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州商业,新与旧的叙事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九月的广州蛮美的。


当我第一次走在沙面岛上的街心花园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活了二十多年,才来到这样一个地方。


公园两侧的香樟树漫天生长,挡住烈日,也是一种自然遮蔽,让街心的空间成为一个真正有安全感的公共广场,本地人、学生、游客,大家就在这树木与洋房的庇护之中游逛休息。


整个岛几乎都被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环绕,带着南洋的风情,几乎每一栋都有你拍不完的细节,建筑立面色彩丰富,但搭在一起,相互错落的又很舒服,当然,最舒服的其实是这样的空间尺度,有种被包裹的感觉。你还可以走到珠江边,去感慨一下这大湾区中心的气度,也可以探索每一栋洋房,他们是画廊、民宿、咖啡、当然也有在使用的领事馆,政府机构,一座百年历史的人工岛,也记录着这里百年的变迁。


当然,这样尺度舒服的场所,在广州其实蛮多的,这也让我心生羡慕。广府的“老钱”底蕴,一代代从中原迁徙而来的传统生活,这座城市其实过早的成熟,过早的直到何为优质生活。


因为成都疫情,我也很庆幸能有这个机会,在广州真正停下来看看商业,以及它所传递的广府生活,而不是像过去一样,穿梭在一些楼宇和新项目中,不是开会就是走马观花的考察,从未认真看过这座节奏最慢的一线城市。


是的,收获很多。




事实上,广州的商业最打动我的,不是新的,而是那些“旧”的,或者说是“旧中的新”。


我并不是说珠江新城那一连串的商业做的不好,恰恰相反,从传统商业地产的角度来看,从广州太古汇、天环、天汇...以至于更早的正佳、天河城,这一系列的购物中心,不管是港资北京或者国资或民企,其实他们发挥的都非常稳定且标准,稳定到我不知道还要去怎么描述他们。


当然我的行业经历也没资格去评论它们,如果硬要说,它们就是被港资商业所彻底的浸染。这个不论是从设计形态,空间营运,以至于到各项服务细节,审美风格,它们都要更像类似香港太古城的感觉,也比内地其他港资项目更“港资”。


而那些更“旧”或者体量更小的案例,它们会更在地,更老广一些。是啊,因为广州人的务实风格,让这座城市的商业氛围很像“老牌发达国家”一般,即便旧,大多数也能运营维保的很不错,能高效的运转下去,并且保持着当年的味道、品牌组合,以及当年的那种生活方式。


首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广粤天地。



“后疫情时代”里,几乎核心城市商业地产都一夜之间,开始热议高品质社区商业的问题。的确社区商业有更高的粘性,有更稳定的客流和消费习惯,这种需求“刚性”在疫情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大家也一窝蜂的把社区商业玩出了各种花样,各种网红打卡。


但实际上广州早就有这么个理想范本,就在珠江新城东南侧,被数个猎德富人区所环绕的地方,即13年前呈现的广粤天地。今天用在社区商业的各种热门词汇,所谓“公园式”,“沉浸广场式”,所谓生活方式中心,都可以去套在这个两万方的项目上。一个巨大的,下沉式圆形广场园林,弧形的商业动线,同样的精致外摆,内透,让你在这个动线的各个位置都可以感受到商业的围合氛围。


所谓精致的烟火气可能就是这样。站在其中,视线之内,传统豪宅、豪车品牌、精致法餐、咖啡、brunch、画廊,到今天位置或许风格有些不太匹配当下的年轻消费,但就是精致的很稳定,也没有如其他传统豪宅区商业一般逐渐衰落。而且从中还孵化了各式新派的粤菜品牌,它们最早的足迹都可追溯到09年开业的广粤天地,也让这里直到今天都是一个高品质餐饮品牌的门槛认证。



当然每个项目都会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有自己的新鲜度,当年的“精致感”放到今天或许会有些过时,但有些商业逻辑其实是永恒不变的,比如空间尺度。广粤天地沿商街一侧的下沉,搭配着绿植和水台所创造的外摆氛围始终是舒适的,也让每个商铺都有自己完整的外摆区和展示区,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开放式商业设计的成果。


当然,15年前的广粤天地视野也足够超前。在那个喜欢散卖商铺的年代,也能够坚持全部自持运营,最终带动了数十倍的资产价值,这种被认真实践的长期主义也值得致敬。




广粤天地的旧如果是精致且经典,那么东山口的旧,就是潮流与松弛。


我有幸来过不同时期的东山口,分别在18年与22年,诚实的讲,我更怀念当年的东山口,漫步在红砖别墅群中,那种不经意间的惊喜。


那个时候的东山口是静谧而有趣的。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深入进去到处乱逛,在不打扰本地人正常生活的情况下,看看那些藏在里面的店到底有什么好玩的。东山口的洋房很多是独门独户,楼宇和砖墙之间相互遮掩,让你有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可能是画廊,可能是买手店、也可能是院子里的迷你市集,角落里的艺术装置。


第一次进去玩的我其实是惊叹的,没想到低调务实的广州也有这么文艺感性的场所,好看的房子与好看的店,好看的人相互交错在一起,谁也没有很刻意的去显露什么,每家店都很有内容的自信,在一个个围墙里自有天地,成为广州年轻人的一种避世场所。


倘若东山口一直如此也蛮好的,但很快广州迎来了一轮本土潮流的商业浪潮,依托大湾区完备的供应链与商贸文化,以及那些有自己独特观念的设计师、主理人,东山口在几年里无视疫情,成为了广州潮流文化的漩涡中心。



因潮流品牌而生的各种商业空间,深入了东山口的每个角落,紧邻着曾经的菜场与杂货铺、潮人与本地原住民相互交错,在一个又一个老小区里挂上充满设计感的招牌,形成东山口所特有的商业更新景观。


这不能叫做拗口的“士绅化”,因为事实上在这里生活的人依旧在生活着,潮人也依旧在这里创作着,大家相互交集却又相互不冲突,都在关注着“日常”,一种是本地的,原生的日常,那些菜场、旧式的参观和理发厅,以及年轻的日常,无数的街边咖啡馆、潮流杂货店和展厅、酒吧。


比如Badmarket。一家东山口内核的潮流杂货“便利店”,如同你家楼下的小超市一般贩售着各种潮牌单品。从这一点上,Badmarket的精神和东山口原有的菜场是相似的,只不过一个再卖鸡鸭鱼肉,另一个在卖潮流杂货,好买也更好卖。


很少有谁的客单很贵,或者要很“装”,东山口原有的轻松自在也成为这里潮流生活的主题,大家随看随买随走,这种性格也印刻在“东山口”成长的本土潮牌里,它们把这种文化带到了上海、成都、北京...不管走到哪里都成了潮流消费的据点,okcenter、badmarket、3MODE,庙前冰室,体现在客流吸引力上,也体现在具体的消费坪效上,让人叹服。


或许这就是东山口的在地性,潮流或传统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要放松,要实在,要去输出简单快乐的生活态度。当然,也希望东山口不会成为下一个田子坊,被过度的客流快速消耗成一个过气的“网红文旅”街区,成为一个本地人再也不想去的“打卡地”。




广州还有不少“旧地方的新玩法”。


同样是在珠江新城旁边,住宅环绕的角落里,未来社藏在这个地方,YoYo和Wilson把这里叫做“ifland如果岛”,它的确是某种城市的岛,去包容灵感、美食、好的产品、派对与那些让人激动不已的情绪。


一家数字科技媒体,并没有把这个岛变成一门商业地产生意,没有去分割出租,而是用自己的内容和“可能性”来去填充它,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声量,苹果、腾讯、潮牌,各种的艺术装置,社群的分享教室,快闪陈列空间,还有中间的大院子,大家一起看月亮,在楼顶上的旋转木马,都让这个地方成为一种年轻生活的游乐场,时刻都在迸发着内容和想法。


它有用“胶布”创造的VI视觉,从logo一直到空间的每个细节,简单明了直接,当然更多的兴奋其实是来自于两位主理人的热情。


传统商业地产,商管和品牌其实总有天然对立的关系,而在这里两位主理人是在用对待好内容的热诚来对待这个空间,只要你是好内容,不管是品牌、展览、还是创作者,你总是可以在这里有你的一席之地,好内容成为了它们运营未来社的唯一标准,并且将这种理念带到了新的未来社House,在微信总部旁边的一颗“硬糖”,继续去吸引好的内容。



而在广州东站,原来宜家所在的购物中心被更新成了广州版本的年轻力中心,依托着广州的本土潮流力量,让年轻人也可以在珠江新城里有自己的潮流目的地。


YCC的立面独有特色。脚手架“搭建”出的有层次感的立面让它在一众现代化的商务楼宇中显得很Raw,很原生,而内部的中庭也成为各类潮流品牌展演的场地,每周活动不断,快闪不断。


这样的更新在广州还有很多很多,番禺区的四海城,巨大的三四层峡谷般的下沉广场,成为了潮流餐酒吧的聚集地,破解下沉空间的难题;沙面岛上的一栋栋洋房也在进行业态更新,让更会玩空间的咖啡品牌,画廊和餐厅去用好场所带来的气质;YCC对面的东方宝泰,也在将传统的地铁TOD商业不断更新品牌和公区。


更新在广州处处发生,而且不是为新而新,更多是基于需求,基于消费,创造着一种更加务实的商业更新。




在广州的最后一顿饭,吃在利苑。


是的,就是花园酒店旁边的那一家,又是一种浓烈的90年代风格,这家宜安广场的店,开了整整27年,一进这座办公楼底商,我又以为自己到了香港。但还好,利苑门前摆满的米其林认证,惊艳的味道,依然证明了它并非浪得虚名。


这味道也让我记忆深刻。传统,老派且守旧,但盘子是加热的,服务也是一丝不苟的,菜品更不用说,又成了我人生体验最好的一次粤菜。


这就像广州商业的味道。


初看它时,这种守旧,固化的气息的确让人有些崩溃。从表面上看,广州大多数的商业似乎永远停留在了大概2010年的时空,其他城市的商业创新似乎与广州无关,包括审美,包括商业氛围,动辄让你感觉穿越到记忆里的香港中环;而街边的各种“士多”文化也有留存,小店多,但免不了就是给人感觉很旧甚至很“古早”,尤其是在成都待多了,这种对比就会更加强烈。


但从生意的角度看,这种低调踏实,不在乎形式而在乎实质内容的商贸文化,又能实实在在的让生意变得稳定,长久和持续,几乎所有的实体商业空间,不管时老店还是潮牌,都把坪效逻辑发挥到了极致:堆货密集,讲究细节,用尽每一个小空间,那些街边不起眼的小店动辄开了二三十年,这种高效实用的运营逻辑,又让你不得不佩服,这反而时新一线城市商业需要认真学习的。


会做生意的广州,低调踏实的广州,潮流松弛的广州,你更喜欢哪个广州?


以上。






当超级文和友走出长沙,来到广州。

天目里团队的「岭南提案」

东山口的自洽与松弛

从标准到非标,未来商管会走向何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