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4清华招生看点 | 助力国家治理,投身全球竞争,来法学院,感受“新文科”与学科交叉的魅力!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清华招生 Author 等你来的


高考已经越来越近。即日起,清华招生将陆续推出清华招生看点系列,帮助大家了解2024年清华大学本科招生专业类及本科招生书院,从而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领域。


现代文明本质上是法治文明

法律人才构成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精英阶层和治理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后

法治中国建设显著加速

国家亟须投身国家治理

或从事国际法律事务的高端法律人才


大类介绍


法学大类以培养具有扎实法学理论功底和较强法律应用能力,具备深厚人文素养和必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适应国家建设和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目标,通过厚基础、宽口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并重的培养模式,为学生将来成为治国之才、兴业之才和学术大师打下良好基础。



学科优势


法学学科是清华大学重点建设、优先发展的学科之一。清华大学法学院近年来在我国率先提出了“计算法学”发展方向,广泛开展网络空间治理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法律行业的科学研究,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央网信办等中央国家机关建立了密切合作,成为清华大学“新文科”建设和交叉学科建设的先进典范。


清华法学学科致力于推进法学教育国际化,使得国际化成为该学科的特色优势。今年,清华大学法学院在QS世界大学法学学科排名中位列第33位,连续第14年跻身该排名的世界前50强,也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一所连续14年进入该排名世界前50强的法学院,稳定的国际排名充分反映了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国际影响力。每年,法学学科都有大量学生出国交换、多名外籍教授来访,并举办多次高端国际会议。法学院有特色的“4+2”及“3+1”联合培养项目,与国外高等院校签订了“清华本科 + 国外 JD”或“清华本科 + 国外LLM”的双学位联合培养协议,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与合作、足以胜任国内国际高端法律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



法学院将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注重教务、教学研究,形成了颇有成效的新生导引课程、知识传授课程和法律技能课程等课程模块。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对于法经济学、法社会学等有交叉背景的学科亦有开设,从而实现法律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近期,法学学科结合清华大学的工科优势,重点发展法律与现代网络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新兴智能法治学科,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无限可能。


培养特色


法学大类采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奠定学生坚实的法学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另一方面使法科学生具有对当代问题的关切感和洞察力,并能够提升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入专业培养期后,注重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尤其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023年法学院“国家宪法日”普法宣传活动


法学大类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法学院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法律推理能力,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参与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过程。


法学大类采取立足中国法律体系和扩展国际视野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法律实践技能,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对话与合作的复合型法律精英人才。


专业介绍


清华大学法学院长期以来坚持推进学科建设发展,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强调学生研究与教学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科建设推进过程中,加强涉外法治工作,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中国情怀、清华特色”的法治人才。


在法学院,学院为每名本科生精选个人导师。多数专业课程采用小班授课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针对法学是一门实践学科的特质,法学院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在国内率先开展“法律诊所教育”,设有模拟法庭和模拟仲裁课程,并在全国各地司法机关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法学院张明楷老师为本科生授课


法学院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法学院和世界诸多顶尖法学院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半以上的本科生在学期间有机会通过交流项目到国外学习一学期到一年。截至2023年12月,清华大学法学院与五大洲30个国家与地区的法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70余个,其中包括交换协议41个。近七年来,法学院学生进行包括交换学习、海外实践、国际竞赛、短期课程等形式的海外交流累计约789人次,其中本科生约369人次。


回应科技发展给法律所带来的挑战,法学院强化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复合交叉,例如与信息科学、工科、理科、医学等学科的复合交叉。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教育,开设了例如:计算法学、网络法、知识产权法和卫生法等反映法学前沿发展方向的课程。通过强化学科交叉教育,培养一批掌握法律思维并熟悉前沿技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此外,法学院还设立了法学(国际班)。法学(国际班)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的法律人才。本专业学生具备坚实中国法律功底的同时,还应熟悉外国法律和国际法,并具备在国际层面运用法律知识和技能参与国际竞争、维护国家权益的综合能力。法学(国际班)遵循“内外并重、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法学本科教育相比,除本国法之外,国际班学生须选修用英语讲授的英美普通法系列课程,形成双语双法系培养模式。


学生体会

有人认为学法不过是简单背诵法条、理论,何难之有?何趣之有?我也曾有类似看法,但步入清华法学院、亲历法学学习后,我才明白,法学之精妙远非机械背诵之技艺所能达。它是现实与规范之交融,是观念的碰撞与逻辑的淬炼,这才是“明理人”真正智慧所在。


清华大学法学院丰富的资源使大师引领成为可能。这里,“忠言”并不逆耳,前辈们以朴素言语传授法学真知。“心中常怀正义,目光往返于规范与事实之间”,张明楷老师在刑法学第一堂课的教导时常荡于心际。面对个案中当事人的诉求,胸怀正义的天平、运用法律的逻辑,实事求是分析当事人为何有此诉求、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实现其诉求,最终公平合理解决现实问题,才是每个法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对此,仅仅躲在象牙塔内背诵法条、闭门造车,不可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同侪携手共进也使法学学习更为深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然而不同思想只有在交流中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法学院为我们提供了思想交互的条件与氛围,让我们在思维的相互挑战中发现最理性的思考路径、在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中探索出最公正的解决方法。案例研讨课上大家各抒己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宿舍里以“请教”问题为名的室友常常反客为主,与你的观点争锋相对。正是这种开放自由的氛围,让彼此共同成长。


法律内核在公平与正义,明理人也因之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努力用所知所学奉献社会。我们经常走出校园、走向基层,在实践与实习中体悟世间冷暖、探求知行合一,践行公平正义理念。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大二暑假在基层法院实习。当你面对的不再是书本上空洞的“张某”“王某”,而是有血有肉的当事人;当你面对的不再是简明的相关法律事实,而是纷繁复杂的时间线和证据;当你的处理意见不再仅仅会带来一个或高或低的课程成绩,而真正可能影响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你也许会惶恐茫然而不知所措,但内心最深处的责任感会告诉你正确的答案。基层法院的工作繁杂琐碎,但面对每一个案件,我们从不敢懈怠,也不能懈怠,因为我深知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此刻,我忧虑但沉静,深觉法律之用,任在吾人。



——胡伟然,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


第一学年暑期,我与同年级伙伴组成“廌贰清云”实践支队,到祖国的边陲——云南德宏调研翡翠行业的司法状况。离开书斋,走向田野,法的实践在现实的场域里光怪陆离,超乎我们想象。口岸走访、直播基地调查、人民调解委员会访谈……“一刀穷,一刀富。”商品的特性催生出特殊的交易习惯,翡翠市场完全不像教科书里的“经典案例”。交易习惯与电商法律法规之间仍有模糊地带,货主、买主往往难以在模糊地带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我们第一次面对实践与规范之间的“空隙”,可我们并不感到沮丧——解释、弥合这些空隙,正是法学的基本工作。


基于当地司法实践的丰富成果,我们撰写了一篇近万字的调研报告,旨在为翡翠行业提供一个全新的法律观察视角。借助中青网、云南省级报纸等媒体平台,我们积极将调研成果展示给社会,试图使实践的价值得以回馈于社会。


“廌贰清云”实践支队最终荣获了校级实践铜奖,但对我来说,这次实践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那一刻我所认识的法不再局限于纸面,我开始更加关注法学理论与现实生活实践之间的关联。我的视线不断在规范与现实间游走。我的脚步从书斋走向了田野。


在云南瑞丽实践


尽管法学院没有狭义上的实验课,但在清华,“真刀真枪干专业”同样适用于法学生。我们二字班非常幸运地赶上了《立法法》《行政复议法》两部法律的修订,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积极提出立法意见,并得到了人大法工委的积极评价。


清华法学院一直鼓励我们走出象牙塔,在真实的情境下开展专业学习,同时也为课外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应“法律诊所”这门课的要求,我们前往海淀法院开展大学生志愿法律咨询服务。


坦率地说,一开始我的动机主要是“长长见识”,看看实际案例是什么样的,锻炼锻炼自己的案例分析能力;可是面对面地接触当事人,我岂能再把他们当成一个个冰冷的案例呢?寻求大学生法律咨询的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往往缺少低价、准确的法律指引,在权利与义务构筑的“法的门前”显得有些无措。从香山回清华的路上,我想起了明理法学院的格言:学法明理,至公至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群众提供优质、易得的法律服务,是法律职业理想的题中之义。


学法中明事理,以专业求公正。我很幸运,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十九岁来到清华法学院,受明理之熏陶,循前人之指引。“大鱼前导,小鱼从游。”我将继续投身法律的海洋,追随法的光辉不断前行。


——俞乐,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



来源丨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

编辑丨杨茜

审核丨王钢

近期回顾

新著·新论丨陈新宇:给留学生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法学院四本教材入选清华大学优秀教材


新著·新论丨 程啸主编:《数据权益与数据交易》

点击图片查看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大学法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