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延河》5期/和谷长篇新作:寻找雷锋的蕉萍(节选)

黄堡书院 黄堡书院
2024-09-24


来源:《延河》2021年5期






寻找雷锋的蕉萍


作者:和 谷





编者按


这是著名作家和谷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次艰难的寻找。一位普通的战士雷锋,从一本《新民歌300首》的诗集中读到了蕉萍的诗作《唱支山歌给党听》,摘抄在了日记中,在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时代热潮中,被践耳作曲、才旦卓玛演唱,作为电影《雷锋》的插曲,广为流传,响彻全国,长久不衰。从蕉萍的诗作署名开始被忽略到确认,到隐姓埋名的真实姓名姚筱舟的被发现,一位下放劳动的普通煤矿职工,写作这首诗的经过,和作者从朝鲜战场写的一份入党申请书到50年后加入党组织的传奇故事,才渐渐浮出水面。他坚持最初的梦想,虽经历生活的坎坷,入党的愿望始终强烈,终于梦想成真,令人感佩。作品真实反映这首经典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深刻展现了主人公平凡而高尚的精神情操,从百年中国诗歌发展史的视角,诠释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爱国爱党的情感共鸣和时代心声。故事扑朔迷离,文笔简洁优美,弥漫着流水般动人的音乐气韵。






1

一支山歌





2021年,农历正月初上,我从西安城里回到家乡铜川南凹。冬去春归,土原上普照着提早到来的暖阳,田间返青的小麦绿毯似的喜人,似比城里精心养护的草坪鲜活生动。八十有六的老母亲,腊月二十突患脊椎压缩性骨折,疼痛难忍,好不容易耐过了年关,不得不送医院手术治疗。为陪护方便,我留宿在附近宾馆。


打开电视,看到了央视新闻的一则报道:“传唱五十八年,《唱支山歌给党听》为啥能打动人心?一起看它的诞生记。”“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五十多年来,这首歌曲唱遍祖国大地,成为新中国文艺舞台上不朽的民族经典。


这让我为之一振,兴奋异常。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上海实验歌剧院作曲家朱践耳,看到雷锋日记中有首《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诗后深受感动,谱写了具有山歌风格的曲子,并注明歌词是摘自雷锋日记。之后发现,雷锋日记摘抄自《陕西文艺》“大跃进诗传单”中蕉萍的小诗,从此词作者便署名蕉萍。


蕉萍是谁?


名不见经传,在一群词作家或诗人中找不到这个名字,无疑是来自基层的一个无名小卒。依据蛛丝马迹,音乐工作者找到了陕西省铜川市焦坪煤矿,但这里却并无蕉萍这么个真名实姓的人。开始猜测是不是一个女作者,后经知情人举报,蕉萍是戴罪下放劳动的矿工姚筱舟的笔名,为焦坪的谐音,给报刊投过稿。矿党委书记找来姚筱舟,他却不敢承认自己是蕉萍,害怕又犯了什么错误。


书记说明事由,姚筱舟这才消除疑虑,诚惶诚恐地承认自己就是蕉萍,《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小诗是他写的。当时还得了二元钱稿费,买了少半袋面粉,一家人乐在其中。


姚筱舟说,这首歌能出名功在雷锋。由旧社会的苦难日子走向今天的幸福生活,对党的恩情,中国人民都记在心中。我只是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工作这么多年,的确认为共产党是老百姓的党,而我想完成我的心愿。


这一生,一心向党的姚筱舟,1951年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就写下了人生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多少年来,不管经历多少坎坷,忍受多少委屈,他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不停地递交入党申请书,强烈的入党愿望始终如一。2001年,这位断断续续写了五十年入党申请书的退休老人,终于实现了自己半个世纪的追求,投入党的温暖怀抱,梦想成真,喜极而泣。


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其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一石激起千重浪。由此,从潜流中泛起一段欢快明媚、起伏跌宕甚至讳莫如深的当代诗人的命运交响曲。


雷锋,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在中国以至世界响彻了半个多世纪,成为深刻影响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和当今人类价值观的精神符号。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在亿万人的心目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几代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蕉萍,即姚筱舟,所写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小诗,被千里之外而从未谋面的一个叫雷锋的普通读者摘录在日记中,因《雷锋日记》的发表被谱曲演唱,广泛流传于世。而这首经典歌曲,并未给词作者姚筱舟带来多少好运,由于他履历中的阴影和复杂的海外社会关系而被歧视,很长一段时期中他屡遭打压,备受磨难,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平反昭雪,驱除了心头的忧虑,像重放的鲜花,获得了新的生命。然而,他的生活道路并非从此便一帆风顺,而是不断经历着风风雨雨。


半个多世纪,姚筱舟究竟经历了多少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是怎样从九死一生的战火中,从异常艰苦的煤矿劳作中,从急风暴雨式的历次政治运动的磨砺中,从鸡零狗碎的编辑生涯中顽强地走过来的?


这是一个值得追溯、勿需言讳的问题。


回想1963年,学习雷锋的热潮如火如荼,当时十一岁的我,在唐宋耀州陶瓷窑神庙的遗址黄堡高小读书,就学唱《唱支山歌给党听》,点燃了一颗蓬勃向上的少年心。我朦胧记得这首歌是雷锋写的,而对近在咫尺的焦萍却压根不知。此时,这首歌的词作者姚筱舟,他在做什么?在相距不远的焦坪煤矿挖掘煤炭,还是在舞文弄墨?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开始从事编辑和文学写作,才明白这首经典歌曲的词作者蕉萍,竟然是铜川焦坪煤矿的普通职工姚筱舟,不由惊讶并油然而生敬重之情。在参加家乡的文学活动时,我终于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词作家,上前致以问候。他不是我想象中能写出《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蕉萍,个头不高,面目瘦削,不善言辞,性情内向,郁郁寡欢的样子。在一起聊天,问及《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创作经过,他也含蓄自谦,谈到他的身世则面有难色,说不了几句便陷入沉默。感觉他把自己藏得很深,如同大地底层被掩埋的煤炭,蕴含着熊熊燃烧的火焰。


之后,知道姚筱舟做了《矿工报》的副刊编辑,我向《矿工报》投寄过《亡友》等稿件得以发表,却与他交集不多,但心存敬意。姚筱舟后来当了铜川市文联副主席,单凭借《唱支山歌给党听》一首歌词,也应该是实至名归。一个人冠以词作家或诗人作家,皓首穷经,能够有这么几句诗词传世,也不枉其称谓。


《诗经》云:“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2018年夏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铜川建市六十周年表彰百名杰出贡献人物,我忝列其中,有幸与姚筱舟一同登上领奖台,短暂相处,终于看到他欣喜宽慰的笑容,交谈甚欢,合影留念。在餐桌上,在散步途中,相互谈及诸多文学艺术的话题。我建议他写一部自传,或口述由子女整理出来,这是一个独特的记录这个时代和个人心路历程的真实故事,一个缩影,一个细胞切片,也是一笔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姚筱舟显得很沉静,摇摇头说,不必了,不好说,还是留给后人去评说吧!


姚筱舟的态度让我有些不解,到了八十有五高龄,况且在这般开明的时代处境中,难道他还心有余悸?往事如烟,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去了,还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呢?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淡淡的忧伤。好像在喜悦欣慰之余,不想抚摸一下已经痊愈的某种伤疤。


不曾料到,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姚筱舟。


一年之后,我偶尔读到了2019年9月10日《三秦都市报》的报道:“传唱大江南北,影响了几代人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作者姚筱舟,因肺网状、脑梗等疾病引起的并发症,于2019年9月1日在铜川逝世,享年86岁。”我深感震惊,顿时黯然神伤。没有讣告,没有告别仪式,没有追思会,姚筱舟悄悄地走了。


《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声,经久不息地在中国大地传唱,却不见了它的词作者蕉萍,世上再无姚筱舟。据说,他安息在漆水河边崇山峻岭的某一片偏僻的荒坡上,融入泥土。


在陪老母亲住院的日子里,下榻于家乡宾馆,我失眠了。我梦见了姚筱舟,他朝我微笑。我突然想到,得去云彩里寻找他,寻找那个蕉萍,因雷锋在日记中摘抄了他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小诗,而诞生了一首经典歌曲的蕉萍。


寻找雷锋的蕉萍。


于是,在乍暖还寒的霏霏雨雪中,我接康复的老母亲出院,回到西安清凉山下,乐此不疲于这种煞费苦心的寻找。从他的子女亲属和诸多文友甚至是八九十岁老者的访谈中,以及被时光漶漫了的大量档案资料中,寻找姚筱舟苍茫的生平踪迹和心灵图谱。


蕉萍,只不过是一叶飘浮于河流中的小小扁舟。


这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河流,一条从遥远的诗经泉眼里流出的诗歌的河流,以及在时代背景下诗人命运的河流。宽博壮阔,急流跌宕,在每一滴水珠里,都蕴含着生命的血脉,奏响阳光和风霜雨雪绚烂而凄美的歌唱。







2

焦坪与蕉萍





透过时光的迷雾,是江西省上饶甘溪区姚家寨,这里是姚筱舟的原籍。大约到了他出生的前四辈,姚家迁居到了铅山县石塘镇。


姚筱舟祖父读书当了秀才,家里却因供他读书倾尽家产,曾祖父病故,家道中落,祖父沦为流浪的担脚客,凭借挑石灰的苦力生活。祖父没有力气,承受不了繁重的体力活,积劳成疾,本来已有了空缺可以去当知县时,未及上任就病死了。


祖母姓祝,是石塘镇的大姓人家,带着伯父和父亲两个孩子,当时又怀孕在身,因生活无着落,便改嫁给了帅姓人家的帅宋康。帅家是江西北部奉新县人,小时候流落到石塘镇开粉坊。重新成家后,祖母生下了姑姑和叔父。可惜继祖父又早早去世,叔父是遗腹子出生的。


伯父姚学鳌长大后,学做纸匠手艺,生有一儿一女,死后留下一子帅介民,又叫姚立星,随祖母读书。一女姚莲英出嫁后,男方是石塘镇种田的农民。


姑父跟着叔父,曾在国民党部队当过采购员、保管员,之后回乡以染旧衣为生。


父亲姚学金,读过两年私塾,长大后学艺,做了箍圆桶的木匠,用辛苦的手艺养家糊口。家有十一亩水田,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住石塘镇第四选区二街洪都弄九号,有街房三间。


叔父姚学富,改姓叫帅学富,之后叫帅镛。小时候读过七年私塾,后到铅山县河口镇一家金银铺做学徒。河口镇位列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有中西合璧的纸号、茶行、药店、银行、邮局、会馆等百栋老字号古建及老宅民居。


叔父正在学习金银器手艺经商的时候,听说北伐革命兴起,广州黄埔军校四处招生,立志兴军救国。这时,石塘镇发生了一场大火灾,老板的店铺被烧了,他背信弃义,偷了商铺老板的金戒指,变卖做了盘缠,逃到了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干部训练班学习。毕业后,因军事才干超群,任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惠州攻城敢死队队长,作战英勇,从班、排、连长一步步晋升,1930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六师上校团长、军委会南昌行营第一师团长兼泰和、乐平县长。


抗战爆发后,帅镛任长沙警备司令部副官处处长、参谋长,曾被日本人捉住,强迫做伪县长。后又伺机回到部队,到了上海军政部骡马采购组任少将主任,搞到好多钱财。1941年任万梁警备副司令,三青团干事书记。1947年后任国民党政府某部第十补给区少将副司令。1949年到台湾。


叔父帅镛家中有二位婶母,大婶母是上海人,二婶母是四川人,生一男二女。


姚筱舟父亲姚学金,母亲江玉兰,养育了四男一女。姚筱舟排位老二。


他的同胞兄长姚文星,改姓名为帅天民,跟随叔父帅镛读书,大学毕业后入国民党海军厦门造船厂任会计科长,后随造船厂去了台湾。


大弟姚进星在原籍经营一小商店为生。1970年因亲属叔父帅镛和长兄帅天民逃到台湾,以反革命罪被捕入狱。1978年平反回家,后病死。


小弟姚步星,在原籍务农。1970年与哥哥姚进星以相同罪名入狱,同时平反释放。


姐姐姚秋英,在原籍务农,曾任生产队女队长、会计。姐夫徐振太,当过生产队长,终生务农。


父亲姚学金在叔父帅镛任湖北省罗田县县长时,放下箍圆桶的木匠生计,随之出外工作,母亲仍留在老家看守门户。父亲在叔父的提携关照下,做过排长、连长、副官之职。后叔父调到江西省乐平县任县长时,父亲随之到乐平,便将全家人接到南昌,和叔父一家人一起居住。姚筱舟时年五六岁,还没上学。一年之后,因叔父调动,父亲又与叔父因故吵了架,兄弟反目,便带领姚筱舟和全家人上路,流落到浙江省龙游县居住下来。


在龙游,父亲和舅父一块儿开起了一个小纸坊,想以此生意解决生活来源,养家糊口。背井离乡,人生地不熟,纸坊经营不善,蚀了本钱后又回到了祖母的老家,落脚到了江西铅山县石塘镇,继续做箍圆木桶的活计。兵荒马乱,一家人绕了一大圈,颠沛流离,还是被故乡收留了。这时,日本人打到了上饶,上饶和石塘镇相距六十里,处于战火的直接威胁之中。


1944年,国民党地方政府实行轮流当保长,父亲担任了石塘镇第四保保长。因受不了上级的欺压而辞职,前后在任约十个月。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父亲仍然做他的老本行,当箍圆木桶的木匠。1946年,父亲病逝。


姚筱舟是1933年出生的,他曾随父母从老家流落到南昌,在北营口坊寄读,又辗转到浙江龙游上学,最后回到江西铅山石塘镇继续读书,经历了战争年月的生存困苦和精神的折磨。父亲去世时,十三岁在读中学的他深感天塌下来了,苦命的母亲怎么才能含辛茹苦让一家人活下去,把孩子们养活大?而自己的出路又在哪里?


1944年,日寇侵略者进逼浙沪一线。当时,叔父帅镛还未娶二婶母,只有一个女孩,没有男孩子,大婶母特别喜欢姚筱舟的长兄姚文星,多次来电催促,要父亲把长子交给他们抚养,意思是过继给叔父名下,传承香火。


这时,父母一家生活拮据,到了快揭不开锅的境地了。哥哥在读书,姚筱舟和姐姐也在读书,上学的一切费用都是叔父帅镛寄来的。父亲尽管在离开南昌时,与叔父吵翻了脸,怎么说也是同胞兄弟,从一个娘的肚子里掉下来的肉,不看僧面看佛面,亲情总是藕断丝连,兄弟之间一时的分歧计较不得。


这样,父亲便忍痛割爱,答应将长子姚文星送到了叔父帅镛身边。当时,叔父上黄埔军校时的一位姓王的同学,已经是国民党某部的军长,从浙江调防到江西铅山,准备沿湘入川,叔父便电托王军长从铅山把姚文星带过去,到了叔父临时驻防的四川万县。


之后,姚文星随叔父到了上海,改姓帅,名天民,从一个吃不饱饭的贫家子弟,摇身一变,成了生活待遇优渥的国民党高官公子。帅天民才思敏锐,学业优秀,考入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院读书。此校始创于1928年,是由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赴美留学,取得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教育家潘序伦创办的,之后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帅天民从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院毕业后,成为当时出类拔萃的人才,曾在南京政府某机关见习六个月,由叔父介绍去了福建,在国民党政府厦门造船厂任会计,很快升任科长。


1949年解放后,远在江西铅山老家的家人,写信给厦门有关组织单位寻找帅天民,才知他已随造船厂去了台湾。


姐姐姚秋英,从高小毕业后,先是经姨父做媒,嫁给了离石塘镇十二里远的桔村地主李家四子李争春。李家有良田百亩,老地主早死,只有老太婆和四个儿子。在铅山紫溪乡当小学教师的姐夫,是国民党党员,乡武装干事。解放后,姐夫参加了县上的干部学校,后随西南工作团到了贵州省工作,陆续做了望谟县乡长和副县长,后在县中学教书。1952年,姐夫与姐姐离婚,与另一女护士再婚。可怜的姐姐,改嫁给了老家曾在姚家帮工的雇农徐振太,在乡下务农种田。


姚筱舟的家庭生活来源,父亲活着时,一边靠父亲手工劳动收入,一边靠叔父帅镛资助,父亲死后,完全依靠叔父和哥哥帅天民供给。从解放之日起,姚筱舟和寡居的可怜的母亲,彻底失去了对骨肉至亲的指望。


但是,逃往台湾的叔父帅镛和胞兄帅天民,日后带给姚筱舟的是无尽的株连和政治前途的羁绊。


姚筱舟原名姚明星,聪明好学,秉性刚强,得到胞叔姚学富经济上的接济进入小学堂读书。接着,跟父母辗转江西南昌、浙江龙游寄读,后来又回到老家继续读书。


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回乡探亲的叔父帅镛告诉他,长大不要当官,要多读书,学点本事。所以他上中学时学业很好,数理化在同学里面是拔尖的。


上饶解放前的那段时间,兵荒马乱战火纷飞,民众很茫然,不知道以后的出路在哪里。16岁的姚明星在铅山中学读三年级下半学期,临近初中毕业,旧社会的残阳与新中国黎明的迷雾和青春期的彷徨,让他深感自己是一叶孤舟,遂将姚明星易名为姚筱舟。筱,含义小竹、细竹,读音跟小一样,但字面的感觉却别有诗意。


1949年三四月间,叔父帅镛曾回到老家为母亲奔丧,请了十几桌酒席款待乡亲邻里。也许已经预料到国民党政权日薄西山,江山易主,前程渺茫,最后一次与故乡告别。


姚筱舟从小颠沛流离,跟着贫穷的父母过着底层人受苦受难的生活,共产党是为穷苦人民打江山的,尽管与叔父和胞兄至亲同根同脉,但归根结底却不是一个阶层,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车。他下定决心与在国民党里的亲属分道扬镳,立志投身革命队伍,走自己的路。


铅山地处武夷山脉北麓,隶属江西省上饶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半多地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铅山、上铅苏区归闽北分区领导,是方志敏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红十军团担任抗日先遣队,遭遇敌人围攻而失败,余部突围到浙南地区,在粟裕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打响渡江战役。5月5日,江西铅山解放了。姚筱舟当时找了一份临时工糊口,但一门心思想上学。5月底,他与数十名同窗好友一起,奔赴河口镇,投笔从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前往贵溪县上清镇学习。从那时起,他就投身革命,开始认识共产党,并渴望加入为人民打天下谋幸福的党的组织。


此前,姚筱舟从铅山中学高中部肄业时,走投无路,无业可就。为了生计,他被迫在国民党部队后勤被服厂运输队当了三个月勤务兵,又在上饶国民党《民锋日报》印刷厂当了四十五天的排字学徒工。在日后多年的自述履历中,他隐瞒了这段经历。直到之后的一次组织外调中,这段经历被发现。在真凭实据面前,他本人才承认了年轻时的事情。在那个年代,这当然被视为对党不老实不忠诚,别有用心。这真是一错百错,有口莫辩。在刚参军时,他是轻信一位同学所说,共产党队伍不要在国民党当过差的人,他惊恐不已,便隐瞒了这段不光彩的经历。


姚筱舟参加人民解放军后,家中的经济来源全靠母亲一人,帮人家洗衣服,勉强维持日常生活。直到他参军奔赴朝鲜战场第三年,工资待遇有所提高,便依赖于他每月寄的钱维系母亲和家中弟弟们的生活。参加了革命,共产党给了他一个饭碗,他能够自立了,而且可以帮衬家里人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两个弟弟也上了学。家里相继加入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母亲成了一个生产队的普通社员。姑父姑姑一家开染坊,舅父当泥水匠,姨父母在乡下小学做校工。家庭成分起初划定为工人、贫农,之后改为小土地出租。他由此对共产党和新社会充满了感激之情。


1949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进军华南和西南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于8月19日下达了川黔作战的命令。11月,第二野战军主力在第一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各一部的协同下,以大迂回大包围的行动,向川黔进军。


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五大队二中队三十三分队行军至江西贵溪县上清镇,由分队长单乃连介绍,姚筱舟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随校进军大西南,与学员们一起各自肩负着数十斤重的行军背包,腰间左右各挂一枚手榴弹,历时三个多月,经江西萍乡,过湖南邵阳,跋涉一千八百余华里,到达贵阳。随即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驻地在镇远的第二野战军十七军五十师政治部民运科任干事,随部队参加剿匪建政工作。


是年12月,进军大西南中,因吃苦耐劳,宣传工作做得好,姚筱舟被军大五分校授予“进军模范”称号。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1951年3月,在贵州十七军五十师服役时,姚筱舟曾参加黔东南大围剿合围作战,前后两个月,任武工队长,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屡受部队表彰。


正值1951年秋,朝鲜战争开始停战谈判之际,战事依然惨烈,18岁的列兵姚筱舟满腔热血,报名参加抗美援朝,随部队奔赴朝鲜,投入血与火的生死战场。他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补充十一师一团三连,一度在政治部工作,后入铁道兵8503部队第三师一团直属卫生连,担任文化干事。经常参加修筑被敌人炸毁的桥梁和道路,他吃苦在前,再累也坚持不下火线。置身战地,他热情地教战士们识字读书,吹口琴,拉手风琴,教唱歌曲,活跃部队的业余生活,当上了“模范战士”。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面对生死抉择,他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一心想加入党组织,成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本文为节选




注:

本文发表于《延河》2021年5期

庆祝建党100周年征文一栏

本文配图来自互联网

来源:公众号“延河杂志”  
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

往期文章阅读:

母亲节 | 和谷/老母亲的板数

母亲节 | 孙阳/我的母亲

舞剧《孟姜女》主角演绎藏舞,优美!

杨改朝:南凹故土

陈忠实自叙:我的文学生涯

铜川杏树坪随想/牧石

和谷:静虚村人

区区津贴挪做虚名,非知识精英之所为

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一行到铜川调研

追忆陈忠实,重上白鹿原

作家和谷在电影《缝纫机的使命》 开机仪式上的致辞

铜川市王益区作家协会召开代表大会

2020年度中国好书隆重揭晓

陕西日报/世界读书日/和谷:读书与写作

电影《唱支山歌给党听》投入拍摄

1980年的信札/和谷

今日西安晚报:你们两个半土不洋的小伙子,要看什么诗?

和谷《石槽记》西安晚报2021年4月10日悦读周刊

和谷:雷锋与蕉萍

《唱支山歌给党听》词作者蕉萍纪念会在铜川黄堡书院举办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小编工资涨五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堡书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