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的颜料从何而来?
中国最早用“丹青”作为绘画的代名词。“丹”指朱砂,“青”指青金石。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将彩石研磨成粉,掺入胶水,在岩石、墙壁、陶器、洞窟中绘制图画。世界美术史就发端于美丽的彩石。
古老的岩画
其实,化学颜料的出现也才不到二百年,在此之前,全世界都用矿物或植物颜料作画。
在中国绘画史上,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岩画,还是马王堆帛画、酒泉画像砖、莫高窟壁画,都是矿物质颜料绘制的。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已经知道运用大自然的有色泥土或矿物来彩绘陶器。
从黄帝时代开始,色彩被中国人赋予了明确的象征意义:黑色是众色之王,白色象征纯洁光明,红色象征吉祥喜庆,青绿色象征生机勃发,黄色象征华夏文明发祥地黄土地的颜色。富于象征性的“五色”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色彩观。
然而,宋代以后,随着宋元文人画的兴盛,水墨画成了绘画主流,文人画过多地强调笔墨神韵,忽视了对色彩的运用,形成了“重墨轻色”的传统绘画技法理论。
时至今日,人们一提到中国画,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水墨画。
卓明认为:“尽管全世界最早都是用矿物质颜料作画,但是最后以一个完整的矿物质绘画体系和庞大的艺术体系留存下来的却在中国。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敦煌看到的壁画,大量保存着用岩彩、用矿物颜色绘画的作品。我们平时讲的中国美术史,其实讲了一半,哪一半?就是纸绢绘画的历史,纸绢绘画以前的绘画是什么样式的?我们都没讲清楚。”
答案又要从莫高窟壁画上找。
从藏经洞被发现的那一天起,美术界就开始探寻莫高窟壁画千年不变色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对壁画颜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敦煌壁画的矿物颜料主要有石青、石绿、朱砂、土红等,同时也使用了藤黄、胭脂等植物颜料,以及蛤粉等动物颜料。研究证实中国是最早将青金石、孔雀石、云母等制作成颜料的国家之一,古代敦煌的颜料制作技术已经居世界领先水平。
莫高窟第57窟 观音菩萨 初唐
敦煌现存壁画犹如一条颜料的长河。颜料的来源,决定着敦煌壁画的色彩,甚至是绘画风格。这些颜料究竟来自哪里呢?
时光倒退到公元934年的6月15日这一天,一位名叫康秀华的施主也曾来到这里供养。他供奉的物品中,除了抄写的佛经外,还有四斤胡粉。
这一切都记载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书《三界寺一切入藏经目录》里。如果将过去的计量单位换算,这四斤胡粉就是六十四两。按当时的价格来折算,一两胡粉相当于五石麦子,六十四两胡粉就得三百多石麦子,由此可见胡粉的价格也并不便宜。
康秀华视为珍品供奉的胡粉,是当年从西域进口的一种颜料,颜色是很细腻的白色,用于壁画的打底,而且不易发黄。
如果莫高窟所需的颜料都像胡粉这样需要进口,那么,绘就一个洞窟得需要多大的成本啊?
20世纪50年代来到莫高窟的关友惠先生认为,很多颜料敦煌本土就能自己采集加工。
关友惠说:“那些颜色在古代很多都是自己做的,不要说古代画工,就是晚到清代甚至到民国初期一些绘画大师,有一些颜料都是他们自己在加工的。20世纪50年代,我们敦煌研究院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颜料钵,里边装着磨颜色的球,一转动的时候,那个球就在罐子里面不停地转动,这就是自己磨颜料的情形。”
2013年8月,常年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寻找和研究矿物质颜料的王雄飞来到敦煌。
在敦煌向导陈明鑫的带路下,王雄飞进入敦煌莫高窟东面的三危山深处,寻找传说中的古代颜料矿。
陈明鑫小时候就听村里的人说三危山里有五颜六色的宝洞。几十年里,有很多人到三危山里寻找过这个宝洞,都是空手而归,他也找了很多年了。
三危山,敦煌的第一圣境。
当年,在乐僔眼前“忽见金光,状有千佛”的,会不会就是山里的某种颜料矿石的折光呢?
据专家研究测定,敦煌壁画中的色彩主要来自彩色矿石和色土。
红色来自土红、朱砂等,白色来自滑石、高岭石和云母等。黑色来自铅丹以及含铁和锰的黑色矿物质,绿色来自氯铜矿、石绿、石青,蓝色来自青金石和石青。
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爬了三个小时后,王雄飞和他的学生们终于找到了隐藏在三危山深处的古代颜料矿,大家欢呼着涌了过去。
数十个五颜六色的矿洞布满大小山头,人工开凿的痕迹清晰可见。那些矿石的颜色,很多都是在莫高窟壁画中常见的颜色。
王雄飞随手捡起一块黄色的石块说:“你看,这个土黄色,当年敦煌的古代画工在壁画里头就大量地用了这样的颜色,特别鲜艳,我都觉得可以代替金粉的效果。由此看来,这里应该是古代敦煌画工就地取材的颜料矿。”
人类艺术宝库莫高窟的颜料来源之谜,被三危山上布满山头的矿洞破解了。
虽然历经了上千年的风雨剥蚀,风化为粉末的色彩依然鲜艳如初,仿佛要和自然法则永远对抗下去!
这些源于自然的色彩,和它所创造的灿烂艺术将与大地山川一样永恒。
往期回顾
敦煌壁画里的女神们
洞窟里的青绿山水
麦积山石窟,匠心营造的“东方雕塑馆”
中国彩塑的顶峰——盛唐敦煌彩塑
甘肃教育出版社发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