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
成年人的脆弱,从突然读懂鲁迅开始
“我有两张自拍,一张很丑,另一张还是很丑”(“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迅哥原文)
100年前的鲁迅万万没有预料到,自己在当下的符号是“中文互联网梗王”、“金句界顶流”。
在各种社会热点的留言评论区,在各大平台的鸡汤文学里,鲁迅语录随处可见;无论搭不搭边,“鲁迅曾经说过”就在那里,从不缺席。
北京鲁迅博物馆为此专门建了一个检索系统,在这里,所有“鲁迅说过的话”都可以被验证或者打脸,该系统还不止一次因为查询人数过多而崩溃。
在互联网的迷幻国度里,人人以为自己熟读鲁迅。
人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活在100年前的老男孩,早早已将我们读懂、看透。
01
每页都写着“全文背诵”
诗人林贤治说,鲁迅死于二十世纪而活在二十一世纪。
南方周末曾发表过一篇《与1936年的鲁迅谈青年和生活》,文中虚拟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面对“吃瓜群众”、“键盘侠”,我们该如何看待围观者最大的问题?鲁迅说:
谈“二胎”问题,鲁迅道:
著名学者许子东曾感叹,一百年了,鲁迅的话依然像在评论今日。
02
时至今日,【鲁迅】已经不仅是一个作家的名字,而是一种文化符号。
作家余华就曾说过:“我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十分天真地认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作家名叫鲁迅。”
现行的七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鲁迅作品入选数量平均为6.57篇,其中人教版最多,足足有8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故乡》……这些经典的篇目,几乎是国人学生时代的文学启蒙。
“在中国大陆,你只要受过小学中学教育,课本跟你的教师教材、课外读物里边,一定有鲁迅的作品跟鲁迅的影响。”
而经典作品的力量,还来自于每一次重读时的启迪和思考。
在最本真的学生时代初读鲁迅,读的是曲折故事。
长大后重读鲁迅,读的是人间百态。在体味过复杂的真实人生后,才能感受到幼时无法触达的种种况味。
曾几何时,我们读《故乡》,对长大后的中年闰土大概是看不起的。待少年成了大叔,你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背上生活的重担,一天比一天沉默时,再回首,原来自己终于成了闰土。
成年人的艰难,从突然读懂鲁迅开始。
在计划裸辞再想到房贷孩子后说“算了算了”时,你的脑海里冒出一个熟悉的身影——阿Q——那个一边自我矛盾一边自我安慰的人。那一刻你无师自通了社畜们的“精神胜利法”,于是又能笑着迎接明天。
小时候,把阿Q当成笑话是还没读懂,长大一点,把阿Q当成悲剧看那是没读透,当真正把阿Q当成一部“正传”来读,或许那才是真正读懂鲁迅和自己的时刻。
03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散文诗集,是他最迷茫时候的记录,有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东西,是接近鲁迅灵魂的窗口。鲁迅自己说过:我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作家陈丹青盛赞:《呐喊》是每个少年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名篇《阿Q正传》正是收录其中。莫言曾说过,“我愿意用我全部作品‘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如果能写出一部类似《阿Q正传》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会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
要读懂鲁迅,就不得不读懂他的杂文,豆瓣9.2分的高口碑读书节目《一本好书》中,就曾推荐过这本《鲁迅杂文集》。
《鲁迅杂文集》里收录了58篇鲁迅的经典杂文,写世道、写人心、写文学,无所不包。
《故事新编》是一本特别的小说集,这本书里的鲁迅,不是教科书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是幽默的、调侃状的,却又难掩孤独。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的母亲对他说:“亚洲作家中最有资格拿诺贝尔文学奖的是泰戈尔和鲁迅,和他们两位相比,你还差得远。”
重读鲁迅,就从这4本精华开始吧。
你右下角点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