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过后,中西部两大城市群的浮沉。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感性城市”系列第四篇

主编/撰文/编辑 | Zoff

文章共计3006字,阅读时间6分钟


除了主导产业的迭代转型,每一次“不可抗力”的公共事件,譬如自然灾害、战争动乱、瘟疫灾荒、不仅改变着城市的生活方式,也默默的在改变城市之间的发展格局。


对我们来讲这并不陌生。最近的一次即发生在HK。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最终引发了长达一整年的政治生态与公共空间的混乱,最终,不同世代族群街头角力的过程里是否得到满足和平衡,在重重叠叠的媒体烟瘴背后我们很难判断。


但不可否认的是,HK再也不可能是曾经的HK,至少在想到旅游的时候,想到人身安全,想到族群歧视,和由此带来的旅游体验,我们再也很难把HK放在首选的位置。


这与单纯的经济总量无关。早在2018年,深圳的GDP早已超过香港,以目前的趋势,2020广州也将超越香港,但这些都远不如这次社会事件带给香港的影响。从那以后,深圳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先行试验区大湾区都在看着香港,信心满满的准备接盘未来更有竞争力的人才、资金、产业。



而这一次,相似的故事来到了武汉。一只蝙蝠让这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陷入封城,也让中国几乎所有城市的商业、交通、生活进入半停摆,在共同的人类灾难面前,没有城市是所谓赢家。


但可以预料的是,城市格局会受到这次疫情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中西部两大最重要的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和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城市带,之间的竞合关系必然会发生深刻转变。




中部,成渝两大城市群彼此沉浮,

核心就在于武汉与成都。


不论在现在,还是以往,武汉与成都都是经常被拿来比较的城市。作为各自核心城市群的主要城市,他们之间的对比,也是两大城市群之间竞争力的直接表现。



两座城市再过去经常被拿来比较,是因为他们诸多的相同点,比如都是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城市,本省的强省会、相似的面积、人口、同为平原的城市形态,同样辐射周边数个省份、车船航运的交通枢纽。


诸多的相似之处,也使两座城市常常互为对标,竞争稀缺的优质产业资源。如果说成渝之间是有互补有竞合的兄弟阋墙,那么成汉之间则是赤裸裸的零和博弈。


决定城市命运的是产业结构。2018年成都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4:42.5:54.1,武汉结构比为2.4∶43∶54.6。武汉制造业和服务业略强。


并且武汉在教育科研中优势明显。武汉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9所,包括7所211院校,成都则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6所,包括4所211院校。大学生数量方面,武汉也优于成都。这为武汉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供给。


新经济领域,小米、科大讯飞、奇虎等互联网科技企业,也纷纷选择武汉,而不是成都。就连孵化器和加速器企业数量,武汉也仅在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之后名列第三。成都仅在软件外包,数字娱乐方面有优势。



回到更大的维度中,尽管成都GDP在三四年内均超越武汉,但所属的城市群的质量和总量也有较大差距,2017年成渝城市群GDP总量约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63.1%。而成渝城市群的核心是成渝两座城市,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只有武汉。


综合来看,相比成都,无疑武汉的城市首位度更大,经济地位,城市话语权更加突出。


但黑天鹅的疫情突然出现,正在默默改变一切。



疫情复工,成都今天已然开始,

而武汉依然遥遥无期。


今天是2月10日,成都大小企业复工的第一天,尽管有相当多的人还在被窝里开线上会,但武汉还在接受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


在最近的几天里,成都的新增发病人数以个位数记,而武汉尚不能将所有已感染的人数查清,每天以千位在增加,现有的病人都难得到有效的治疗。


预祝武汉的疫情能够尽快结束,但事实是,疫情对于武汉的影响,在城市里最长最深远,极有可能停摆到年中。减少的工作日,会直接反映在全年前两个季度的GDP增长率,并首先体现在社会零售消费总额,包括餐饮、娱乐、酒店、商务和交通中。


这仅仅是直接影响。透过武汉的产业链,武汉停产的影响会延伸到制造业,首先是武汉核心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


同时这种影响会被上下游关联产业链放大,以至于整个中部城市群和河南、重庆、湖南以至于浙江广东的关联产业和就业人口都会受到停工影响。


还有体制内大换血所带来的政府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被打断、延迟甚至取消。而这些资源,若不是与武汉强关联强绑定,会不会迅速考虑同为国家中心城市,产业格局接近,同样有政策引导支持,同样以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为支柱产业的成都?



“九省通衢”的武汉本身便容易资本资产流出,而疫情影响下,中短期的优质产业转移是大概率事件。


毕竟相比之下,虽然成都物流成本比武汉高,但成都该有的都有,用人成本更低,房价更低,又有嗷嗷待哺,向全国敞开怀抱的“公园城市”:天府新区和东部新城。


并且在软实力上,成都甚至重庆,都领先武汉更多。



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

来自于城市形象、人才选择与投资信心。


客观的讲,成都在城市营销中,从来都是一枝独秀,是无法被超越的存在。


从“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开始,“第四城”、火锅川菜、熊猫、宽窄巷子锦里九眼桥川音、和现在的成都太古里,95后的嘻哈国潮一个接一个涌现,有太多的城市记忆点。成都不仅自娱自乐,也让成都代表的新川派文化向全国输出。


连带一旁的重庆西安,一并成为了抖音上的“三大网红城市”。


但在这种叙事里,从来都没见过武汉的身影。说起武汉我们很难想起记忆深刻的点,容易被勾起消费欲望的点。


这么多年,无非黄鹤楼、热干面,还有那句流传已久的“中国最大的县城”...


尽管武汉的综合硬实力要略高出成都,尽管成都还踩着巨大的雷:地震带边缘,时不时小震一下。但在互联网上,在社交媒体,在年轻一代的认知中,成都的魅力几乎比肩一线城市。




而这次的疫情则加重了“马太效应”:虽然所有人都喊着“武汉加油”,但武汉因为这次疫情,会导致本就不够有竞争力的城市形象严重受损,而随着波及国际的撤侨行动,负面舆论的全面传播,武汉不知要多少年的努力才能平复这样的公关危机。


相比之下,成都的软实力会被进一步凸显放大,首先会表现在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在疫情过后的报复性消费中,主要国庆节假日,原有武汉的游客会被严重分流至成渝,带来更大人流量的零售餐饮酒店等旅游消费。


其次,会影响中心城市持续依旧的“抢人大战”胜负:武汉在这一轮中已经错失机会。而新经济产业转移,文旅消费带来的商业活力所带来的就业岗位,连同成都的城市形象,较低的房价会形成合力,让成都爆发出对全国人才的吸引力。



而最终所影响的,是对城市的投资信心。HK因为过去几个月发生的事情,作为一个因法治和自由贸易著称的世界级城市,被CBRE直接定义为“不建议投资地区”。


而武汉受到疫情、停工和高层地震影响,具体在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旅游业、快消及餐饮业等方面的投资信息会被严重打击。在未来短时间内,武汉会更加依赖国有资本和固定资产投入、以及传统制造业,会变得更像一个北方城市。




月亏则盈,危机之下也潜藏着崛起的机遇。


一场人为的灾难,把一座城市所有的缺陷展示出来,把成绩打回不及格,往往也意味着沥干水分,挤出泡沫,经此一役后带来的成长会更加真实,也更加有力。



武汉绝对不是一座“一蹶不振”的城市。


特别是这里拥有支柱型的核心制造业、强大的科教文卫体系和发达的交通物流支撑时,疫情只能打破旧的利益固化格局,打破传统的城市性格与市民生活恶习,打破一切不好的事情,但无法动摇这座城市坚实的产业基底。


当我们看尽了城市的灾难与痛苦,我们就更有理由看到无限的愿景。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往期阅读:

街区商业“烟火气”:宅家时光,你心里惦记着哪条街道?

超级文和友:一座被创造的“魔幻市井”

在商业地产的至暗时刻,让我们来聊聊理想与远方丨 新公号序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