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昆仑晨诵】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古诗十九首》作品选(二)

昆仑雅君 昆仑群玉 2024-01-09


编者按:《古诗十九首》,在我看来,笼统言之,不妨将之当成一首大诗。身逢乱世,相爱之人不能相守,男子远行,家中思妇空房独守,所能做的,唯有思念。在外流浪的男子,思念着家中的爱人,渴望着路遇知己,遭遇着朋友的背叛,蹉跎半生,一事无成,望着枯坟座座,慨叹人生苦短,在这个“糟糕透了”的世间,做着自己的抉择。《古诗十九首》所写,在我看来,不外这样的男男女女。这样的诗,与青春期的孩子相遇,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孩子们的文字,是那样深情而又灵动。

 

昕锐同学:

有句话讲,古时候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在我看来,爱情是种本能演变之上的东西。延续种族是本能,但是我们人不一样,在本能之上,我们有更高的追求。在激素、荷尔蒙的刺激下,我们会心动,但是遇到了真正的爱情,繁殖不那么重要了,两个人在一起或许就足够了。

 

秉宸同学:

《行行重行行》可能是《古诗十九首》中最有名的一首,讲述了深深的思念和离别之后的迷茫与无奈。对于男子,他很清楚此别最好的结果就是衣锦还乡。回家固然容易,但是,自己出来打拼的目的就是获得功名,挣得满身荣耀。而如今,事业未成,怎能归去?对女子而言,转眼间,过去了许多年,她日渐消瘦,青春不再,而远方的丈夫迟迟不回,可能因为功名未就,也可能是变了心而沉迷于乱花之中。但不管怎样,双方都希望,或曾经希望对方过得好好的,只要吃好穿好,就满足了。一个,在离别的路上数次回头;一个,在起点上挥舞丝绢。希望这些不再发生,希望有一个回归和迎接,有一个句号。

 

正航同学:

在家中的时候,女子与丈夫可能携手种下过许多花草;丈夫离家后,女子看到花草时,会想起和丈夫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寻最美之花,送所爱之人,两人无法相见,女子便折下这朵花,遥寄远方的爱人。在女子眼中,丈夫就是她生命中的全部光亮,跟丈夫一起的所有回忆,都会成为她永久的收藏品。

 

欣怡同学:

《迢迢牵牛星》写的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悲伤版本,《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牛郎织女故事的美好版本。它们每一个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是对我来说,我还是更喜欢《天上的街市》。因为在社会中,悲伤的人是有许多,但是可能欢快的人更多。我希望我未来碰到的一些人,他们都是心向光明,满心愉悦的。虽然有的人可能会是内心忧伤的,但是,哪有不能被快乐覆盖的忧伤呢?

 

人生苍凉

熙锴

《古诗十九首》,首首有真情。它们中的每一首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情感,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文人的筛选加工,才成为了现如今我们所了解的样子。在我的认识中,我认为这十九首,其中十三首都是关于情感的,而剩下的六首则是慨叹或“评价”人生。

       

与情感有关的诗,还可以再次细分。比如有的是关于夫妇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关于朋友之间的关系。而对于人生的观念之诗,也可以再次细分,有的抒发对人生的感叹,而有的则是说出了自己理想中怎样去度过人生。最终,所有的诗其实可以串成一个故事,只不过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我觉得,诗歌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女子的角度:《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明月何皎皎》—《行行重行行》—《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

      

男子的角度:《东城高且长》—《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今日良宴会》—《去者日以疏》—《青青陵上柏》—《回车驾言迈》—《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

     

订婚了,他们终于订婚了,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浓情蜜意。可是,“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盼望着,盼望着,希望越大,绝望越深,她苦等不至迎亲的队伍。

 

后来,他终于来了,成婚后,他却再一次离开,去求自己的人生之路,但是他就从没有想过,他离开后,她会过上多么艰苦的生活,会有多么思念他。她等他,因为她坚信自己能等到他,等着等着,她开始幻想,幻想两人犹如牛郎和织女一样,“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面对现实的分离,她用神话的美好与凄清给自己宽慰。

 

慢慢地,她甚至开始幻想她所深深思念的人回来了,陪在了自己的身边,可是每当她醒来,依旧是一场空梦。她只好借物去表达自己的思夫之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又或是“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一腔深情赋予物,而物,若人。

 

日日夜夜,她自己的愁苦又能和谁诉说,又有谁能懂得呢?最终,还是只能憋在自己的心里,成为自己心里最深的秘密。

 

最后,她看开了,放下了,明白了,只能“努力加餐饭”,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虽然如此,可她心里一直住着他,一直铭记,未曾遗忘,只因“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男子呢,让这女子如此思念的男子过得好吗?不好。他真正地经历了社会的“毒打”。

 

刚开始,一个人在外流浪,他十分孤独,想要寻找一个人做伴,不是遗忘了她,只是他一个人太清苦。后来,他“但伤知音稀”,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对”的人,他想要“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可世事多艰,命途多舛,“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曾经“齐心同所愿”,不过是一场笑话,“含意俱未申”。

 

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虚虚伪的,这让他跌入了低谷,随之而来的,是思念,思念那能给他温暖的家。但是,“思还故里闾”,却是“欲归道无因”!当初他离开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追求意义,但是他求到了吗?表面上虽然是“极宴娱心意”,但又难免“戚戚何所迫”。

 

最后,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得到了这样一个答案,“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可是,“荣名”是想求就求的吗?虽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在这之前,又要经历多少黑暗呢?既然是这样,那么“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当他年纪大了,“常怀千岁忧”时,他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生的短暂,可是等他回过头来发现这一切的时候,已经晚了。

      

这就是她与他的故事,一个悲伤,但却意义深刻的故事。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子们

瑞涵

闺怨诗,一般写的是一些少女少妇在自己闺阁里的怨恨忧愁。在《古诗十九首》中,便有几首如此的闺怨诗,可能是女子自己写的,也有可能是男子模仿女子的情感、语气写的,但同样都有着细腻的情感。在这些诗中,女子的地位与情感也是有所不同的。  

 

《行行重行行》,这首诗中的女子与她的丈夫分开了,并且因为当时的交通与战乱,她不能去找丈夫,随着时间的流逝,因为思念与愁苦,她越来越消瘦,她也怨,也恨,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最后,知道自己可能已经被抛弃,可能恩爱不在,便放下了这段感情,选择了“努力加餐饭”,努力为了生活变得更好,去打破她所在的极致黑暗。她的境界,是很高的,她最终并没有将哀怨放到第一位,而是让自己,让爱人保重。这首诗的主人公可能是那种温婉温柔又敦厚老实的女子。

 

而《青青河畔草》这首诗的女子则容貌美丽,光彩照人,就如同那皎皎的明月一般。她,也在思念自己的丈夫。她早些年,是青楼卖唱的女子,最后嫁给了一位“荡子”,因为她之前在烟花柳巷生活,在她的心里,不过求的是一份安稳,一份细水长流。在她出嫁前,肯定是这么期望着的,但她的丈夫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可能是一位游子,也可能就是一个放荡之人,无论如何,他只给了女子寂寞的“空床难独守”,并没有给女子想要的安稳。相比《行行重行行》的女主人公,这位女子显得柔弱,更加没有主见。她最终没有放弃困扰自己的感情,而是继续沉浸其中,任由情感伤害自己。这位美丽女子的境界,则是低的。她应该更加年轻,更加柔顺,就像“菟丝附女萝”的菟丝一般,柔弱,依靠着丈夫生活。

 

《客从远方来》,则塑造了另外一种女子形象。客人风尘仆仆地赶来,给了女子有着绣花的半匹布,这是女子丈夫送来的,女子很开心,这就是她的丈夫还爱着她的证明,这虽只是半匹布,但里面包含着丈夫对女子无尽关切和惦念之情。她将这半匹布缝成了合欢被,边缘点缀着绳结,上面的绣花是一对鸳鸯,正所谓“只羡鸳鸯不羡仙”。这样,待到丈夫归来时,他们便永不分离。这位女子虽然同样是沉浸在爱情里,但没有如《青青河畔草》中的女子般让我感到的柔弱,不得已,她给人的感觉则是乐观的,有着对爱情的期待,是积极的。虽然她并没有像《行行重行行》那位女子的境界高,但在我看来,比《青青河畔草》的女子的境界是要高的。

 

闺怨闺怨,闺中之怨。在闺怨诗中,不同女子有着不同的情绪,或哀愁,或怨恨,或悲伤……这些情绪都饱含着对丈夫深沉的爱,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一番。不同的女子,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怨。

 

一曲女子的悲歌

《古诗十九首》中讲述了许多女子的故事,诗中的女子大都以思妇的形象出现,每一个女子的情感各有不同之处。我认为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不接受型,被动接受型,主动接受型。

 

《青青河畔草》中的女子就是不接受型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娼家女,身份低贱,想必她曾过着十分动荡的生活。因此,她想要通过结婚的方式,改变自己的生活,追求一种安全感。但是她的丈夫却是一个荡子,根本无法给她想要的生活。这也是古代许多女子悲哀的命运,她们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改变自己的人生,只能将一线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要是嫁不好,面临的就是悲惨的结局。

 

《涉江采芙蓉》中的女子就要幸运一些。女子与她的爱人被迫分离,但是两人依旧同心。在红莲正盛的时节,也许女子正在江中采着芙蓉。“芙蓉”“夫容”谐音,红莲朵朵,也正是爱人的容颜。芙蓉的果实是莲子,“莲子”与“怜子”谐音,女子心中可能正想着她的爱人为什么还没有回来,为什么不快点儿回到心安之所?

 

《孟冬寒气至》中,女子等了男子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等来了一封信。信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打开信时,女子内心可能有埋怨,有忐忑,也有思念,虽然仅仅是薄薄的一张纸,但对于女子而言,却胜过一切,正所谓“家书抵万金”。

 

不接受型的女子,往往因为无法接受生活现状而陷入到情感的困扰中。

 

被动接受型的代表是《迢迢牵牛星》中的织女形象。这首诗描述的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是天上的爱情故事。两人之间隔着浩瀚银河,一年只有一次机会得以相见。织女只能在看似黑暗无光的生活中,度过一年又一年,直到她逐渐适应黑暗,与之和解,“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行行重行行》中的女子是主动接受型,她要更加坚强一些。她也是因为不知什么原因,与爱人分开,为此她也感到过绝望,但是她选择了面对现实,着手眼前的生活,“努力加餐饭”,是一个具有实干精神的女子。

 

无论哪种类型的女子,在我看来,都是一出悲剧。她们生于那个时代,她们可能没得选择。

 

《冉冉孤生竹》中的女子,已经与男子定了婚,但是男子却始终没有来迎娶她。女子自比菟丝,将男子比作女萝。这让我联想到了诗经《樛木》,女子被比作葛磊,男子被比作了樛木。这两种关系看起来很相似,都是一种依附,甚至是寄生的关系,但是其中还是有不同的。女萝,也是一种爬藤植物,常常依附于松树之上,要是失去了可以攀爬的对象,就只能趴在地上。而樛木,是一种树木,不需要依附在其他植物上面。这两种植物也比喻了两种不同的男子,菟丝依附在女萝上,而女萝并不靠谱,因为他也需要依附在别的植物上面。而樛木,能够使葛磊安全。

 

但到了现代,女子可以摆脱这种依附关系,就像舒婷《致橡树》中所写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是啊,不是菟丝和女萝,也不是不是葛磊和樛木,是两棵能够一起在天地间傲然屹立的树。“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木棉树

悦扬

有情人两别离,丈夫出门之后失意不敢回家,妻子则在等待着,期望着,又失望着……

 

《古诗十九首》中那些饱受别离之苦的女子中,有希望丈夫和自己各自安好的,虽然分别,但期望各自好好活;也有为自己悲哀命运而哭泣的;又有经年累月,只是淡淡等待,收到一封书信便已是喜笑颜开的,回味起来,嘴角仍是笑意。这些女子,除了思念男子,感叹自己的青春之余,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就像其中一首诗中所说,女子和男子的关系,就像菟丝附于女萝之上,本来这种依附关系就已经足够悲惨,殊不知女萝之外还有橡树,橡树之外还有泰山,女萝也并不是屹立不倒的,一阵大风刮来可能就没了,只剩下菟丝在风雨中颤抖。这,就是那个时代女性悲哀的命运。

 

依附女萝身上的菟丝,在风雨中飘摇的菟丝,她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不是菟丝,自己可以不需要女萝,因为那个时代蒙住了她们的眼,她们看不见远处有空地可以供木棉生长。木棉比女萝还要高大,足以与橡树并肩挺立,于是,女萝害怕了,那些不那么优秀的男性害怕了。女萝害怕自己立身的这片土地会被占领,所以蒙住了菟丝的眼,堵住了菟丝的耳,唯恐菟丝内心深处木棉的种子发芽。没有一株菟丝见过木棉,久而久之,不再有人知道木棉的存在,不再有人去幻想成为木棉。

 

这些菟丝日复一日地攀附在女萝、橡树或者泰山的身上,久而久之,在菟丝眼中,女萝也成了泰山,泰山也成了女萝,只有菟丝依然是菟丝。

 

但后来某天,蒙在这些已经变成菟丝的女孩儿眼上的布料漏了一条缝,用于堵住她们耳朵的蜂蜡穿了一个孔。透过这条缝隙,前所未有的强烈光线照射进她们的眼睛,远处地平线的边缘好像矗立着一棵不认识的树,一树的花朵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微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不知为何能够传到耳中。这个故障很快被修复,不过一小部分菟丝心中的木棉发了芽。

 

菟丝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再依附于女萝、橡树甚至泰山。她们的根发展壮大,她们扒掉新生菟丝脸上的布,把那颗长在地平线边上的树枝给她们看,拔掉堵住他们耳朵的蜂蜡,告诉她们“我们可以成为那样”。即使这些布之后又被更多菟丝、女萝、橡树、泰山蒙回去,心底的木棉却开始生根发芽了呢。

 

之后的某天,一颗菟丝倒下,她的身体被撕裂,一棵木棉从中生发,在阳光中轻轻摇摆着稚嫩的枝芽,在第二年春天开出耀眼的花。

 

菟丝越来越少了,木棉越来越多了。她们不再依附于女萝,而是成为橡树近旁的一株木棉,阴影甚至盖住了曾经的女萝,如果和橡树有共同的追求,那便一起朝向太阳,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舒婷《致橡树》)。

 

诗是存在的揭示

泽蕊

行走于《古诗十九首》,一次次感叹征夫思妇的哀转情长,从中窥探出星光点点。有时悲,有时喜,有时婉约,有时哲理……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写得浅白,但情感炽热,情到不能自已,这是一种莫大的悲伤,是征夫和思妇的纸短情长……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大地的行者,在叩问生命之意义。人类生于泥土,最终也归于泥土,时间见证着一切生离死别,我们像时间的旅客急于归家,最终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让我想起了《蒹葭》中的苦苦追寻,“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我们逆流而上,顺流而下,都是在短暂的时间里去寻找那个心中的“伊人”。苏东坡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命运如刀,一代代人在领教,我知道这是我的人生,我是控制方向的船帆,我知道这是我的逆旅,我是逆流而上的船夫。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是一个时间的旅人,在苦求生命的意义。作为书生文人,当然怀有一番志向,纵使浮生若梦,但整个人类精神厚重的文明从来没有因为短暂的生命而停滞不前,就好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代代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因为那样一群人意识到,唯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让生命永恒。我深刻体悟到,且行且珍惜。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为何月亮总是相思,落花总是逝去,而高楼恰恰代表孤寂,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月如钩。知音难觅,更是一种孤独,高山流水觅知音,断弦有谁知?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步三回头,离别恨断肠,美且伤。我尚未体验过这样生离死别之痛,但从这聊聊数语的简单句子中,却蕴含了丰沛的感情,我只能慢慢向它靠近,以我之心跨越千古去诠释它的情感。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这首,讲的是背叛。曾经推杯换盏,抒发凌云壮志,如今却人走茶凉,弃我如遗迹。人心是难测的,终究不能像磐石那样坚硬。跨越千古,这样的事仍旧在发生着。

 

还有太多太多的诗,从这一首首诗穿越过,我感受到了拨云见日的舒展,千年之前的《古诗十九首》,我第一次离它那么近,感受到它的真实,体会作者的胸臆。像西方的《先知》,好像讨论的都是我们如今会遇到的各种问题,爱情、友情、亲情、梦想……从《古诗十九首》中,我深刻感受到历史、人类的精神和感情是相通的,纵使地区不同,梦想不同,性格及思想高度不同,但心中活泼泼而跳跃的这颗心是相同的,都会因情而困,因爱而愁苦,因生死而迷茫……

 

为何总有人默默离去,有些人却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呢?是因为有些人完成了精神的超越吧。毫无疑问,精神追求是一个奢侈品,太多人消费不起,最终只有少数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在思考困惑全人类的生死问题时,他们想开了,看透了,完成了自我的超越,进而实现了全人类的超越。

 

超越的精华在于创造,在于将自己融入整个世界,于是,他们创作出了他们的诗,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无限大的世界里,挥毫泼墨,在历史上留下他们的一笔,生命,就此永恒……


【昆仑晨诵】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古诗十九首》作品选(一)

【落花课程】梦里花落知多少——落花诗作品选
春去夏至,情丝绵绵——记落花课程之后
【昆仑百花】聆听每一朵花开
【昆仑《诗经》】带着《诗经》,筑居思唱——《诗经》作品选
【昆仑《诗经》】亲历先民之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