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者睿思 | 郭英剑:自媒体时代文学研究的价值意义

【作者介绍

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首批 “杰出学者” 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文学翻译、英语教育与高等教育研究。

郭英剑 教授

自媒体时代文学研究的价值意义

(本文发表在《当代外语研究》2020年第3期。经作者授权由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微信公众号推出。)

 

摘要:自媒体时代为每一个人成为作家和批评家创造了条件,也给文学研 究带来一定的变化和影响,今天的文学研究不仅成为人人阅读和写作的事业,而且是大众批评性思维养成的有益手段。基于这样一个人人写作的时代,文学 研究反而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个打开思想和心灵之窗的过程;研究文学作品,可以借鉴历史,洞见人生。对于学习文学的学生而言,即便未来不从事文学研究,今天所学也仍然会对他们的成长,对其未来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自媒体;写作;阅读;文学研究;批评性思维 

 

1.人人写作的自媒体时代 


这是一个人人写作的自媒体时代。这句话大概有三层意思。 


第一,就时代而言,今天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是作者的时代,是人人都可以当作家的时代。今天的人们,可以随心所欲,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r等自媒体发表看法、传递思想,甚至仅仅只是展示图片(比如在 Instagram上),就可以表达个人的真情实感和所思所想。换句话说,由于社交 媒体与自媒体的高度发达,今天的写作开始变得易如反掌,以至于成了人人需要表达,人人可以表达,人人离不开表达的时代。这是一种递进关系。由人人可以写作,递进到人人可以是作者,最终有人可以将写作当作自己的职业,只要写得好(当然,我们在现实中也见到过不少写得好不好都无所谓,只要有很多人阅读就行了的现实情形),就可以成为作家甚至是职业作家。 


第二,就作者而言,今天是一个经典难以诞生的时代,因为人们写得太杂,表达太快,数量太多。大家不在乎是否流传,在乎的是表达,在乎的是尽快产生效果、引起轰动、获得同情、达到目的,而不是考虑写作的永久性和经典性。名著《白鹿原》与搬上屏幕成为流行的同名电视剧相比,前者离我们太远,后者离我们很近;前者太长,后者虽然也不短,但好像比前者更受欢迎。这种快餐文学与快餐文化,一直 “消费着” 我们对文学的耐心和信仰。人们似乎失去了耐心,不愿意阅读和思考那些对人类更加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


第三,就读者而言,他们对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今天的读者,或者说越来越多的读者都是职业读者。所谓职业读者,是指那些因为大学教育普及化而成长起来的知识型读者,他们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地希望通过阅读文学而获得知识与提升情操的传统读者群体了,而是知识丰富、情感复杂、善于思考、勇于批评的一代新型读者。应该说,这样的读者,是非常挑剔的,因为他们是合格的或者说近乎是严格的批评家。换句话说,在今天,读者、批评者、作者之间很容易转化——写得不好,就会被读者抛弃,作者最终便成读者;只要愿意写作,只要写得好,读者也可以转化为作者。因教育普及化而成为职业读者的群体,也完全可以成为合格的批评家。 


这就是我们当今生存的文学语境。在这样一个人人写作的自媒体时代,在 一个职业读者众多甚至读者即是批评家的时代,对于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人们来说,其意义到底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文学?对于学生来说,文学研究这一学科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2.文学研究是阅读的事业



凡从事文学研究者,必是阅读爱好者甚至是阅读的痴迷者。而阅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阅读影响人的经历与思想。人们通过文学获得了对书本的热爱、阅读的乐趣。同时,阅读也是人的思想获得教育和解放的过程。阅读可以把一个人从自己的境遇带到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文明。阅读是打开世界 大门的钥匙。


其次,阅读培养人的思维、言说与写作能力。如果说任何阅读都可以培养人的思考、书写和言说的能力,文学阅读可以使人面对复杂的问题和 “纠缠的” 世界;培养出更富逻辑的思考,更加美好的书写和更加清晰的言说。文学阅读,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人的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更培养人的言说与写作能力,包括表达的清晰性与逻辑性。


再次,阅读增加了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与社会的深度。文学可以更好地诠释人的本性和人类状况的复杂性,它使人少下判断,多有同情心,文学作品往往要比非虚构类作品更有见地。尽管当今许多人可能对文学阅读没有太多兴趣,而是喜欢从事新的娱乐形式,例如玩游戏、上抖音,但我仍然相信文学与我们所有人相关。文学通过使我们阅读故事而向不同的人展示生活,从而教会了我们关于生活的知识,并且从这些可替代的经验中,学习了重要的经验教训和价值观。


最后,文学阅读让我们拥有敏感性和同情心,还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情感和 想象力,所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面对当今世界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文学给我们语言和交流的力量,这是21世纪所有人都不可或缺的技能。


3.文学研究培养批评性思维能力 



根据调查,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人们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最大抱怨是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单就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重语言基本技能训练而忽视知识积累与深度思考。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学习要求,对于阅读与思考,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强调的还远远不够。


学习和研究文学,除了要达到培养欣赏文学之美的能力这一目标之外,还要达到培养人具有分析和批评性思维能力这一目标。这么说,仿佛是在谈文学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但文学研究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批评性思维能力,是21世纪对各行各业来说都很需要的能力。


所谓批评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指既要有明晰的思维、理性的思考,又要能清晰合理地进行判断。批评性思维的核心技能包括观察、解释、分析、推理、 评估等(郭英剑 2020:36)。从事文学研究,若从语言上讲,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分析和欣赏备受推崇的作家的文学表达;从社会意义上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产生文学作品的社会,以培养对他人的同理心。但最重要的是,文学教育是要教导青年读者认识到成为人的意义,人类与周围世界相关的事物的价值等。小说、 诗歌、戏剧,无一不是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来探讨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文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能提供多重视角。历史记录着人们的 所作所为,但文学则能呈现人们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文学阅读与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上人们的想法以及这些想法产生的原因,由此,可以从中看到不同时代的人与不同文化的人(Jerkins 2020)。


试举例说明。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2016年是分外艰难的一年,无论是政治抉择、经济状况还是道德信念莫不如此。当年11月,《时代周刊》将该年年度人物给了当选总统特朗普,题词是 “唐纳德·特朗普:美利坚分裂国总统”。标题中的 “Divided States of America”,用 “Divided”(分裂)取代 “United”(合 众),《时代周刊》尖锐地指出了美国在当下面临的深刻困境。而这种困境,并非 特指特朗普在11月份的获胜,而是喻指在整个总统竞选这一年当中所呈现出 来的种种变异的、偏离人们理想与常规价值观的政治格局与社会现象。2017年 1月20日,美国新总统特朗普走马上任,迅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震惊世界。美国国内反对新总统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有趣也值得关注的是,当年2月,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经典之作 《1984》迅速成为美国畅销书。这一事件本身包含着很多问题,但我想说的是,它 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学的价值与力量(The power of literature)。它印证了《 1984》的重要性和预见性。在这个时候,人们或许更能够理解《1984》何以诞生,何以影响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从多重的视角认识到这些问题,使人们可以进行对话,做到彼此礼貌,相互尊重,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拳打脚踢,大打出手。


再比如,对于很多过去的问题,我们可能也需要重新审视和检讨历史道德问 题:我们是否可以根据现代标准来判断历史上的人物?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上的种族主义、种族歧视和言论自由?在这样的讨论中,每个人都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 (Jenkins 2017)。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论辩自然也会在其他学科中进行,但它们却是在文学课上所讨论的最常见的问题。我们常说,对于历史问题,要历史地看待。但历史地看待,并非忘却,而是要追问其发生的原委,思考如何加以避免。


4.文学研究使人成为

更好的读者、作家与批评家 



在21世纪,人们的交流形式成倍增加,书面交流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良好的写作能力和欣赏他人良好写作的能力都变得更加重要了。


若有人问,何为文学?那么最简单的答案无疑是:文学就是美文(beautiful writing),就是美好的写作。文学教育就是要教会人们学习和欣赏各种美好的 写作形式,并培养一种写作能力,而这种写作能力,既可以是创意写作的能 力——即可以创作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也可以是撰写文学批评作品的能 力——即撰写文学评论性质的文章,自然也可以是各种日常写作的形式与内容 之一。无论是欣赏、批评还是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建立在文学研究的能力之上。因此,文学研究可以使人成为更好的读者,更好的作家与批评家。


人们常说,文学研究是对真理的思考、追寻与发现。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所有人文学科乃至科学研究。人们可以赋予文学研究各种意义与价值,但我认为文学研究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产生洞见(insight)。所谓洞见,就是见微知著, 见他人所未见。洞见是基于观察、分析与思考的产物,它是明察秋毫之后的一种真知灼见(郭英剑 2020)。任何学科都应该有洞见,但要在文学中发现洞见,则最为艰难,因为文学与部分人文学科(比如艺术类学科)相类似,它容许虚构,容许想象加工,并要在虚构的基础上得出为人所接受的普遍意义。而其他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则都不容虚构。


如前所述,文学研究者,包括学习文学的学生,都属于职业读者。所谓职业读者,就是要比一般普通读者读得多、读得通、读得透,能够读出真正的意义,读 出甚至连作者可能都没有产生过的想法,即要见作者所未见。请容许我举一个电影的例子。


2019年7月,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开始风靡全国,网 上评分高达9.6。影片很好看,主题鲜明,人物正面,配音的话语很接地气,很娱 乐,但也很有教育意义。这部影片最为人称道的是哪吒的那句豪言壮语:“我命由己不由天。” 这也是本片的主题。然而,围绕这一主题,作者——这里所说的 作者包含了影片编剧、导演等影片的主创人员的一些表现手法及其所附带的主题与副题,却让人失望。这里,我着重谈谈哪吒这位英雄与平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影片之中,哪吒与平民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一种张力。在哪吒成为英雄之前,他总是祸害百姓,家乡的黎民百姓对他并无好感,而哪吒,也十分讨厌这 些黎民百姓。回过头来看,若不是哪吒最后出手拯救了黎民百姓,那么他在影 片中的所作所为实在无法支撑他的那句豪言壮语。而这部影片最让人不能理解的,则是其对黎民百姓的负面描写。


首先,我们看到作品中的黎民百姓都是自私自利、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当他们听说并且也亲身感受到哪吒带给他们的危害时,所有人都在祈求他的父母看管好他,不要让他出来祸害他人。这当然可以理解。但他们不辨是非,不明真相,丝毫不同情哪吒活不过三年的悲惨命运,则十足展现了他们的自私自利。在作品中,哪吒的争斗并非逆天而行,很大一部分原因,不过是在跟这些老百姓斗争。这一点,也深刻体现在影片的各种宣传之中:因为魔丸转世的身份,哪吒遭到了陈塘关百姓的歧视、排斥、嘲笑和敌对;也因此,他性格孤僻、冷漠、 叛逆、憋屈、玩世不恭,时不时就要跑出门大闹陈塘关百姓,让大家也不得安生。换句话说,这些劳苦大众,其实是被站在了哪吒这个正面人物的对立面!


其次,哪吒不只是站在了他同村百姓的对立面,而且对他们可谓蔑视之极,痛恨之极。在影片之中哪吒两度把黎民百姓称为 “白痴”。一次是他的父母和师傅太乙真人在劝说他,说大家要为他庆祝生日,感谢他打败了海夜叉。哪吒躺在地(床)上背对着他们说:“那帮 ‘白痴’ 才反应过来啊,我都懒得搭理他们!” 另一次则是接近影片的最后,哪吒大声指责父亲:“你骗我是灵珠,让我修炼,不过是为了把我关起来,好给这些 ‘白痴’ 个交代!” 


当然了,观影时大家都能理解哪吒对同村百姓的这般态度。他从一生下来 就被所有人嫌弃,大家对他毫无同情之心,甚至巴不得看到他早点死掉,面对这 样的同乡,哪吒的愤怒与失望,真的是太正常不过的反应了!


然而,人们不禁要问的是:在影片中把哪吒与黎民百姓对立起来,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呢?是想说,英雄与平民永远是一对矛盾?英雄就该高高在上,百姓就该匍匐在地?仔细想一想,哪吒所谓的 “反抗所有的命中注定”,其实很大一部分是针对这些老百姓的。他最初反抗一切众生的动力,其实就是要对抗同村百姓对他的不公平待遇。如此一来,这种英雄与平民之间的关系与张力,就变得令人匪夷所思了。


再次,在影片之中,作者对黎民百姓的描写令人不堪入目。他们不但被描写为乌合之众,一群等哪吒或者敖丙来了,只会吓得屁滚尿流,毫无抵抗之力的乌合之众。等到哪吒把他们都拯救了之后,他们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全体下跪, 感恩戴德。其实,他们跪倒在地的时候可能已经忘记了,哪吒要是跺跺脚,随意动动身手,还不同样让他们鸡飞狗跳,房屋倒塌,甚至连生命也可能灰飞烟灭?这不仅让人很悲哀也很无奈地在想:难道所有的黎民百姓,除了人云亦云、跪伏 强权,生死由天之外,就只能走投无路,而不可能有其他面目出现在影片之中?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彰显英雄、突出英雄、赞叹英雄当然没错,人们都会理解与支持,但能否不把黎民百姓描写得如此低俗不堪,不把他们完全放在英雄的对立面上?在这个世界上,英雄只能是少数之中的少数,绝大多数的人都只能是黎民百姓。把黎民百姓描写得如此渺小不堪,仰慕哪吒这样的英雄而忽视劳苦大众,只能烘托作者和仰慕者都是站在英雄的立场上看待一切,他们不是把自己当做哪吒,就是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哪吒。


5.文学研究是最具包容性的学科 



今天既是一个人文学科被边缘化的时代,也是一个众多学者同时强调人文学科(humanities)重要性的时代。人们可以学习哲学、了解历史、认识宗教、观看电影等等,这些都很有价值,但文学研究则可以包含或者涵盖各个学科,包括 政治、哲学、历史、宗教、艺术等等,涉及性别、种族、阶级等各种不同的主题。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研究是人文学科中涉及最广泛、最具包容性的学术活动 ( Jenkins 2017)。这也对所有的文学研究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文学研究者低调谦逊,虚心学习,永不满足。


2015年10月28日,《福布斯》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为什么科学家应该学习学习艺术与文学?》(Orzel 2015)。文章作者并非人文艺术领域的学者, 而是美国一所大学的物理与天文学系教授。他在文章提到的几个理由,或许能 够让人们看到一位非文学研究者眼中的文学研究的价值所在。其中一个理由是移情作用,或者说感同身受,有共鸣和同理心。文章说,文学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你看到一个与你不同的人是怎样看世界的。如果读一本书、看一部戏剧或者一部电影,你就要花点时间从别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无论是作 者、导演、演员还是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文学都会把你介绍给那些对世界的体验与你大不相同的人(Orzel 2015)。


第二个理由则是沟通、表达、联通。文章说,如果你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你就需要知道如何去与人沟通,而艺术和文学都是关于沟通的学问。阅读、观看和学习将帮助你学习如何通过各种媒介与他人建立联系。了解什么是有效 的沟通,怎样才能使你成为一个更有效的沟通者,这将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科学家(Orzel 2015)。


总之,今天是一个人人写作的自媒体时代,但从事文学研究依旧有意义、有 价值,甚至可以说,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文学研究反而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个打开思想和心灵之窗的过程。对于从事文学研究学习的 学生而言,即便未来不从事文学研究,今天所学也仍然会对他们的成长,对他们 未来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Jenkins, R. 2017. The Forgotten Value of a Literature Course [ EB/ OL]. [ 2020-5-3]. https://chroniclevitae. com/ news/ 1896-the-forgotten value of-ar literature course.

Orzel, C. 2015. Why Scientists Should Study Art And Literature? [ N/ OL]. Forbes (10-28). [2020-5-3 ]. https://www.forbes.com/ sites/chadorzel/2015/10/28/ why-scientists-should-study-art-and-literature/ # 28e2d6c147ee.

郭英剑. 2020. 瘟疫吋期,人文学科的价値何在? [J]. 当代外语研究 (2): 31-38.


  学术公众号推荐  


欢迎关注

《当代外语研究》

官方微信公众号



 
郭英剑教授著作推荐  


往期文章回顾

郭英剑 | 新中国英语专业教育七十年——历史考查与反思

王宁 | 西方文论关键词:世界主义

杨金才 | 论新世纪美国小说的主题特征

殷企平 | 西方文论关键词:共同体

申丹|叙事的双重动力:不同互动关系以及被忽略的原因

傅修延 | 从西方叙事学到中国叙事学

董洪川 | “日日新”:“瞬时性美学”与英美诗歌的现代性诉求

周敏 | 西方文论关键词:媒介生态学

査明建 | 知否知否,英语专业不仅是学英语的专业

蒋承勇,曾繁亭 | “屏”之“显现”——自然主义与西方现代文学本体论的重构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