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鲜活样本,浓缩了西安酒的风华
这样一座名贵大城,怎能缺了好酒?
文|好酒地理产区研究院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陕南汉中,因地处秦岭南麓,当地在语言、文化、饮食、民风上其实更接近四川,被视为川蜀的北大门。
从地图上看,西安所处的关中腹地并非一马平川。
史书里,“四塞之固”“金城千里”说的都是关中之险固。作为深嵌在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地之间的肥沃宝盆,关中的险与沃,都与其独特地形有关。
|山环水绕的关中平原,是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
在地质年代,关中平原的前身是秦岭北坡断裂形成的一处地堑式盆地。
其北部,由陇山、子午岭、黄龙山组成的黄土高原北山山系自西向东依次环绕,南部则绵延排布着太白山、终南山、骊山、华山等秦岭山脉。
外有群山拱卫,内有水土之利,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关中腹地都是作为王朝都城所在,西安便是这片王土之上万千气象的中心。
正如前文所说,西安虽地处关中平原,但并非一马平川。环顾其四周,华山、骊山、终南山、太白山如群星拱月。
事实上,被秦岭护于身下的西安,与陕南仅一步之遥,秦岭山地和渭河平原一同构成了西安的地理骨架。
|秦岭护佑下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先后建都于此的王朝有西周、秦、西汉、新(王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群山之间,发源于秦岭的诸多水系顺势流向关中,造就“秦岭七十二峪”的独特景象。这些绵密水网,对关中城市群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壮丽史诗,本质上亦是由山河书写。
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曾在《上林赋》中描写过长安水系之发达,“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滈涝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即古长安八水,“八水绕长安”也串联起了西安的古往今来。
|始建于秦汉的曲江池,唐代得到大规模营建,引浐河水注入曲江,广筑亭台楼阁,遂成为水域千里、名冠京华的园林胜景。
发源于秦岭北麓蓝田县的浐河,是西安城内的重要水源之一。早在数十万年前,浐河源头就曾留下蓝田人的足迹,他们也是西安最早的一批原住民。
至6000多年前,生活在浐河东岸半坡村一带的先民们,选择在靠近水源又不易被洪水淹没的河谷阶地上建造房屋、窖穴、圈栏,还在彩陶器具上绘制出人面、鱼、鹿、植物等神秘花纹。
|出土于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国家博物馆
正是半坡遗址的发现,让关中所在的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曙光初露。
沿着浐河往西,先后越过明清长安城、唐长安城、汉长安城、秦阿房宫,便来到位于沣河两岸的西周丰镐两京。
3000多年前,西周人在这里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的城市,也是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千年风华也由此肇始。
曾承载帝国兴衰的秦咸阳城,也隔着渭河与汉长安城遥相呼应。
|始建于秦朝的咸阳清渭楼,旧称咸阳楼,北宋年间重修后更名为清渭楼。
“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昔日从渭水河畔走出的秦汉帝国,不仅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还将中国疆域和经济文化推至空前局面,中外交往也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作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和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开放性大都市之一。及至唐代,长安城内云集了超过100万人口,街市繁荣,胡风盛行,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鼎盛。
这样的一座名贵大城,又怎能缺了好酒?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自西周定都于镐京,历经汉唐,西安作为王朝都城的上千年风华,始终不缺少酒的存在。如果要细数哪一段堪称华彩,则不能不提大唐。
李白的这首《少年行》,即呈现了一幅大唐盛世图景。
“金市”是唐代长安东西两大市场之“西市”,拥有固定商铺4万多家,容纳220多个行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彼时的王公贵族、文人墨客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酒肆。
|电影《长安三万里》的曲江酒肆 图/《长安三万里》剧照
从西市、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一直到曲江一带,随处可见酒旗迎风,胡乐、胡姬和胡酒是大唐街市上最惹眼的招牌。
昔日遍布胡人酒肆的长安城,可谓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长安酒肆业堪称全国之首。
唐代的胡酒,是指酿造方法有别于中原内地的酒,代表的有高昌葡萄酒、波斯三勒浆酒以及各类果酒。
据《南部新书》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
由此算来,早在上千年前,葡萄酒在大唐长安已有酿造并逐渐风行开来。
三勒,是源自印度的三种植物果实,具有一定药用,三勒浆也可视为药酒。唐代胡酒中还有不少果酒,酿造方法大致与葡萄酒相同,也来自域外,遂被归入胡酒之列。
|电影《长安三万里》的胡姬形象 图/《长安三万里》剧照
除胡酒风行于长安,唐代各地酿酒业也皆有发展,其间涌现出不少名酒。中唐时期的翰林学士李肇曾在《唐国史补》中记录如下——
“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蒲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菴摩勒、毗梨勒、诃梨勒。”
西市腔,顾名思义,当是出自长安西市的一款美酒。虾蟆陵,则是长安城内一处酒楼聚集之地,也盛产美酒。
|大唐不夜城
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的诗句,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都是京城名酒的代表。
出产石冻春的富平,历史上也长期属京畿之地。长安近郊的新丰镇,亦素以美酒闻名。《李太白集》曾多次出现“买醉入新丰”“美酒沽新丰”“何人共醉新丰酒”等描述。
诸多名酒汇于长安,可见当时酒业之繁盛。不仅朝廷专门设立了“良酝署”,生产供皇家贵族饮用的御酒,官宦和大户人家也会在家中开坊酿酒。
一代名相魏征,就堪称顶级酿酒师。柳宗元曾大赞:“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醽醁、翠涛,常以大金罂内贮盛,十年饮不败其味,即世所未有。”
太宗也赐诗称“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兰生、玉薤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酒。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除了官家和名门大户,将唐代酿酒业推至鼎盛的,还有活跃在民间的大量酒肆。
昔日长安城门一带,虾蟆陵、新丰镇、灞陵、渭城、冯翊、扶风等地,都是酒肆林立的热门地段。尤其是灞陵,古人常在此折柳赠别,离别酒叙自是难免,灞柳风雪亦是关中八景之一。
政策环境的宽松,多元文化的碰撞,酿酒技术的进步,商贸往来的频繁,共同造就了彼时长安酒业之兴盛,也在中国酿酒史上留下了一段风华往事。
时至今日,长安虽已是旧梦,但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依然保留在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气度里。
|西安钟楼中轴线地标
今天的西安,秦砖汉瓦和现代楼宇并肩而立,油然而生的历史纵深无声讲述着旧时都城的古往今来。作为长安旧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昔日“城中杯酒家家有”的酿酒盛况,如今风华何在?
地处西安东郊的浐灞生态区,是中国第一个以生态命名的开发区。
浐灞,即古长安八水中的浐河与灞河。一个世纪前的1923年,在浐河西岸、灞桥米家崖村东北600米处,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曾发现大量的古代遗址。
后期的考古发掘中,一件新石器时期陶制漏斗里的食物残留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关注。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科研人员研究发现,这些陶器内容物在成分上均与酿酒有关。
专家由此推测,至迟在5000多年前,生活在米家崖村一带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享受到饮酒的乐趣。
从地理位置看,古人依水而居,米家崖一带刚好处在浐河边上,距离半坡遗址仅2.7公里。优越的地理条件,让这里成为早期人类的聚居地,进而衍生出对世界酿酒史具有重要影响的酿酒文化遗址带。
汉唐时期,浐灞一带作为东出长安的必经之地,酿酒业更趋繁荣。
直到今天,这里依然是西安重要的酿酒产地。组建于1956年的国营西安酒厂,就位于米家崖酿酒文化遗址带的中心区域,与米家崖村相距不到2公里。
作为西安代表性的老字号酒厂,尽管与西凤酒同处于关中,西安酒厂在工艺上却是承袭了浓香型白酒传统的老五甑法,又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形成独具风格的陕派浓香。
甑,是一种古老的蒸器,有陶制、铜制、木制、铁制等。西安当地有一种传统小吃叫甑糕,也流行于关中、晋南一带,就是将糯米混合红枣、红豆等置于铁甑上蒸制而成。
在酿酒行业,甑不仅是蒸煮粮食的器具,也是工艺流程的重要构成。老五甑法,作为浓香酒三大传统工艺之一,特点就是每轮发酵后,将糟醅分五甑蒸馏,最上面的面糟蒸酒后就丢弃,其他四甑拌入新料再回窖发酵,新粮和老糟代代循环,最大限度把糟醅中的香味成分保留到下一轮。
进厂已有35年的西安酒厂副总经理迟克俭告诉我们,西安酒厂采用的是长约2米、宽1.8米、深2.4米~2.5米的泥窖发酵,原料选用甘肃泾川一带的糯红高粱单粮酿造。
由于西安与四川气候不同,这边的泥窖不同于四川以泥筑窖,而是会在其中插入花砖或用水泥砌出窖梁。
“花砖长24cm、宽12cm,进去一半出来一半。窖泥也不是抹上去的,是先把砖弄潮,人到底下一点一点把泥摔上去,再将一尺长的竹坯子削尖了做窖钉,拿麻绳盘起来。”
迟厂长是山东烟台人,进厂初期正值80年代前后陕西白酒业技改浪潮兴起。
当时的西安酒厂,在时任技术员白希智的引领下,率先在西北地区研制出浓香型的西安特曲酒,也就是老西安人口中经典的“红领巾”,由此奠定了陕派浓香格局的基础。
|酒业泰斗白希智(前排中),曾担任过三、四、五届全国评酒会评酒委员,也是行业少有的白酒、黄酒双酒种国家评委。图/西安酒厂
数十年来,尽管陕西白酒业历经起伏,西安酒厂作为老国营酒厂,始终保持着工艺的稳定性,由此赋予酒体绵甜爽净、醇厚谐调的风格特点,并且表现出明显的陈香味。
迟厂长告诉我们,陈香味是西安特曲的一大特点,即便是高明的调酒师也难以调出。
由于西安酒厂90%的储酒容器都位于地下,常年温度20度,酒体中分子运动缓慢而规律,这意味着酒体老熟需要更久的时间,但长期贮存也带来了难以被复制的陈香。
在西安酒厂7号年份酒库,静静矗立的40个“铁海子”透着一股沧桑,这些罐体是在酒库封顶之前就先放进来的。
“罐号703,30年金箔酒,入库日期1982年,15吨,52度。”
“罐号737,原度特曲,入库日期1998年,15吨,60度。”
“罐号735,佳酿,入库日期2000年,15吨,50度。”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通常酒厂在贮酒时都会按照等级、酒度等划分,但像西安酒厂这样将不同产品系列细分贮存的并不多见。
金箔酒、佳酿都曾是西安酒厂的特色产品,后来随着时代发展产品更迭,但这些老酒仍被保存下来,成为酒厂历史的见证。
西安酒厂还保留着一间堪称“储酒容器大全”的原浆酒库。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早期用的是大口缸,口大、挥发快,后来改成小口缸,盛酒量只有350公斤。往后发展出容量更大的铁罐,当时的车一般是8吨,铁罐也以8吨为主,后面发展到10吨,再到如今的不锈钢大罐。”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西北地区传统的柳编酒海和木制酒海,自然也不能少。“这是最早传承下来的,过去没有铁,烧不了大罐,只有手工编制,每个篓子的储量都不一样,最大的能承载3吨到5吨。”
酒厂的“镇厂之宝”,则是一罐重量为8吨、编号东204的58度50年陈酿,生产日期是1962年。
迟厂长说,这间酒库的布局从他到厂里就是这样,35年没变过。
这些历经不同时期仍安稳存放于此的储酒容器,如今也与酒库里的老酒一般,成为这家国营老厂的厚实家底。
作为本地代表酒企之一,西安酒厂的稳定与传承,亦是西安这座城市的缩影。尽管千年帝都的辉煌早已远去,但历史如长歌余音绕梁,早就历练出西安人的包容和沉稳。
西凤酒、太白酒、长安老窖、白水杜康……活跃在西安酒市的诸多品牌,每一个都古韵悠长。酒之于这片水土,先不说三秦大地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曾孕育出中国酒脉的源头,单看汉唐时期的长安,也堪称全国酒业的中心。
今天的西安,在酿酒业的规模和声势上或许很难再现当年盛况,但这片土地并不缺少好酒。
地处渭水之滨的鄠[hù]邑区,古称鄠县,产自这里的龙窝酒,曾在明清时期名扬关中,素有“东龙西凤”之誉。
“龙窝”的由来,据说是因为渭水在此处形成了漩涡状,也有说法是这一带有涝河、甘河、渭河三水环绕。
历史上的龙窝村曾为渡口,逐渐衍生出酿酒集中区,民间作坊少说有20来家,如今村里仍密集分布着不少酒作坊,
作为陕西省首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龙窝酒厂占地约20亩,一年产量400吨左右,规模不大却别有洞天。
酒史馆、烧酒坊、酒库展馆、酒文化泥塑馆等,共同组成了一座龙窝酒文化博物馆。
不同于西安酒厂主打陕派浓香,龙窝酒的香型定位是清兼复合型。
刘工告诉我们,龙窝酒酿造采用中低温曲,以关中地产的小麦、大麦、豌豆制曲,酿酒原料包括高粱和玉米,发酵时长约15天。
龙窝酒目前有酒海和陶坛贮酒两种方式,龙窝酒厂总工刘选社告诉我们,酒海里一旦存上酒就不能离了酒,最少要留15公分到20公分的酒来保持内壁湿润,这就是“海子养酒,酒养海子”。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我们在烧酒坊内品尝了刚刚蒸馏出来的65度原浆酒,虽然酒度较高,口感却很醇甜,介于浓香和清香之间,“又像汾酒那个味道,又像五粮液味道。”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作为省级非遗保护单位,龙窝酒酿造基本沿用传统手工操作,产量很有限。酒厂在定价上颇为克制,基本在300~800元/箱,“如果是二三百一瓶的,质量非常好了。”
|龙窝烧坊酿酒场景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曾有不少投资方想注资运营,扩大生产,都被酒厂婉拒。在龙窝酒厂董事长赵明理看来,酒最大的价值是文化价值,他希望能把龙窝酒作为一种文化好好传承下去。
除龙窝酒外,鄠邑区还是历史上有名的黄酒之乡,鄠县黄酒早在唐代就负有盛名。白居易《朝归书寄元八》曾写道:“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瓶中鄠县酒,墙上终南山。”
1964年,鄠县因生僻字改名为户县,鄠县黄酒逐渐演变为“户县黄酒”,大口酒业、秦黄酒业都是本地有代表性的酒厂。
|与绍兴一带流行半干型、干型黄酒不同,户县黄酒以半甜型为主。为适应年轻人口感变化,秦黄酒业正逐渐降低麦曲用量,曲粮比例约为200公斤粮食加15斤麦曲,并开发出易拉罐包装,口感更为清爽,甜度和曲味都少很多。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户县黄酒对糯米的选择,一方面体现了西安虽属关中,但地形骨架是由渭河平原和秦岭山地共同塑造的地理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带来显著的南北过渡特征。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另一方面,在户县黄酒地标保护区域有一处秦渡街道,旧称秦渡镇,著名的秦镇米皮就出自这里,历史可追溯到秦朝。这意味着在当时,户县就大量种植水稻,稻作历史悠久,以稻米酿酒也就自成传统。
今年5月亮相于中国-中亚峰会欢迎宴会菜单上的西安饭庄稠酒,也是以户县秦渡镇的糯米酿造而成。
|西安特产黄桂稠酒,是以糯米为原料发酵而成的一种米酒,尤以西安饭庄所产最为出名。
如今提到黄酒,尤以绍兴出产最为知名,而绍兴黄酒的兴盛,与宋室南迁有很大关系。作为宋代以前的千年京畿之地,长安一带如户县黄酒曾有过的辉煌,及其衍生出的发展脉络,都很值得进一步细细考究。
事实上,在探寻西安酒脉的过程中,时常会有强烈的落差感。毕竟以历史来论,西安酒之厚重,不亚于西安之厚重。
今天的西安酒乃至陕酒,尽管拥有凤香这一独特香型,却并未像浓香之于四川、酱香之于贵州,发展出具有群体势能的香型军团,而是在香型探索上表现得更加多元。
这其中,有历史原因,有市场考虑,或许也离不开自然的塑造。
正如前文所说,三秦大地本就是一出“三国演义”,反映在对酒的喜好上,“陕北喝酒要偏淡,陕南喝酒要偏甜,关中道喝酒要偏苦。”
从北到南的显著地理差异,造就了不同的酿酒条件和消费习惯,也决定了陕酒很难像黔酒兴于一条河流、川酒汇于一个盆地。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不过,多样而复杂的地理和人文,也塑造了陕酒的另一面。
同样亮相于今年中国-中亚峰会“国宴”场合的,还有另外两个陕酒代表:李华干白和富平柿子酒。
前者出自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直属陕西省管辖的杨凌示范区,创建于此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是亚洲第一所葡萄酒学院。
这里培养出的专业人才,遍布张裕、长城、怡园、中信国安等几乎所有中国葡萄酒企业。它的创办者,正是西北农大葡萄酒学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现代葡萄酒之父”的李华教授。
富平柿子酒,则产自著名的千年柿乡——渭南富平,历史上这里曾长期属京兆府,富平石冻春也曾是长安名酒的代表。
早从汉代起,富平就开始栽植柿子,如今已成为当地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每年霜降前后,在富平只有三类人:种柿子的、做柿饼的、卖柿饼的。目前富平柿子的栽植面积约为36万亩,年产鲜柿28万吨,加工柿饼7万吨。
由于鲜柿的贮存期短,通过深加工可适当延长食用期,但柿子不能高温加热,一旦超过45℃口感就会变涩。这一技术瓶颈,让已有两千多年栽培史的柿子,至今几乎仍只有柿饼这一条增值途径。
随着富平尖柿的产量不断增加,发展柿酒逐渐成为柿饼之外的第二选择。果酒的低温发酵工艺,也满足柿子不能高温加热的特性。
盘龙酒庄、富四方是富平当地的代表酒企,由富四方研发出的柿子冰酒酿造方法,早在2015年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还开发出柿子白兰地、蒸馏酒等。
富四方酒业总经理杨英武告诉好酒地理局,柿子酿酒有两个先天条件:一是含糖量高,二是单宁含量高。特别是富平尖柿,比其他品种的含糖量更高。
当地还有一种更为古老的品种“珠儿柿”,皮薄、甜度高,“像蜂蜜一样,剥个小口就能吸出来”,是酿造柿子冰酒的最佳品种。
杨英武正计划扩大栽植这一古老品种,从有机原料角度探索柿酒的更多可能。
李华葡萄酒、富平柿子酒、户县黄酒、龙窝酒、西安酒厂……这些不同年代、产地、原料、品类、风格的鲜活样本,都是潜藏在陕西这片酿酒风土上的星星之火。
作为中国地形地貌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陕西的多样物产和农业优势,天然造就了陕酒的多元格局。
陕酒的潜力或许也来自于此。
正如昔日长安酒市上,南来北往的各方物产、文化交融交汇于这座开放之都,由此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大唐西市。
今日之陕酒,由多元带来的发展活力,未来能否重现当年“城中杯酒家家有”的酿酒风华?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视觉中国。)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