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地,“生态龙脉”里的隐秘酒江湖
酒与文明一样,都是自然的高级产物。
1981年5月,陕西洋县姚家沟内,几只当地人口中的“红鹤”,让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突然间名声大噪。
此时村民们才知道,这些通体粉白,额至面颊部呈鲜红色的翩跹精灵,竟是有着鸟中“东方宝石”之称的珍稀濒危物种——朱鹮。
在这之前,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朱鹮是在1964年,以至于它们早已被认为全球性野外灭绝。
好在,秦岭为其提供了最后的庇护所。
经过40多年保护,如今朱鹮的栖息范围已从秦岭扩散至东亚多地,种群发展到近万只,成为人类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范例。
|秦岭四宝:金丝猴、朱鹮、羚牛、大熊猫
横跨我国约4%国土面积的辽阔秦岭,不仅是野生朱鹮的重生地,也是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红豆杉等珍稀动植物的家园。
紧邻秦岭南侧的大巴山,因山脉走势与秦岭极为相似,被视为其“双胞胎”。
秦巴山区作为中国地理版图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分区,也是一座世界罕见的生物资源宝库。
一个多样的好酒江湖,亦悄然生息于这片生态秘境之中。
打开中国地形图,长江与黄河作为华夏大地上的两条大动脉,一南一北贯穿东西。
两河之间,辽阔的秦巴山脉如一道龙脊,从青藏高原东缘延伸至华北平原西南部,跨越甘肃、四川、陕西、河南、湖北、重庆五省一市,在我国中部绵延千里。
|大秦岭
其间山岭交错,重峦叠翠,成为耸立于中国腹心地带的中央山脉。
这里是生态学界公认的“生态龙脉”,在全国2.2亿公顷森林总面积中,秦巴山区拥有近10%,森林覆盖率达57.3%。
广袤的森林植被,成为各种珍贵动植物的庇护所。有多达6000余种生物栖息于此,种类数量占全国75%,包括大熊猫、朱鹮等120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
为何秦巴山区能汇集如此多种生物资源?这要追溯到亿万年前。
大约在6亿年前,秦岭尚沉睡于一片汪洋大海中。在其两岸,古老的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一北一南,隔着古秦岭洋相安无事。
随后地球开始了一系列异常剧烈的构造运动。先是秦岭北部抬升为陆地,继而秦岭南麓包括大巴山一带,也逐渐从海水中浮出。
|秦岭云海
当秦岭巴山渐渐显露出完整的陆地样貌时,如今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仍然沉浸在海水中。
之后在新一轮造山运动中,原本相隔千里的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发生碰撞,进而挤压、隆起。
昔日古老的海床被抬升至云端,形成横贯中国中部的秦岭-大别造山带,秦巴山地也横空出世。
作为南北两大古板块碰撞融合的产物,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不仅形成了秦巴山脉东西走向的基本格局,也奠定其“一山分南北”的中轴地位。
此后历经多次地质变迁,秦岭主脊急剧上升,高大的山体挡住了北方的寒流和南方的雨水,形成鲜明的南北差异,自古就被视为“天下之大阻”。
然而,天下之大阻,也是天下之大合。
作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巴山脉也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进而划分着南北的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南北方的动植物行至于此,都近乎强弩之末。
不过,仍有一部分动植物能成功“越界”,向南向北呈现一定范围延伸。作为过渡地带的秦巴山脉,便成为南北交融之地。
|红嘴蓝鹊,属雀形目鸦科鸟类,原本多生活在我国东部地带,在西北地区十分罕见。2006年4月,秦岭三官庙、大古坪、西河、龙潭子等地首次发现红嘴蓝鹊,如今广泛分布于秦岭的低山地区。
在秦巴腹地,既生长着南方的红豆杉、棕榈、柑橘,也常见华中地区的连香树、水杉、领春木。
东北的水曲柳,华北的辽东栎、红桦、朴树,西北荒漠里的酸枣、狼牙刺,包括青藏高原上的丛枝杜鹃、峨眉蔷薇,在这里都能找到。
它们有的是翻越秦岭,将生存范围从南坡延伸到北坡。
有的穿越雪地、高原、荒漠、山谷,从东北、华北、西南甚至青藏高原迁徙到秦巴山地。
也有些伴随人类的足迹,从遥远的异国他乡被引种到这里。
还有本地的原生物种,跨越亿万年时间,突破了地质运动和气候变迁带来的生存挑战,把古老的基因保留到今天。
|太白红杉,秦岭主峰太白山的专属植物,太白山红杉林也是青藏高原以东内陆最高的纯林区域。
秦岭主峰太白山,是中国大陆东部最高峰,在其海拔3767米的山地范围内,从下往上依次跨越了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六个气候带。
这意味着不同生存环境的动植物,几乎都能在此找到栖身的家园。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百平研究员曾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过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
在2017年至2019年,研究团队曾多次深入秦岭与大巴山,分东、中、西部3条南北穿越样线,选取163个采样点,系统调查过秦巴山区的植被、土壤、气候和水文。
考察中有一项重要发现,就是秦巴山区内部存在一个南北植物交错分布区。
上图中可以看出,东部样线的南北物种交错过渡带最宽,范围从伏牛山南坡(33.70°N)至神农架(31.80°N)之间,约有180km。
中部交错过渡带在秦岭南坡(33.70°N)至大巴山北坡(32.80°N)之间,约100km。西部交错过渡带在32.75°N~33.40°N之间,约为50~60km。
研究团队还在秦岭中部太白山,发现了世界上最宽的山地垂直带——落叶阔叶林超级垂直带。
大部分物种在山区分布的气温变化幅度是6℃左右,由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意味着典型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带幅通常都在1000米以内。
而在秦岭中部太白山南北坡,出现了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落叶阔叶林从海拔500~600米的基带向上,一直分布到海拔2800米,垂直高差达到2300米左右。
|太白山秋色
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带幅最宽、结构最复杂的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在世界山地垂直带体系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被定义为“超级垂直带”。
张百平研究员还认为,秦巴山地不仅是南北过渡带,也是中国国家层面的一个东西向大尺度生态廊道,它的意义在于,把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连接起来。
“之所以伏牛山到神农架的物种特别多,就是因为物种东西的传递。”
一个明显表现就是,在神农架发现有川金丝猴,还发现了熊猫的化石,意味着这些原本出没于四川的物种,自西向东跨越了1000多公里。
|神农架林区的金丝猴
正是得益于南北东西交融的多样性生物资源,秦巴山地成为闻名全球的天然物种基因宝库,其生态优势,足以傲视全球许多山脉。
作为全世界瞩目的“生态龙脉”,不只是大自然偏爱这里,华夏文明也由此肇始。
如果从空中俯瞰中国,作为“南北之中”的秦巴山区堪称中央腹地,而回溯中国历史,这里同样举足轻重。
以秦岭主峰太白山为中心,目光逐步扫视过秦巴山地,可以串联起一座座古老的山峰,进而拼接出一部恢弘的中华文明史诗。
华山,古称“西岳”,自古就是“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脚下即黄河与渭河交汇之地。
清末国学大师章太炎曾有论述,认为华夏民族最初居住在华山周围的雍梁二州,“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也考证认为,华山脚下仰韶先民绘制在彩陶上的花瓣纹,可能就是华(同“花”)族得名的由来。
华山,也由此被称为“华夏之根”。
|河南三门峡卢氏县境内崤山山脉
崤山,位于仰韶村遗址以北,山脉中有一山峰名为韶山,仰韶之名即来于此。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端。
春秋时期著名的“崤之战”也发生在这里。
正是这场大战终结了“秦晋之好”转为两国争霸,进而推动秦国制定西向战略,为秦国崛起乃至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嵩山上的达摩
嵩山,五岳中之“中岳”,是夏商周三代的立国中心,也是周人心中的天神之室。周武王灭纣后即在嵩山封禅,奠定了周朝近800年天下。
最早记录“中国”一词的西周早期青铜何尊铭文,所述之事就是武王之子周成王迁都洛阳,在嵩山上祭祀武王,对宗族子弟进行训诰,并向上天宣告定都于成周。
嵩山还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少林功夫亦从这里闻名天下。
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追认老子为李姓始祖,并将景室山赐名为“老君山”,在山上修建了铁顶老君庙,由此成为道教圣地。
|桐柏山云台禅寺
桐柏山,自古为天下名山,最早见于《禹贡》“导淮自桐柏”,淮河发源地。传说中盘古氏曾在此开天辟地,肇立乾坤,死后又将自己的血脉化为淮河的源头。
大禹治水曾三至桐柏山,留下不少传说。秦始皇东巡时,在淮源设立淮祠,设礼祭祀淮渎之神。此后历代皇帝都要派员到此祭淮,留下大量碑文和记载。
|骊山烽火台
骊山,因李白《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而广为人知,实际从周、秦、汉、唐以来,骊山一直是皇家园林所在,离宫别馆众多。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发生在这里,直接导致了西周灭亡。秦始皇的陵寝也建在骊山脚下,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
近代史上,发生在骊山北麓的“西安事变”,成为改变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武当山金殿
武当山,中国道教圣地,有“天下第一仙山”之誉,相传为道教真武神得道飞升之地,“非真武不足当之”,武当山因此得名。
隋唐时期,道教成为三教之首,许多著名人士隐居在武当山修道,如孙思邈、吕洞宾等。
直至明代,武当山的地位依然很高,被皇家封为“治世玄岳”,位列五岳之上,作为“皇室家庙”持续了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
|终南山南五台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自古就是修行福地,今人常说“寿比南山”,便是指终南山。老子、姜子牙、张良、李白、王维都曾在此隐居,有“天下修道,终南为冠”之说。
这里也是天子脚下,北去长安城只有八十里。作为毗邻帝都的一座名山,终南山的名望不仅在于宗教地位,更源于其政治深意。
特别是在崇尚经世报国的唐代,如不能上书北阙,退隐南山便成为很多胸怀理想的文人最后的精神驻守。
除此之外,神农顶、紫柏山、南宫山、翠华山、雄黄山等一众名山也巍峨耸立于秦巴之间。
作为褶皱断层山脉的代表,这些从历史中走来的名山大岳,亦成为这片古老山地亿万年地壳运动的缩影。
|秦岭护佑下的十三朝古都西安
巍巍秦岭,连绵巴山,壮美如斯的秦巴山脉,也是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发源于秦岭北麓的渭河,在一路接纳七十二峪之水后汇入黄河,滋养出关中平原这一“秦中自古帝王州”。
|秦岭北麓华山脚下的关中平原
从秦岭南麓流淌出的涓涓细流,也在沿途环绕过无数花海、果林、茶园、民居后,汇成浩荡的三千里汉水,勾连起秦陇、巴蜀、荆楚和中原文明。
除了秦岭,恐怕再没有哪座山脉,能像这样肩挑起一南一北两条世界级的大河,进而在秦巴之间,构建出中国地理版图和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两山两河”格局。
如此纵横开阔的山河之间,又错落分布着关中平原、汉水谷地和四川盆地三大“天府之国”,这里具备文明发源的一切优渥条件。
从秦巴深处走出的秦汉帝国,不仅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还建立起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高度凝聚。
正是这个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古往今来和生生不息。
可以说,无论地理形胜或文化渊源,古老的秦巴山地都堪称华夏中国的中央山脉。
曾长期深入考察过秦巴山区的张百平研究员,对这里的人文历史也有深刻理解。
在他看来,秦巴山地不仅是南北分界线,也是华夏文明的历史枢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
“从地理上看,周、秦、汉、唐均与秦岭和大巴山的内外河谷有着极为密切的地理关系。3000年以上的考古点,也多分布在秦巴山地及其南北两侧(大地湾、二里头、仰韶、三星堆等),而远离秦巴山地的考古点(河姆渡、安阳殷商、红山、良渚等)均比较孤立。”
张百平认为,秦岭西部甘、陕、川交汇处的西汉水流域,特别是以甘肃陇南成县-徽县所在盆地为核心区域,具备上古文明存在所需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应是中华上古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区域。
他还建议,将西秦岭徽成盆地及附近区域设立为“中华文明源地重点保护区”,为中华文明探源并建立中华文明完整序列保留珍贵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他本人也正在起草一项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理学透视”的论文,希望在“中华文明探源”的国家战略中,发出地理学家的声音。
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院士说:“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文明的诞生,本就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作为南北交汇地带的秦巴山地,不仅孕育了世界罕见的生物资源宝库,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萌芽、定型和高度发展的主要舞台。
文明发达之地,通常不会缺少酒的身影。面对这一方山河故地,酒也提供了另一种地理视角。
酒与文明一样,都是自然的高级产物。
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地,秦巴山地有一个显著的地貌特征,即分布着许多近东西向的山间断陷盆地,它们大多形成于中生代以来的多次造山运动。
近南北纵向穿行于秦巴之间的汉江,是完美承接了黄河与长江两河文明的“长子”,也是古代扼守帝国命脉的一条黄金水道。
沿汉江东行,沿途会穿过一连串大小不一的山间盆地——
三千里汉江的源头,就是有着“汉家发祥地”之称的汉中盆地。
|陕西汉中,因汉江发源于此而得名。汉高祖刘邦曾被封为汉王,后来从汉中发家问鼎中原,继而建立大汉王朝。流传2000年的汉人称谓,也由此而来。
曾发现距今约6000多年的中国最早骨雕艺术品的西乡盆地。
出土了汉代鎏金铜蚕的“蚕桑之乡”石泉盆地。
|1984年在陕西石泉县出土的西汉鎏金铜蚕是国内首次发现的鎏金蚕,说明石泉地区养蚕活动在汉代已相当成熟,属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矿产资源丰富,尤以中华铁锈红板岩驰名中外的汉阴盆地。
地处“秦头楚尾”,坐拥广袤天然富硒土地的安康盆地。
|陕西安康,位于秦岭和巴山之间的汉水之滨,因境内土壤含硒元素丰富,被誉为“中国硒谷”。
曾作为古庸国,在春秋早期比楚国还要强大,后因主动挑起征伐被楚国、秦国和巴国联手所灭,留下“庸人自扰”成语的上庸盆地。
历史上反复被争夺,境内拥有亚洲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南阳盆地。
|丹江,汉江的主要分支,早在战国时期已经通航,是古代长江地带通往长安的重要水路交通枢纽。
还有被汉江支流丹江横穿而过的商丹盆地,因连接着关中盆地和南阳盆地,自古就是长安通往东南诸地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有“秦楚咽喉”之誉。
而今天作为嘉陵江上游的西汉水,在西汉之前曾经是汉江的上游。这是一条被暗中改写了命运的古老河流,上游沿岸留存的近200处遗址,透露了这里的不凡出身。
早在6000多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于西汉水流域。这里也是老秦人的故土,昔日秦人先祖正是在此牧马西陲,奠定了后来大秦帝国的恢弘底色。
西汉水上游的徽成盆地,也正是张百平眼中的“中华文明源地”。在他看来,文明的起源之地必须有合适的地形、气候、生物,甚至矿产等地理和空间资源。
“在人类生产力非常落后的远古时期,文明不可能发生在今天的大江大河形成的平原地区,因为平原上没有生命繁衍的安全保障。”
以徽成盆地为核心的西汉水流域,海拔适中,气候温和,森林茂密,拥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盐、陶土和铁、铜、铅等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海拔1946米的铁山,是徽成盆地徽县境内青泥岭的最高峰。李白《蜀道难》曾描写“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点出青泥岭之险要,杜甫也曾过青泥岭入蜀。不过,古人选择由此经过,说明有通行条件,实际上青泥岭海拔并不高,站在铁山眺望徽成盆地,远处连绵山脉几乎都处在一个缓和平面上。
更重要的是,徽成盆地大量的石灰岩洞穴,为上古人类提供了安身之所。盆地内自西向东排列而自北向南流淌的南河、东河、洛河等也都是中小河流,不易发生洪涝灾害,这些都成为远古人类及后来的秦人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
散落于秦巴之间的山间盆地,不仅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理想区域,也造就了一方好酒秘境。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安介生曾有过一个理论:群山环绕、溪流下注的盆地地带,往往是产生美酒之地。
这是因为盆地中汇聚了大量矿物质、微量元素和微生物,再加上优质山泉或地下水,就为美酒的酿造提供了优越的客观条件。
比如作为清香型白酒发源地的山西,便是典型的“两山夹盆”地形。
太行山与吕梁山东西夹峙,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自北向南一字排开。这些山间盆地是黄土高原上的精华所在,山西所有的大城市都建在这里。
汾酒所在的汾阳市,就位于五大盆地中面积最大的太原盆地,这里也是汾河的主要流域。
作为我国四大盆地中唯一的外流盆地,长江的滚滚东流,让群山环抱的四川盆地封而不闭。各类风化产物和上游沉积物经由河流携带,堆积在盆地内的凹陷处,千里沃野由此形成。
四川在地理标志和优势产业集群分布上,也呈现明显的环盆地分布趋势。五粮液、国窖1573、水井坊、郎酒、剑南春等23个与酒有关的地标产品,都处在这个环盆地C型带内。
如果说四川盆地是一个天然大酒窖,散落于秦巴之间的山间盆地,就如同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小酒窝”,这里同样分布着诸多好酒。
由南阳和襄阳构成的南阳盆地(也叫南襄盆地),是中国腹心地带的一块福地。北有秦岭遮挡住风沙寒流,南有大巴山消解掉炎热潮湿,汉江及其多条支流纵横于此,水资源极为丰富。
盆地西侧的丹江口水库,作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累计向京津冀豫调水超过550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搬运了一整条黄河的水量。
|丹江口水库,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
水土肥美的南阳盆地,注定是一方好酒产地。这里不仅孕育了豫酒“五朵金花”之一的赊店老酒,也是石花酒、古隆中、珍珠液等襄阳名酒的老家。
少有人知的是,南阳盆地还是低调的黄酒之乡。
早在汉代,南阳籍天文学家张衡就在《南都赋》中描述家乡黄酒:“酒则九酝甘醴,十旬兼清。醪敷径寸,浮蚁若蓱。其甘不爽,醉而不酲。”说的就是南阳黄酒制作工艺繁复,酒质上乘,口感甘甜且不伤身。
如今南阳的13个县市区依然保留着不少黄酒作坊,邓州、唐河、新野、镇平、西峡、淅川是南阳黄酒的主要产地。
|有着2000多年建城史的南阳,是楚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均生于南阳,智圣诸葛亮也曾躬耕于此。图为始建于元朝的南阳府衙。
与南阳本是“同根生”的襄阳,同样是黄酒的古老产地。
枣阳地封黄酒和十堰房县黄酒是湖北代表性的黄酒品牌,枣阳本就隶属于襄阳,十堰在历史上也曾是襄阳辖区,都或多或少保留了襄阳老黄酒的传统风味。
低调的南阳盆地,也是整个秦巴山区的缩影。
这片由大山大河和众多山间盆地串联起的庞大山系,如同一个隐秘而多样的好酒江湖,每一处都值得细细打量。
比如地处商丹盆地的丹凤葡萄酒,历史可追溯到1911年,是中国仅有的两个百年葡萄酒品牌之一。
比如作为“汉家发祥地”的汉中盆地,就是当年野生朱鹮的重生地。优越的生态和丰富物产,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酒乡小江南”,也是北方黄酒的重要产地。
再比如张百平眼中“中国水土气生组合最佳”的徽成盆地,不仅出产了甘肃两大区域龙头金徽酒和红川酒,也可能是早期浊酒的发源地。
汇聚南北物产的秦巴山区,还善于以各种五谷杂粮、水果和植物入酒,孕育出包罗万象的果酒体系。
|汉中青木川古镇回龙场老街上的酒家
仅在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就有青木川的苦荞酒,黎坪的蜂蜜酒,城固的柑橘酒、窝儿酒,镇巴的包谷酒,洋县的黑米酒,佛坪的山茱萸酒、葛根酒,留坝的西洋参果酒,旬阳的拐枣酒、甜杆儿酒,五里的稠酒,白河的木瓜酒,宁陕的五味子酒、猕猴桃酒,石泉的桑葚酒、竹筒酒,镇安的板栗酒等。
这些散落于秦巴腹地的“土酒”,虽养在深闺少有人知,却是一方水土的浓缩,也成为秦巴山区多样酒类格局的重要构成。
多样、交汇,是秦巴山地的精髓。
这片古老山地也足够辽阔,辽阔到足以包容南北的物种、文明的源流,进而在“天下之中”的中国腹心地带,保留了一片气象万千的好酒山河。
参考文献:[1]党双忍.秦岭简史[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9.[2]周灵国,陈旭.秦岭家园[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9.[3]张百平,中国南北过渡带十大科学问题解读[J].地理科学进展,2019.
[4]张百平,余付勤,王晶等.西秦岭自然保护的地位与意义[J].自然保护地,2021.
[5]周吉灵,华夏龙脉大秦岭[M].陕西旅游出版社,2015.
[6]华林甫,胡恒.中华文明地图[M].中国地图出版社,2018.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