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维迎:不要认为自由市场理念是西方的东西

张维迎 少数派文选 2023-02-18




不要认为自由市场理念是西方的东西
文:张维迎  编:先知书店


编者按:如果说中国四十年变革的第一推动在于市场,那么共同形塑了市场繁荣的, 则在于两类人:一类是制度的改造者,另一类则是理念的传播者。如果说前者以邓小平为代表,后者则是以张维迎等一众经济学家为代表。

本文是张维迎老师针对市场化改革议题的一次演讲,在探讨中国未来市场化改革这个问题上,张维迎老师的洞见,价值尤深。



市场道路的基础

首先,我想谈一下市场道路的基础。我自己慢慢认识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们看到,人类其实有史以来都在追求幸福。不同的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觉得有钱幸福,有的人觉得有权幸福,有的人觉得自得其乐就是幸福。

但我们追求幸福的方式大致来讲有两类,一是通过让别人不幸而获得幸福;这包括偷盗、抢劫,计划经济也属于此,不过最主要一种方式的是战争,使民众不幸福而让自己幸福。

另外一种方式,我的理解是,通过让别人幸福而使自己获得幸福:你要先为别人创造价值,然后你才可以获得成功。前面一个是科学的逻辑,后面这个可以叫做市场的逻辑。

市场的逻辑和科学的逻辑应该是完全对立的,这不需要我多讲。亚当•斯密讲的道理,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意思。我想换一个角度:你要让自己获得幸福,首先要让别人获得幸福,这是一个逻辑,也可以变成一种道德。什么样的道德?任何使别人不幸福而你自己幸福的事情,都是不道德的。

例如,做企业,客户不满意、不舒服,你一般也不会舒服。当老板,员工不舒服,你也不会舒服。人类走到市场经济,其实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国有句话叫“不打不成交”,你我先打,打到最后,两位觉得不是很好的办法,我们就“交”,即交换、互利。

从历史来看,最近的例子是日本和德国,试图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用第一种方式获得幸福。战争失败后,日本和德国又是如何重新强大的?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用交换的方式使自己幸福。

我还在思考一个问题。
市场运作有一个前提,就是自有、私有财产的权利。自有、私有和产权,非常重要。
与此相关的,我们过去一讲到市场,讲到理性,尤其是在学术界,特别容易认为这是西方来的概念。我觉得需要纠正这个错误。其实这个思想的逻辑和孔子、老子讲的古典中国的思想非常一致。
特别是我们讲的市场经济,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这恰恰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市场的秩序是最好的秩序,任何人为的干预都不是好的。老子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觉得和我刚才讲的思想逻辑是一致的。包括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这恰恰都是我们思想基本的道德基础。
所以我想指出的重要一点是,不要认为自由主义市场理念是西方的东西。

到了今天,从全球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要研究这些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既不要自大也不要自卑,应该客观地重新评论这些问题。

▲老子悟道


利润与责任

第二个我想讲的就是责任制。我们知道科斯把市场和企业理解为替代关系,市场的交易成本高就需要企业,这个理解是有问题的。

企业不是市场的替代,而是市场的新方式。市场要有效,要为大家创造价值和财富,有一个前提就是,陌生人之间应怎样建立信任?如果陌生人之间没有建立信任,市场不可能出现。

中国古代的皇帝之所以可以统治这么大的国家,商鞅的连坐制非常重要,一人犯法株连九族,这样大家就不敢乱来。现在的市场经济也是连带责任,但是基于契约而非血缘、地缘关系。我们每个人选择加入一个组织后,就和别人形成一个连带责任关系。

例如,一个企业的老板,对所有的企业员工承担连带责任。你开一家餐馆,不管哪个员工出了问题,使客人得病或是食物中毒,你是第一责任人。你是一个汽车厂家,汽车的哪个零部件出问题,最终厂家都要承担直接责任。有了这样的连带责任,就形成了层层的监督机制,然后我们的社会才有信任。

过去我们说市场是汪洋大海,企业是岛屿。市场,不可能离开岛屿,也就是离开企业存在。在人类的历史上,企业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市场也越来越大,如果我们现在没有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建立的信任,可能有全球市场吗?不可能。所以企业和市场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企业是市场本身的运行方式。如果这个说法对,很多问题就需要重新思考了。

一个企业有无数多的子企业、下游企业,每个企业都在进行价格控制。如果企业很多,我们谁都记不住,所以总有一些领头的企业,但只是少数几个。寡头企业背后,又有成千上万个中小企业,所以企业的责任是一层层建立的。这是古典经济学对完美市场的定义。

另外,我们现在谈社会责任,有一句话说,利润是一种责任。只有你有能力承担责任,你才可以赚钱。你能为自己承担责任,你可以做个体户;你可以为一百人承担责任,你可以办一个饭馆;你可以为一万人承担责任,你可以办一个大企业。

我们一定要理解市场信任是怎么建立的,责任制度是怎么运行的,由此评价现在市场当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哪个行业、哪个市场责任制度建立得比较好,运行的就会比较有效;哪个市场责任链会断裂,哪个市场就有问题。



市场与改革

我再谈一下对改革的看法。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有什么不一样?

过去我们理解,公有制财产是集体的,私有制财产是个人的。其实我觉得这个理解有问题,我们实际上要看权利的依附。在任何一个体制之下,权利都是人行使的,除了人还有什么能行使权利?唯一不一样的是,
在公有制下权利是依附在职位上的,在私有制下权利是依附在财产上的。我觉得,这是惟一的区别。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农村开始的变革:农民有了权利,可能就不理当官的了。以前我在农村的时候,要去外地还要人民公社开证明。后来我有了权利,就可以自由旅游了。

在国外和国内都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改革证明产权理论是错误的,或者说对产权理论构成了挑战,我觉得这是不对的,中国改革没有对产权理论形成任何挑战。

第二点是,我想强调一下中国改革的过程,包括哈耶克研究的市场法制秩序。很多改革不是人们精心设计的,而是改革当中逐步形成的,有的是自下而上,有的是我们当初认为错误的东西,有的变成我们改革最终的积极力量。我觉得这本身就反应出市场的固有魅力。

在中国改革过程中,一直存在争议,“摸着石头过河”等,可能受到的批评较多。我觉得,你如果可以设计一个市场经济,你就不需要市场经济。我们需要市场经济,恰恰因为我们不能设计。
这个过程中,邓小平推倒第一张骨牌,非常重要,但后面演化出来的东西,是人们不断积累所形成的。

例如价格改革,我很清楚,上世纪80年代的价格改革是怎么进行的,不可能计算出一个正确的价格,价格是计算不出来的,如果能合理地制定出价格,那就不存在价格了。最终,市场本身走出了它的路,实行了“双轨制”,1992年之后彻底放开了,这就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中国改革最有意思的经验,就是善于利用自发的力量,将自发的东西最后慢慢合法化,这是改革一个比较重要的成功的方面。我觉得邓小平的改革思路和哈耶克的理论是非常相似的。他谈到“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这不是因为我们无能才这么做,大家都是这样的。

苏联用整体设计的方案来做,出了问题。苏联的财富收入差距比中国还要大得多。其改革的目的是平均分配,但无法做到完全平均。有的人拿到的股权不值钱,他就扔了。有的人拿到的股权非常值钱,他就暴富了。关于改革,我特别想强调这两点。

▲改革开放初期


经济学的未来

第三点,我再强调一下未来的增长问题。

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而后来的经济学忘记了很多基本的东西,研究分配问题而不是增长问题。看亚当•斯密的书,其实很简单,财富怎么增长?靠创新和技术进步,包括生产力的提升。

过去200年间,由于市场分工的存在,人类技术进步得最快。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国,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年的发展中,利用外部市场,参与全球分工,这一点做得相当好。

下一步的问题,可能就是发挥我们国内市场的潜力。亚当•斯密在1776年说,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并不亚于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起飞的时候人口占到世界人口的20%。

我要提几个问题。一个是国有企业规模太大,国内市场的潜力就无法发挥。地方政府一主导,交易成本就会非常高,发展潜力就没有了。我还想强调一下,“扩大内需”这个概念,是很不对的。国内市场和内需不是一个概念,内需是宏观经济的概念,国内市场是微观经济的概念,扩大内需是政府做的事,开放国内市场是企业家做的事。

这两个概念如果混淆了,好像我们扩大国内市场就是扩大内需,减少储蓄,扩大消费,这些都是不对的。开放国内市场,从古到今都是企业家的事,没有凯恩斯之前,市场已经很大规模了。只要让每个企业家有信心、有动力、也有压力去做这个事就行了。

第四点,谈一下经济学本身的发展。我原来也有一个观念,觉得科学总是在进步,越到后面越好,昨天我们发表的文章肯定比去年更前卫。但现在看来,好像不是这样。

科学不一定总是在进步,哥白尼16世纪提出的日心说,古希腊的天文学家也曾提出过。经济学也有类似之处。在发展到新古典经济学之后,因为技术上的完美,使得最重要的一些东西丢掉了,所以,我们现在可能需要从经济学本身来重新思考。

新古典经济学的衣服修修补补,已经穿了一百多年,现在面临的问题可能越来越多,可能是技术修补,也可能会有一个行为范式的变化。我刚才提到亚当•斯密的模式,就是内生增长模式,但我们后来却把这个忘记了。未来的经济学还会有变化,因此我我认为,在中国,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当下少有的前沿经济学家,公认的自由市场的捍卫者,中国经济学界企业理论的权威;张维迎的影响力早已超越经济学界,开启了无数人的思想启蒙之旅。不只是在于他在思想理论上的贡献,更是因为在诸多经济学家投奔政治的道路上,他仍然坚持说真话,孜孜不倦地普及经济常识。

他的研究领域看似杂芜,但其实始终有着一条清晰的主线——探究如何创造并捍卫一个自由与繁荣的市场。

我们虽然受益于“市场”40年,然而一直以来多数人对它的理解并不透彻,“市场”究竟是什么?它与政府或普通人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理解“市场”的力量,关系到我们个人甚至国家的命运。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要阅读张维迎的重要原因,越是在经济寒冬,市场遭遇挑战之际,张维迎老师的理论和洞见都是寻找、保护财富、捍卫自由的经济环境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为此,先知书店搜集汇总了张维迎老师关于“市场经济”的四本代表作,组成“读懂市场经济四书”(含签名版《回望》),并在此诚挚推荐:

本套书,包含颠覆传统的经济学系统教材及博弈论教材《博弈与社会》;阐述市场逻辑最透彻的著作《市场的逻辑》;认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权威文本《市场与政府》;以及张维迎老师最新纪实作品,一个时代的经济生态写照《回望:一个经济学家是如何长成的》。

这四部作品,不仅解读了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改革的过程、权力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能够教会读者,如何学会用博弈论的方法和眼光观察社会经济、分析现实世界。同时还回望张维迎老师的个人成长纪实,从60余年中,理解这位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学家,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回望:一个经济学家是如何长成的》这本张维迎老师的新书,为先知书店现货首发(亲笔签名版),数量有限。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还可在规格中一并收藏“张维迎作品集”,当下中国最值得读的经济学家。)


本文来源:张维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下一步;编辑需要有节删,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张维迎:用三驾马车理论分析经济问题,基本上不会带来好日子

张维迎:改变不是口号而在于执行人的心态

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捍卫市场经济

吴敬琏重磅发声:当前的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我们都身处“邓小平时代”的延长线上

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一个辉煌时代的文化象征

上帝爱谁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恨沈志华

王鼎钧:那个时代,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

突破看不见的限制:对审美的五大误解

绝大多数人都走不出这四个“历史误区”

谜之女神:立体纸雕·灵感便签

阿城:1966年夏天,那把提琴

《地图上的世界简史》:清晰、直观展现各个时代的历史变迁

周其仁:资本的秘密,致富的秘密,也是发展的秘密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

人类政治秩序的“第三条道路”

绝版好书众筹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一套“最高机密”的孤本档案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