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种子,播撒希望。
2月底,涂鑫和袁熙在海南种植的三十多亩红缨子高粱,已经开始收割了。这些高粱都是茅台红缨子公司正在扩繁的“矮杆红缨子519”(以下简称“红缨子519”),以及65份矮化方向育种材料。放眼望去,地里的高粱更矮,颜色更深红,无论是收割季节,还是高粱的性状与仁怀传统种植的红缨子都有鲜明的不同,是的,这不是一块普通的高粱地。|这是2月下旬的贵州南繁基地,已成熟的“红缨子519”。摄影@陈俊
经农业专家检测,“红缨子519”亩产可达五百多公斤,株高则在2米左右,比以往红缨子高粱平均下降了40公分——产量提高,株高下降,红缨子高粱这一重大突破,无疑是革命性的。
为了这批“种子”,茅台红缨子公司科研人员姜洪、陈玉彬、刘佳黎、袁小波在上个月月底专门来到海南乐东县,和袁熙、涂鑫一起开展种子采收工作。一起参与的还有好酒地理局团队,我们再度走进南繁,参与了这次行动,一路跟随一粒粒红缨子高粱的“南渡北归”。海南省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位于北纬18度线以南,其独特的位置和光热条件可以实现农作物的加代繁殖,让一个品种的育种周期缩短1/3—1/2。|贵州南繁基地,矮杆红缨子高粱生长期。红缨子在海南扩繁,大约11月初播种,生长特别快,20天就可至此。摄影@袁熙
尤其是11月份过后,海南岛上几乎没有什么台风和海啸,扩繁时间正好避开了台风季节。也正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就有农业科研单位在这三个地方进行科研育种,到70年代中期,这三地由此逐步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据涂鑫介绍,基地播种期间,仅贵州各个种业公司派来的科研人员就有一百多人。农业育种机构不断涌入,也使乐东的土地价格不断攀升,一亩土地一个生产季的出租价高达4000元。这也使得出租土地也成为当地居民的收入之一,甚至已发展成为一项产业。贵州南繁基地位于乐东县九所镇,分为新、老两个基地,新基地是2014年12月省政府批复建设,占地432亩,租期30年,累计投资6362万元。2020年10月,新基地建成投入使用。是年,仁怀市红缨子高粱研究所所长、茅台集团首席育种专家涂佑能带着涂鑫和袁熙踏上了这片热土。同他们一起来的,还有25个单穗、几个鉴定材料和扩繁种子。当时,“红缨子519”还只是材料,是涂佑能团队在2016年发现的红缨子异形株,并已在仁怀开展相关科研。凭借着对种子敏锐的观察力,让涂佑能十分重视这批材料,经常前往南繁基地检查、指导。|涂鑫(右)和袁熙(左),正在做高粱脱粒准备。摄影@陈俊
贵州南繁基地给红缨子批了十亩地。初到乐东,涂鑫和袁熙人生地不熟,开展工作很不顺利。
“这里不像仁怀,买个东西都不知道哪儿有,要去市场上一家一家地问。”袁熙说。
困扰他们的还不止于此。刚来的那年,涂鑫和袁熙就住在老南繁基地,离新基地大约五公里。当地也没有滴滴和出租车,上下班只能走回去。
为了省时间,第二年,他们索性住在了新基地的活动板房里。
|基地里搭建的活动板房
在基地门口附近,这样的“四方体”板房很多,太阳的炙烤使得屋内十分闷热,加之屋内囤积了大量的橡胶,总有一股混杂的气味。住在里面,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不小的考验。不过,他们俩似乎“乐”在其中,或许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家”。除了正常的基地管理,涂鑫和袁熙要经常查看高粱各个时期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寻找变异株系,从中选取一些材料做进一步科研。“几乎每天都要去基地查看,对长势很快的我们会特别关注。忙得时候周末也得上班,如果不及时完成,错过生长期等高粱抽穗,就来不及了,”涂鑫说。这样的工作,让97年的涂鑫看起了更苍老一些,用他的话说,“已是个老南繁人了。”他们总是在自嘲自己的肤色,在我看来,这更是一种自豪的本色,是一种奋斗的底色,劳动者的底色,健康的底色。|高粱灌浆期、蜡熟期,袁熙正在测高粱株高。摄影@涂鑫袁熙在这三年,只在一次春节回过家。因为每年春节,都是高粱挂牌、记载、套袋的关键期。从2020年开始,涂鑫和袁熙每年在乐东一待就是三四个月,两个人要管30多亩试验地,从播种、管理,到收获、晾晒、脱粒,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地里,也慢慢把自己熬成了南繁人。去年,涂鑫和袁熙住进了乐东县城的公寓,这是为保障南繁科技工作者们的生活所需,贵州省政府购买的商品房。他们上下班也不再需要走路,一个电话就有汽车司机接单,在高粱采收期,都是天未亮,我们就出发了。|下午六点,忙了一天,大家吃完饭在基地门口合影。
刚到贵州南繁基地大门,袁小波特地跟我说:“‘贵州南繁’这几个字是袁隆平袁老题写的!”是的,袁隆平在这些工作在这里的人心里,早已是一种精神象征。197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海南省三亚市南红农场,发现了野生稻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株(简称“野败”)。后来,袁隆平利用这株“野败”,在南繁基地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1976年成果在全国范围大面积推广。从贵州南繁基地门口走到红缨子种植地块,需十分钟左右,公路上晒有玉米,两旁则可见薏仁米、辣椒、葵花、水稻、高粱、玉米等作物,以玉米居多。|从基地门口走到尽头,是一大块水稻试验田。摄影@陈俊
令人称奇的是,路边晾晒的玉米看上去普遍都不好看,和我想象的个头大、颗粒饱满差距很大,心想怎么都是些“歪瓜裂枣”?袁小波解释,岛上的土壤条件不是很好,除了一些基因不稳定的,其余都是营养不良导致的,“别看这里很多玉米‘不好看’,对育种人来说,可都是‘宝贝’,是辛辛苦苦几代繁育淘来的。”南繁耕地土壤以高岭石和铁铝氧化物为主,热带的气候条件使得进入土壤的有机物料分解快,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由此形成了保肥性和供肥性差的热带土壤。红缨子扩繁基地分为面积相差不大的两块。一块种着“原种”,另一块则种植了65份材料,需要再多经历几轮繁育和筛选。为保证种子质量持续稳定和有效管控,茅台红缨子公司目前已经制定了《种质资源质量管理技术规范》《品种资源库管理制度》《种子种植行政承包管理办法》《高粱种子繁育基地管理规范》等八项企业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并还将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晾晒试验,陈玉彬(左一)用温度枪测地温,刘佳黎(右一)在一旁做纪录。他们需要把等量的高粱,在不同晾晒条件下观察种子的水分变化、胚芽影响情况,严格按照茅台制定的标准开展种子的收储工作。摄影@陈俊
刘佳黎是此次晾晒试验的主要负责人,他和团队小伙伴们一起利用水分仪和测温枪,记录着不同时段、不同晾晒条件下高粱的水分和地温。到了下午四点,帮工的村民们就走了,我们就一起把收割好的高粱一袋一袋扛到路边,铺开晾晒,直到夜幕降临。
此时的我们,早已累瘫在地上,身上也飞满了高粱灰,鼻孔、耳朵、头发到处都是,高粱粒直接弹进了头发里。晚上回到住的地方,依旧浑身酸痛,尤其是脸晒得通红,有一种灼伤感。这份工作真不容易,需要精细、耐心,极耗心力,常常需要忍受孤独和挫败。此时的我才真切感受农业科技工作者们的不易,进而从心底生发出对他们的敬佩和感恩。前后忙活四天,一共打下了五千多斤高粱,其中包括了65份种子材料。袁小波说,他们会从采收的高粱中挑选三分之一,带回到仁怀进行繁育。好酒地理局也一同见证了红缨子南繁种子、材料的采收、晾晒、脱离、打包邮寄整个过程,看到了大家对这粒种子的精心呵护,也重新审视了这种守护对酱酒行业的价值。采收结束,涂鑫和袁熙也将短暂告别海南,和高粱种子一起回到故乡,回到仁怀。然后三月下旬,两人将和公司科研团队一起,把这些种子埋进地里,开启下一轮繁育。站在高粱地里,能直观感受到矮杆红缨子与传统红缨子的高度差。别小瞧下降的这点高度,对红缨子高粱产业或许将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因为高度下降,抗倒伏的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海拔较高地区亦可种植,不仅如此,高粱的矮化,还将十分有利于机械化生产,直接结果就是产量提升。|耿胜辉(左)和袁小波(中)、陈玉彬(右)正在查看高粱并为目标高粱穗带白纱套,他们在高粱地里来回穿梭,将近两个小时,才全部套完袋。耿胜辉是河南农科院工作人员,这次特地来采集标本,带回单位做基因序列测试。前期耿胜辉已来选取了一万个标本拿回河南检测,并在每一株高粱上都挂上标签。经过测验,又从一万个标本里选取了300个较好的,这次就是为着300个标本而来。
也许要不了多久,这种高粱将布满仁怀乃至贵州山头,乡亲们种植也能轻松一些。涂佑能表示,“红缨子519”品质更好,已经过专家鉴定和酿酒实验,现在是原种繁殖,再过两年就可以推广了,“未来五年,可能主推的就是它了。”高粱品种选育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抗倒伏、产量高、适宜机械化种植。据涂佑能介绍,赤水河流域高粱起源于本地,由野生物种进化及驯化而来的本地糯高粱,历经先民随机选留,主要传承的品种有:
黑壳高粱、红壳高粱、花壳高粱、青壳高粱、白壳高粱、马尾高粱、蔗高粱、荣昌高粱、矮子高粱、中心高粱、七叶早高粱、米高粱、牛尾陀、鸡麻婆、小红缨子、金英子等几十个传统高粱品种。它们株叶形态不一,颖壳颜色不同,形成仁怀赤水河谷传统丰富的高粱基因群。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茅台酒的扩产,高粱的产量不足成为一个大问题。据悉,当时仁怀本地高粱亩产只有75公斤,且品种杂乱、产量低和倒伏严重。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拨付120万元在仁怀设立高粱基地,收集、选育本地优良高粱品种,提高产量保供茅台。彼时参与调查与筛选工作的涂佑能,沿着赤水河沿岸山谷,收集了45个曾酿造过茅台酒的高粱品种。经过12年多的努力,1999年,涂佑能团队先后在仁怀三合镇、合马镇收集到了“牛尾砣”“小红缨子”的异形单株。
牛尾砣变异株具有长势好、抗病、产量高等特点,而小红缨子优良异形单株,产量低,个头却矮,正可作为育种材料。
同年,涂佑能带着团队赶赴海南三亚,开始了长达8年的试验,历经数百次的失败,终于在2006年,成功选育出了“红缨子”高粱品种,亩均产量近400公斤,较之前相比翻了5倍有余。
|涂佑能在田地里查看红缨子高粱长势。
2007年,涂佑能创办贵州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对品种不断提质,并进行系统性改良。
又经过数年努力,涂佑能团队又先后推出了“红缨子”系列品种十余个,目前通过国家农业部登记备案的就有5个,并将“红缨子”品种高粱的支链淀粉含量由最初的86.29%提升到了90%以上,亩产量已可达541.7公斤,在云南省最高亩产甚至达800公斤。从1986年至今,涂佑能已累计收集保存地方高粱种质资源385份,异地高粱种质资源153份,培育出地方高粱品种5个。
从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到种质资源保存、种子精深加工等,涂佑能也带领团队开始向种业全产业链的方向推进。
而这一次“红缨子519”新品种,又再次验证了高粱育种工作的迭代新生。从野生高粱到本地糯高粱,再到如今的红缨子,仁怀本地高粱,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也推动了酿酒产业的变革前行。
收获种子,带回故乡,一粒种子的“南渡北归”,或许就是一个行业变革的希望。
审稿专家:
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专家顾问、仁怀市红缨子高粱研究所所长、茅台集团首席育种专家 涂佑能
因为公众号规则,现在必须加【星标】,多点【在看】,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推送。如果不想和我们擦肩而过,记得添加【星标】,让每一期的推文都在你的订阅表里如约而至。添加星标后的读者后台可以给我们截图,并留言评论,我们每期会选出3条点赞量最高留言,包邮送一本《好酒地理》书给你!精装本,价值138元每本。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