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昆仑电影】朝向真正的民主——电影《十二怒汉》观后

昆仑雅君 昆仑群玉 2024-01-09


编者按:一部电影,一段旅程,我与孩子们一起穿越……

 

众生相——《十二怒汉》观后

泽蕊

这部电影围绕着贫民窟中的男孩杀父展开,审判这案子的是当时制度下的陪审团,而陪审团中的十二人也这是本部电影的主要故事线。这十二个人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地方,相同的是都带有人性的弱点。

 

其中最先认为男孩可能无罪的是8号,但此时的其他人都对这案子所呈现的结果纷纷表示赞同。只有8号有着自己的“合理怀疑”并提出怀疑和大家进行讨论和推演,最终靠着自己的耐心和坚持说服了大家。因为他的感性和坚持可能拯救了一个孩子的一生,这也很好地展示了那句“宁可放过一千,不愿错杀一个”,他和其他陪审员争辩的过程其实也在是对人性的考验和人生观价值观的互搏……

 

其次,认为男孩无罪的是9号,他是一位很有智慧的老先生,也是无罪群体重要一员。他倒戈的原因可能在于他看到了男主也就是8号的那种决心和对他的欣赏以及自己的观察能力推导出证据的疑点。这是他的长处并且他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可能跟他擅长的心理学有关,善于观察细节推断事实。

 

第三个认为无罪的是5号。他是一位极为敏感的人,前期大家讨论案件时他犹犹豫豫小心翼翼。这可能跟他的出身相关,他出身在贫民窟,所以自然对跟自己出身相同的男孩表示同情和怜悯……但后期,10号说贫民窟里都是垃圾时,这彻底触及到他那敏感的内心了,他不再唯唯诺诺而是跟随男主推敲整个案件,并且利用自己对贫民窟孩子们的了解证明男孩不可能那样使用武器刺杀父亲,这正是用有力的合理怀疑堵住质疑人的嘴……

 

第四个站入无罪队伍的是11号,他是一位钟表匠,他性格温和羞涩但又严谨细心。他是在第二次投票时站到了男主这边,但这时的他应该还没有完全相信男主,但是出于同情和对男主人品的相信他还是选择了无罪。他虽然外表温和但内心坚定强大,比如在球赛男随意改变想法时他会质问他是否有权利玩弄生命……当他看清某些人的本质时,他也就更自信了。

 

随之就是2号,他是一位银行职员。虽然在整场辩论中他好像并没有起到什么重要作用,但是他的热情善良和聪慧也有所体现,比如他分享润喉糖,又比如他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合理怀疑等……这种人在我们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就是那些聪明勇敢正义,平凡却又不普通的人。

 

接着就是6号,他是一位装修工人,也是全场唯一一个穿着短袖的人,也暗喻地位的差距……但即使是这样,他依然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依然有教养有礼貌。他虽然对这个案件没有什么特别强烈意见和决定,但是他有基本的立场且正义。

 

第7个就是7号了,他是一位橘子酱推销员,可能他的性格跟他的职业也有关系,他也是最油嘴滑舌玩世不恭的一位。他不在乎孩子的有罪无罪,是典型的随大流的那一波人,且没有独立思考和粗心……

 

其实,到这就已经7:5了,7个人,7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不同,源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差异,但每个所做的决定也都源于各自内心不同的声音。就比如我们的男主和9号老先生,男主依靠自己内心的良知、感性和部分理性看待这个一开始就有了结局的案件,但老先生更多地依靠理性和证据,在没有证据之前一切都是浮云,但他看到男主的坚持时他也“心软”了,所以他内心的良知也是有的。而男主的胜利也正是证明了一个思考过程和对所有事物持有警惕心的重要,一个由曲到直的过程……

   

经由合理怀疑,朝向事实真相

瑞涵

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少年因为疑似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证人们纷纷亮出证词,好像所有的证据都在指出少年的罪行。十二个不同职业的普通人组成了陪审团,他们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将会被判处死刑。

 

在讨论刚开始,似乎所有人都赞成少年是有罪的,除了我们的主角8号。8号是一个建筑师,他靠着自己的常识,提出了少年“可能无罪”。他是最温柔、最感性的陪审员,他反对的原因不是他认为少年没有杀人,而是他觉得少年可能没有杀人。自己一个人面对一个群体的感觉是很糟糕的,但8号的悲天悯人给了他勇气,让他只身面对剩下的所有人。他也在进行一场严肃的赌博,在赌这个社会的人性不会靠着三言两语判决一个人的生命。从头到尾,他都没有动摇过自己的立场,不断提出新的质疑,最终层层递进,剖析了整个案件,说服了所有人。 

 

第二个改变立场的是9号,他是一个绅士老头,很有可能是教授之类的职业。他非常善于解析别人的想法、心理。他改变立场,是出于对8号以一敌众的勇气的敬佩,也是对于自己的偏见的警惕和省察。他可以说是无罪阵营中最重要的一位,因为如果没有他在第二轮讨论开始之前投这个孩子无罪,这个孩子就已经被冠上有罪的名头被施刑了。

 

第三个改变立场的是5号,他是一个从苦难中挣扎出,从贫民窟走出来的成功人士。他自身可以说也是一项证据,用来反驳其他陪审员的“只要从贫民窟出来的小孩就一定是坏人”这一观点。虽然他出身贫民窟,但他还是非常有教养,非常和善。靠着他的童年经历,他推翻了凶器的使用方法。他是在这12个人中相对客观的人,背景使然,他不会有太大的偏见。

 

接着就是2号,他是一个个子小小的、戴着眼镜的银行职员。他在讨论中也提出了他的合理怀疑,可以看出他的聪慧。在讨论过程中,他还分享润喉糖给大家。他是一个贴心且善良的人。

 

第五个改变立场的是一个钟表匠,他是第11号。他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严谨、细心。他夸赞了美国民主制度,“这就是我们国家如此强大的原因”。从他指责7号的随意变换立场也可以看出他的理性和客观,他是一个有着自己道德评判的人,他正义凛然、充满浩然正气。

 

然后,6号也改变了他的看法。他是一个装修工人,也是这十二个人中惟一一个穿短袖而不是西装的人。他的地位似乎并不如其他11人的高,但是他却比大多数人都有修养,有教养,十分尊敬老人。他向主角提出最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被你说服投了无罪一票,但是这个孩子他确实杀了他的父亲,那我们要怎么办?他有着属于蓝领阶层特有的热情、良善。一开始,在证据的影响下,他投了有罪,但当证据被推翻,他开始理性分析,最终投了无罪。局面变为6:6。

 

随着局势的变化,7号也改变了想法。他是一个橘子酱推销员,他自私善变,我觉得他可能是一株“墙头草”,他可能完全只是因为想要快速离开这里而做出的妥协。他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认为他有罪,但最后他也必定不会认为这孩子是无罪的。他极其容易被环境影响,他并不具备民主的能力,也不尊重民主赋予他的权力。

 

接着是12号,他与7号有些相似,他们的心思都不在这个案子上面,他们也从来不在乎这个孩子有没有杀过人。他是这12个陪审员中最圆滑世故的,也是最玩世不恭的,不过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的。他起码不固执,在证据摆到他桌子上时,他可以爽快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着属于他自己的正义感。

 

1号也改变了想法,1号是一个橄榄球教练,他是在这场讨论中的主持者,他擅长组织,他有着对规则的坚守,我认为他是这十二个人中最“边缘”的,是可以称之为“配角”的。可能与职业有关,在一个课堂中,最先注意到的一定是学生,之后才会是教练。他不怎么参与讨论,也只是守护一下房间里的和平,他只起到了一个调和的作用,我不知道是什么影响到他的立场。

 

接下来是10号,他是一个暴发户,可能是以前穷怕了,在一开始便发表了“穷人天生就是恶的”这样充斥着对弱势群体歧视的言论。他也是最不遵守秩序的陪审员,只要有跟他的想法不相符的言论,他便大发雷霆,随着反对票越来越多,局面发生改变,他爆发了,但众人没有再理他,使用“非暴力的抵制”让他自己反思,最终崩溃。

 

之后,改变的便是这房间中最理性的4号。他对自己的判断非常自信,他思维严谨逻辑清晰,不论在怎样的言论下都情绪稳定。但随着8号逐渐将场景还原,逐渐将他坚信的证据推翻,他情绪便有了波动,改变了立场。在如此燥热的环境下,他在一开始是没有流汗的,但随着立场的改变,他流出了汗。他在害怕,因为他差一点,因为错的证据而误杀了一个无辜的少年。

 

最后一个改变的是三号,他暴躁易怒、自傲自负。他一直在坚持这位少年有罪。这,跟他的一些经历有关,他跟儿子有矛盾,所以把对他儿子的一些偏见的和仇恨全部都压在这个少年的身上。但是呢?从他随身携带照片又可以看出,他不只是恨他的儿子,他也爱他的儿子。爱之切,恨之深,在最后,他还是渐渐崩溃,回归理性,改变立场。

   

这部电影,表现出了陪审团这一制度的优势。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能够保证民主性,从而能保证司法公正。有些时候,需要的不是专业领域的知识,而是一些重要但被人忽视的常识。在这部电影中,若不是在陪审员中有一位温柔的男士提出申请,那么光靠法院判决,这个小男孩是必死无疑的。而在这个制度下,却保住了一条可能无罪的性命。陪审团,划破偏见的最后一道曙光,可能是防止弱者被欺负的最后一道门槛。

 

不但如此,这部电影也让我不禁进行了一些思考:我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是否会像这十二个人中的某一个?是否会带着有色眼镜,带着偏见和主观判断去处理事情?是否会因为自己的经历而主观臆断?或者,在一条人命掌握在我的手中时,我会不会随意受到影响?

 

这部电影,用短短95分钟诠释了十二个清晰明了的角色,这十二个角色都十分生动形象,引发观众的思考,这,可能便是经典电影的魅力所在。

  

独特的“怒汉”

熙锴

《十二怒汉》是由西德尼·吕美特导演的关于陪审团的电影。它呈现了因为一个案件而被聚集起来的陪审团表决时的过程。陪审员们每个人都存在着偏见,在理性的参与下,他们判断分析,一步步地推理,找出了合理的怀疑,最后使得整个陪审团达成了统一的意见。

      

如电影的名字所说,电影中一共十二个人。第一个人因为是橄榄球教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并且对规则高度坚守,所以成为了主持者。他总是在适当的时间组织表决,让每个人投票,这样一来,就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第二个人是一个小个子,他总是能在适当的时间提出合理的问题,并且从他分发润喉糖这件事可以看出来他的善良与贴心。

      

第三位是一个暴躁老哥。他总是喜欢扯着嗓子对别人进行指责,从这点可以体现出他的自负与骄傲。在影片中,我们了解到他与儿子的关系不合,所以便对儿子这一代充满了偏见与仇恨。可是,反过来讲,对他儿子的恨可能也是他对孩子的爱吧!正因为爱的深沉,才会恨得彻骨吧!直到影片的最后,他撕掉了照片,我才明白,他终于从非理性的漩涡中挣脱,达到了理性。他虽然可恶,但是却又是一个可爱的人。

      

第四位是一个投资经纪人,可以说,他是这十二个人里面最理性的。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十分自信严谨,并且清晰客观,这些都可以从他的逻辑推理以及细节中观察出来。在影片进行中,我发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他说他从不流汗,可是今天却流了,而当时正好是他的证据被全部推翻的时候,这证明他其实也是善良的,也怀有敬畏之心的,投有罪只是因为证据,投无罪,也是因为有了一个合理的怀疑。

      

第五个是贫民窟里出来的成功人士。他在推理过程中做出的最大贡献,便是用身份证明了贫民窟的人,不一定都没出息。虽然他沉默寡言,看起来唯唯诺诺,但是却也不缺乏理性。

      

第六个是一个装修工,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人。因为当一个人对老人吼叫时,他出面阻止,这证明他是一个教养好并且尊老的人。他同男主一起在洗手间时,他问了一个问题:如果大家被你说服,都投了无罪,而孩子真杀了父亲,怎么办?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大家都必须放下偏见,理性分析,不管是投无罪还是是有罪,都要认真对待,而不是感情用事,提出合理的怀疑,用常识和良心守住这最后一道防线。同时,这可能也是电影的主题。

      

第七位是一个橘子酱推销员,从他的职业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私善变且玩世不恭自以为是的人。在整个推理的过程中,他就像一棵墙头草,来回摇摆。他可恶吗?不。因为其实大多数的人都像他一样,需要被引领。

      

第八位便是我们的主角了。他是一位建筑师,是在最开始提出合理怀疑并且投无罪的人。他只是通过感性、常识和本能去判断。这时,可能有人就发现了,那理性呢?难道他不是用理性去判断的吗?其实,在刚开始,他大部分都还只是因为信念,因为相信正义,因为良知,只是悲天悯人罢了,并没有多么的理性。

      

而与其相似的便是第九位绅士老头。他十分富有智慧和观察力,在悲悯的同时又富有充分的理性。他放下偏见,时刻警惕,审查自己,并且提出了“证人的证词真的可信吗”这一强有力的问题。可以说,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如果不是他的那无罪一票,可能男孩就真的坐上了电椅,电影就戛然而止了。

      

第十位是一个暴发户,他与暴躁老哥有些相近,傲慢无礼,充满了歧视与偏见。他总是指责别人,最后因为众人的非暴力抵制,他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一样,崩溃了。这也让我意识到许多事情都要经过理性判断,而非感情用事,不然可能就会像他一样变得令人“厌恶”吧。

      

第十一位是一个钟表匠,他有着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从他指责橘子酱推销员的话中,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个理性客观的人,并且怀有浩然正气。

      

最后一个是广告男,他是十二个人中最摸鱼的一个。他玩世不恭,立场摇摆,而且总是圆滑世故,还讲冷笑话。不过,如果认真看待他的话,就会发现他并不固执,并且十分尊重事实,也怀有极强的正义感。

      

这十二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性,他们都是普通人,本来都与真理无关,但是因为民主的政策,他们有机会参与到审判环节,有机会和审判官律师一样,去伸张正义,去捍卫他们自己的幸福,并且成为弱者最后的安全阀。

 

用理性将偏见关进笼子

《十二怒汉》讲述的是十二个陪审员对于一个孩子的案件进行争论的故事,他们每个人都抱有自己的偏见,他们讨论的过程便是他们逐步打破自己的偏见,找寻到一个相对的客观事实的过程。在这12个人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便是那个大嗓门的中年男人。

 

从这个案件的情况来看,目击证人都给出了证词,表示男孩杀了他的父亲,通过证词证物判断,事实就是这样。因此,在讨论开始的时候,11个人全部都投了有罪。的确,这是正常人在听到这个案件之后会有的第一反应。

 

唯一认为无罪的,并非是因为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只是从感性的角度觉得可能不是这样,应该再讨论讨论。虽然讨论的触发点是来源于感性,但是讨论的过程中,逐渐有理性开始呈现,在座的陪审员提出了各自的疑点。但是,也有人固执地认为这个男孩就是有罪的,其中包括那个大嗓门的中年人。

 

这个人脾气火爆,浑身透露着一股自负和骄傲的味道,他坚定地认为这个男孩是有罪的,尽管在座的陪审员们提出了好几个合理的怀疑。而且,他的判断并不是完全根据证人所给出的证据,还有一部分来源于他自己的偏见。当然,每个人都带有自己的偏见,只不过他的偏见比较明显,因此,我们以他为例来进行分析。

 

这个中年男人与他的儿子有过一段不太愉快的经历,他曾因为一件事情与儿子打了一架,自此儿子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这就导致他对以他儿子为代表的年轻人都产生了偏见。讨论的过程中,他曾多次提到过他与他儿子的经历,以及他认为他自己的儿子有哪些过错。从他对儿子的恨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爱得很深,他若不爱的话,他根本就不会对他儿子那么关心。只不过,他爱的方式可能有问题,导致他的儿子完全感受不到他的爱。

 

在分析案件的过程中,他自动将案件中的儿子与父亲带入了自己的儿子和他自己的关系之中。虽然不知道是气话,还是他的真实想法,他甚至有说过想要亲自按下被告男孩电椅的开关,也因此被主角说成是一个虐待狂。在这个过程中,他掺杂了过多的个人感情,他是在审判被告的男孩,也是在审判自己的儿子。虽然他过程中也有依据证据所做出的推论,但因为他过程中出现过好几次自相矛盾的情况,我认为他在讨论过程中还是感性占上风。但我们也不能说他完全没有理性,因为他也是一个富有经验的陪审员,不止一次参加过这样的案件。

 

但是,如此固执的一个人,到了最后也选择投了无罪。其中一部分原因是陪审员中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合理怀疑,使得这个案件有了很多的疑点,还有一部分就是他的个人原因。审判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于被告的审判,更是对于他自己的审判。随着陪审员们的层层分析,逐渐戳中了这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那一点。他的这一票无罪,是投给那个被告的男孩儿,也是投给他自己的儿子,更是投给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意识到了他儿子的错误以及他自己的错误,同时也使得他明白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理性地去分析,这样,便会发现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如他想的那样。讨论的过程逐渐解开了他的偏见与他的仇恨,达到一个较为理性的状态。

 

每一个人都会带有自己的偏见,这是人性中无法避免的弱点。那么在每个人都带有各自偏见的情况下,是否存在真正的真理呢?总有一些人能够比普通人更能明辨是非,这一类人的理性思维方式往往更为突出,我们管这一类人叫理性人,真理,往往掌握在这样的少数人手中。但是,真理往往得不到认可。这就需要少数人与多数人进行沟通,才能够得到一个公认的真理。但是,公认的真理,我们就能说它是绝对的真理吗?我们都能够感觉到,世界上存在事实,但是事实经过人心中的偏见,也许就不能叫事实。公认的真理,我们把它称之为临时性共识,我们不能确定这就是真理,但至少这是大部分人都认可的,能够达成一致的。我认为陪审团所要追求的就是达成一个临时性共识,虽然十二个人都带有各自的偏见,也许他们的决断与事实有出入,但因为我们无法知道真理,就只能相信临时性共识。

 

回到案件的开头,这个案件的发端之初,并不是出于理性的判断,而是依据常识进行的推断。常识,是共同生活的感受,也是大部分人都认可的,它们是能够维系社会的纽带,是大多数人心中的良知和正义。这,也是一种临时性共识。

 

但是,在面对一个案件的时候,仅仅通过常识(感性)去判断往往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理性,用常识去推动理性,直到能够得到一个新的临时性共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真相”。或许这个真相会与以前的临时性共识相违背,但正因为临时性共识被不断刷新着,有着更多理性的参与,才能够确保它相对客观。

 

民主中的众生

悦扬

《十二怒汉》,影片中的十二个人,带着各自对世界不同的认识,各自不同的偏见,最终统一意见,达成了一次民主的实现。

 

整个过程中,12个人大致可以分成四类。以主角为代表的是民主中的领导者,以主角团队大多数人为代表的理性者,以三号暴躁老哥为代表的偏见主导者,以七号棒球迷为代表的乌合之众。

 

民主中的领导者,带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圣贤倾向性。依照理性,坚持拉拢属于自己的团队,凭借自己超凡的信念和领导力,加上实干精神,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一般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常见特点就是把捉人类心中所共有的一些真善美,这正是主角所做的,而影片中的其他人,在良心的驱使下,最终大都加入了主角的团队。

 

理性者,影片中占大多数,一般生活中仍能站在民主的主导地位。所谓理性者,一般依照理性行事,做事讲究证据,但并非纯粹理性,理性之上仍在追求正义。这类人是民主中领导者团队所必不可少的,这群理性的人搜寻分析着证据,带领着余下的乌合之众来行使民主。影片中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人群,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四号座戴眼镜的那位投资经纪人。经纪人是整个人群中最自信,最严谨,最客观,情绪最稳定的一位。不过,当他的证据一点点被推翻时,按他自己的说法,这个不常流汗的人出了一身冷汗,也许是因为他差点“杀死”一个无辜的人。依照理性去判断,却又有感性加以辅佐,所谓理性者。

 

接着就是所谓以七号为代表的乌合之众。整个过程中,七号一直在重复成为陪审员这件事情耽误了他去看球赛,他的立场转化也是因为想要去看球赛。事实对他来说可能并不重要,他只是想要去看球赛,并且他还自以为是,认为大家都应该这样。这就是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样子,也被称为乌合之众,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以自我利益为中心。

 

最后一种,以三号座位上暴躁的那位中年人为代表,体现了民主为偏见所主导的部分。三号这位大哥一直到结尾之前都一口咬定男孩有罪,其原因不过单单因为自己和儿子有过节,就因此认为自己儿子这一整代人都垮掉了。和这位大哥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十号座位的暴发户,面对他人傲慢无礼,对贫民窟带有天然歧视。最终,暴发户在面对诸位的冷暴力时崩溃,3号则最终屈服于理性而崩溃大哭。

 

民主,其实就是很多人沟通,最终达到一个相对来说适合所有人的临时性共识。之所以要提出民主,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有一个说话的机会或者可能性,就是为了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让弱势群体有发声的机会。当这个民主体现到法律领域时,就是陪审团制度,陪审团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维护弱者。正因为普通人不懂那些乱七八糟的法律知识,他们核心的判断依据就是常识,就是维系这个社会的纽带,这是民主制度了不起的一点。

 

但前文提到过,社会里面大多数人可能是像七号棒球迷一样的乌合之众,缺乏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只是随大流。当民主放到这样一群人里面的时候,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些人没有能力去实施民主,可能各自发表属于自己的意见,但是却没办法统一意见,或许这些人能够统一的只有些对群体的刻板印象,这点倒与那些抱有偏见的人相同,这样,彻底扼杀了最初的弱势群体,形成所谓民主的暴政。所以,最终能够实施民主的还是那些有能力的人,民主中的领导者和那些理性分析的人,需要他们领导着乌合之众来实现民主。民主的暴政可以说是民主的弊端,但正是因为还有那些理性分析和能够领导的人在唤醒人的良知,民主制度下的弱者才得以前所未有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真理与偏见

千洵

真理与偏见这两个概念是我们开始接触社会时才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之中的,我们在刚出生的时候,在我们的观念之中没有偏见存在,所以,那个时候或许才是我们漫漫一生之中最客观地看待世界的时刻。

 

自我们开始与这个社会产生交互,社会就会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世界观,我们也开始建造自己眼中的世界。如果我们接触到的社会是充满虚伪的社会,那么多数在这样环境之中生存的人就会认为这样的社交方式是理所应当的。某种角度讲,我们对所谓“客观”的认知就是建立在偏见的基础之上,自小到大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所堆积起来的偏见基础之上。

 

那这种偏见是否可以被突破呢?我觉得是可以的,需要的,便是理性思维,思想的碰撞。

 

在电影《十二怒汉》中,十二位陪审员都带着自身的偏见去寻找客观真理,在这个过程中,八号陪审员是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他也是最开始提出男孩无罪的那个人。我们可以从电影中知道,八号是一位建筑师,或许他的行为与他的职业有关。在讨论中,八号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将之当成是一种希望的象征,因为他,那个小孩才能幸免遇难。

 

但是,八号在最开始的时候认为小男孩是无罪的,并不是靠自己的理性分析,而是更为感性的一种判断方式,如“我认为他不是无罪而是不一定有罪”。这种类似“悲天悯人”的做法相较于理性来说似乎是更“圣贤化”的,但是,这样的处事方式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太受用的,因为在一个追求理性处事的社会中,我们不可能永远与八号当时的判断方式一样用感性的一面处理事情。但是,八号在整个事件中并非一直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以非理性为起点,接下来,更多的,他呈现的是他的理性。他的感性的一面可以凝聚团队,拉拢人心,而他的理性,可以推动事件,也正是因为他的发言点醒了许多的陪审员。

 

如果说八号起到的作用是提升了陪审员之为“陪审员”的凝聚力,提出小孩有可能无罪的观点的话,那么九号起到的作用就是在八号失去信心之时又重新让八号点燃了希望之火。当所有人都准备投有罪的时候,九号投了无罪,并再次提出合理的质疑。我们可以看出九号是具有很强的思考能力与共情能力的人,所以九号也是投无罪阵营的关键人物之一。

 

除了八号九号,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无罪阵营中的陪审员是二号小哥,我认为他是最温和而且最具有智慧的一个人。在主角与其他的陪审员辩驳时,他给了主角八号一颗润喉糖,这也代表了他的立场与贴心的一面。相比主角来说,二号更具有思考力与理性分析的能力,当有罪阵营的人因愤怒而谴责无罪阵营时,他却心平气和地面对有罪团队的人,而不是用同样的态度如对待他们,这种对情绪的克制也是现在浮躁生活中敷衍的人们所缺少的。

 

在无罪阵营之中,我们看到他们对案件的偏见相较于有罪阵营之中的人更少,因为当他们放下成见去看待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才能更好地运用理性分析去探究案件中的漏洞,而有罪团队中的陪审员,更多的是由自身偏见出发。我认为在有罪团队之中,携带的偏见最重的是三号了。

 

三号陪审员对“真相”的偏见在于他与他儿子的关系。他们父子关系十分恶劣,以至于闹掰了,所以,他对于子杀父这种案件,带有强烈的个人偏见。由于他自己与儿子关系破裂,所以三号陪审员对于“儿子”这个身份身怀怨恨,他不可避免地站在了有罪一方。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很难消除他的偏见,所能做的,便是唤醒他的良知,将最严谨的证据链条呈现到他的面前。

 

在有罪团队之中,十号的偏见来自他的出身。他是一位暴发户,因为他的身份原因,所以他是看不起穷人与贫民的。在十号看来,或许他的身份是比贫民更高一等的,这种偏见在电影中也化成了他的傲慢无礼。

 

综上所述,投有罪一方的人里面,有许多人都带着鲜明强烈的自身偏见,但是,电影中仍描写了一个有罪团队中十分理性的人:四号。

 

或许四号陪审员的理性与冷静和他的职业有关系,他是一名投资经纪人。正是由于这个职业的严谨性,让四号成为了一个客观理性看待事实的人。从四号进入这场辩论开始,他就处在一个极度理性的状态之下,他所说的话都符合自己的逻辑,有着自己的见解。四号相比于三号与十号是更加理性的,最后四号向无罪阵营倒戈也只是因为他的理论都被推翻了罢了。

 

在整部电影之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与不同的背景,这也是偏见的来源。我们去追寻真相,所需要做的便是尽量放下自己的偏见,放不下便悬置,理性地做出分析并且提出合理的质疑,这样,我们才能向更客观的真相张开双臂。

 

民主因“人”而存

秉宸

1

故事的背景是一宗发生在美国的杀人案。案情大致是一名十几岁的男孩和父亲发生争执后用折叠刀杀害了父亲,并且,此次案情共有两名证人,这两个证人的证词也相当充分。

 

但是,在对男孩下最终判决前还有一步要走,那便是陪审团的判决。

 

陪审团是什么?

 

陪审团是美国司法体系的一个机制,陪审团由社会中十二名公民所组成,注意,这十二名公民是抽取的,并且政府会做相关调查,确保他们与案情没有关系,可以做到相对的公正。这十二个人所组成的陪审团将全程参与法庭,旁听证词,并且在结束之后,十二个人必须全部达成一致的有罪或无罪判决。

 

陪审团制度的目的便是让最后的审判更加地接近公正,接近事实。经由这样的制度,能让普通人的常识经验等参与到法庭判决中,陪审员在内在良知的驱使下,做理性的思考,以求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

 

2

回到我们的故事。起初,十二个人中,十一个人都认同法庭上的证词和证据是完整的,能够直接证明男孩有罪。但是,只有一个人不同。由于法律规定,这十二个人必须达成一致意见,所以,这一个人导致所有人要再一次讨论案情。

 

如果你现在认为少数服从多数——那十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你就有可能被从众效应所蒙骗。如果你看电影就会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经过大量的思考,都希望可以赶紧做出“有罪”判决,毕竟,当时的天气也很热,大家也很忙。

 

他们当中,有急着去干自己的事而投“有罪”的人,他曾购买了当天的球赛门票,并且从头到尾都是急着去看,他不管什么事实,只是为了赶去做自己的事情,去看球赛而已。

 

他的抉择所呈现的,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这不是偏见,不是歧视,而是最纯粹的漠视生命的利己。当然,他的行为也遭到了他人谴责。

 

他们当中也有持极大偏见的一个中年人,他曾经多次参与了陪审。这个人有孩子,而且是男孩,但是,他儿子因跟他的一场冲突而离家出走,就再也没回来过。

 

此人也是整部电影中最大的“有罪”代表。他之所以坚定地认为男孩有罪,他自己所说的理由和其他人都一样——案情非常清楚。但不同于他人的是,他的情绪最为不稳定、暴躁,经常和别人发生争吵。影片的最后,他的观点被大家的讨论一点一点掀翻,内心所持的偏见也慢慢淡化转变为情绪上的崩溃(也可能有内心的斗争与自我谴责),他是最后一个站到无罪阵营的人。

 

他之所以坚持那么久,可能就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藏着自己和儿子的冲突。他对现在这种年轻生命有着偏见,可能会认为他们都是一群混球。而自己又正好遇上了这样的案子,所以他内心的偏见和对往事的不堪回忆,更激起了他愤怒,所以他不论如何都坚定地要投有罪。

 

但从影片中的细节也能看到,他在最后掏出了钱包,里面是他和他儿子的照片,他拿大拇指抚摸了抚摸,然后撕碎。这可以看出他其实对儿子还是有着爱的,不然他不会随身携带自己与儿子的照片。他之所以选择撕掉,可能是他内心最后的愤怒,更大的可能意味着他的放下,不再纠结于那段令他觉得不堪的父子情,他选择了和解,虽然这让他觉得痛苦难堪。

 

因了他是陪审员,因了他参与了这场审判,他实现了自身的救赎,拔出了心中最深的那根刺……

 

3

形形色色的人,都是陪审员,组成陪审团,最终要达成一致,裁决“有罪”“无罪”。如何放下各自的偏见,或者将之悬置,最终达成一致呢?唯有对案件进行理性地审辩,陪审员之间相互地启发倾听,最终达成一致。

 

陪审团这样的民主制度,是为了在案件中能够更大限度地彰显公平正义,但当所有人都有着偏见的时候,那么,正义最后的防线便告失守。

 

所以,民主真的是个好选择吗?也许是相对来讲最好的选择,但“相对”一定不能丢掉。民主的力量很强大,但同时,它可能也很脆弱,多少罪恶假民主之手。况且,能像主角那样真正地去寻找事实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最终,真正能够拯救民主,践行民主的,一定是那个心有真善美的人,真善美不坠,民主永生。


昆仑电影作品汇总

《魔戒》,对人生的极致揭示

人性,人性——电影课《少年的你》作品编选

【电影作品】向生命的深处漫溯——《肖申克的救赎》作品选

【电影作品】最美的年华与爱邂逅——电影课程《罗马假日》作品选

【电影作品】爱情与死亡——电影课程《泰坦尼克号》作品选

理性与感性纠结中的突围——电影课程《廊桥遗梦》作品选

【昆仑电影】生命在蓬勃——电影课程《阿甘正传》作品选

【昆仑电影】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电影课程《卡特教练》作品选

【昆仑电影】活出我们的无限可能性——电影课程《疯狂动物城》作品选

【昆仑电影】人性、偏见与善——《罗生门》观后
【昆仑电影】正义与法律——《杀死一只知更鸟》影评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