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发言 ||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
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年11月8-10日
中国・杭州
2019年11月8-10日,“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跨学科研究: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共同主办,同时得到欧洲科学院的大力支持。来自3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近700位专家学者莅临参加,旨在探索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的纵深发展与跨学科研究方法论的新方向。11 月 10 日 上午,三场主旨发言同时进行。
第一会场主旨发言
第一会场主旨发言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2-101报告厅举行,上半场发言由浙江大学教授郝田虎主持,欧洲科学院院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Vladimir Biti 评议。
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教授Margot Hillel的发言题目是"'White Australia has a Black History':Depictions of Indigenous Australians in Novels for Young Readers"。她从伦理角度重新解读澳大利亚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重点讨论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由澳大利亚土著作家书写的土著生活,并通过和经典文学的比较,挖掘这些作品给予读者的伦理启示以及作家对澳大利亚土著历史的伦理反思。
法国新索邦大学教授Alexandra Poulain的发言题目为"Blue Balls and the Ethics ——Verlaine, Yeats, Beckett"。通过对比研究瓦雷里、叶芝、贝克特的代表作品,她首先梳理了三位作家在美学和伦理母题上的关联和延续,继而提出“blue balls”这一隐藏于贝克特悲喜剧中的典型能指,并指出同理心对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的压抑作用。她认为同理心的霸权也是一种消灭他者的伦理。
德国耶拿大学教授Wolfgang G. Müller 的发言题目是"The Happy Ending in Shakespeare’s Come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他讨论了莎士比亚喜剧的婚姻问题,对莎氏喜剧幸福婚姻结局的概念及其与幸福概念的关系进行批判性的讨论,同时审视了莎士比亚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幸福结局,继而追问这些结局中是否出现了幸福的概念或时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田俊武教授做了题为"Ethical Concern of Jeanette Winterson as Shown in The Gap of Time"的发言,他探讨了根据莎士比亚经典戏剧The Winter's Tale改编的小说The Gap of Time 中主人公伦理身份的变化和伦理选择,指出时间的流动会弥合人物伦理选择和伦理意识的融合,唯有爱与原谅会驱逐人的动物性,把人置于良性的伦理环境从而治愈人之恶导致的伦理创伤。
下半场发言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金冰主持,法国新索邦大学教授Alexandra Poulain评议。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殷企平首先做了题为"Ethics of Eudaimonia and Community Building in English Literature"的发言。他指出英国文学中的共同体建构仍然面临一些学者的质疑,例如莫里斯·布朗肖、让-吕克·南希以及约瑟夫·希利斯·米勒等。如何回应这些质疑声?那便是考察英国作家对幸福伦理的建构,而幸福伦理也是共同体建构的一个关键。幸福伦理是共同体研究的困境,也是通向共同体的钥匙,基于情感文化的责任感是理解幸福伦理和共同体之间关系的关键。
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William Baker的发言题目为"Howard Jacobson: Ethical Dilemmas"。他介绍了英国当代著名作家霍华德·雅各布森的创作,从伦理层面分析了其布克奖获奖作品《芬克勒问题》、反乌托邦小说《J》等重要作品中的伦理困境问题。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董洪川做了题为《文学就是人学:艾布拉姆斯论人文主义批评》的发言。他分析了艾布拉姆斯作为当代英美文学批评界特别是浪漫主义研究界的权威,回归文学和回归人文的文学批评主张和“人文范式”,强调了对批评家结合文学研究与当下反思的要求。
来自日本福冈大学的Maria Jesus De Prada Vicente做了题为"Maupassant's 'The Return', Tennyson's 'Enoch Arden 'and Ise-monogatari—— a Trial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的发言。她将《奥德西》《同门物语》等小说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归来》进行对比研究,挖掘结构情节上的共同点,指出超越历史和文化差异的伦理则更具普遍性,伦理批评应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讨论。
第二会场主旨发言
第二会场主旨发言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2-102报告厅举行,上半场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苏晖主持,英国华威大学教授Séan Hand评议。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教授Igor Shaytanov的发言题目是"Ethical Criticism in Search for Poetics",其发言聚焦于俄罗斯二十世纪两位重要批评家弗塞洛夫斯基和巴赫金的观点,提供了一种阐释诗学的新视角。他认为这两位批评家均发扬了历史诗学,关注了言语的类型和方式,在诗学共同关注点与文学伦理学之间建构了对话。
福冈大学教授Hitoshi Oshima的发言题目是"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Science"。他认为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们对诗歌的关注越来越少,人们使用的语言更多地关于事实和数据,但诗歌的功能是科学无法实现的。他认为人们应该关注科学和科学语言,了解科学可以为了解人类大脑的提供各种可能性,比如:大脑的艺术和文学想象。全人类的未来取决于科学与文学以及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共存与相互理解。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建军的发言题目是《当前文学伦理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指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伦理诉求和伦理结构,批评者应该把握新时代的伦理判断,不能用旧的伦理标准去衡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文学伦理学应该从文本细节出发,在阐释文本的过程中发展该理论。
普渡大学教授Leonard Harris的发言题目是"Universality and Cross-Cultural Reciprocity: Against Uniformity and Cross-Cultural Identity"。他认为认知结构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很重要,存在不同的不可翻译和不可共通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学之间的互惠观念比齐一论更有意义,因此文学中的这一独特的贡献有益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惠。他指出包容和互惠是合理的通用原则,与聂珍钊和阿兰·洛克的文学中的伦理观是一致的。
下半场发言由浙江大学教授隋红升主持,伦敦大学教授Lucia Boldrini评议。
格但斯克大学教授Jørgen Veisland 的发言题目是"Imagination and Reality: Modernist Fiction in the Light of Wallace Stevens's Poetics of Abstraction"。他聚焦于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诗意的抽象来探讨想象与现实的关系。他认为来自现实的压力形成了个体的艺术特色。同时,现实的压力因想象对现实的内化而消除,而诗人和诗歌把想象和现实连接起来。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傅修延的发言题目是《人与物的伦理关系》。他表示,西方人在人物中看到性格和角色。中国经典名著中拥有丰富的例子,如因玉而得名的宝玉、因大刀得名的关胜等展现“物”对表现“人”的作用,即衬人、助人、强人、识人、代人甚至名人。他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以物见人发展为一种小说的经典叙事传统,其实际作用是对人本身的突出、强调与提升。
塔尔图大学教授Jüri Talvet的发言主题是" 'Peripheral' Transgeniality of Creative Dissidence in K.J.Peterson, G.M.Hopkins and Juhan Liiv"。他首先对“transgeniality”的概念进行了诠释,认为它是一种共有的精神态度和性情,零星地出现于不同作家的作品中,表现于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超越,却很少能够在形式和主题的互文中体现。皮特森、霍普金斯和利夫三位作家对彼此间的作品互不了解,却均在生后位列经典作家和诗人之列。他指出文学创作者对诗歌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改造,表达了超越传统道德的需要,对我们理解存在和他者有重要意义。
武汉大学教授罗国祥的发言主题是《文化人类学视阈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浅探》。他详细阐述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形象,认为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倡导的精神和伦理观点对其他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指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伦理关系,需要了解不同时期的伦理的不同标准,未来的伦理学发展需要与其他学科和理论相结合。
第三会场主旨发言
第三会场主旨发言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2-103报告厅举行,上半场发言由宁波大学教授王松林主持,匈牙利科学院Péter Hajdu教授评议。
南京大学教授何成洲的发言题目为"New Confucianism,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通过梳理新儒家主义(New Confucianism)思想的演变,他探讨了“天人合一”对当今环境问题的现实意义,指出新儒家主义的四种特征。他认为新儒家主义更注重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话,同时超越国家、文化的界限,在全球化进程中具有世界性意义。
韩国东国大学教授Youngmin Kim的发言题目为"Gaze and the Unconscious: Representation and the Ethics of Desire"。他以视觉为切入点,阐释福柯、拉康、齐泽克思想折射的欲望和伦理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展示系列典型图片,使得听众意识到欲望可源自视觉,然而本质却是他者的欲望,受到他者的影响。
伦敦大学教授Robert Eaglestone的发言题目为" Literature, Ethics and Memory: from Levinas to Arendt"。他关注文学之间的联系及发展,认为列维纳斯的伦理关怀多集中在文本内部,较为忽略与历史、时间的联系。与之相对,Hannah Arendt则从至少三方面表现出文学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关联,体现出作家面对历史的伦理责任感,从而对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予以补充。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Angelique Richardson的发言题目是"Biology in Britain: Cultural Collusion and Ethical Resistance from the Brontës to Brexit"。她从多部经典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文本着手,指出大多作品折射出生物决定论(biologistic determinism)的思想。她认为如今公共话语中依然充斥着关于种族优劣的思想,如英国退出欧盟可见反移民的政治政策,从而指出伦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下半场发言由浙江大学教授孙艳萍主持,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Angelique Richardson评议。
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Knut Brynhildsvoll的发言题目是"Homo Homini Lup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Animal as a Topical Challenge to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他以易卜生的戏剧《培尔·金特》为例,对文本中培尔将无名声音认同为半人半兽特征的司芬克斯这一情节进行重点阐释,并通过思索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试图将动物引入文学伦理学理论的建构中。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梁一萍做了题为"Middleman Minority: Ethics, Ethnicity, and the Chinese Middleman in The Woman Who Had Two Navels"的发言, 对尼克•华奎因的The Woman Who Had Two Navels进行解读。她认为文本中在菲律宾的中国人呈现出“少数中间人”(middleman minority)的形象,折射出作者的伦理选择观念。此外,她借鉴赛义德对后殖民流散现象以及福柯对异质性的思考,认为香港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间地”(middle place)的特征。
匈牙利科学院Péter Hajdu教授的发言题目为"Moral Judgemen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Experience of Roman Love Elegy"。他对多首罗马爱情挽歌进行分析,一改以往对男女形象的解读,提出新的见解。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权力关系,他认为自白式的方式实则中断了读者对自白者的共情,代之以对女性弱者的支持。
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教授Maria Luisa Torres Reyes的发言题目为"The Ethics of the Postcolonial 'Modern': Multiculturalism in Performance "。她对菲律宾的“现代”戏剧进行阐释,认为关注城市化、工业化的现代背景导致当代戏剧存在令人质疑的伦理问题。她指出现代戏剧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表现,同时也是呈现伦理意义的手法。
责任编辑 | 汤轶丽、任洁
审校 | 杨革新
—END—
往 期 回 顾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开幕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盛大闭幕
会长致辞 ||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欢迎词 || 第九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脑文本:聂珍钊与王永的学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