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塑的顶峰——盛唐敦煌彩塑
盛唐时期敦煌彩塑进入极盛时代,与壁画形成绘塑结合的典范,是唐代泥塑艺术保存至今的极为珍贵的实物。
彩塑主尊一般为释迦佛或弥勒佛,两侧各塑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在塑像后的龛壁上绘出另外八大弟子、六菩萨、二天王,形成环侍于佛侧的十大弟子、八大菩萨、四大天王,使佛龛内产生一种层次分明、济济一堂的艺术效果。
与北朝隋代塑像追求佛性相反,盛唐已逐步在佛、菩萨像上追求生动的人性。如弟子迦叶被塑成深谋远虑、老成持重的形象,阿难则被塑成相貌英俊、潇洒倜傥、谨淳忠厚、彬彬有礼的青年形象;菩萨像普遍女性化,表现出了温柔亲切、善解人意之美;天王则是高大威猛、叱咤风云的形象;而力士则通常被表现为肌肉暴起、孔武有力的形象。说明在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人们对佛教信仰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造像类型有单身造像和成铺群像两种类型。塑像组合,一般龛外无“力士台”的洞窟中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铺五身,也有个别洞窟为一佛二菩萨一铺三身;龛外两侧有方台的洞窟多为一铺七身或一铺九身,第450窟出现了一铺十一身的组合。
佛像,前期在造型上,形体丰满圆润而俊秀,肌骨已趋匀称,结实健康,神情庄重,渐有雍容华贵之风。脸型长圆,既丰满圆润,又肥瘦适中;一双细长眼半张半闭;脖颈上有两道颈纹;胸部丰厚,身材匀称。薄薄的袈裟散铺在莲花座上,形成许多组有聚有散、有疏有密的衣褶,线条相当圆润流畅。透过袈裟可看到下面的莲花,质感与体积感颇强,效果逼真。
这类佛像以第328窟为代表。后期的佛像,在造型方面相较前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人体比例已调整得十分匀称适度,形体更加圆润丰满而结实。脸呈短圆形,颈间三道颈纹,肩和胸部都很宽厚;胸肌部位向下延伸,而使腰部相应变短;双脚虽仍藏在袈裟之内,但比前期佛像更加清晰地显露其轮廓。佛像神情庄严肃穆,雍容华贵。这类佛像以第41、45、46等窟为代表。
菩萨像,前期多为高髻,脸型长圆;脖子较长,有两道颈纹;胸肌隆起,细长腰,小腹;细长而半闭半张的眼,绿眉、朱唇、玉肌;衣裙装饰、彩绘非常华丽,一副贵妇人形象,明显地女性化与世俗化。后期脸型丰满而又俊秀,颈间三道颈纹;肌骨匀称,腰部和臀部比较宽大,腹部肌肉隆起,突出于紧束的裙腰之处。
这一时期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过去两期程度不同的头大腿短、比例失调的问题。另外,对人体“S”形曲线美的表现已相当充分,加上多已不画胡须,因此,使佛教中本来“无性”的菩萨,更充分地女性化。对衣褶的表现也更加成熟,有较强的体积感与质量感;衣纹比较细密、圆润流畅,有“曹衣出水”之势。衣饰上,于长裙之外再系短裙,一般无披巾,不再有那种繁缛的缨珞佩饰。
弟子像一般只表现迦叶和阿难。迦叶被表现成一位老于世故、饱经风霜、庄重练达的老年弟子形象,而阿难则被塑造成一位英俊秀朗、潇洒虔敬、聪明睿智的年轻弟子形象。在表现手法上,迦叶像形象姿态拘谨,不苟言笑;而阿难像则姿态随意,扭腰提胯,神态轻松。代表洞窟有第328、130、45、46、113、66、458、194、27等窟。
莫高窟第113窟西壁龛内塑像
今日推荐图书
▼
《敦煌石窟彩塑艺术概论》
《艺苑瑰宝——莫高窟壁画与彩塑》
《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研究》
董华锋 著
《敦煌学新论》(增订本)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摄制组 编
往期回顾
春到人间,敦煌壁画里草木生香
穿越千年灯火,看看古人过元宵有多讲究
舞狮献瑞,百戏之绝
郝春文 | 走近蒙尘千年的敦煌宝藏
甘肃教育出版社发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