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从观夏想到的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你怎么看待观夏?”


在最近几个月里,只要聊到关于品牌、新消费这方面的点,我总是会问或被问别人这个问题。好玩的是,沿着对于“观夏”的讨论,我不光被动的理解这个品牌,还知道不同类型人群对于新消费品牌,品牌内容、产品和传播之间的看法。


观夏就像一块试金石,看出不同人对于内容和品牌的理解,而且反差很大,两极分化。有人直言不讳的和我说她反感观夏,觉得有些矫情和作,像个广告公司就是会讲讲故事;有的人直接说看不懂、无感、get不到点;当然,有更多的小伙伴对观夏是迷恋的,每天都要发各种关于观夏的资料,实体店一开就是跑过去各种打卡。


很多人看阿那亚也是这样。


这些都很正常。如果没有人特别喜欢你或者特别讨厌你,那你该有多平庸?品牌也一样,故事越多,特征越鲜明,就越是容易树敌或种草,终归能为认同自己的群体提供价值就好。


当我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也能应付式的回答许多,不管是作为从业者、作为消费者、当然如果作为“内容人”时,诚实的讲,我很羡慕观夏的成功。它走通了一个逻辑,再次验证了内容本身之于品牌和产品的价值,内容可不只是个情怀和“美”,而是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品,不管附着于香薰,还是什么上。


这或许是观夏的另一种魅力。是新消费品牌、是方法、新场景、是一种现象,反复推敲,它能折射出许多的点和思考。



从消费视角开始,就很真实。


作为一名位于消费价值链底端的青年直男客人,我是感谢有观夏这种品牌的,它至少解决了我一大半的送小礼物的需求,尤其是送异性。


香氛本身就是很好的礼品,中性,有“无用之用”的美,场景丰富能摆能用。不得不说,在小几百的这个价格段里,唯一让我拿的出手的香氛礼物只有观夏,有点故事,也有自己独特气质,关键是懂和不懂的基本也都能看得懂,能体会到一些精致感,老少皆宜。尽管我个人会更喜欢byredo,自买自用,但很难判断别人是不是喜欢。


而作为社交货币的观夏,伴随着上海、深圳、和北京国子监几家线下空间的开幕,它的“通用性”开始越来越有效,打开小红书,你能搜搜观夏或者“香薰”,你能很快感受到这些场景带来的铺天盖地的信息流。大家都在谈论它,有各种角度的照片,有排队攻略,有店里的各种陈设,有《昆仑》那本杂志,当然这些快闪也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回到产品本身,对观夏所谓“小众香氛”的分类其实是误读,观夏提供的这种“商业美感”可一点都不小众,相较于一大拨真正小众的欧美香氛,观夏无论是从名称再到品牌意象,再到中式的,玉石般,更有本地文化基础的审美风格,其实是很容易被“大众”所感知到的,审美很直观。


观夏其实很容易成为对香氛刚刚种草时,所开始接触到一个品牌,毕竟真正的小众香氛彻头彻尾的小众,连名字都很难记住,对大多数新人是有压力的,不友好的。


所以作为“没价值”的直男消费者,我大概率还是会接着买下去送礼。



从品牌观念来看,观夏很顺势。


顺势,首先来自于众所周知的政治正确。拉到更高的时空维度看,那些真正的国际品牌兴起,关乎的不仅是战术,而是社会趋势甚至是国际政治。可口可乐、麦当劳、星巴克,这些是品牌更是文化输出,它和一种全球霸权联系在一起,问题回到当下的我们,伴随着国际地位变换,中国品牌,中式美学,来自95后更爱国的消费者,中国商品文化的输出,这是需要对应一些新的体现“文化自信”的品牌。


这是明眼人都看得到的趋势,可以说“国潮”的兴起就和这种情绪有直接关系,长期来看,重奢以下,甚至是部分重奢品牌都一定会被对应的“国牌”代替。


然而“国家品牌”现在也在变成一种陈腔滥调,它包含着家国情绪在其中,太过宏大叙事,用的好是洪流般的流量,可一旦用不好很可能会被反噬。从北京生长出的观夏,其实就很“中国”,也很“中式美学”,但它从始至终探讨的是“东方文化“,谈血脉,谈传承,谈中式的各种审美意象,就是很少用关乎国家的大词,这其实是一种举重若轻的策略,逃离出国家主义的滥觞,避免争议。


而具体到审美视觉层面,观夏则把让人头疼的传统审美,演绎的足够当代和年轻,它表达的是这个时代的中式审美情感。观夏是简洁的,它去掉了所有中式美学的繁复,只去烘托出“草木之心”,不堆砌,不“饱和”,不去浓墨重彩,保留温润质感、符号意象。


这也让观夏有了包容性,尤其在线下的观夏“道场”里。在深圳的快闪可以是玻璃盒子,都市感时尚感强烈;在上海又可以和地中海式的洋房结合成为“观夏闲庭”,成为中西合璧的客厅;在北京国子监,就是中式的传统与当代交织在一起,制造着空间的张力。


这即是观夏所演绎的“东方”,中式的美学内核,却用着当代的审美语言。有在地情感这个“公约数”做背书,也有现实的商业美感可以让人下单,观夏、元古、端木良锦、teastore...等等都是如此。



从产品内容来看,观夏很饱满。


在香氛品牌的表面背后,这应该是一家彻头彻尾的内容公司,观夏输出内容的能力比许多专门做内容的团队都要强太多。以至于我会觉得,只要延续着自己的品牌观念,观夏理论上什么生意都可以做,从香薰到各种生活杂物,甚至是民宿酒店度假村。


公众号是观夏的主阵地,虽然这是个被公认为没有流量红利的平台,但架不住好内容的影响力。观夏团队是很能写,从文案开始,不论是产品文案或是更有血有肉,人设真实的“主理人说”,扎实的行文美感排在观夏的首位,然后是排版、图片、视频...观夏的内容输出并不频繁,也就一周一次,只不过条条都被完整细致的打磨过,不像太多品牌只把公号当个辅助,甚至是外包出去。


这或许和观夏主理人专业媒体出身有关,对文字,对板式有标准,但这些不重要,我看到的是这些内容背后,强烈的表达欲,以及真诚,视频、空间、设计都可以用形式感来感染人,唯独文字,这种最公平的表达方式,需要真诚。


而有了坚实的文案基础,有了充满“知识性”的内容逻辑,图文、视频、空间场景...包括产品,自然水到渠成。到这一步,我想不太清楚观夏真正的产品是什么,是这些内容,还是香薰?或者说就是一种混合的状态,产品寓于内容其中,而内容又在为产品赋予灵光。


但它产生了一种难得的一致性。从你看到观夏的推文,从文字图片排版的审美中,视频的节奏,再到你握住观夏香水晶石的质感,香气,再到走入观夏实体空间的体验里,Sales为你阐释的产品理念,空间里的书法展览陈设,以及,国子监夏日的阳光与树荫,是的,它们都是一回事,没有断裂,或者说主理人强迫症般的保持了这种一致。


观夏就是用这“五感”,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知觉造了一场梦,而香气只是其中的一个板块而已,你要把产品和这些内容看作一个整体,才能看到观夏所要表达的全部。



现在,观夏正在快速的“种树”。


“品牌心智”,“品牌文化”,“产品即内容”,这些都是被过度讨论的理念,可是理念如果只有理念,没有来自产品的相互印证,没有得到客户同样的价值回应,则只是一团闪烁的火花。


而“流量”也是一个太过粗暴的概念。仿佛只有在无数的转化率,ROI,GMV之下,一个品牌,一件产品才有被讨论的价值,然而指标往往是一个结果,并不是一个起点,本末倒置,追热点追流量,太多人走的捷径根本就不是捷径,而是终结之路。


内容与流量,这看似矛盾的两端,观夏在其中寻找着平衡。


观夏慢吗?也不慢,直到今天,这也只是个成立仅三年的品牌,还经历了两年的疫情,它的慢只是慢在于感受而已,慢在于内容带给你的气质。观夏在努力的种一颗“完整的树”,而非再多一个爆发又爆死的新消费品牌,更何况它还为城市老角落创造了新的意义,又是一个关乎城市更新,关乎文化自信的故事。


这么看,观夏无疑是孤独的。它在依托“古典”的品牌方法,探索新的中国品牌成长路径,但绝非是依托渠道资源和拼爆款拼流量的老路;在按一个“百年”品牌来自我要求,却又要保持新消费品牌的速度与雄心。


祝好。



成都,到了要“种树”的时刻

“网红”的偏见

从Blue Bottle,聊聊城市的商业IP

一堂“老虎尾巴”的品牌课

如何能让“网红”商业“持久保鲜”?





       


Zoff,商业创新实践者、爱好写字

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