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语文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20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修订版)

2019北京丰台高一(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101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

2020北京西城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北京十一学校高一(上)期中语文

2018北京四中高一(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四中高一(上)期中语文

2018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西城铁路二中高二(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八中高二(上)期中语文

2020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古诗鉴赏汇编

2019北京四中高二(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一六一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

2020北京八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语文

2019北京十五中高二(上)期中语    文

2019北京丰台区高二(上)期中语文(A卷)

2018北京海淀区高二(上)期中语文(无答案)

2020北京人大附中高二(上)期末语    文

2019北京海淀高一(上)期末语文

2019清华附中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2018北京海淀人大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四中高二(上)期中语文


2018北京八中高三(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期中语文


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语文

一、本大题共10道小题,共30分.

1.(2分)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每组加点字读音最少的一项(  )

A.漏    缪       霜        如丧考

B.恨    不容置   莫如深    人不倦

C.胸    鸡       玉浑金    抶而

D.量    训       名钓誉    恶不悛

2.(2分)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  )

A.不稂不秀    纵横捭合    有持无恐    瓜熟蒂落

B.不落巢臼    万马齐喑    隅隅私语    贸天下之大不韪

C.出奇致胜    心猿意马    雕粱画栋    一言以弊之

D.惮精竭虑    动辙得咎    博彩众长    惩前毙后

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B.李白与杜甫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真有天壤之别

C.这一伙侵吞巨额财产、破坏党纪国法的“硕鼠”被押进法庭时,人人侧目而视,嗤之以鼻。

D.对这次案件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市数百名警察倾巢出动

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曼城足球队要防曼联队“恐怖左翼”的重任,邓恩不行,贝尔马迪不行,赖特菲利普斯更不行,只有孙继海行

B.中纪委监察部的派驻机构要把加强监督作为第一位的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C.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D.《语文大辞典》编委会,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在躬耕修典三个春秋的编纂过程中,着重控制了关键程序

5.(2分)下列人物和事件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少平﹣当过“揽工汉”,后成为大牙湾煤矿工人。

B.孙少安﹣开办砖窑厂,后来倒闭,从此一蹶不振。

C.田晓霞﹣与孙少平相互欣赏,后成为省报记者,在一次洪灾中为救人不幸牺牲。

D.金波﹣上学时经常与少平骑一辆自行车,后去青海当兵,爱上了一位藏族牧马姑娘。

6.(2分)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暮去朝来颜色        故:衰老

B.独夫之心,日益骄    固:牢固

C.后五年,吾妻来      归:出嫁

D.元嘉草草,狼居胥    封:帝王筑土坛以祭天

7.(2分)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南取汉中,西巴蜀         举:攻取

B.金砺则利                 就:接近

C.君既若录                 见:我

D.道芷阳行                 间:悄悄地

8.(2分)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若属皆为所虏             放白鹿青崖间

B.入前为寿                 桑之未落,其叶沃

C.积土成山,风雨兴         或师,或否焉

D.道之所存,师之存也       岂敢盘桓,有期冀

9.(2分)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身死人手,天下笑者          何辞

B.列坐次                      可怪也欤

C.其间旦暮闻物                春花秋月时了

D.则群聚笑之                  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

10.(12分)默写

  ,池鱼思故渊。

浴乎沂,   ,咏而归。

  ,唯君图之。

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受上赏。

背负青天,   ,而后乃今将图南。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并怡然自乐。

狗吠深巷中,   

  ,使我不得开心颜。

映阶碧草自春色,   

  ,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

11.(1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ǎ。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蓬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取材于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嬗变:这里是蜕变、演变的意思。

B.关山重重:这里形容阻碍或困难众多。

C.正襟危坐:这里形容装腔作势的文风。

D.窠臼:这里比喻现成的格式或老套子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

B.“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

C.20世纪散文的功用从“载道”转变为“言志”。

D.20世纪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

(3)根据材料二,不属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散文发展特点的是   

A.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火爆,散文发展偏于沉稳平静。

B.散文水平远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

C.散文格局更为宏大,且理性精神和思辨精神更为充沛。

D.散文的叙述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结构方式也更加多样。

(4)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散文多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

B.杨朔散文“以小为美”,与“五四”时风格相似。

C.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

D.周晓枫的《黑童话》没有使用“三段式”结构。

(5)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台湾散文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台湾当代散文的精神内核与“五四”时期的散文相同。

B.文化乡愁是梁实秋等老一代作家创作的不变主题。

C.诗情哲理类散文是台湾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D.台湾杂文承袭了“五四”杂文特别是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6)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热潮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B.余光中的散文,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了对故土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C.林清玄散文中瞬间与永恒的辩证统一培养了他的东方美学观念。

D.从根本上来讲,台湾散文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2.(18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令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各为藩臣,贡酎(zhòu)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奉不给上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复,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摄然,人其生

安:使……安定

B.攻之,不可取也

暴:残暴

C.政教有,而令行为上

经:常法

D.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

王:称王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闻有司举兵将诛越    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

B.间独数百千里              陛下发兵救之

C.其不用天子法度           壹不奉诏,举兵诛

D.而不制礼乐                 百川异源,而皆归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闽越王的进攻,南越王向汉武帝上书告急。汉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准备发兵援救南越。

B.在淮南王看来,夏商周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

C.淮南王从地理环境和国家当前形势等角度规劝武帝不要出兵,否则战争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D.选文二告诉我们,改变古法不对,因循守旧也不值得赞赏,法令制度要适合当时的情况。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5)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请结合选文一内容简要分析。

(6)听了淮南王刘安的话后,你认为汉武帝该不该出兵?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3.(6分)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上文的时候,杨伯峻在“未若贫而乐”后面加上了“道”字,请根据这一补充,翻译“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并结合上下文和孔子思想谈谈这一补充的依据是什么。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14.(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I】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釆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来《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5.(5分)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注释:

东山:即玉山,又名蓝田山。崔氏草堂与王维的蓝田辋川别业邻近。

白鸦谷、青泥坊:地名,皆位于蓝田。

王给事:指王维。此时王维在朝中任给事中之职,而其辋川别业“柴门空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汝”指“崔氏”,本诗是诗人到崔氏东山草堂做客而作。

B.作者在山中偶闻钟磬之声,日落时分望见暮归的渔樵,宁静祥和。

C.颈联写山中日常餐食难以下咽,以此反映出隐居生活的简朴粗陋。

D.前三联从所闻、所见、所食等多角度写山中生活,尾联发出感慨。

(2)“有时自发钟磬响”一句,通过钟磬之声写出了宁静的氛围。下列句子中对钟声的描写没有体现宁静氛围的一项是   

A. 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储光羲《苑外至龙兴院作》)

B. 楼影挂斜阳,钟声出深竹。(于石《宿栖真院》)

C. 落日钟声鸣远树,半空塔影倒寒汀。(林票《题西湖山岩二首》)

D. 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净端《渔家傲》)

(3)杜诗中“柴门空闭锁松筠”一句和朱庆馀《归故园》中“柴门无事日常关”一句都写到了“柴门关闭”。结合诗句内容,简析两诗中这一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

(朱庆馀的诗全集“朱庆馀《归故园》)

六、写作,微写作: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16.(10分)假如你是一名导演,准备从《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呐喊》中选一部名著翻拍成电影,现在要设计片尾的一个镜头,以求通过这个画面给整部电影“画龙点晴”,你会怎样设计?要求:描绘镜头画面并简述其立意;设计要能体现原著内涵。180字左右。

17.每天中午,高三教师办公室里都热闹极了,勤奋好学的高三学子们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找老师答疑,请你描写一下中午办公室里答疑的场面。要求:描写合理,180字左右。

七.作文: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60分)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今年祖国迎来了70华诞,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从艰难探索到再创辉煌,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国同梦、与国同进。

请以“与国同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19.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语文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10道小题,共30分.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分别读作:pī,pī,pī,bǐ;

B.都读作:huì;

C.分别读作:pú,pú,pú,pū;

D.分别读作:gū,gǔ,gū,hù。

故选:B。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答】A.“不稂不秀”中的“秀”,应改为“莠”;“纵横捭合”中的“合”,应改为“阖”;“有持无恐”中的“持”,应改为“恃”;

B.“不落巢臼”中的“巢”,应改为“窠”;“隅隅”应改为“喁喁”;“贸天下之大不韪”中的“贸”,应改为“冒”;

C.“出奇致胜”中的“致”,应改为“制”;“雕粱画栋”中的“粱”,应改为“梁”;“一言以弊之”中的“弊”,应改为“蔽”;

D.“惮精竭虑”中的“惮”,应改为“殚”;“动辙得咎”中的“辙”,应改为“辄”;“博彩众长”中的“彩”,应改为“采”;“惩前毙后”中的“毙”,应改为“毖”;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据义别形形随义定,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辨析字形正误,一切当从字的意义下手、考虑。在这里,我想提供两个据义别形的技巧:字形结构分析法。汉字当中,有若干是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它们的表意性很强。剖析字形特点,或者说是剖析汉字的造字方法,推知汉字的意义,从而为我们辨析别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词语结构分析法。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对这类词,可根据前后位置的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从而帮助我们辨析字形。

3.【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词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

【解答】A.自怨自艾: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使用正确。

B.天壤之别:指高天和平地的区别,极言差别之大。成语多指高低之分,而选项中的两种风格是各有特点,不分高低,词语不合语境。

C.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而又愤恨。词语含贬义,语境说的人们对侵吞巨额财产、破坏党纪国法的“硕鼠”的态度,没有畏惧,且语境无贬义,词语不合语境。

D.倾巢出动: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此处用于形容警察,用错对象。

故选:A。

【点评】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搭配不当,“要防…的重任”搭配不当,可改为“曼城足球队要防守住曼联队的‘恐怖左翼”;

B.表述正确

C.语序不当,一组关联词后面的是同一主语,则主语位于第一个关联词前;不是同一主语,则主语分别位于关联词后。这里是不同主语,应将“质量”放到“不是”的后面;

D.语意重复、语序不当。“修典”与“编纂”语意重复,可删去“编纂”,“三个春秋”语序不当,应调整为“三个春秋躬耕修典的过程中”;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以及掌握划分句子结构的能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

5.

B.“开办砖窑厂,后来倒闭,从此一蹶不振”错误,从书中来看,失败之后在他的爱人秀莲的安慰鼓励之下,在家人、朋友的帮助下,重新振作,东山再起,获得成功。

6.

B.固:顽固。译为:独夫民贼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

7.

D.间:从小路,抄小路。译文:取道芷阳,抄小路走。

8.

【解答】A.副词,将要;副词,暂且;

B.代词,你;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

C.兼词,于之;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D.都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故选:D。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解答本题主要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只有明确不同虚词的用法,然后多加练习,提高对文言虚词的运用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解答】A.介词,表被动,被;句末语气词,呢;

B.代词,代“曲水”;表反问语气,难道;

C.均为疑问代词,什么;

D.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C。

10.

(1)羁鸟恋旧林    (重点字:羁)

(2)风乎舞雩    (重点字:雩)

(3)阙秦以利晋    (重点字:阙)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重点字:鳝)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重点字:寡)

(6)而莫之夭阏者    (重点字:阏)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重点字:衡)

 (8)黄发垂髫    (重点字:髫  )

(9)鸡鸣桑树颠    (重点字:颠 )

(1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重点字:摧)

(11)隔叶黄鹂空好音    (重点字:鹂)

(12)艰难苦恨繁霜鬓(重点字:鬓)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7分

11.1)C.“正襟危坐:这里形容装腔作势的文风”错,原文“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可见这里的“正襟危坐”体现的应是“严肃、端正或拘谨的文风”。故选C。

(2)D.“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语意扩大,原文“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而非可见“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故选D

(3)B.“散文水平远超过”错,原文“‘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可见原文中并没有散文远超过正宗的‘美文’或‘小品’的意思。故选B。

(4)C.“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错,原文“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等人的一些散文。”原文是史铁生的一些散文,而非“均属于”。故选C。

(5)A.“相同”错,原文“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可见是“延伸”,而不是“相同”;B.“不变主题”错,原文“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C.“艺术成就最高”错,原文“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而非“艺术成就最高”。故选D。

(6)C.“林清玄散文中瞬间与永恒的辩证统一培养了他的东方美学观念”,因果倒置。原文是“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故选C。

(7)“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概括为;“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可概括为;“散文的退居边缘……,由‘载道’转为‘言志’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可概括为;“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可概括为;“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可概括为

答案:

(1)C

(2)D

(3)B

(4)C

(5)D

(6)C

(7)“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大大拓展了散文的创作空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的推动下,散文逐渐撤离出文坛的中心地位,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现代散文由“载道”转为“言志”,变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对新中国成立后大批散文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五四”新文化散文传统,在台湾当代散文中得以承续和发展。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2.(1)B.暴:快速。译文为:攻打它,不能快速拿下。

(2)B.都是表转折的连词。A.连词,表顺承;介词,用。C.助词,的;代词,他。D.介词,被;介词,到。

(3)D.“改变古法不对”的表述与文意不符。原文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文意是: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

(4)有司,有关官员;诛越,进攻闽越;窃,私下。译文为:现在听说有关官员将要率兵去进攻闽越,我刘安私下认为陛下应该重视这件事。

苟,如果;法,效法;周,适合。译文为: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

(5)本题题干要求是: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请结合选文一内容简要分析。选文一:淮南王安上书谏日: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考生要弄清这段话的意思:“陛下统治天下,推行德政普施恩惠天下安定,每个人都安心地从事自己的产业,自认为一生不会见到战争。现在听说有关官员将要率兵去进攻闽越我刘安私下认为陛下应重视这件事。印证了选文二中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考生结合对选文二的理解进行作答即可。

(6)本题首先考生要明确观点,同意出兵还是不同意,然后结合对选文的理解论证自己的观点,根据对选文的理解和把握,建议从不同意出兵观点出发,因为本身劝谏就是不同意出兵,所以答题可以顺着选文的内容去解读文本。

答案:

(1)B

(2)B

(3)D

(4)现在听说有关官员将要率兵去进攻闽越,我刘安私下认为陛下应该重视这件事。

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法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

(5)印证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也就是“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必须以便利民众为根本”。在选文一中,淮南王认为南越地区地形复杂,很难取胜;就是占领了土地,也难以统治,只是使百姓劳顿;现在全境安宁,一旦发动战争,百姓就没有了安宁的生活。总之淮南王处处以利民为本阐述理由。

(6)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汉武帝应该出兵。因为《论语》中曾经说:“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要使境内的人民欢悦,还要使境外的人民向往。文章里的汉武帝时期,国内已经安定,接下来就需要得到境外国家的拥戴,所以汉武帝应该出兵,借此树立在藩臣中的威信。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汉武帝应该出兵。南越国作为藩臣,已经信守和汉武帝的约定,在闽越国侵略自己的时候,没有擅自发兵,而是向汉武帝请示。《论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所以要想让境外的藩属国真正尊崇汉朝,汉武帝就必须重诚信出兵,以此立威来确定大国的威望。

答案示例三:我认为汉武帝还是应该出兵。《论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兵闽越的确给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命带来损失。但是汉朝作为一个大国更应该讲求道义责任,现在南越国已经信守约定,不擅自出兵。所以此时我们应该出兵,履行和藩臣的约定,借此彰显我们的大国担当。

答案示例四:我认为汉武帝不应该出兵。《论语》中孔子回答卫灵公曾经说过“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并且曾经批评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因此汉朝作为礼仪之邦按照儒家的思想应该以礼服人,汉武帝应该派能言善辩的谋士去对闽越国王,晓之以理,不战而使闽越知理亏退兵,而不是用武力使自己劳民伤财。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3.

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

依据:从文中来看,“贫而乐”与“富而好”结构一致,“礼”对应“道”;从孔子思想来看,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可见此处可以添加“道”。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

【点评】表达意识是指遵循语言表达的基本原则。这原则包含下列四点:

(1)向心性原则。这里指所写的一段文字的每一句话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中心,陈述中心,而不要游离中心。

(2)连贯性原则。这里指所写的一段话围绕中心,叙述角度一致,前后照应,语气上一气贯通。

(3)层次性原则。这里指所写的一段话,甚至是一句话都要有明显的等级次序。

(4)协调性。这是指语言在句式、结构、音节等方面要和谐,读起来顺口。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14.

答案:

(1)C

(2)B

译文: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

赏析:

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词句清丽,景象雄伟。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作者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也有道理,可备一说。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在内容上都是写景,很有特色。作者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晴江一女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作者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点评】鉴赏古诗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考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古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规律:有些形象经常用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而有些情感经常用某些特定的形象来表达。总结这些规律,对帮助我们理解古诗的思想情感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总结有两种方法:一是由形象出发总结情感,二是由情感出发总结形象。

15.

【解答】(1)诗歌颈联描写了在玉山草堂的日常生活,野味就吃那打下来的白鸦,就着自家地里种的菜蔬和谷物,意在表现玉山草堂的食物之佳和隐居生活的朴实无华、惬意舒适,而非“简朴粗陋”,也无“难以下咽”之意。故C项错误。

(2)D项“山寺钟声人浩浩”一句说明山寺中人很多,钟声响亮,没有体现宁静的氛围。故选D项。

(3)该题为比较型诗歌,且为情感比较分析。选取了“柴门关闭“这一现象,重在分析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考生应结合诗歌原句,整体理解。虽然两句诗都写到了“柴门”“关”或者“闭”的情况,但是不同的是:杜甫的诗句中说柴门是“空闭”,结合注释理解“空”字,“空”的意思是“空自,白白地”。表达了作者对王维空置山园、白白辜负清静美好生活的不解和遗憾。朱庆除的诗句中说柴门是“无事日常关”“无事”就是没有事,没有俗事,没有尘世间的纷扰得失来打搅,独享故园生活的闲适和满足。朱诗写农家院落小景,充满了自然恬淡、宁静闲适的情趣。

答案:

(1)(3分)C    

(2)(3分)D

(3)(6分)杜甫诗中“柴门空闭”指王维将山园关闭,离开蓝田,而赴官场任职。此句中的“空”字,表达了作者对王维虚置山园、白白辜负清静美好生活的不解和遗憾。

朱庆馀诗中“柴门无事日常关”指作者即使白天也关闭家门,表达了作者忘记纷扰得失,独自享受故园生活的闲适和满足。

【点评】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