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顾远及近 | No. 8 这八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

顾远 群岛大学
2024-08-27

顾远及近 No. 8

一周一问及我的回答
(之一)


「一周一问」是我的两位好友灵子和如风今年年初发起的活动。这个活动每星期由一位参与者提出问题,所有的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应他们的邀请,我也参加了这个活动。每周的题目有的是我可以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有的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过,于是需要先仔细思量一番才能回答的。无论是哪种问题,我在写下自己的回答时都有一种自由表达的愉悦,经常是边写边想,边想边写,笔随意到,一挥而就。

阅读其他人的回答也是乐趣。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角度的见解,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文字风格。尽管活动的大多数参与者我都不认识,但是随着问答的深入进行,一些人的形象似乎也在变得鲜活起来。

本期的“顾远及近”专栏,我分享了自己对八个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带给你一些启发,也期待读到你的回答。

Enjoy reading~


Q1

做什么事能让你拥有成就感?


我很认可对愉悦感和成就感的区分。我的成就感大体来自于两方面(and/or):
1. 我想要做一件有挑战有意义的事情,我做到了。
2. 多年以后,有人说:“那年,因为你的一句鼓励/一篇文章/一个行动,我......”
 

Q2

你怎样看待工作方式给自己带来的规训?


如果是负面意义上使用“工作中的规训”这个表达,它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体现,意味着在工作中我们处在弱势的、被动的位置,别无选择。回顾过往24年的工作经历,我几乎没有将自己置于过“不得不”的境地,反而经常是不对等权力关系的挑战者。大不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回想起来,初入职场不久,德鲁克的那个观点对我选择工作有深远的影响。德鲁克告诫领导者:我们不是在get job done by people,而是在develop people through work。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选择在始终保持个体主动性的同时,也有可能失去了一些机会,比如因为暂时的不涉及原则的妥协而创造未来改变的更大的可能性。

如果“工作中的规训”指的是中性的,一些职业规范对自己的影响,那么任何职业都自有它的特质,具有某种特质的人更适合从事某种职业,由此形成一种正反馈的循环。多年的与人的发展成长有关的工作经历,让我对人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也在洞察人的复杂性方面有了更多认知和实践。这是我所乐见的。
 

Q3

让你踏上现在所走的这条路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这个问题在二十几岁时问过自己,答不出来,感觉很多偶然的因素在左右着人生。比如,如果不是那天面试去晚了,在人家收摊的时候才到,我怎么会和那位后来才知道是全国最顶尖的中学的退休校长的老人聊了那么久,然后被特批式地入职了一所私立高中,当上了全校最年轻的教师。

三十几岁时也问过自己,想出了一堆答案,试图理出一些线索。比如,在05年的一期《南方周末》上读到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名叫德鲁克的人的生平,于是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于是读完了他的全部著作,于是在很多场合做过关于德鲁克思想的分享,于是影响了我在很多人生课题上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于是......而《南方周末》是我从1997年开始每期不落地购买阅读,当时肯定没想到十几年后自己也会在上面发表文章。

四十几岁时再问自己这个问题,答案无比简单,一切似乎都可以回溯到童年时:家里很多书,于是爱上阅读,对知识有无限的渴望;客厅的两面墙上,一面贴着一张中国地图,一面贴着一张世界地图,于是爱上旅行,对世界和宇宙有无限的好奇;每天晚上家里都回荡着BBC\VOA之类的广播,耳濡目染,对民主自由心生向往,对不公不义不可容忍。

于是有了今天做的事情,今天的生活方式,今天的爱与被爱。
 

Q4

你怎样和意见不同的人交流?


1. 我不那么关心观点相同还是不相同,我更关心观点是如何得出的,以及由此观点所做的推论。

2. 如果一个人有审慎的思考,并对交流抱有严肃的态度,不论观点如何,我都愿意倾听和对话。

3. 如何相处和具体的事有关,对在意的事情,我会更严肃;对不那么在意的,标准会放宽。

4. 如何相处和具体的人有关,对我很在意的人,我可能会更宽容,也可能会更严肃。

5. 生命有限,不是每个人每件事都要回应。

6.简中互联网环境点到为止。
 

Q5

当远方无穷远,它是否、以及如何与你「有关」?


万物皆有灵,万事皆有联系,所以或远或近,一切总会与我有关。这个问题或许想问的是每个人自己是否意识到,或者认为,与我有关。此时有一个悖论,一旦我认为有关,那么便不会无穷远;一旦我认为无穷远,至少当下便不认为与我有关。

说起旅行中难忘的记忆,倒真的和“遥远”有关。我对边陲、边缘、天涯海角,总是有莫名的好奇,想要知道那里的风景是怎样的,那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他或者她在想些什么,经历过什么。

在英国生活学习的时候,我一个人去了英国最北端的村庄John O'Groats,距离伦敦差不多一千公里,按中国的标准不算远,但是它和挪威的距离更近,交流也更频繁,文化上是维京人的传承。

到了那里,我还嫌不够远,于是乘船继续往北,到了奥克尼群岛。在那里,有些小岛上只有两三户人家,岛与岛的交通靠飞机——那也是世界上最短的商业航线,空中飞行时间不超过1分钟。可惜当时轮渡时间不合适,否则我还想往北去更远的设得兰群岛。那趟行程打破了我按照行政区划理解文化的中心与边缘的下意识。

说到挪威,在它极端破碎的海岸线上分布着无数的岛屿,很多岛上都有人居住,尽管可能只是几户人家。早上我看到有机动船挨个去岛上接孩子上学。岛与岛之间,以及与大陆之间,有桥梁和轮渡联结。

每个小岛各有其特色,岛上的人们有自己的自在,同时又不会封闭,彼此有联结,构成了一片活跃的生态。正是在那趟旅程中,我给当时自己正在开创的事业起好了名字:「群岛」。

在南美旅行的时候,去过南半球最南端的城市Punta Arenas;2020年本打算去阿拉斯加旅行,北美最北端的人类定居点爱斯基摩人村庄Barrow也在行程之列,可惜因为疫情取消了行程。今年春节读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于是萌生了去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旅行的念头......

看如今的形势,最近几年可能都无法像以前一样自由地远行,甚至自由本身也在越来越远。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Q6

你如何看待气候变化议题?


在相关领域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和信息,但是觉得“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议题可以拆解为三个子议题:

1. 人类对气候的影响能力:哪些方面、多大、多持久、可逆吗、发生机制是什么......

2. 气候变化与受影响的人群:哪些人群会受到很大影响、受影响的结果公平吗及如何实现公平、如何减低负面影响(乃至于从中寻找社会变革的机会)......

3. 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的影响:跳出人类中心,从地球生态圈的视角看待气候变化的影响(当然,这仍然无法摆脱以人类为中心的判断)
 

Q7

你心中的乌托邦是怎样的?


“乌托邦”在今天应该不算是一个积极的意象。这不仅是因为乌托邦里的生活是美好到让人觉得不真切,无法实现的,更是因为这种(完美的)生活是标准的、绝对的,和静止的。

我对带有这三个性质的事物都会心生警惕,保持距离。如果这三个性质甚至已经不止于是在原则层面,而是落实在了生活细致入微的方方面面,变成了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言行规范,则乌托邦就彻底变成了可怖的“反乌托邦”了。

没有人会不向往美好,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追求美好的过程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

关于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迄今我所知道的最好的描述来自于彼得德鲁克。他并没有具体描述一个理想社会的各种日常生活细节,而是认为:一个“至少还不那么坏的”社会应该是“自由而功能齐备的(free and functioning)”。自由,是社会里每一个人呈现出的状态;功能齐备,是社会如何保障人们的自由的机制。

这倒是和美国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中的这句话有些异曲同工:“所谓乌托邦应是一种追求各种乌托邦的架构( utopia is a framework for utopias),亦即任由人们自由地自愿结合,尝试寻求在一个理想的社群中,去实现他们自己良善的生活观。”

最后,我想到这个关于乌托邦的问题或许还可以转换成另一个问题:“如果可以穿越回过去,你最想生活在人类的什么时期?为什么?”这也许会让我们对自己心中对于美好生活与美好社会的想象有了更具象的表达。
 

Q8

你一般用什么手段让自己保持一个长期自律的状态?


在三件事情上,我觉得自己还算是长期自律的。

一件是阅读。2013年我刚开始用微信,发过这样一条朋友圈:“微博和微信让人有机会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因而容易虚妄自满,也容易焦虑自卑;而用同样的时间去读一本好书,却可以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一路读来更觉踏实从容。

所以,在这个碎片阅读的时代里,我仍旧保持着每天1-2小时严肃阅读的时光。”过去的近十年里,这个每天阅读(纸质书)的习惯一直没有变过。如果偶尔没有阅读,也会在后面的日子里补回来。平均下来,每天仍然是1-2小时严肃阅读的时光。

另一件是运动。2015年组队去香港走百公里毅行,由此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身体。在家门口的公园里跑步,后来跟着KEEP做一些练习,渐渐地就有了每周都要做运动的习惯。

2020年冬春季,因为疫情宅家,跟着视频做整套的健身训练,养成了每天都要做运动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现在每天早上起床,会习惯性先做80个卷腹和50个俯卧撑,然后才去洗漱。还和一些朋友组了一个“跑跑群”,每天相互打卡。(不过惭愧的是,体重一直下不去,也挺让人郁闷的)

最后一件是饮酒。我是一个精酿爱好者,喜欢品鉴各种口味的啤酒。为了更好地享受微醺的状态,而不至于因为过量饮酒而失态,我摸索出了一个经验值:33310。意思是,在3个小时之内,饮用3瓶330ml酒精度不超过10度的酒,我会保持一个很舒服的状态。这些年来,亲测有效。

还有很多事情我想要自律却一直没做到,比如少刷手机,比如早睡早起,比如学西班牙语,比如那些立过就倒的各种flag......

由此看来,自律的能力和自律的意愿是两回事。能力的培养可能需要一些方法,比如从“最小可行尝试”开始,比如“行动的扳机”策略,比如和其他人一起相互激励......。更多的时候,做不到自律很可能是因为意愿不足,对要保持自律去做的那件事的意义感还不充分。

或许,“自律”这个行为本身对自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才最终决定了我们的自律?
 

「顾远及近」系列:
No. 7 这个世界会好吗?
No. 6 教育创新是为中产家庭准备的吗?
No. 5  优秀的间谍和出色的教育者,是什么困住了他们的手脚?
No. 4 什么是值得学习的?
No. 3 在路上
No. 2 这个时代还需要人文教育吗?
No. 1 关于”教育内卷“的散步漫谈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群岛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