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不刻意的商业生长,在社区深处

Rebecca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这一年来,我逛东山口的次数少了。


在广州,大家对商场并不感冒。能碰到一个同时知道天环和天汇的出租车司机大概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


大多数老广的认知还停留在“逛街就在家附近,非要买点东西就到天河城、正佳广场”。紧凑的底商街铺、成行成市的专业市场档口是广州老城区人们引以为豪的商业界面和生活面貌。


而「街巷商圈」,或者说「社区商圈」,是依靠高黏性社区和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浪漫加持而成的。


它起源于老小区底层,原本以“住宅配套”的朴素身份存在,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培育出人情味,与街坊邻居维持着亦客亦友的关系。得益于历史遗留问题下那些谁都说不清楚的规范,在一次次试探、摸索、游移在管控界限边缘的那一点暧昧,本来非正规商业用途的小铺位成为了主理人品牌的温床。



海珠江南西天河六运小区可以算是广州两个最早形成这种氛围的地方。


江南西由于商业分布比较分散,又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主动线和大广场节点,往往被连锁品牌所唾弃——提供不了消费连带性、人流通达性。这样一来,反而使江南西摆脱了所谓的市场竞争,相对较低的店铺租金,激发了区内居民加入到自给自足的经营行列中。


在我看来,如此生成逻辑下的产物更贴近本地街巷商圈的理想原型——低调平实,民生乐活,商业痕迹更浅,生活痕迹更重



背靠天河路的六运小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外溢优势。在广州核心商圈崛起的这十年,自然受到“热钱”的追捧。越来越多来这里砸重金开店、达成高额流水、而后迅速拓张开放加盟的投机者,占据了本属于宝藏小店的空间。外来物种的干扰显然已经破坏了原本广州初代街巷商圈的生态。


还有近两年爆火的东山口,俨然走向了景点式商业街区的定位。虽然没有依托太多人造流量,但鳞次栉比的潮牌店和不日常的西式餐厅酒吧,都在主动放弃与在地居民的联系,变得疏远陌生。


江南西


就面积规模而言,江南西可谓“弹丸之地 ”,店铺总量加起来不到100家,但倘徉其间,却是多姿多彩、别有洞天。当你尝试坐下来,观察一下四周,会发现,每一间小店都在欢迎你前去探索它们的世界。



二十年前,江南西的发迹靠的是青竹大街、紫金大街里稀稀疏疏的几家桌游店,类似现在的“街边茶饮玩手游”,一杯柠檬茶一份鸡米花可以待上整整一个周末下午。


现在的青、紫字头大街依然是老朋友约会的地方,只不过曾经的桌游店也伴随这我们这一代的喜好变化,换成了小资的下午茶和服饰店。



这样的商圈没有政府规划局或者建筑师介入,基本上就是用最节省的材料和最有效的空间布局,在紧凑的土地上实现最大的生活效率。


车子无法通行的窄小道路天然形成了“人车分流”,大榕树肆意妄为地冒出,口袋公园的大小绿意,全凭自觉排的非机动车停车位,以及住户和商家之间模糊的空间边界感,这些都勾勒出了江南西巷道的肌理底色。巷道里零零散散林立着咖啡店、甜品店、私人服饰店、二手古着店、杂货铺、眼镜店等,个性但实用。


由于无组织、无统一运营、不聚集,让人总是惊讶这方圆500米的小地方,怎么会有那么多上次没逛到的“新店”。



在商场,品牌是功能;在街上,品牌是租户;在社区里,品牌是具体的人。


恰恰是无组织下的自由,成为街巷商圈类店家放弃交通通达信、展示面,选择在小区里开店的关键原因。非固定的开店时间,不受约束的个性化表达是慵懒随性的江南西人所追求的。


其次是“生活味”和“日常感”。大部分的店家既是江南西的老居民,又是商圈的内容制造者、享受者,在这一方天地间尽兴施展。稳定的复购率也使得这些野生小店不需要依靠流量维生,最开始甚至少有“圈外”人、游客知道。



这让我想起日本的下北泽,一个好吃好逛但不贵的地方,是钱包没那么鼓的日本年轻人的天堂。


一迈出下北泽车站,你会被好几条商店街包围。各种咖啡厅、小剧场与二手古着店就绕在这些商店街里,不断扑面而来。与涩谷、新宿、原宿、银座的繁华相比,很多本地人都认为下北泽才是更真实、更深意的东京。



在日本,商店街是个老概念:当一个区域里集合了一定数量的零售店、小餐馆或者提供各种生活服务店铺的时候,一个兼具地区特色与实际功能的商店街就形成了。


旧时的商业街楼上主要是日本的工匠、商人、低阶武士居住,至今这些区域仍散发着特有的怀旧风情,没有被快速城市化影响到它的气质和灵魂。后来这些商店街的店铺开始聚合成为组织,还形成了“中小企业共同体”的先进概念,它们共同运营管理街区商业。光是在下北泽车站附近,就有 6 个商店街组织。


这样的概念延续到了台湾,诞生了台北民生社区富锦街、永康街,以及东区的“五弄文创”艺文街、“茶街”、敦化南路“烧烤火锅街”及“服饰街”,分区主题更突显,尺度也更近似我们讨论的“街巷商圈”。



所以,对于偏爱游逛日本和台湾商店街的人来说,应该很能适应青凤和紫龙小区围墙打破后的江南西,甚至乎对那些略显破旧的民生邻里场景有一份偏爱,很日常又带着惊喜,有一种治愈力。


一个好的街区应该要能完整呈现生活的样貌,是孕育美好生活的地方。江南西之所以充满生机,是因为这个圈子里的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开店”其实是当地人展示和传播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不追求绝对的盈利,生存的驱动力就是生活呀——这是好几个江南西老板们的心声。


青凤小区的流浪柠檬茶应该算得上这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牌了。


第一次发现流浪柠檬茶是在江南西街巷的一个晚上,从远处看见一辆被精心设计过的摆摊车,摆摊车前面排着长长的队伍。摆摊车后面是一位穿着西装马甲的男士,在低头娴熟地做着调酒师的动作,靠近看发现竟然卖的是柠檬茶。



店里那位一直低头工作的男士叫阿乐,他做调酒师有一年半的时间,后来被调到江南西的一家茶饮店担任临时店长。“我觉得摆摊是一种缘分,流浪是一种街头文化。”有一天,阿乐晚上梦到一辆制作柠檬茶的摆摊车,于是第二天起床就迫不及待地设计出这辆用电发光的小推车。


在江南西涌边摆摊的第四天,阿乐被熟客认出,生意随之好起来,用调酒手法做传统柠檬茶形成了新式街头文化,很快又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而来排队买茶的人。


后来,流浪柠檬茶不再流浪,拥有了固定铺面,所有的装饰和摆设依旧由阿乐全盘操刀。为了让店内的空气达到自然通风的效果,他还专门设计了一面独特的升降窗,这样看似不起眼的窗台设计,实则是为了在拉茶的时候让茶更多地接触到新鲜空气,还能高效地利用店铺的面积,让来到的每个客人都能感受到一种舒适、恬逸的喝茶氛围。


2021年,在流浪柠檬茶的对门,开了一家名叫“知缶”的陶瓷器皿集合店。面积不大,但在设计和陈列上很讲究,以呈现家的各个功能空间作为展区的分割逻辑,为展品在有限的空间里提供了最接近生活的场景。



店里收录了多个景德镇的年轻设计师作品,作品富有色彩及具象的自然和动物元素,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轻松有趣也兼具视觉之美。


趣味的选品,没有过高的价位门槛,美学以更亲民的方式回归到生活。先让人喜爱,再让人因为这份喜爱去了解它背后的文化,进而因为认可或是需要这份价值而购买。



在江南西,大部分小巷子都没有名字,在这里迷路是常有的事。偶尔一次的迷路让我走进了开了6年之久才发现的途高手作。这是一家手工DIY的工作室小店。


店主VanVan是一个热爱生活的85后,性格开朗健谈,聊起店铺的故事时一直带着笑容。她说起最初开店的原因是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手工皮具的魅力,开设课程也是想能有个聊天的机会让大家释放平时的工作压力。


在这里逛逛买买时会感受到一种商场提供不了的自在氛围,不用担心店铺太冷酷而不敢踏进门,也没有导购员追问,所有的服饰上都挂有价格,你只需要留有足够的时间,慢挑慢聊。


店里客人不多,除了我之外,只有另一位客人,进门后一副自己人的模样,悠悠地帮着店主给我这样的新客人“种草”。熟客变朋友,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在江南西见到的场面了。



江南西还有着孵化品牌的能力,卧虎藏龙了不少宝藏料理。不做饭的人也无需担心午饭,中餐西餐快餐慢食这里都有不少选择。2014年,开在紫金小区的简悦厨从主打融合料理的街坊小馆做起,一直坚持“以平民的价格为食客提供高质菜品”的理念。


餐厅由三位原就任于广州五星级酒店、米其林餐厅的年轻主厨打理,他们对团队自由创作很是尊重,也会坐下来兴奋地和食客详细讲解菜品设计的奇思妙想。初期作为谨慎经营的临街商铺,简悦厨的店面不大,却凭借着出品口碑成为街知巷闻的明星餐厅,两年之内成为年轻人认可的「本土西餐」潮牌。


现在的简悦厨代表着“江南西之光”从难登大雅之堂的社区小店,已经进军到广州三大CBD商圈购物中心,但在后厨依旧能时常看到几位主理人的身影。



城市的节奏越快,就有越多的人怀念慢下来的时光,幸好总有一些地方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步调。


游荡江南西就像看一场即兴表演,形式松散,没有任何准则,完全取决于这里的使用者想要怎样去扩张自己的生活空间,并在框架内自由填充、慢慢生长变化。


每当我们在思考城市更新和商业创新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到“对标”逻辑中去,去不断的参照国内国外那些令人瞩目的商业场景,美好的店与人。的确他们都很美好,但在向外看的同时,另外一种逻辑是“向内看”,在社区深处,在最不刻意的商业生长里,深藏着最朴素的商业魅力。


下一次来广州,记得约在江南西见。



撰稿 / Rebecca

编辑 / 佐夫zoff、建国




安福路被“玩坏”以后

城市更新的乐与苦

年轻人,正在享受“穷着过”

广州商业,新与旧的叙事

东山口的自洽与松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