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这是著名作家和谷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次艰难的寻找。一位普通的战士雷锋,从一本《新民歌三百首》的诗集中读到了蕉萍的诗作《唱支山歌给党听》,摘抄在了日记中。在毛泽东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时代热潮中,被践耳作曲、才卓玛演唱,作为电影《雷锋》的插曲,广为流传,响彻全国,至今长久不衰。从蕉萍的诗作署名开始被忽略到确认,到隐姓埋名的真实姓名姚筱舟的被发现,一位下放劳动的普通煤矿职工写作这首诗的经过,和作者从朝鲜战场写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五十年后加入党组织的传奇故事,才渐渐浮出水面。他坚持最初的梦想,虽历经生活的坎坷,入党的愿望始终强烈,终于梦想成真,令人感佩。作品真实反映这首经典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深刻记述了主人公平凡而高尚的精神境界,从百年中国诗歌发展史的视角,诠释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情感共鸣和时代心声。故事扑朔迷离,文笔简洁优美,弥漫着流水般动人的音乐气韵。和谷与焦萍(资料图)
长篇报告文学寻找雷锋的蕉萍和 谷
原载《延河》2021年5期
二、焦坪与蕉萍透过时光的迷雾,是江西省上饶甘溪区姚家寨,这里是姚筱舟的原籍。大约到了他出生的前四辈,姚家迁居到了铅山县石塘镇。姚筱舟祖父读书当了秀才,家里却因供他读书倾尽家产,曾祖父病故,家道中落,祖父沦为流浪的担脚客,凭借挑石灰的苦力生活。祖父没有力气,承受不了繁重的体力活,积劳成疾,本来已有了空缺可以去当知县时,未及上任就病死了。祖母姓祝,是石塘镇的大姓人家,带着伯父和父亲两个孩子,当时又怀孕在身,因生活无着落,便改嫁给了帅姓人家的帅宋康。帅家是江西北部奉新县人,小时候流落到石塘镇开粉坊。重新成家后,祖母生下了姑姑和叔父。可惜继祖父又早早去世,叔父是遗腹子出生的。
伯父姚学鳌长大后,学做纸匠手艺,生有一儿一女,死后留下一子帅介民,又叫姚立星,随祖母读书。一女姚莲英出嫁后,男方是石塘镇种田的农民。姑父跟着叔父,曾在国民党部队当过采购员、保管员,之后回乡以染旧衣为生。父亲姚学金,读过两年私塾,长大后学艺,做了箍圆桶的木匠,用辛苦的手艺养家糊口。家有十一亩水田,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住石塘镇第四选区二街洪都弄九号,有街房三间。叔父姚学富,改姓叫帅学富,之后叫帅镛。小时候读过七年私塾,后到铅山县河口镇一家金银铺做学徒。河口镇位列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有中西合璧的纸号、茶行、药店、银行、邮局、会馆等百栋老字号古建及老宅民居。叔父正在学习金银器手艺经商的时候,听说北伐革命兴起,广州黄埔军校四处招生,立志兴军救国。这时,石塘镇发生了一场大火灾,老板的店铺被烧了,他背信弃义,偷了商铺老板的金戒指,变卖做了盘缠,逃到了广州,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干部训练班学习。毕业后,因军事才干超群,任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惠州攻城敢死队队长,作战英勇,从班、排、连长一步步晋升,1930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六师上校团长、军委会南昌行营第一师团长兼泰和、乐平县长。
抗战爆发后,帅镛任长沙警备司令部副官处处长、参谋长,曾被日本人捉住,强迫做伪县长。后又伺机回到部队,到了上海军政部骡马采购组任少将主任,搞到好多钱财。1941年任万梁警备副司令,三青团干事书记。1947年后任国民党政府某部第十补给区少将副司令。1949年到台湾。叔父帅镛家中有二位婶母,大婶母是上海人,二婶母是四川人,生一男二女。姚筱舟父亲姚学金,母亲江玉兰,养育了四男一女。姚筱舟排位老二。他的同胞兄长姚文星,改姓名为帅天民,跟随叔父帅镛读书,大学毕业后入国民党海军厦门造船厂任会计科长,后随造船厂去了台湾。大弟姚进星在原籍经营一小商店为生。1970年因亲属叔父帅镛和长兄帅天民逃到台湾,以反革命罪被捕入狱。1978年平反回家,后病死。小弟姚步星,在原籍务农。1970年与哥哥姚进星以相同罪名入狱,同时平反释放。姐姐姚秋英,在原籍务农,曾任生产队女队长、会计。姐夫徐振太,当过生产队长,终生务农。父亲姚学金在叔父帅镛任湖北省罗田县县长时,放下箍圆桶的木匠生计,随之出外工作,母亲仍留在老家看守门户。父亲在叔父的提携关照下,做过排长、连长、副官之职。后叔父调到江西省乐平县任县长时,父亲随之到乐平,便将全家人接到南昌,和叔父一家人一起居住。姚筱舟时年五六岁,还没上学。一年之后,因叔父调动,父亲又与叔父因故吵了架,兄弟反目,便带领姚筱舟和全家人上路,流落到浙江省龙游县居住下来。在龙游,父亲和舅父一块儿开起了一个小纸坊,想以此生意解决生活来源,养家糊口。背井离乡,人生地不熟,纸坊经营不善,蚀了本钱后又回到了祖母的老家,落脚到了江西铅山县石塘镇,继续做箍圆木桶的活计。兵荒马乱,一家人绕了一大圈,颠沛流离,还是被故乡收留了。这时,日本人打到了上饶,上饶和石塘镇相距六十里,处于战火的直接威胁之中。1944年,国民党地方政府实行轮流当保长,父亲担任了石塘镇第四保保长。因受不了上级的欺压而辞职,前后在任约十个月。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父亲仍然做他的老本行,当箍圆木桶的木匠。1946年,父亲病逝。
姚筱舟是1933年出生的,他曾随父母从老家流落到南昌,在北营口坊寄读,又辗转到浙江龙游上学,最后回到江西铅山石塘镇继续读书,经历了战争年月的生存困苦和精神的折磨。父亲去世时,十三岁在读中学的他深感天塌下来了,苦命的母亲怎么才能含辛茹苦让一家人活下去,把孩子们养活大?而自己的出路又在哪里?1944年,日寇侵略者进逼浙沪一线。当时,叔父帅镛还未娶二婶母,只有一个女孩,没有男孩子,大婶母特别喜欢姚筱舟的长兄姚文星,多次来电催促,要父亲把长子交给他们抚养,意思是过继给叔父名下,传承香火。这时,父母一家生活拮据,到了快揭不开锅的境地了。哥哥在读书,姚筱舟和姐姐也在读书,上学的一切费用都是叔父帅镛寄来的。父亲尽管在离开南昌时,与叔父吵翻了脸,怎么说也是同胞兄弟,从一个娘的肚子里掉下来的肉,不看僧面看佛面,亲情总是藕断丝连,兄弟之间一时的分歧计较不得。这样,父亲便忍痛割爱,答应将长子姚文星送到了叔父帅镛身边。当时,叔父上黄埔军校时的一位姓王的同学,已经是国民党某部的军长,从浙江调防到江西铅山,准备沿湘入川,叔父便电托王军长从铅山把姚文星带过去,到了叔父临时驻防的四川万县。之后,姚文星随叔父到了上海,改姓帅,名天民,从一个吃不饱饭的贫家子弟,摇身一变,成了生活待遇优渥的国民党高官公子。帅天民才思敏锐,学业优秀,考入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院读书。此校始创于1928年,是由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赴美留学,取得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教育家潘序伦创办的,之后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帅天民从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院毕业后,成为当时出类拔萃的人才,曾在南京政府某机关见习六个月,由叔父介绍去了福建,在国民党政府厦门造船厂任会计,很快升任科长。1949年解放后,远在江西铅山老家的家人,写信给厦门有关组织单位寻找帅天民,才知他已随造船厂去了台湾。姐姐姚秋英,从高小毕业后,先是经姨父做媒,嫁给了离石塘镇十二里远的桔村地主李家四子李争春。李家有良田百亩,老地主早死,只有老太婆和四个儿子。在铅山紫溪乡当小学教师的姐夫,是国民党党员,乡武装干事。解放后,姐夫参加了县上的干部学校,后随西南工作团到了贵州省工作,陆续做了望谟县乡长和副县长,后在县中学教书。1952年,姐夫与姐姐离婚,与另一女护士再婚。可怜的姐姐,改嫁给了老家曾在姚家帮工的雇农徐振太,在乡下务农种田。姚筱舟的家庭生活来源,父亲活着时,一边靠父亲手工劳动收入,一边靠叔父帅镛资助,父亲死后,完全依靠叔父和哥哥帅天民供给。从解放之日起,姚筱舟和寡居的可怜的母亲,彻底失去了对骨肉至亲的指望。但是,逃往台湾的叔父帅镛和胞兄帅天民,日后带给姚筱舟的是无尽的株连和政治前途的羁绊。姚筱舟原名姚明星,聪明好学,秉性刚强,得到胞叔姚学富经济上的接济进入小学堂读书。接着,跟父母辗转江西南昌、浙江龙游寄读,后来又回到老家继续读书。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回乡探亲的叔父帅镛告诉他,长大不要当官,要多读书,学点本事。所以他上中学时学业很好,数理化在同学里面是拔尖的。上饶解放前的那段时间,兵荒马乱战火纷飞,民众很茫然,不知道以后的出路在哪里。16岁的姚明星在铅山中学读三年级下半学期,临近初中毕业,旧社会的残阳与新中国黎明的迷雾和青春期的彷徨,让他深感自己是一叶孤舟,遂将姚明星易名为姚筱舟。筱,含义小竹、细竹,读音跟小一样,但字面的感觉却别有诗意。1949年三四月间,叔父帅镛曾回到老家为母亲奔丧,请了十几桌酒席款待乡亲邻里。也许已经预料到国民党政权日薄西山,江山易主,前程渺茫,最后一次与故乡告别。姚筱舟从小颠沛流离,跟着贫穷的父母过着底层人受苦受难的生活,共产党是为穷苦人民打江山的,尽管与叔父和胞兄至亲同根同脉,但归根结底却不是一个阶层,不是一股道上跑的车。他下定决心与在国民党里的亲属分道扬镳,立志投身革命队伍,走自己的路。铅山地处武夷山脉北麓,隶属江西省上饶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半多地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铅山、上铅苏区归闽北分区领导,是方志敏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红十军团担任抗日先遣队,遭遇敌人围攻而失败,余部突围到浙南地区,在粟裕领导下坚持游击战争。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打响渡江战役。5月5日,江西铅山解放了。姚筱舟当时找了一份临时工糊口,但一门心思想上学。5月底,他与数十名同窗好友一起,奔赴河口镇,投笔从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前往贵溪县上清镇学习。从那时起,他就投身革命,开始认识共产党,并渴望加入为人民打天下谋幸福的党的组织。此前,姚筱舟从铅山中学高中部肄业时,走投无路,无业可就。为了生计,他被迫在国民党部队后勤被服厂运输队当了三个月勤务兵,又在上饶国民党《民锋日报》印刷厂当了四十五天的排字学徒工。在日后多年的自述履历中,他隐瞒了这段经历。直到之后的一次组织外调中,这段经历被发现。在真凭实据面前,他本人才承认了年轻时的事情。在那个年代,这当然被视为对党不老实不忠诚,别有用心。这真是一错百错,有口莫辩。在刚参军时,他是轻信一位同学所说,共产党队伍不要在国民党当过差的人,他惊恐不已,便隐瞒了这段不光彩的经历。姚筱舟参加人民解放军后,家中的经济来源全靠母亲一人,帮人家洗衣服,勉强维持日常生活。直到他参军奔赴朝鲜战场第三年,工资待遇有所提高,便依赖于他每月寄的钱维系母亲和家中弟弟们的生活。参加了革命,共产党给了他一个饭碗,他能够自立了,而且可以帮衬家里人过上相对安稳的生活,两个弟弟也上了学。家里相继加入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母亲成了一个生产队的普通社员。姑父姑姑一家开染坊,舅父当泥水匠,姨父母在乡下小学做校工。家庭成分起初划定为工人、贫农,之后改为小土地出租。他由此对共产党和新社会充满了感激之情。1949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进军华南和西南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于8月19日下达了川黔作战的命令。11月,第二野战军主力在第一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各一部的协同下,以大迂回大包围的行动,向川黔进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五大队二中队三十三分队行军至江西贵溪县上清镇,由分队长单乃连介绍,姚筱舟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随校进军大西南,与学员们一起各自肩负着数十斤重的行军背包,腰间左右各挂一枚手榴弹,历时三个多月,经江西萍乡,过湖南邵阳,跋涉一千八百余华里,到达贵阳。随即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驻地在镇远的第二野战军十七军五十师政治部民运科任干事,随部队参加剿匪建政工作。是年12月,进军大西南中,因吃苦耐劳,宣传工作做得好,姚筱舟被军大五分校授予“进军模范”称号。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3月,在贵州十七军五十师服役时,姚筱舟曾参加黔东南大围剿合围作战,前后两个月,任武工队长,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屡受部队表彰。正值1951年秋,朝鲜战争开始停战谈判之际,战事依然惨烈,18岁的列兵姚筱舟满腔热血,报名参加抗美援朝,随部队奔赴朝鲜,投入血与火的生死战场。他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补充十一师一团三连,一度在政治部工作,后入铁道兵8503部队第三师一团直属卫生连,担任文化干事。经常参加修筑被敌人炸毁的桥梁和道路,他吃苦在前,再累也坚持不下火线。置身战地,他热情地教战士们识字读书,吹口琴,拉手风琴,教唱歌曲,活跃部队的业余生活,当上了“模范战士”。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面对生死抉择,他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一心想加入党组织,成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其间,他被派往七团一营一连当文教干事。一次,在与朝鲜人民军一起慰问演出时,他偶尔认识了一位漂亮温柔的朝鲜族姑娘,青春爱情的萌动,使他一时感情冲动,未能及时向部队首长请示汇报,竟然和文书周德良一起,偷偷地与一见钟情的姑娘约会,出外看剧。在九死一生的战争环境中,这一行为违犯了组织纪律,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从此,他断绝了与那位朝鲜族姑娘的联系,将朦胧的爱情种子埋在异国他乡的战争废墟中,成为一生美好而痛楚的回忆。事情还没有完结。有人认为,姚筱舟与文书周德良很靠近,使一向工作很好的周德良工作也疲塌了。领着朝鲜族姑娘看剧这件事,被认为有腐化思想。在驻地,有一次在卫生指导员屋里,他背着药包子逗房东姑娘开心。又有一次夜晚,他在有三十多岁的女人和一小孩子的房东屋里坐着聊天,被连长发现后进行了制止和批评。但他有点不以为然,心情很沮丧,工作的主动性没有平时那么高了。九月份因病在医院休养回来后,工作十五分钟头就痛,不能坚持工作。这期间有一份组织鉴定认为,该同志(姚筱舟)从战备至现在,一直表现不好,认为自己在革命部队前途不大,产生悲观情绪,工作消极,在群众中威信较低,不能经常地主动接近广大战士,不愿搞文娱活动,因此也就不愿到现场去。但在对文化学习中,能和一些文教干事商议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工作上一般是肯干的。1951年6月1日,姚筱舟也有一份自我检讨:“我自政治部出来,思想上想锻炼一下,但来连队工作后,不够深入,很少到班里去,并对上级和排长的联系较差,在工作中的主动性不强,团的汇报工作不够。因排里有排长,所以有依赖性,有时同别人团结不好,和一些工作人员闹不团结,生活有些散漫。”他所在部队的党支部,对其优点和缺点给出意见:“自来到本连工作很积极,主动想办法,对班里个别同志经常谈话。对排长的工作配合较好,经常代排长研究工作。对团的生活抓得很紧,能做到表扬和批评。思想斗争比较积极,对别人有意见敢大胆提出来。服从性很好,分配工作没有打过折扣。缺点是政治学习时精神不够集中,好看书报,贪玩。生活散漫,如集合经常迟到。有点地位观念,在工作中悲观。”1952年4月27日,部队对姚筱舟的鉴定是:“在卫生连,没有支书,指导员又不识字,个人埋头苦干,造名册,写报告,每晚都工作到半夜,白天给新战士上课,教育部队,吃苦耐劳好。推动连队文娱活动,搞得很好。工作能干,推动布置工作,忙时能重点突击完成任务。工作特别虚心,态度老实。能帮助别人学习文化很好,政治表现不错,对工作负责,关心文化教育,团结好,才高能干。但个人性强,修养较差,身体弱,有悲观思想。”1952年9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政治部中南调查组意见认为:“姚筱舟,其父虽于民国二十七年当过乐平县警察局长,并随叔父到赣浙一线,社会关系复杂,但本人年纪尚小,旧社会影响不深,尚可改造教育,因此留队工作,继续审查。”1953年7月11日,部队在政审调查中,收到原籍江西省铅山县人民政府第二区公所一份证明:“兹有我区军人姚筱舟,家庭成分工人,历史清楚,社会关系比较复杂,特此证明,请予参考。”历经战火的考验,姚筱舟对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有了切身的生命体验。在枪林弹雨中,亲自面对血肉模糊的伤残的士兵和牺牲的战友的遗体,心灵受到了莫大的洗礼。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增强了姚筱舟的战斗意志和保卫祖国的信念,但由于自己的出身和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这期间他也被自己一抹淡淡的没有前途的悲观消极情绪笼罩。直到1954年朝鲜停战之后,姚筱舟跟随部队凯旋回国。这年6月在宝鸡,铁道兵第一转业大队集合后,姚筱舟服从组织安排,整体转入支援西北建设转建大队学习。结业后,来到地处丹凤县山区的陕西省工业厅所属的商洛石棉矿,任云母试探队人事股干事。石棉矿,为纤铁蓝闪石石棉,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碱性能。不久,因资源枯竭,石棉矿被撤销。这期间,姚筱舟写过两份入党申请书,皆因台湾亲属关系背景未被研究过。积极要求进步的他,难免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有人从他的日记和所写的材料中,挑出与时局不协调的话语,或者是笔误,耻笑或批评他,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加上他平时生活中不拘小节,一些言行受到了非议,更被人蓄意抹黑。对此,他有些心灰意冷,便产生了回到老家江西铅山石塘镇另找工作的想法。自从离开家乡,从朝鲜回到祖国,走上工作岗位,姚筱舟这才第一次回家探亲。他一把抱住慈祥的老母亲,忍不住号啕大哭。儿子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光荣地回来了,而且有了工作,成了国家干部,实现了做母亲的最大心愿,母亲怎能不喜极而泣。父亲解放前去世后,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依靠叔父和在厦门造船厂供职的大哥资助,解放以后则靠姚筱舟节省下来的薪水维持生计。母亲种了十一亩水田,加入了合作社,生活有了保障,姊妹们也上了学,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母亲劝他服从组织分配,听党的话,因台湾亲属关系不能入党是暂时的,好好努力工作是会成为共产党员的,千万不要泄气。思考再三,姚筱舟从老家回到了陕西,还是接受组织的安排,被调到铜川矿务局第一煤矿史家河矿学习采矿业务。对于高中学历的他来说,采矿技术尽管艰深,但经过努力钻研,他很快爱上了这门技术,并觉得其奥妙无穷。1956年秋,他被调入焦坪煤矿任技术员,为正排级干部。姚筱舟,满怀对新生活的希冀,在煤城铜川开始了他终生再未离开的新中国煤炭建设事业。铜川矿区位于陕北高原与关中盆地过渡带,北边是连绵起伏的子午岭,南边是广袤富饶的渭河平原,属于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西部。矿井呈东西横向点布,长达100多华里,号称百里煤海。所采煤田,按地质年代分为铜川、焦坪两个自然矿区,主要生产焦煤、瘦煤、长焰煤和不粘煤,供应陕西省内电厂和工业用户及民用。因煤而兴,1958年,铜川成为继省会西安之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个设市的城市。由此,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的这片山川,步入了现代工业化城市的进程。得以充分了解脚下这片矿区的煤炭开采史,和它的嬗变过程,是姚筱舟在出名后,借调到铜川矿务局宣传部参与编写《铜川煤矿史》之时,他庆幸自己被命运安排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为之奉献出青春年华,谱写了自己丰沛婉转的人生诗篇。 唐宋时,同官人就依山掘洞或平地下挖取煤,在十里窑场不夜天的黄堡镇,造就了千年炉火不熄的耀州陶瓷官窑,取云破天青之诗意的青瓷,誉满丝绸之路。至元代,始在黄堡新村沟开挖方型立井采煤。两个井口,一作出煤口,一作进风口,各深120米。每下30米,缩井筒一次,井呈倒金字塔状。井下有主巷道延伸接通,用手工刨煤。明代,已有长年专业挖煤和农闲季节采煤的分工,采煤地点多择于煤层浅显处。清乾隆年间,同官的工场手工业炭窑已有山主,由经纪人管理组织,并有挖煤纳税之记载。清末因灾荒,煤炭开采业相继歇业。民国初年,焦坪地区新煤窑重新开窑采煤。至1928年,同官县生产煤炭的矿井达34处。陈家河煤窑每班下井220人,日产煤600多吨,每日有四五百匹骡子往返驮炭。1939年因灾荒战乱,同官煤炭生产陷入低潮。井口提升用辘轳,下井工人用手镐、铁錾凿挖煤块,工艺落后,效率低下。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作为第二战区的后勤生产基地,陕西省政府与陇海铁路局合办同官煤矿。加之陇海铁路咸同支线通车,同官煤炭生产逐渐发达。其时,不仅官办同官煤矿开始引用蒸汽机、卷扬机、小型电机、锅炉、绞车,在北区煤田以6孔立井开采,私营的20个煤矿公司也争相效法,引入现代工业化机器设备,使煤炭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后,铜川煤矿工人的劳动条件开始改变,矿灯代替了古老而不安全的鸡娃灯,采煤工作面普遍采用电溜子,代替了旧社会肩拉人爬的出煤方式。采煤由高落式逐渐演变为长壁式,又将沿煤层分层巷道改为联合布置,使用截煤机和顿巴斯康拜因,跨入国际先进采煤技术机械化矿井行列。1954年7月1日,焦坪地区的铜宜、新利、兴华三座私营煤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正式成为宜君县公司合营焦坪煤矿。1956年,成立焦坪新华煤矿,隶属于陕西省工业厅煤矿管理局,日产原煤500吨。这一年,姚筱舟历经朝鲜战场血与火的洗礼,从此扎根于焦坪煤矿。人民军队文化干事出身的姚筱舟,在焦坪这片蕴藏着热量的土地上,一边兢兢业业地做好安全技术员的本职工作,一边在茅草屋的灯下读书学习,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悄悄继续文学写作,潜入他从中学时代就向往的诗歌王国。就在这个时候,24岁的诗歌爱好者姚筱舟,怎么也想不到,平生与一次事关个人前途命运的灾难事件不期而遇。1957年1月8日,姚筱舟所在的公私合营的焦坪新华煤矿井下发生重大生产事故,因安全管理不慎,一个班长违章作业,取暖的火堆引燃竖井中的木柱,引发了可怕的火灾,继而引发瓦斯爆炸,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十四名矿工不幸遇难。之后焦坪立井封闭报废,生产重心移至前河露天矿开采。 生病在家休息的安全技术员姚筱舟,压根也料想不到井下会发生火灾,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当听到发生事故死了十四个人的噩耗时,他一时被吓呆了。完了,一切都完了!他眼前一片漆黑,像钻进没有灯光的深深的巷道里,魂不附体,快要窒息了。发生火灾后,姚筱舟从井下上来,对曾在延长油矿看过油井的缪兆荣说,小缪你好好干,我完了,完了!在事故发生的那一刻,自己为什么生病休息而不在现场?作为一个安全技术员,也许在现场能够及时发现事故苗头,阻止事故的发生,或者及时地组织扑灭火苗,挽救自己的矿工兄弟的宝贵生命。也许自己是遇难的十四名矿工兄弟之一,换回一个矿工的生命,也比发生事故后自己忍受极大的羞愧和恐惧,被追究责任而备受心灵煎熬的好。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生产在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高危行业,生产安全成为煤矿的头等大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给矿工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1957年1月8日焦坪煤矿事故追究责任的处理中,经过层层严格盘查,姚筱舟被认定为负有间接责任。在他想来,已经是组织对他从宽对待了。他默默地吞下这一剂苦药,赎罪般地面对命运的惩罚。按煤矿安全生产规程,不得在井下入风口生火。1月5日,姚筱舟听杨矿长催促了维修直井工作任务后,在区班会议上,作为安全技术员向二生产区主任易生明提出建议,派一名矿工在井下生火化冰。在征得易生明同意后,未与其他安全技术员商量,就马上叫保安班长去找工人安振东,于6日早上6时起,一人在入风口的直井底下生起两堆大火。姚筱舟同时指示,在早上人下井时将火搭大些,下午人上井后叫火小些,但不能让火熄灭,这样火堆便整天燃烧。姚筱舟作为安全技术员,亲自请示并布置了井下生火化冰任务,又没有对责任人进行耐心细致的安全教育,在未深入检查时休了病假。根据以上调查核实,姚筱舟身为安全技术员,未经矿上正式会议研究,指示工人生火,又派一人整天操作,直接违反煤矿生产保安规程,引发火灾事故,导致十四人遇难,因而使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相关责任人罪责难逃。据1957年1月19日陕西公私合营焦坪煤矿关于火灾事故有关分子姚筱舟单行材料,经宜君县人民法院判决,姚筱舟因矿难间接责任,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交由机关执行管制。后定为行政撤职、下放劳动三年的处分,被降为普通工人下矿采煤。从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的工资待遇正科级的每月58.5元,下降到了40元。这无异于他人生道路上的晴天霹雳!姚筱舟几乎承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作为技术员,十四名矿工兄弟在火灾事故中丧生,让他痛不欲生,甚至产生了轻生的想法。自己对事故罪责难逃,他抱愧于死难的矿工兄弟,下决心在管制下放的高强度劳动中,用汗水洗涤自己的灵魂。1957年9月5日,姚筱舟在管制下放劳动期间,一位工友因病住院,他请了几天假,去铜川市区医院看望。去时带了正在恋爱的女朋友,到几处名胜古迹参观游览,还看了一场电影。事后有人揭发,说他一个受管制的人员,竟然不参加整风学习,找借口携带女人游山玩水,还一起看电影,生活作风有问题。姚筱舟有点不服气,在生活中时有牢骚。这些牢骚被别有用心的人发酵扩大,就成了他对党的领导的恶意攻击的证据。这使他又一次陷入尴尬的处境,也就破罐子破摔,有几次没有执行工作安排。矿上便汇报给宜君县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前来处置。经法院法官教育劝说,他只好服从。但这个坎矿上还是过不去,经9月25日矿领导会议研究:将姚筱舟收监执行。争辩不过的姚筱舟,只好写了检讨,认罪服法,避免了被收监执行的处理,仍由机关管制下放劳动。因怕连累相恋的女朋友,姚筱舟主动提出与之分手。有着诗人浪漫情怀的姚筱舟,在青春萌动的年龄,一直渴望用美好的爱情,来排解战争带来的恐惧和复员就业后的举步维艰,给生活一点温存。却因自己偏执的个性,和所谓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修养缺陷,连续受到了情感上的撞击。与朝鲜族姑娘短暂的交往,已经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如今又一次与相恋的女朋友割断情愫,又成为他心上难以抚平的伤疤。在下井劳动时,在挖掘煤炭的掌子面上,身单力薄的姚筱舟简直成了一个疯子和木偶。他有时挥汗如雨地拼命干,有时扶着锨铲柄静静地傻看,呆若木鸡。升井后休息的时间,不是漫无目的地溜达,就是仰面朝天躺在僻静的山坡上,睁大眼睛凝望着天空。 有一次,矿区放炮剥离地面上的土层,瞬间井下开始剧烈摇晃,岩石往下倾泻。班长是一名共产党员,一个翻身把他狠狠地压趴下,要不掉落的煤块可能就把他砸伤了,甚至就没命了。 又有一次,下班的时候,一辆装满煤炭的矿车脱钩飞驰而下,人们惊慌失措,大喊大叫,但走在轨道边的姚筱舟不知在冥想什么,竟然毫无知觉,没有一点反应。幸亏一位党员老矿工一把揪住他的领子,把他甩到了一边,才保住了他的性命。姚筱舟内心感谢着矿工兄弟的救命之恩,却赌气地说,谁让你救我,让我干脆死了拉倒,再也不受精神折磨了。然而赌气归赌气,两次死里逃生,都是党员矿工救了他,这给他内心很大的震动。所在的区队党支部老书记知道姚筱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不能自拔,经常找他谈心,安慰并鼓励他振作精神,重新干好工作。“年纪轻轻的,前边的路还长着哩。一个人的生活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才算是好汉子。”见他吃不消井下掌子面的劳动强度,书记还有意把他抽调出来,只负责给矿上的好人好事写表扬稿,编写黑板报,让他发挥文字写作的特长。有几个党员矿工主动接近他,帮助他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常常在工休时找他划拳、猜谜语、下四子棋,下班后拉他去喝茶聊天、谝闲传。后来,他才知道,这是党小组研究决定才交给他们的任务,目的是帮助他丢下思想顾虑,挽救他,防止他自杀走上绝路。在大伙的热心帮扶下,姚筱舟逐渐摆脱了极度的沮丧情绪,终于挺直了腰杆站了起来。他读到了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劳动在心理和教育上的作用》的文章,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你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神灌注到它里面去,那么幸福本身就会找到你。人生道路上的坎儿,姚筱舟在大伙的帮助下终于迈过去了。当了井下挖煤的工人,他才有机会平等地与工人们进行对话,在艰苦的劳作中才对矿工有了深层的了解,逐渐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兄弟般的情谊。他说,在朝鲜战场,作家魏巍写了《谁是最可爱的人》,那些英勇战斗、出生入死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那么,在和平的日子里,身边这些一起黑水汗流地为祖国献煤炭的矿工,他们牺牲了自己应该享受的那部分阳光,把又脏又险又苦又累的劳作留给自己,把光和热、把欢笑和快乐贡献给人民,就是最可爱的人。这些矿工,绝大多数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由于受到地主和煤窑主的剥削和压迫,所以识字不多,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翻身解放了,对于共产党和新社会有着质朴而浓厚的爱,心中惦记着共产党的大恩大德,一心想用劳动创造报答党的恩情。姚筱舟常常听矿工们讲,要不是共产党、毛主席救了咱,咱还是会说话的牲口,还要在十八层地狱受罪。他们淳朴的阶级感情,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姚筱舟与矿工们亲如兄弟,一起拉家常,为不识字的矿工代写家信,与他们共同回忆旧社会的苦难,赞叹新社会有吃有喝有穿、当家作主的生活。有个不识字的矿工多次请他代写家信,信的末尾总要写上:听党的话,交好公粮。朴实的话语,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新中国和共产党由衷的爱戴之情。矿工们的精神宝库中,蕴藏着生命的智慧和浓厚的民间民俗文化,随意编出的顺口溜朗朗上口,情真意切。老矿工给他讲起亲身经历,在黑暗的岁月里,吃人的霸王窑和恶工头如何压榨他们的血汗。霸王窑,是个让人发怵的名字,是人间地狱的代名词,象征着解放前煤矿工人的血泪史。霸王窑,本名复兴煤矿公司,位于铜川王石凹陈家河老虎沟。由于窑主的残酷剥削,野蛮迫害,窑工死伤甚多,白骨成堆,民间称它为霸王窑。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九年,即公元1710年,由富平赵姓旺族购买了半成品矿井,往下挖数米见到了煤,办起了炭窼,世代经营。1940年,民族工业兴起,窑主赵成柱将炭窼更名为复兴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发财致富,贪心太重,窑主私自抓捕过往无辜百姓下井挖煤。有一位政府的官员,官职道台,也在上任途中被抓去,他将自己的遭遇写在大块煤上,希望有人来救。三年过去,有知县听闻此处的煤质量好易燃烧,特来采购,道台无故失踪的陈年积案才得以破解。窑主与土匪合伙,在富平与同官交界的老虎桥设下埋伏,强行绑架路人充窑工下井,甚至勾结国民党军队以抓壮丁为名捕捉下井,或勾结警察在庙会戏场假设赌场,以查赌抓赌为名,捕捉赌徒下井。还伪装成驮炭客做引线人,或打着雇麦客叫短工招牌,使许多人落入陷阱。强行抓来的窑工被送入井下,收工上井后被武装押解关进黑窑,仅从门上一小孔中送进饭食,终身为其挖煤,不给分文工钱。矿工实行一年三班倒,一次下井就是四个月不见太阳。不少窑工含恨而死,其尸体被扔进采过煤的老巷,或堆在两孔破窑里,真正是白骨累累,罪恶滔天。直到1949年4月28日铜川解放,窑主赵成柱自知法网难逃,畏罪吞金自杀。1950年,赵家炭窼关闭,开采历时240多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霸王窑被建成阶级教育馆供人们参观,让人们了解旧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被资本家残酷剥削的血泪史。老矿工讲述霸王窑的故事,其中的顺口溜和民谣很生动形象,姚筱舟就虚心地记录在本子上。比如:紧三鞭,慢三鞭,不紧不慢又三鞭。鞭子是窑主的枪杆子,煤窑是窑工的棺材板子。党是妈,矿是家,听妈的话,建设好家。旧社会,咱是冬天里的葱;新社会,咱是回家主人翁;冬天里的葱能成为国家主人翁,全靠共产党,忘不了毛泽东。诸多例子,不胜枚举。民俗即国风。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姚筱舟听多了,记录了不少,使他开阔了视野,也给自己下放劳动的业余生活,带来了浓厚的诗的情趣。姚筱舟在朝鲜战场上当文化干事时,就爱好唱歌,吹口琴,拉手风琴,也写诗歌,矿工生活的熔炉,又一次点燃了他蕴藏在胸中的诗的火焰。在姚筱舟看来,写作和发表诗作,一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抒发某种审美的情趣。二是填补或充盈自己当下处境的精神生活,有一种失意中的成就感,得到心理上的一种平衡。三是艺术创作所获得的报酬即稿费,可以弥补被消减的工资待遇,帮着养家糊口。出于个人际遇的某种顾虑,他考虑作品不便署真实姓名,便反复捉摸掂量,想到了一个化名:蕉萍。诗人,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本性。蕉萍,与矿名谐音。当然,姚筱舟赋予这个字眼的含义,也另有奥妙。蕉萍,暗含自己是焦坪煤矿的一名普通矿工,一棵寂寞孤独的无名小草。他读到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读到了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读到了纳兰性德的《浣溪沙》:浮萍漂泊本无根,天涯游子君莫问,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于是,便借用其中的蕉萍二字,自我感觉是再也合适不过了。于是,署名蕉萍的诗作稿件,便通过邮差送到了多家报刊。稿件大多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庆幸有几首得以变成铅字发表,寄来了样报样刊,每篇还有二元钱的稿费。这无疑让工作和生活处境艰难的他,获得了荣誉和报酬,尽管无人知晓诗作的真实作者。在此前后,他写了一些诗和散文、小说,用蕉萍的笔名发表,有一个月,收到的稿费比正常上班40元的工资还要多。(未完待续)连载/和谷长篇报告文学《寻找雷锋的蕉萍》①
和 谷
和谷,1952年生,陕西铜川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顾问,黄堡书院院长。《市长张铁民》获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著作《和谷文集》14卷、《柳公权传》、舞剧《白鹿原》等多部。作品译为英文、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