒介手段去记录,并且在内容创作上,跑遍了几十个城市,通过对大量共享单车废弃现象的陈列和并置,对一个现实情况进行发问,进而揭示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

 

大卫老师通过对这一系列作品的演进路径做出深入剖析,给大家示范了一个从记录表象到挖掘表象背后深层次问题的转型案例。

 

接下来大卫老师分析的另一名学员李继平拍摄的《芦苇刀客》系列多媒体作品《聆听腊尔山》,也是经历了从“静态组照”到“视频拍摄”,再到“文字、动画、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演进过程。大卫老师对跨媒介的应用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论述。《芦苇刀客》系列的视频作品《苇荡80天》作为作者政协提案的附件,为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境遇发声,进而展现了纪实摄影参与社会问题进而推动解决问题的巨大现实意义,让人印象深刻。


▲ 《芦苇刀客》系列的视频作品《苇荡80天》截图

 

《关于摄影的转型》,启发了学员们的对于跨媒介应用的理解,对学员自身的专题创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大卫老师针对其余十六位学员事先提交的作品,挨个进行了深度把脉。除了指出作品中存在的优点和问题,更是帮助学员进行归纳整理,梳理出更多的线索,并根据这些线索研究下一步拍摄的方向和可能性。


这种量身定制的方式让学员们看到自己作品更多的可能性。并且在解读其他同学的作品时,获得印证和新的启发。这是此次线下工作坊很有意义的地方。


在本次主课开始之前,学员们参与李政德老师《非常真实》微展览开幕。这个展览由李老师的三组作品构成,分别是《看不见的世界》《还乡》《东园南园》组成,这也恰好是三个不同相机三个镜头拍摄的作品,作为明天李政德老师“关于镜头感的建立”的开胃菜,让人很是期待。


李政德老师在《非常真实》微展览开幕仪式上。摄影©杨建强


▲ 李政德老师在向风面一期学员们介绍《非常真实》微展览。摄影©乐乐



 第二天/共三天 


6月9日工作坊日程

09:30-12:00

吴毅强:“传统摄影、当代摄影”说法的一些误区

14:00-17:00

李政德:拍到≠拍好——摄影镜头感的认知和提升



 乐乐笔记 


今日课程以“思想”为核心,针对摄影人在专题创作中的一些认知误区,吴毅强老师给出了一剂强心针,提出“纪实摄影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论点,由史及事,分析当代摄影背景下的纪实摄影如何自处和生存,穿透滥觞的当代摄影迷雾,拥有独立摄影人的社会思考。


吴毅强老师在分享中。摄影©乐乐


李政德老师则深入浅出,结合大量图片实例,通过层层解析镜头感的培养过程,给予学员人机合一的摄影艺术家表达模式。


▲ 李政德老师在以相机实物为案例进行分享。摄影©乐乐


在当日学习收尾之时,罗大卫、吴毅强,李政德三位老师针对当下一些富有争议的当代摄影作品展开评论,给予学员客观评价艺术家的示例。



 何蕙帆笔记 


在今天上午的分享中,吴毅强老师花很大的篇幅给我们讲解了“传统摄影”和“当代摄影”说法的一些误区。又是一个精准的话题选择,听完后解决了一段时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


▲ 吴毅强老师在分享。摄影©何蕙帆


拍什么?

拍风光?传统纪实,还是前卫当代?有些摄影师会纠结于此,其实大可不必。三者固然有各自的定义、显著的界限,但这个界限不是固定不可逾越的。吴老师给我们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这种流动的界限。与其去“选择”拍摄的风格,不如说风格是自然形成的。摄影师拍摄作品的风格一定与其成长背景、个人经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一个自信成熟的摄影师不会因为“过时”而放弃,或因“流行”而去追逐。


怎么拍?

“纪实摄影永远不会过时”是吴老师的核心观点之一。我深以为然。但不可否认,想拍出好的纪实作品越来越难。好的纪实作品其价值需要放置于历史背景下去衡量,当下社会热点多、持续时间短、价值观多元化都会导致对纪实作品价值的削弱。不过难点亦是乐趣点。对于有志于此的摄影师,吴老师给出诚挚建议:多读书,多走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你当代了吗?

于我而言,最大收获是今后“敢”去接近当代摄影了。过往对于当代的印象:要不就是看不懂,要不就是徒生尴尬。如今看来,错不在“当代”,错在获奖指挥棒引导下的一窝蜂的盲目模仿。当代注定是少数人的追求,与其生硬、做作的强求,不如好好梳理自己的兴趣点,拍摄习惯和优势,真正去拍适合自己的内容。指不准哪天,一不小心,就当代了。


李政德在特邀模特的配合下,现场演示和讲解“镜头感”。摄影©乐乐


下午,李政德老师非常细致的从焦段、画幅等技术角度与大家分享如何建立镜头感。李政德老师通过大量同个场景不同画幅的举例,阐释如何选择“最佳照片”。李老师对摄影的专注、为人之赤诚非常打动听者,看似不经意拍摄的背后是长时间的努力,恰是其作品获得如此声誉之最佳注解。



 杨建强笔记 


今天是「风面·一期深圳摄影工作坊」的第二天课程。


上午是吴毅强博士《“传统摄影”、“当代摄影”说法的一些误区》的专题讲座。


▲ 吴毅强老师在分享。摄影©杨建强


对于“传统”和“当代”这个容易引起争论且很难下准确定义的概念,吴博士做了详细且深刻的解读。


在这个问题上,吴博士首先指出不能非左即右,当代这个概念很火并不代表传统纪实摄影就过时了。并明确指出传统纪实摄影永远不会过时。


针对如何理解当代摄影的问题,吴博士从摄影的多重面目开始,结合《绿皮火车》、《新国人》等多个实例,指出“当代”这个概念,一定是要放到相应的时代语境中去解读,各种类别的摄影,只要是打破了当时的规则和超越普通的标准时,都可以“溢出”成为当代摄影。


▲ 钱海峰《绿皮火车》,图片©网络


▲ 李政德《新国人》,图片©李政德授权使用


随后吴博士通过讲解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结合当时的历史时期,从摄影与绘画在历史上的互相作用,以及列举摄影史各个时期当时的“当代作品”,进一步阐明了当代摄影的概念:当代摄影是以摄影为媒介进行的文化思考。

 

在此基础上,吴博士提出了纪实摄影最核心的问题。指出摄影师要有对社会的观察力和敏锐度,要有对人类处境的整体且通透的思考,并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

 

随后吴博士对这届“阮奖”的入围作品做了简单的解读,给学员提供了很好的解读示范。

 

下午的讲座为李政德老师的《从建立你的镜头感谈起》。李老师由镜头感的含义谈起,从镜头焦段、对焦方式、画幅的区别、系列作品的整体镜头感、作品输出尺寸这五个大的方面,结合照片实例,为学员提供了细致和精准的解读。

 


▲ 李政德老师在讲座现场,摄影©杨建强


李老师基于自身丰富的拍摄经验和独到见解,结合更多的作品,从实战角度,指出了如何培养镜头感,这对于学员拍摄系列作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后在互动环节,针对学员提出的一些疑问,李老师做了耐心详细的回答,罗大卫老师和吴毅强博士也参与了互动,课堂讨论气氛热烈,让学员们受益匪浅。

 

丰富又紧张的一天结束啦,期待明天课程。



 第三天/共三天 


6月10日工作坊日程

09:30-10:30

老林:专业灯在展览中的运用(加餐小课)

张三疯:影像作品输出装裱,如何给照片加分

10:30-11:30

参观品唐艺术微喷工作室影像输出装裱保管全流程

14:00-15:30

陈孝悦:摄影创作借用多媒体表达的可能性

16:00-17:30

杨莉莉:社交摄影中的当代艺术摄影创作思路分析



 乐乐笔记 


风面摄影工作坊进入最后一天课程,在学员实际个案剖析和当代摄影理论创作提升的讲解基础上。本日课程落地综合实操和理论进行综合性讲解。


作为一名摄影艺术家,作品最终的功用是展览和传播,以进行摄影师本人观念的社会流动。因此,上午的课程围绕摄影作品展览中输出、装裱、布展、灯光等具体环节进行讲解。老林灯光创始人老林与品唐艺术微喷创始人张三疯老师以多年国内外经验为背景,对比国内外展览条件的现状,回溯展览相关技术条件改良过程,强调展览现场多种因素的合理运用对于摄影师作品的二次加工。


▲ “只照画不照墙”老林灯创始人老林老师在分享。图片©罗大卫


▲ 品唐艺术微喷创始人张三疯老师在分享。图片©罗大卫


▲ 吴国勇新作《无处安放》系列影像之一,以2.5米宽的巨幅影像在@品唐艺术微喷被输出,震撼全场(据说是目前国内可以输出的最大幅面)。摄影©乐乐


▲ 学员与老师一起参观井然有序、服装整洁统一的品唐艺术微喷生产车间。摄影©乐乐


新媒体时代的摄影艺术不再是单一媒介的单打独斗,而是跨媒介的综合表意。陈孝悦老师首先展示多媒体作品,列举多媒体出现之初至今的经典案例,由图片和视频综合的长时间多媒体转向纯视频娱乐化的短视频,传播途径也更加多样。最后孝悦老师提出:如何讲故事,在什么平台讲已成为当代摄影传播的核心之一。对于一些传统摄影师而言,多媒体依旧是一种略显神秘的概念。视频、动画、音频、特效等多媒体的定义不断被改变,如何做到既不滥用多媒体技术也不落后于潮流是当代摄影师尚待思考的问题。


▲ 陈孝悦老师在分享。摄影©乐乐


杨莉莉教授则综合多年学术研究成果阐述社交网络时代的摄影。受到网络新社交方式的冲击,影像的生产关系也趋于多样化,进入全新的数字多媒体时代。在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网红”遍地的时代,摄影的生产更加自由和民主,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做影像成为常态。正如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言:“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止于它传播的内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传播速度、信息的来源、传播数量及信息存在的语境”。对于社交网络中摄影的全面认知,有促于新时代背景下摄影师自身的转型。


▲ 杨莉莉老师在分享后与学员交流。摄影©乐乐



 何蕙帆笔记 


今天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几位老师从各自擅长的领域与我们进行分享。摄影就像一座宝矿,有源源不断的价值等待我们去发掘。

 

陈孝悦老师与我们分享《摄影创作借用多媒体表达的可能性》。其实,与其说“可能性”,说是“重要性”也不为过。王久良老师的《塑料王国》、余海波老师的《中国梵高》都是非常有名的脱胎于摄影作品的纪录片。多媒体的表达形式,既能保留摄影作品的直观易懂,又能大大丰富信息量,也更符合当代受众的传播习惯。举一个自己亲身感受的例子,相信余海波老师早年关于大芬村的摄影作品很多人都看过,今年初有幸一睹余老师在此基础上深化延展所做的纪录片《中国梵高》,纪录片由大芬村的画工本色出演。片中除了大量大芬村的影像之外,更加运用多媒体的表达方式,例如声音方面有后期配音、有现场同期声,拍摄手段也有蒙太奇、延时摄影等等。其中一个片段,当亲手仿制过成千上万幅梵高作品的画工,站在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面对一幅幅真迹时,他眼中闪过的光——说不清是感动、是迷茫、是震惊还是不甘,真实的让我瞬间眼泪都流了下来。这种感染力有赖于视觉听觉多方位的氛围营造,多媒体的表达优越性显而易见。


▲ 余海波《中国梵高》海报。图片©网络

 

接着,杨莉莉老师给我们分享的是《社交摄影中的当代艺术摄影创作》。这是非常新颖也贴近生活的话题。社交摄影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我对传统摄影的理解。比如,以前我们讲到摄影,往往联想到的是真实、是在现场。可社交摄影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是由“分享决定生产”——人们只给别人看希望被看到的东西,真实?在场?who cares?由此,摄影又多了许多新的玩儿法。杨老师举了大量例子,基于社交摄影逻辑的艺术尝试不仅能够广为传播,也已被不少主流的艺术机构、展览所认可。不知道继续拍啥好的朋友,其实我们都可以去尝试,视摄影为其中一种工具,去探索更为广阔的艺术创作。


编者按:以下是杨莉莉老师学生们的作品




最后,还必须一提上午为我们分享的老林和张三疯两位师兄。在过去两年的国内各大摄影展上,老林灯和品唐输出装裱可谓大出风头。这两天吃了品唐很多水果,也觊觎老林家的藏酒,所以不便表达太多溢美之辞——有不公允之嫌。只想说,这两位师兄本身都是热爱摄影之人,爱这里的人、这里的事,并且他们对待各自的专业有着同样的热情、专注和执着。至于他们的产品效果如何,时间自会给大家答案。



 杨建强笔记 


风面一期深圳摄影工作坊进行到了第三天。今天的课程内容主要针对摄影创作中的传播环节。这点对于学员们来讲很有新鲜感。一般来讲,摄影师创作面对的更多是照片拍摄之前以及拍摄过程,对于拍摄之后的问题,了解的相对少一些。今天的课程,从展览到输出,从多媒体到社交摄影,内容新鲜而丰富。


上午首先开讲的是“老林灯光”的老林,“只照画不照墙”是老林灯光的特点。在《关于展览照明》的讲解过程中,老林从列举展览常见照明光源开始,指出各种光源的优缺点;并且对展览灯光选择需要考虑的要点进行了极为专业的论述;在列举展览照明的呈现形式和合理参数时,老林通过很多展览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一分析;并且依据展览现场条件,讲解了几种不同的呈现形式;在讲解完人眼视角、作品高度、观看距离、灯光距离和角度等各项参数后,又对大展中的现场灯光布置做了解读,并对灯具的特性应用进行了展示。通过这节课程,学员们了解了在艺术作品展示方面灯光的巨大作用。


▲ 老林每到一处,便在地标建筑物前拍一张“老林灯”工作箱,有意思。图片@老林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品唐艺术微喷创始人张三疯向学员们讲述了《三疯看艺术微喷》。张三疯从一个艺术界的说法开始,以“送你作品等于嫁女儿”的形象说法,指出了作品是艺术家的心血,好的输出装裱也是既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为作品的展示加分。张三疯从相框的不同类型开始,以详图展示外框背面工艺的重要性。通过对国外艺术品市场对输出装裱的重视程度和国内标准缺失以及制作粗糙的对比,对国内这个行业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以业界相关案例的产品结构图实例说明,品唐艺术微喷对品质和工艺的高标准。品唐艺术微喷的装裱级别分为博物馆级、保护级、鉴赏级,并且对影像的保管和维护有系统性解决方案。这节课程让学员们对影像输出、装裱、保存的环节,有了很深的认识。


下午课程的第一节,由陈孝悦老师讲解《摄影创作借用多媒体表达的可能性》。陈老师首先用一个文字+图片+视频的作品开始,详细讲解了多媒体的定义、数字革命模糊了静态和运动图像之间的界限。随后详细讲解了文本的概念。在传统媒体的起源与发展中,描述了从纸媒起源到网络报纸的演进,并且以纽约时报为例讲解了纸媒的兴衰。在多媒体报道类案例分析中,陈老师以几个前沿的作品实例,系统的总结了多媒体时代影像项目的特点。


陈孝悦老师在分享,摄影©杨建强


下午的第二节课,由杨莉莉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很前卫的内容《社交摄影中的当代艺术摄影创作》。杨老师从佩内洛普 昂布里科的《界限:摄影大师》开始讲起。从社交网络时代的摄影现状、定义以及社交摄影的特性,到社交摄影时代的艺术家面对的主要问题,深入讨论了社交摄影背景下图像的产生、传播、观看。接下来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杨老师列举了七八位前卫艺术家们关于社交摄影的作品及相关研究,以及给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布置的一个自拍作业中的大量作品,还有“线上的陌生亲密”社交摄影作业中的大量优秀作品。让学员们不仅了解了社交摄影的概念和现状,并且对社交摄影作品有了直观和深入的认识。这节课跟上一节陈孝悦老师的课程都属于比较前卫的知识,对拓展学员的视野和创作思路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 杨莉莉老师在分享,摄影©杨建强


为期三天的工作坊课程总结到这里,意犹未尽,期待平遥再见。



· End ·



编辑©风少




「风面 · 要文」推荐

康国生 | 摄影,当决定性瞬间,遇到关键性特征

吴毅强丨除了本雅明、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还有他…

罗大卫丨论专题摄影

吴毅强丨刚逃离“老糖水”的深渊,又落入“新糖水”的陷阱?

78人出演了一部摄影人的贺岁片…

鲍昆 | 如何看懂一个展览?

鲍昆 | 蒋齐生既是一个摄影批评家,也是一个组织者,甚至革命者

吴毅强 | 扩张的摄影——评2017丽水摄影节

张伟丨《新生命空间》展览,你想看的,都在这儿了…

鲍昆丨“和谐”——在窥视与监视之间

在“一个超炫的摄影节”上如何炫酷?

王培权丨今年丽水将会是一个超炫的摄影节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落幕,风面三大亮点受关注

段煜婷丨“你的自拍杆”与连州摄影博物馆

张国田丨谈2017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摄影大咖说」首个摄影知识付费节目开售,带你听见真知和见解



▼▼▼

摄影人文教育平台

5月25日重磅推出

周末免费听课计划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风面微信号

不错过免费周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