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4年杨浦区高三二模作文及学生优秀作文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上海市徐汇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嘉定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松江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14年静安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范文

2014杨浦区一模作文及学生优秀作文


2014年杨浦区高三二模作文  及学生优秀作文

材料:

    野地里的树,生机勃勃,但是由它自由生长,最后可能成为一堆劈柴。公园里的树几经修剪之后看上去赏心悦目,但是可能就缺少了个性和活力。


范文: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66

有人认为,天性不可压抑,于是便有了野地的树,自由生长,最终却成为一堆劈柴;也有人认为,规则之下的整齐划一更重要,于是便有了公园里的树,几经修剪之后终于赏心悦目,却缺少了个性和活力。

难道无论何种选择生命都逃不脱可悲的结局?难道天性与规则注定处于对立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中“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然而这样的境界果真如孔圣人的千古美名一般不可望其项背吗?

现代文明以秩序为依托,而秩序则建构于规则之上,无论是系统化的法律条文还是具有普世性的伦理道德准则,都闪耀着规则至高无上的光辉。规则规范了社会秩序,因此假若抹去规则的存在,人类社会的混乱不堪可想而知。在现代文明成果日益成熟和进步的当下,人类总也逃不脱、走不出这规则的统治和引领。

然而,生命自由的天性注定了人不甘愿长期被束缚。于是许多人公布天性,将规则世界的“黑暗”踩碎在脚底,如野地里的树一般承随心所欲地生长,不曾想到最后竟会沦为一堆“劈柴”。而另一些人在内心深处暗暗地嘲笑着那群逾越了规则世界的人,心甘情愿地做着公园里的“树”,不厌其烦地“修剪”自己,最终却失了个性与活力,沦为世界的奴隶。

其实,无论是“野地里的树”还是“公园里的树”,无论是“过犹不及”还是“未过之”,都是没有掌握好规则世界的“度”。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关键就在于把握“适度”。

苏轼可谓真得孔圣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真谛之人。他既未为名利而沉沦于宦海,也未选择如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不羁。被贬黄州其间,他时常与佛印和参廖两位好友交心,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生活片段。这位老顽童不仅上山采药,尝百草,与他人合著医书,还时常研究友人的私家园林,不厌其烦地提建议。然而,在这诗意的生活之下,苏轼并未选择遁世。他作为黄州太守,仍能心系百姓,治理有方,甚至时常与渔夫樵父打成一片,听取来自社会底层的声音。苏轼能写下《前赤壁赋》的名篇,因其豁达的心境而为后人所称道,绝非毫无道理。究其原因就在于他能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承担责任,驾驭规则。

天性与规则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在遵循规则的同时适当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便可轻松驾驭自我,架驭规则,成为一棵自由生长又拥有个性与活力的蓬勃之“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柴者,木者,材者  (63分)

野地中树,无以约束,自由生长,最后可能只成为人们手中的薪柴;公园中的树,经修剪后观之赏心悦目,却难免千篇一律,可能缺少了个性与活力。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对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个人如果不加以约束管教,任其自由发展,那么结果,恐怕只会沦为柴者。王介甫笔下的仲永,纵然天资聪颖,却只知挥霍才华。其父囿于见识放任其自由,不使之学。最终其数年来学识无寸进,直至泯然众人。一块璞玉最终沦为路边之石,一棵良栋最终沦为农人之薪,其结果不令人扼腕叹息?由此可见,纵为良材,其无后天的指引、教育,任其自由发展,最后也不过沦为柴者。

然则,如果人如公园中树一般,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毫无个性呢?《病梅馆记》中,人们斫梅、夭梅、缚梅,使之符合人们的审美规范,这样的梅看上去“赏心悦目”,但其本身已丧失了梅之天性和灵性。我认为,这样“几经管教”,毫无个性的人,虽好于柴者,但并无法称为“材”。暂且称他们为木者吧!

需知,卓然不群者谓之材,纵观古今之材,他们大多克终苦读,一生致学,然其每个人,也有自身强烈的性格色彩,李白之洒脱,杜甫之沉郁,庄子之逍遥,老子之淡然,刘文典、章太炎、黄侃之狂傲,梁漱溟、陈寅恪,冯友兰之谦冲......如此枚举,数不胜数。窃以为,野地之树和公园之树,实际为两个极端。引申在教育上,一个太过于强调先天个性却忽视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而另一个对于后天教育又太过极端,导致了先天个性也被抹煞了。需者,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大众心理研究》第三章中古斯塔夫、庞勒强调过人是非常容易走极端的,其实,先天之性的保存和后天教育的引导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育人,和育树,是相同的,每棵树生来不同,各自有着“先天之美”,其长出残肢分杈,我们斫之使其更美,而树本身之木纹,躯干、轮廓,作为育树之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轻易改造的。

而反观当下的教育理念,我认为,虽然已不走极端,但可能还是更多地偏重后天的斧正,对于先天之性的保留可能重视的还不够。所谓宁为木者,不为柴者,木者,尚且中规中矩,可供人观赏,较之柴者,岂非更好?然则,我国近几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屡破新低,教育同质化现象明显,中国社会再无大师等现象是否与之有关联呢?望育人者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

愿更多的柴者,木者,变为材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比育树更难。

 

 

烟火(53分)

有人曾说,公园里的树,几经修剪之后看上去赏心悦目,但是可能就缺少了个性和活力。

这就好比现代的人,如同产品一般经历读书,社会交际的修饰,被文凭与圆滑所包裹,一眼看上去赏心悦目,然而时间一久如出一辙的包装便使人感到乏味,经不起推敲。

所以,我们为何不成为一棵野地里的树,生机勃勃,自由地生长着?纵使最后成为一堆劈柴,那亦可以说是一段无悔的人生了。

如同西方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一般。他同意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为了证实它而不断努力着。这过程中并不只是学术上的困难,更多的是来自当时人们对于他的伤害。而他却不顾周围环境的干扰,一心坚持着自己的研究,纵使双目失明,依然不放弃,自由地生长着。最终,他成为一堆劈柴,点燃自己,化作熊熊烈火,烧去了人们禁锢思想的锁链,烧去了众人的无知。

由此可见,被外部的环境、思想以及言论束缚住自己便永远只能在原地驻足停留。乔布斯曾说,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他人观点里。不要让他人左右自己的心声,重要的是去追随自己的心灵与直觉。只有它们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顺从本性,这是乔布斯带给我们的启示。

如若放任自身经由外在改造,被他人言语、他人观点所束缚,那是一段不自由的人生,纵使有着金玉一般的外表,里面也空空如也,如同破絮一样,毫无分量可言。

庄子问,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庄子选择了后者,纵使一生泥泞,却好在自由自在。想必如同庄子、伽利略一般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被束缚住了思想,那等同于行尸走肉一般,毫无意义。

人生短暂,不要被外在所束缚和世俗观念锁住了原本的个性以及开放的思想,不如纵情一搏,化作烟火一般,虽只有一瞬精彩,却流芳百世。


约束的双重含义(68)

野地里的树生机勃勃,若不加约束匡正也会荒废;公园里的树赏心悦目,然几经修剪亦会失其神韵。 约束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植物界。回看人类思想发展的画卷,思想碰撞之强与弱、文化发展之兴与衰,亦蕴含着约束之理。

千金难买相如赋的西汉时代,铺排之气势、连句之华美让骈赋艺术登峰造极。然而,赏心悦目背后,实质是内容的空洞与思想的振兴乏力。字数与韵脚约束了骈赋的生长,当形式的过分约束取代了性灵的自在抒发,当繁华靡丽的词藻置换了振聋发聩的思想呐喊,骈赋的衰败正是困顿于约束的密林、丧失灵性的结果。宫廷文学盛行的南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脂粉气压盖了匡世济民的忧思,精致的文藻终日只粉饰着太平。笙歌、风月构建起宫廷文学的宫殿,歌颂盛世的政治使命约束着宫廷文人,让他们忘记了更广大的叙事方式,忘记了心忧苍生、体察黎民的为文使命。

这样的约束,无论是形式层面还是政治层面,均压抑了思想的碰撞,禁锢了文化的发展,让思想界看似皆大欢喜、热闹非凡,赏心悦目背后是集体的噤言与失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百家争鸣的学术交流黄金时代,是那些勇于突破约束却又未放纵思想的先知。社会大变革时期,孔孟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宏??他们突破了政治与形式的约束,竞相争鸣。争鸣背后不是思想的肆意勃发,诸子百家的内心均受着匡世济民理念的约束,思想自由背后是共同的道义约束与使命引导。再看徐渭,表面上,他放纵不羁,其诗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如羁人之寒起,匠心独出,有王者气。才情的勃发背后,亦不是无所约束的。他始终秉持着铁肩担道义的使命,对封建礼教的突破、对自由人性的解放?这些呼唤人性觉醒的文化诉求正是无形的约束,让他终其一生焚膏继晷、虽九死其犹不悔。

这样的约束,是道义层面的自省,是责任层面的自承苦难于肩。它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约束,指引着仁人志士在光荣的荆棘路上漫漫求索。

所谓的约束,其实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实体。正如公园里的树,过分修剪对它而言是消极的约束。又如野地里的树,适当匡正对它而言是积极的约束。约束的双重性适用于自然界,适用于思想界,当然也适用于教育界、学术界??希望每一个个体都能铭记约束的双重含义:不让外在的约束束缚自己的思考与发展,让内在的约束指引自己坚韧前行,真正去为天地立心,去为生民立命!

回归生命本真(65)

你愿作野地里自由生长、生机勃勃的大树,还是公园中人为修剪、了无生机的“树”?我的选择是回归生命本真的单纯做一个荷尔德林笔下“诗意地栖居”的人。

公园中的“树”,经修剪后看似赏心悦目,是因为修剪它的人将自己对美的定义附着于树。我们更应关注的是那把剪刀是否符合树的天性,那样修饰的美是否具备本真的美感?

现实是那样的工具那样的标准往往将事物推向劫难。《病梅馆记》中的梅花被鬻梅者培育出整齐划一的或欹或曲或疏,伤害了梅的本性,更使“夭梅病梅”成为风气,戕害无数生命。《套中人》不止主人公,每个人都被套上虚假道德的帽子,不得呼吸,难以生存。这大套子最终将人活活勒死。

然而人们仍惯性似地拿起剪刀,将自己或他人修剪成自以为“美”或“幸福”的样子。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剪刀?我们到底需要剪刀吗?

树木因修剪丧失了个性和活力,而这个性和活力原是树木的天性。生命的本真状态应是“自然人”而非“社会人”,但往往人们盲目地修剪自己的灵魂,套上漂亮的包装——名利、美貌、而使自己丧失了个性与人性。

个性与活力,灵魂与精神,这本是组成生命的内核啊!但当人过于依赖外物的修饰,精神生存的空间将日益干枯萎缩,人将变成不自知的精神贫民。作为人的最终觉悟应是:透过社会堆积物去发现自然的生命状态,又通过肉体生命去发现人的灵魂——周国平说,生命的品质正体现在自然品质和灵魂品质。这么看来,回归生命本真是多么急迫!

有人反驳说:“自由生长最终会变成一堆劈柴。”我想说,神的本质便是绝对的自由。劈柴又何妨?只要它保持了生命的本真状态,它就是值得尊敬的有尊严的生命。外部的机械力量可能伤害你的形体,但绝无可能撕下哪怕一小片灵魂;病菌可能损伤侵蚀你的器官,但绝没有任何途径咬破你的心灵。从这种角度上,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一个完整而高贵的灵魂,不管外形是劈柴还是参天大树。

斯多派的芝诺曾说找到自我是最重要的。只有勇于回归生命本真,找回生命的本然状态,才能维护灵魂的完整和纯净,使它在时间静静的洗涤中走向永恒。不然,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丧失本真、主动拿起剪刀自我阉割的人只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的人”——无法追求更高的生活,甚至已没有能力去想象更好的生活了,因为失去本真的人终将成为社会的附庸。

 

生命本自由(64) 

公园里几经修剪的树,总是拥有特定的形状而得以交相辉映,美感倍增,然而此等“赏心悦目”却是一个多么悲哀的号角!我们何时已习惯于欣赏这等缺少个性与活力的美?我们何时已不再怀疑这等的束缚竟然可以称之为美?我们又是于何时厚颜无耻地以美为所有的摧残作出天衣无缝的掩饰与辩护?

我不知。

现已不是大清,但生命依然是龚自珍笔下的病梅,我们依然是那些拥有孤癖之隐的文人画士,一切为我们自己制定的一套审美标准所束缚、既而扭屈,最终沦入万劫不复。

工业化增强了我们掌控自然的能力,但也被用于打造更为坚固的牢笼,再加上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术,无数人心甘情愿成为异化的格列高尔,即便死亡也不能助他摆脱对于生命的束缚!

然而生命本是自由的,就像野地里的树一般自由生长、生机勃勃,那是生命对于其本真的美不妥协的追求,怎么会是成为劈柴的后果所能否定的呢?

当李白由碎叶入蜀、入荆、入楚,便是他以漂泊情怀追寻生命之自由的开端。携着他西域特有的纯粹与剽悍,总是行在路上,唱他的歌、饮他的酒。从来不曾有家乡之念,或许每一处也正是他的故乡。彻底的漂泊使生命无所羁绊,而创作的自由也使他无视中原的空灵温婉而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笔下的洞庭烟波、蜀道猿啼均被赋予自由生命的伟力。纵然他的自由令他成为朝廷官场的弃卒,可又有什么关系,醉酒抱月才是这一生自由最完美的概括!

而当已是重病的托尔斯泰终于下定决心摆脱贵族、财产、老爷这一系列对他生命的束缚而去,追求自由,生命的意义于最后的时光里得到了升华。在茨威格笔下,他是那么安宁愉悦地拥抱这来之不易的自由而最后得以安睡于那永远守护这自由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有人以为这临终前的行动拉近了他与死亡的距离,加快了死神的步伐,但这生命的代价难道竟不值得么?我想不!

生命对于自由追求本就不惜代价,或许在追求之时,代价根本无力进入思考范围。因为生命直正的美必须由追求来实现,生命的尊严必须以自由来支撑,没有什么比这一种追求自由的不屈与勇敢更能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公园里几经修剪的树的确令人赏心悦目,因为他们仍在不挠地生长出枝叶以挣脱外在的束缚与压制,而我们呢?何时冲出内心扭屈的茧,完成一场对自由生命的礼赞与蜕变?

 

 

三种人(63) 

对树而言,人分三种:自然主义者、园艺师和伐木人。

惠子问庄子,有棵大树,躯干曲折长满木瘤,什么用都没有,你拿它如何?庄子说,我把它栽到“无何有之乡”,在树下承受意偃卧啸傲,不亦快哉!可见庄子是位自然主义者,而惠子是位园艺师。

自然主义者喜欢野地里自由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树,他们不想做任何改变,因为自然是最好的。园艺师则喜欢把树木修剪了放在公园里娱人视听,更何况自然主义者的树是危险的,因为有伐木人!伐木人砍树,由于公园里园艺师的树被精心保护、照料,所以只好让自然主义者的野树遭殃——它们可能会被砍成劈柴。

三种人有各自的苦恼:自然主义者的野树虽有生机,却被伐木人砍去太多;园艺师的树虽漂亮,却缺少野树的精气神;伐木人么,苦于野树太少。

对于世界而言,人亦有此三种,三种人亦有此困境。当道家的自然世界观遭遇现代社会,立即被无情抛弃——生存与发展是第一要义,而道路就是改造;当人类改造世界数百年(可能已几千年)后,世界却失去了几万年前“家”的感觉,那时人类尚且赤裸着身子;而在此过程中,破坏者一直未曾停止对世界的戕害,这让第一种人恐惧,让第二种人警惕而无奈。

于是园艺师试图借鉴自然主义者的思想,让树恢复自由活力。笑话!对树加以斧斤后还想同时保留自然天性,这种贪得无厌之举是对树的骨气的蔑视——树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外表与内质上都去迎合人类!园艺师对此深思,自己仿佛有破坏者的影子。树犹如此,况世界乎?

自然主义者也陷入冥思:自己的自然真的就是自然吗?在现代社会,不改变就意味着最大的改变。更何况,子非树,安知树之自然天性?世界之自然,又有谁可知?唯一确定的是,自然主义者的世界已遭到极大破坏。

唯有伐木人不思考。他无需思考。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浩大的矛盾,只不过人类意识到了这个矛盾,并分别给出了解决之道。可笑的是人类的狂妄,他们与他们的道仍陷在矛盾中。

对于几百亿光年外的观测者来说,太阳只是一个点,人类只有一种。三种人的本质对宇宙来说别无二致。实际上,人类与这个世界也是同质的,我与世界一体。我们做的每件事都应在我们自己身上,因为我们是这浩大的矛盾的组成部分。

三种人没必要分出短长,也分不出短长。我们只有勇敢地迈向这个矛盾,也就是拥抱自身,与世界共命运。至于我们最终得到的是一棵野树,一盆园艺还是一堆劈柴,这并不是我们目前能够思考的问题。

 

文质彬彬(60)

对于一棵树而言,如果由它自由生长,可能成为一堆劈柴,如果对它进行修剪,又可能使它缺乏个性与活力。

一棵没有修剪的树虽然保有了自然与天性,但却失去了美感。这样的树最终只能成为柴火。

人也是如此。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没有人的后天学习与雕琢,即使是一块美玉,也不能成大器。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虽然是神童,但缺少了后天学习,即使有指物成诗的天赋,也只能“泯然众人矣。”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荀子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就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修剪自己,使自己不断获得完善。通过学习,人应当把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修剪,那么就能达于“无过”了。

但经过太多的修剪,又会使树失去了他本来的个性与活力。这样的树只能成为人们的观赏物罢了。 龚自珍对于天性的束缚大声疾呼,他言道:“江浙之梅皆病。”其实何止是树木梅花,人性亦是如此。在清朝的大兴文字狱之下,人性受到了极度的压抑。正如梅花,在修剪之后符合了文人画土孤僻之隐,人也使自己经过修剪,以应合大势。人的天性丧失,如病梅一样失去个性与活力。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沦为历史滚滚车轮之后被抛弃与埋没的尘土。

在程朱理学“灭人欲”的影响下,人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那些人们不得不遵从礼制,兢兢而如履薄冰。这样的生活失去了人性,也没有生机。

所以,我们必须在“自然”与“美感”之间为树木找到一个平衡点。对树木的修剪也应当适度,所谓“过犹不及”,修剪太过则失去个性,不及则显得粗野。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也需要在“文”与“质”之间找到平衡,“文”就是文饰,既是礼仪制度,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之道,“质”就是天性,即是道家无为下的天地之大美。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只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们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兼顾文与质的社会,既应有一定的法度,又要鼓励个性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人人自得其乐。

同样,我们也希望树木都能被修剪得文质彬彬,如谦谦君子一般,文雅又富有生机。子曰: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树木、这样的人、这样的社会才是丰富多彩,文质彬彬的。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5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诚然,此不虚也。若彼野地树,无人看管,据一方天地,生长自由,彼出枝条欲东则东,欲西则西,生芽发叶,放纵不羁。然其形其貌,或瘦削曲折,或歪斜颓废,不堪观赏,亦不堪大用,唯得砍其枝干以作薪柴,是其终之所归也。至于园中俊树,作生长时,常为人之所修剪,观之俱佳,却落得一势一气,久观亦乏味。彼野树者,质胜文也,彼俊树者,文胜质也。

于人亦然乎!或生乡野,鲜得束教,游山戏水,纵形天地,终其一生,堪得小任,至于大行大言,不得胜也。或轻教化,唯求个性,自由散漫,无所忌惮,群聚终日,好行小惠,言不及义,曰:“我个性为重,不可不如此。”终不学无术,一无所成。此等之辈,譬如野树,生发无碍,却不得人生精义。而其有醒悟时,悔往昔之放荡,是时唯垂教化,有所增进。

与之相对,乃限束深徒。自其出生,万事不得自主,大小琐事,一一定限。于儿稚时,为望于力及小学,于小学时,求力及中学,于中学不满时月,又大学之术始操。若望游戏天地,倘佯山水,常为阻碍,读课余书,舒心咏怀,仅几分种可为也。而人人皆望如此,犹如园中俊树,挺立风姿,初见佳绝,然一路尽此色此态,又有何益?一生辛劳,一模一型,气喘吁吁,何必修剪而至此哉!若是类,如能以度放之,解其棕缚,能纵之顺之,全其神形,亦甚佳矣!

由是观之,质不得胜文,质胜文者,终求望文质彬彬;文不能胜质,于旁人看来,亦以文质彬彬为妙。是故若于树言,当自由长,亦当修剪长;当有所修剪,亦有所纵顺。于人而言,当有所束教,亦有所放浪。是谓君子之道哉。

古人治学成事,莫不是以束教在先,厚积深聚,然后发明,震动世间。若彼书生,经典在乎,日夜读思,不舍昼夜,一日通达,明天下理,是可权变顺用,不在话下。于今朝世,观之亦然。少年学子,多望自由,然此束教,非全然不可,是故应离极端,以行君子之道。于今朝世,多为修剪过甚者,是故应得,有所放顺,游山玩水,俯仰天地,不亦佳矣?是名君子之道,文质彬彬乎。

 

 

规范和个性(56)

 

纵读《论语》,我看到了孔子独特的教学方法,即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教育方式,但一以贯之的,是道。被道德规范的学生,有在季氏手下做事从政的冉求,有鲁莽性急但又聪明勇敢的子路。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改其乐的颜回??如同一棵大树上长出的各不相同的叶子,他们都张扬着自己的个性。

规范与个性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有个性而无规范,便如同野地里的树,生机勃勃但最终只能成为一堆劈柴。多少贪污官员的落马不正因为他们没有了道德规范的约束,没有家人和身边朋友的劝阻,只是随心所欲,从而犯下大错。纵使“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但前提是“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才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实现树木本身的个性张扬,而不是由其自由生长,丝毫不加规范。

有规范而无个性,便如同公园里的树,几经修剪,极具观赏力,却大同小异,缺少了树木应有的个性和活力。有些奥赛的存在不过是让学生一遍遍做同样的题,给学生定下思维套式,仿佛是一台台学习机器的加工厂,完全形成了这种题必须这种解题方法的思维模式,而又忽略了学生本身的思考和个性,如此培养的“人才”纵使有厚厚的奖项,但明显缺乏青年应有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张扬,甚至抹杀了数学的个性。

规范是个性的前提,一个有道德、法律规范的社会才能秩序井然,有法律标准的深入人心,我们才可张扬自己的个性。无规范的个性不是个性,可是放荡和霸道。有些规范是不可打破的原则,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种准则并不是一张空头支票,以此作掩护而滋生假肥皂、假奶粉的空壳,如此的个性不如不要。

而个性有时也是另一种规范,天下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但每一片叶子都是从树枝长出,依赖于树枝存活,依赖于规范存活。人亦如此,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笼罩在同一种家庭、学校教育下,存活在同一片天空下,不正是所谓的另一种规范吗?

野地里的树,请先去松松它的土,偶尔去修修它的枝,公园里的树,请不要用固定的形式去修剪它,以它本身的形态上加以修饰,也不乏赏心悦目,亦不损害它独有的个性和能力。

 

 

  教育的自由与约束(55) 

 

任野地里的树自由生长,很可能成为一堆劈柴;公园里的树频繁修剪,全都大同小异,失去个性与活力。由此看出,树的生长要既满足自然天性又要偶尔修剪才得生长得既生机勃勃又赏心悦目。 

人的成长也同样如此。自由与约束是人成长过程中永恒的话题,而人们又往往将两者对立。事实上,两者并不矛盾,自由也需要约束,约束中同样不能缺乏自由。 

少年时代的我们往往是最常将“自由”挂在嘴边的。这种自由的含义无非是拒绝父母的管教、师长的教导甚至是社会对他的约束。有成功将这种自由付诸实践的孩子,于是出现了类似贾君鹏、李某某等的诸多事件。 

野树因太自由而生长为一堆劈柴,而有些少年将自由与约束的界限划分得太清楚而尝到了苦果。由此,自由绝非拒绝一切的约束,缺乏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崇尚自由的初衷就沦为了自我、自大和傲慢。在这种“自由”下成长起的青年一代,不仅无法承担起社会责任,甚至对自己都无法负责。 

除了反思青少年对绝对自由的盲目热崇,反观中国式的家长,同样引起我们的深思。 

想起前不久看的一部上海纪录片,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的钢琴考级大热。数以万计的家长天天督促着家中的小琴童,将孩子们的欢乐童年毁在琴凳上的结果只是几张考级证书。我看着成千上万的孩子们涌入考点中,我不禁想着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们是否还会记得除了钢琴之外的童年?那些家长扼杀了孩子们的自由天性,将原本应自由玩耍的孩子完全约束在了一张琴前。数以万计的孩子只会弹奏千篇一律的考级曲目,试问音乐还有美感吗? 

与八十年代的上海家长形成反差的,是傅雷先生。他的儿子傅聪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靠得绝不是无止无休的管教。在当时的对音乐总体轻视的大背影下,他尊重儿子爱好和选择职业的自由,正是自由与约束的教育方法并施,才培养出了一个如此优秀的孩子。 

我们始终要用一体两面的观点看待教育中的自由与约束。因为自由与约束的界限从来都应是模糊的。不管是放任自由还是绝对约束,都会对人的成长造成极坏的影响。培养出的一个个目中无人、傲慢自大的孩子和一批批入毫无个性、只有共性的孩子一定不是教育的初衷。如何理顺自由与约束的关系,如何让青少年逃脱野树和观赏树木的可悲命运,是中国教育界应严肃考虑的问题。 

自由与约束从来都是相辅相成。自由给予约束以个性活力,约束给予自由以责任感。愿野地里的树茁壮成长,愿公园内的树更具特性!

 

 

发展的自由与控制(53)

 

对于一个事物的发展,是应当任凭其自由成长,还是人为地进行约束,控制其发展方向? 

如同树木,置于野地之中,生机勃勃,却显得朴素平凡,甚至被面临被砍伐的危险,置之公园之中,经一番修整,令人赏心悦目,却又千篇一律,失掉了树木原本保有的个性与活力。 

并不单单是树木,动物、人类乃至万物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在社会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将事物打造成心目中公认的“好”的标准,因而对事物的发展严加控制。例如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考生被束缚在了刻板的八股文上,不得有所创新。如此之文章,虽开头至结尾洋洋和规范,却不见考生自身的想法与创意。这便如同公园中的树木,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个性与活力,依照如此之法发展的人,已不再具备生气,近乎是一个“机械”的人。 

若是不加约束、任凭自由发展又如何呢?华人影星李小龙成名前,在香港便是一个街头小混混,终日沉浸在打架、闹事的生活中,若以这般发展,终究结果只能是危害社会。然而,他之后师从叶问,学习了大量武道哲学,领悟了武艺的强身健体之用,终走上正途,开始传播中国武术的道路。这边是人为控制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看来,真正对事物发展有益的、积极的方式应当是自由成长与人为控制的综合,并达到一种平衡。 自由成长,是为了保存每个个体所独有的个性与特点,增加丰富与多样性。而人为控制,应当是一种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既使之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又不至于千篇一律、缺乏生气。 

将其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亦是如此,如今在风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之下,许多学生不堪重负,被动地、机械式地学习,想必将来免不了成为“公园里的树”——缺少个性、机械地完成任务。如此之人才,虽学历颇高,但对于未来发展并不能有所作为。因此,作为学生,还需保持个性,在学习中勇于表达自我、敢于创新、提出质疑、如此才能保有“个体之魂”,为国家、为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只有个体自由成长,并给予适当的控制与引导,才能使之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实现自我的价值。

 

 

约束带给我们成功(48)  

近来去公园玩,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路边一棵棵树看似笔直却缺乏活力,询问一旁的园林人,他答复说:“不要看它这样(缺乏活力),这是因为我们天天修剪它们,那些个有活力的,只能去当柴火!”听过之后我十分感叹“原来是约束带给我们成功的啊!” 

我们的成长,就像树一样,从小小的树苗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途中会有很多问题,(如:长弯了、根不直、叶子要修减等)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修剪了,扶正、直根等等。相对于我们,这“修剪”就成了社会,老师、家长给与的约束、教育。不可否认,这些约束、修剪会让我们产生依赖,失去活力、缺乏自主。但,正是有了这些约束,才有了今天成功的我们自己! 

为什么需要约束呢?这个问题早就有先人给出过答案,孔圣人就说过:“要想让人民品德高尚,就得言传身教”毫无疑问这里的“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好的)教你正确行为。圣人们早在春秋时期就意识到约束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后世人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小到《朱子家训》、《家法》,大到《校规》等都是约束的体现。 

曾经有人说什么美国教育好,学校从来不约束孩子,让他们自由发展,充分释放天性之类的。对此笔者嗤之以鼻,哼!放任的成长就像一棵野树,没有修减、约束、“自由生长”只是一句空话,出来的只能是弯曲不直,一身是伤,君不见在那些“自游放养”下教育出的,大都是些逃学、打架、毫无斗志的次货吗!综上约束的重要意义,已经显而易见了! 

约束当然也分为“自我约束”“他人约束”两种,不得不说有些人天生自制能力很强,面对问题能及时发现改正。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就象我一样,还没养成极好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克质自己的本能。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接受别人的约束,是对的就要听,不使小性子、要坚信。老师家长都是过来人,他们有经验去帮助更乐于来帮助我们,不要消极的认为约束是在限制我们的自游,控制我们的人生,相反,这是一种爱的体现,通俗点说(我老爸常对我说的)“你要不是我儿子,我才懒的管你呢!”,面对这种充满温情与爱的“约束”我们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而今,走出家门,不敢说我是一个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的人,但我敢说我是一个堂堂正正、心中充满正能量的好少年!!这就是约束的力量,让约束帮助我们改掉错误,让约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