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到了要“种树”的时刻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当我从兵荒马乱的北京撤离,回归成都以后,第一件事情是要“跟上进度”:了解成都商业的这潭水现在什么情况,在“北上”休克躺平的市场之外,大家有没有玩什么新东西。


我走到成都远洋太古里,这里始于年初的首层品牌调改动作已经开始呈现,重奢品牌全面落入太古里的主街,一条成都“表参道”正在显露,稳扎稳打再上一个级次,并不意外;当我走到新鸿基的ICD,面对着有点难看的开业率我也不意外,毕竟港资的物业和空间品质依然在线,毕竟它要维持自己的租金指标,毕竟走了一条传统港资最擅长的“精致中产生活”的定位路线,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就只能宁缺毋滥,要品质不要出租率,反正都熬了这么多年也不怕多熬几年,无所谓。


城南的成都SKP此时依然是个大工地,开始显露出一些模样,但我不会对它有什么期待,因为SKP的基因就是百货零售。它的核心在于对重奢品牌的控制力,基于细分品类的选货买手能力,一个纯粹“卖货”的地方,没法指望它能有什么其他体验;同样,悠方门口的話梅也即将打开,它带着红到不行的Tazete和basdban,很值得期待。


当然还有我直接参与的COSMO,它面对着同样在更新的仁恒置地广场,与成都第一家茑屋。在这个有些衰落的传统商圈盐市口,寒流之下大家没选择躺平,一边是本土+国内新锐潮流品牌的零售集合,一边继续深入做对标上海的“精致白领中产”定位,尽管有些市场争议,但玩的都是新内容,又是从内到外的改造更新,是需要关注的。


但当我又走在成都那些“美好”和“文艺”的小街小巷时,环太古里、玉林、桐梓林、望平街等等,略有些破防。一眼看上去不挺好的吗,又开了那么多的小店,打开点评和小红书,每天都有眼花缭乱的“新店上架”,一副蒸蒸日上的感觉。


让我破防的是那些“小店遗址”,说起来“遗址”也挺迷人的,文艺的门头多了一点破败的美感,时间的印记,雨水、树叶就滴落在上面,散落的杂物摆在门头,好像在呼应着往日排队打卡的盛景,尽管可能就是去年。


那些人都去哪里了呢。打卡的小姐姐奔向了新的网红店说着新的故事,合伙做生意的小伙伴也许赔了时间、金钱,还有做这些事的热情,店里的每个细节也都是大家讨论了那么久的成果,如今就像垃圾一样摆在那,盘算着该收的转让费,变卖了设备以后头也不回的离开,等待着下一任主理人们拆了重装,如同一场轮回。


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成都的“开店潮”其实与“关店潮”相辅相成。


只不过几乎所有的媒体,都热衷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去一次又一次的探那些新开的小店,然后会堆上极具情绪化的形容词,所谓“主理人式”,“新消费场景”,“烟火气有温度”等等此类,创造出了一副热火朝天的幻象,和成都的城市营销混在一起对外输出。包括去年的我也不例外,硬造了许多次,什么“环太古里”,所谓“场景力”等等,毕竟气氛到位了,也是当时的关注热点。


但紧接着就到了今年的寒流,一轮新的疫情没有谁能躲得过,即便在稍好一些的成都。疫情虽然没有直接打击成都,但却严重打击了来成都的外地游客数量,这导致那些长期依赖游客的小店们难以为继,尤其是所谓“环太古里”,你熟悉的那些酒吧现在还在吗?是不是都变成了遗址?


事实就是事实,虽然事实很难听,大多数的特色小店依然高度依赖复合型客流,即“外省年轻游客+本地打卡青年+周边社区人群”,相互滚动,依托这社交平台进行传播种草,以此填充大多数时间的运营流水。并且“网红特色”刺激越大的店,就越是依赖游客打卡,就越难以活过疫情压力,是的,说的就是那些网红酒吧。


并且成都的特色小店会高度集中在餐饮和饮品,包括日韩料理,火锅烧烤,甜食轻食咖啡酒吧,饮品客单集中在30-50元价格带上厮杀,餐饮客单会主要集中在70元上下,能真正做零售的寥寥无几,更别提真正的高客单零售、买手、集合店,在这个领域里成都和上海有质的区别。


回头你再看看成都那些能坚挺三年以上的小店,基本都有这么几种特征。有自己的基本面:一两款卖的很火的硬核单品;有自己的基本盘:一帮来自于附近的,清晰的高频消费客群;有自己的基本功:产品、团队、运营始终保持稳定。越是疫情的时代,越是不确定的时代,这三个“基本”就越是确定和坚强,反而还能逆流而上。


他们都不是很依赖传播打卡,门头也比较低调,但反而会依赖传统意义上的“口耳相传”,转而形成稳定的价值认知,愈发的清晰和坚实,还敢于在市场逆流时,底价拿铺开新店,为未来的市场回暖做好热身运动。


这是在“种草”吗?不,这是在“种树”。种草很快拔草更快,种一棵树很慢,需要心力和持续的投入,但它能穿越寒冬酷暑,始终存在。



在成都,“主理人”开始成为了一种陈腔滥调。


我丝毫不怀疑主理人品牌的内在逻辑,品牌是一个个具体人的外化,自带个性体验,能成为品牌最内核的内容,一个让顾客选择你而不是其他的理由,但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这个人有干货,有魅力,有坚持的基础上。


我怀疑的是当“主理人”成为了一种营销词汇,流量入口,开始与人变得无关,成为了一种概念。否则说了半天这个具体的人在哪里呢,它要不活在店上,把控具体的产品和运营,要不活在空间里,为场景提供一些“个人化”的色彩,要不就活在“内容”里,在公号,在播客,也可以是小红书和抖音上,自带流量能力,让人喜欢。


如果没有这些,大家就只能卷一些留在表面上的能力,这也是成都小店的通病。比如卷装修,找大师,什么网红就用什么风格,“军备竞赛”式的堆料堆软装硬仗,一阵大手笔结果就只为了几十块钱的咖啡客单,一天杯数更比不上写字楼下的瑞幸,导致有多少店直到倒闭都没挣够自己的装修投入,真心是为城市旅游做贡献,养活了各种设计师和装修公司。


场景只是一种手段和结果,如果它创造不了做品牌、做策展,服务于产品认知的价值,它所带来的流量实际上正在被无端浪费。然而场景的能力又很表象,很容易把不少主理人带进坑里,以为做好店就是要做好场景,做好装修,结果好钢都用在了刀把上。


我们宣扬主理人精神,就是因为人是最好的价值观的载体。依托稳固的价值观,延伸到自己的产品主义,延伸到释放的情绪价值,把本就有趣且微观的个体无限放大,让人认识,并逐渐依赖,喜欢你就买你的产品,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这就是“种树”,把价值观放大、好玩的放大、延绵不绝的放大、来形成持久的流量。而非即兴的、冲动的、爆火的。



种树就是一个向下生长的过程。


这代表了要放弃爆红的快感,多修炼一些内功,要在看不见的地方用力,不能轻易去蹭什么热点,更不能盲目的什么火就追什么。比如当前的露营、飞盘、如果自己不是那样的人就别去硬追,追了也是四不像,真正的玩家笑你跟风,不懂的顾客觉得你泯然众人,没有性格。


这代表了你要持续性的输出内容,追求优质内容的产出和沉淀,而不只是在店里和具体的客人交流。你要用一切方法输出,公号、播客、短视频、做展览、要掌握当下意义的“会打字”,还要通过这些内容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运营逻辑和产品,当然更不能单方面依赖他人给你做内容,指望媒体和kol去认识你,因为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内容思路,并且一定会曲解你的用意。


这也代表了你要有自己的价值理念,审美体系,创造出一种回应社会议题的“文化”。严格的讲,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个品牌,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是这种“自有文化”的产物,包括你这个人本身,都应该是这种文化的载体和产品。虽然这件事很难,而且还不是一个技巧型的事情,它更多的决定于创始人自身的素养,思考,但这依然需要做下去。


为什么搞这么复杂,就是因为所谓的“年轻人”其实是很开眼的一代,真正有眼光有消费力的高价值客群实际上很难糊弄,有消费的专业知识,不盲从,市场的信息也足够透明。你任何一点的不真诚,装模作样,你自己觉得没什么,但都会被你的顾客看在眼里;而你想要取巧的、爆款的、依托短暂流量的动作,也终究会被更爆款的所代替,没什么忠诚度可言。


虽然这件事不容易,但它是“向下生长”的力量,越是坚持,品牌的根基也就越稳固,不可替代。



话题回到成都在地。


没有人质疑成都在商业上的活力。不管你从任何角度看,从所谓“新一线”的指数分析,从身边同时朋友亲戚的直接体感,大家都会告诉你成都很好玩,店很多,又丰富又很有品质。


但要面对的事实是,成都更多是一个消费城市,而非消费策源城市。


在品牌IP输出,品牌文化即方法论输出、国内新消费领域的影响力相比,成都甚至都不如长沙有影响力。长沙至少还有三顿半、文和友、茶颜悦色、虎头局等等,成都你能想到什么?火锅、串串还是酒吧、还是一大片来的快走的快的网红小店?


成都的商业关注力,经常会集中在无数的“首店”和“消费场景”里,会对外来大牌一次次进驻成都而欢欣雀跃,而这些品牌不管怎样,都会把他们最好的内容留在“策源地”,“家乡”,成都依然是一个跑数据市场,真正从成都输出的品牌少的可怜,这和成都拥有的文化资源是不匹配的,一些输出到外地的“成都品牌”,叫自己“宽窄”的品牌甚至都不是成都品牌,而是成都概念的外地品牌。


有市场,有热度,成都无需再多的“种草”,而是到了要“种树”的时刻。需要更多有耐心的主理人,需要有会做内容的主理人,以及更加自信,爱这座城市的人。


以上。





来成都开店?这里有一些建议

先把内容做起来

用“咖啡馆”,来理解北京、上海与成都的消费差异

请用价值观,来吸引未来的客群

招商的尽头,是“三观一致”。







       


Zoff,商业创新实践者、爱好写字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