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A4美术馆新美术馆学论坛在A4美术馆十五周年之际,A4美术馆文献中心与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新美术馆学论坛:从六面体到克莱因壶——没有边界的美术馆”将在A4学术报告厅召开,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学界在”新美术馆学“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学者进行讨论。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的美术馆发展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和多元化的时期,美术馆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美术馆,展览内容也更加多元化,私人美术馆和画廊的兴起也为整个艺术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美术馆建设也不过二十年历史。这二十年是一个突变期,其机制、功能、社会服务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7年,在广东、广州和深圳,先后出现了三个有一定规模且功能较为齐全、运作模式有一些改进的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而几乎同期,上海美术馆搬进新馆,并在2000年举办了国内第一个具有真正国际意义的双年展——“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滑动查看更多◽️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海上·上海》的举办地上海美术馆外的景象,2000年在美术馆体系化与规范化运作的一个世纪以来,美术馆学也经历了从砥砺前行到系统化、学科化的艰辛过程,当下面临着由成熟体系到自我反观与批判怀疑的转变,也呈现出由传统模式到新模式的探索趋势,面对实践中问题的思考也呈现出开放的思维、综合的方法与跨学科的视野。“新美术馆学”需要考虑到当下“语言转变”之后对美术馆产生的影响,它所涉及的问题包括三个层面:“人”作为主体;多向度的“空间”;制度批判与权力反思。“新美术馆学”是基于机构研究的跨文化研究,它必须批判性的关注美术馆的实际操作问题,也必须关注美术馆运营过程中的制度问题,它不是稳固的,而是反观性的。它置身于批评现场,需要批判思维;它考虑权力场域、政治场域、艺术平台共生制约关系,也特别关注当代意义的多元文化概念。◽️《新美术馆学》期刊图片美术馆是谈论文化产品和社会问题的空间,它作为一种力量催生了中国艺术生态多元化的发展以及更开放的对话与交流。为此,我们希望从不同机构与个人的实践出发,展开以“人”、公共性、参与式为主的经验讨论,本次论坛包含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