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馆里,为什么我们只能听一种声音呢?
从小学的考试开始,我们的人生就似乎开始走向一条标准答案之旅,“一种声音”、“一种答案”、“一种正确”。对于进入美术馆的观众而言,大家也好像习惯跟随着戴小蜜蜂的导览员去了解每件作品,一般来说,导览词都由美术馆的公教体系生成,再经由一系列的规范流程培训一批合格的导览员。
但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听同一种美术馆的声音呢?或者说,我们只能拥有一种观看展览的方式吗?
早在2019年,A4就开始尝试“非常导览”项目,我们邀请了来自各行各业的“非常导览员”🔗,希望能从不同角度打开展览的好奇通道,这个系列一直持续到现在,让我们收获许多好友。今年4月书展,我们也向艺术展览爱好者发问“我们还需要导览手册吗?”🔗,在导览手册可能会沦为废纸的今天,他们每个人绘制了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导览地图。
在这些不同的尝试中,A4其实始终在讨论一个问题——如何松动美术馆的机构权力,建立一座更具公共性、社会性和开放性的美术馆。
“从整个艺术史来看,有大量的作品都是在表达人的身体、人与自然的互动交互。我们都知道大卷伸嗣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探索人与自然如何的连接,但实际上他通过身体的不在场来表达了身体与自然的一种交互,身体在自然界留下了它的印记,他选择用一种更加纯粹的自然的肌理来形成一种感知,而这个感知真正达成了一个符号的效果,传递了它作为艺术作品的意义,也传递了作为人与自然嫁接的这种符号意义。”
“《伟大的航行》采用了修正液在上面进行作画,其实这种修正液的处理和叠加也给了我们一种深思——关于文化身份在全世界的这种殖民浪潮之后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它真的只是单纯的 1 + 1 的叠加吗?还是说有些东西叠加过去之后,有些东西永恒的改变了,或者是永恒的遗失了?”
导览结束后,王博士与观众们坐下来开启了一场分享会。当他讲到“作者之死”时,我们会产生有一种恍惚感,像是回到了大学课堂,但下一秒,理论知识又会被现场活跃的气氛消融掉,大卷的作品时不时闪回到主题现场,大家的交流边界逐渐模糊,不同观众围绕着“看展,我们需要一个标准答案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从一场导览开始,共创了一个交锋的磁场,以至于分享结束后每个人都还意犹未尽。*点这里,跟随王博士一起走进A4展厅
“大家现在围着这个花瓶,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我们现在躺下来,静静地感受一下,想睡的话也可以把眼睛眯上。”
走进大卷伸嗣《重力与恩宠》的展厅,一个高达7米的巨大花瓶映入眼前,独自一人看展只能走远、绕完一圈,才能观看全貌。詹老师让大家手牵着手,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圈,一时间看展的陌生人,牵起了彼此的手,连接在了一起,共创了一段此时此刻的记忆。
时明时暗的光影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这种眩晕感在躺下的时候达到了高潮,詹老师带着所有观众手牵手、脚贴脚地躺在地板上,天花板很高,光影像一张网不断地上升下降,人们在一起“漂浮”在了空中。
从第一件作品开始,唐老师便让大家开始观察,在雕塑的痕迹中感受一种流动的音韵之美,她用音乐串联起观展的路径,让大家在大卷伸嗣先生的作品中感受音符的流动,在音乐中听到大卷伸嗣先生的作品,把我们本独立运行的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打通,而诗歌作为最具音乐性的一种文本,也在唐老师的朗诵中,将身处《存在的细语》中的观众拉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空山
向以鲜
世上有这座山吗
空翠的峰峦
只在唐诗中时隐时现
像一朵幽暗又明亮的昙花
一道无常的光亮
空山的蝉翼稀薄
飞鸟衔来寂静
落叶坠崖 滑向禅意的深渊
一伸手就接住整个秋色
夕阳依山更苍茫
哦 万嶂之中
那儿万象吐纳 万籁交响
一只蝼蚁跋涉向枯萎的梨子
而苍穹之上 依然日升月沉
向以鲜:唐诗弥撒曲(组诗)
导览结束后,唐老师带着大家坐在《构筑之诗》的展厅里,每个人都放松地坐在在蒲团上,开始聆听唐老师挑选的黑胶唱片,音乐随机和展厅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大卷作品上的那些线条似乎也不再凝聚于物质之上,而顺着音乐开始变得动态,所有观众的耳朵也被逐渐打开,慢慢进入到灵韵与声韵交织的世界中。
“你们知道吗?这幅作品的灵感来源自日本的《红白梅图屏风》,出自江户时期,属于屏风绘,同时期还有一个很著名的绘画种类,大家应该听过,叫浮世绘。浮世绘其实是代表着当时的民间艺术,而屏风绘更多是描绘达官贵人。《红白梅图屏风》的原画左右两边各有一棵梅花树,右边代表生命,左边代表死亡。大卷的这幅作品实际上叫《上升之水和下降之水》,其实我觉得也代表着生命之水和死亡之水。他经历过东日本大地震,见过很多大自然对生命的瞬间摧毁。”
“《漂浮》系列主要是打造在运动的感觉,其中第一件作品是雕塑,实际上雕塑很有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在打磨石器的时候,其实就埋下了艺术的种子,在历史发展中,西方东方出现了不同形式的雕塑作品,西方在古罗马希腊时期最为出名,以具体的人为主,在中国可能像是青铜器、佛像这种类型。这个材料也很有讲究的,是采用的铸铜,相比其他的铜雕刻的精度和还原性更好。”
这些对话在展厅每天都会发生两三次,来A4新馆巡逻的间隙,小赵每每看到在作品前多停留一会的观众,都会主动上前导览,一直做到馆内几乎所有同事都遇到过小赵的临时导览。小赵说,他最喜欢讲的是每件作品背后的历史知识,从大航海时代到江户时代,小赵希望从历史的角度去和观众分享他的收获。
11月4日
非常导览 | 与“意识浓缩”一起,让古瓷残片新生
意识浓缩senderos,是一个从瓷器修复出发的艺术生活品牌。我们相信在工业化如此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会因不可替代的精神性而重焕生机。正如,器皿的“破碎”并非终结,而是生命力的暗涌;双手的“修复”并非复原,而是创造与连结。
导览和工作坊都将围绕着“瓷器”,带着观众一起学习了解古董、古瓷的文化知识,根据古瓷片了解相关瓷器的知识与文化。通过打磨、剪裁、打孔、镶嵌等工艺,完成对瓷片的改造,将其作为香插、烛台、首饰等日常生活之物。
扫码了解更多详情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关于A4美术馆
About A4 Art Museum
A4美术馆是致力于“用艺术连接人与人,激活创造力”的非营利美术馆集群。持续推动具有创造力的多元艺术生态发展,让更多人参与艺术创造,为公众带来丰富的高品质当代艺术展览、公共项目和研究计划。
A4美术馆于2008年由成都万华投资集团创办成立,2023年A4美术馆主馆从麓湖迁址到麓镇。在创始馆长孙莉的带领下,A4美术馆持续建设着西南艺术生态发展,拓展了国际与在地社区的联动、推动社区艺术的发展;关注于社会公平、公共参与、社会化教育等方向,创立了关注于儿童和教育公共性的年度项目。
A4美术馆集群目前包含四个品牌:位于麓镇山顶广场的A4美术馆(A4 Art Museum),位于麓湖艺展中心的A4儿童馆(A4 Kids)、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A4 Residency Art Center)和A4:X艺术中心(A4: X Art Center)。在未来,A4美术馆将持续以人为核心,通过艺术展览和公共项目,使艺术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让更多人因为艺术的力量产生更紧密的连接,成为伙伴,共同创造属于彼此的美术馆社区。
内容编辑 董可馨 张皓玥
内容排版 张皓玥
内容校对 董可馨 张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